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同步練習
一、大一統的漢朝
1.漢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①中央統一鑄造貨幣 ②收歸食鹽的生產銷售權
③統一度量衡 ④中央經營鐵器生產銷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西漢初年,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出現了封建社會的“治世”,史稱(  )
A.漢武帝大一統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興 D.貞觀之治
3.漢初統治者采取的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郡國制 D.行省制
4.(2018八上·柯橋期中)造成這種情況普遍產生的重要原因與下列哪些人物有關(  )
A.劉徹,董仲舒 B.漢武帝,李斯
C.劉備,諸葛亮 D.劉邦,蕭何
5.(2018八上·柯橋期中)史書載:“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從其計”。史書中“上從其計”的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推行儒學教育
C.破格錄用人才 D.削弱諸侯國力量
6.(2018八上·三門期中)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下列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加強和西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B.加強對西域地區的開發
C.為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準備條件 D.為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7.(2018八上·三門期中)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幾任皇帝都非常重視休養生息,減輕百姓的負擔。連續12年免除全部賦稅,并將原來每年一次的徭役改為每三年一次,這個人是(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
8.(2018八上·三門期中)西漢中后期講學的內容最有可能是(  )
A.法家學說 B.儒家學說 C.墨家學說 D.道家學說
9.(2018八上·三門期中)漢初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有(  )
①經濟繁榮,國力強大 ②鞏固西漢的政權 ③為了吞并匈奴 ④確保北部邊疆的安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2018八上·浙江期中)今新疆地區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中央政府直接管轄新疆最早是在(  )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唐朝
11.(2018八上·岱山期中)班固《漢書》中“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記載的是漢武帝鞏固統治的哪一措施?(  )
A.頒布“推恩令”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派張騫出使西域 D.統一文字
12.(2018八上·湖州期末)蔡倫被譽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句”“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是因為他(  )
A.修筑都江堰 B.發明印刷術
C.改進造紙術 D.編著《九章算術》
13.(2017八上·紹興期中)(1)下圖是《漢代講學圖》,他們講學的內容最有可能是(  )
A.法家學說 B.儒家學說 C.兵家學說 D.道家學說
(2) 造成這種情況普遍產生的重要原因與下列哪些人物有關(  )
A.劉徹,董仲舒 B.漢武帝,李斯
C.劉備,諸葛亮 D.劉邦,蕭何
14.賈誼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漢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體現了這一主張的是(  )
A.派張騫出使西域 B.設置“十三州部”
C.頒布“推恩令” D.反擊匈奴
15.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根本原因是(  )
A.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B.漢武帝發奮有為
C.漢武帝訓練了勇敢善戰的士兵 D.有衛青、霍去病的統率
二、材料探究
16.文化教育對于治國安邦有很大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漢武帝統治時期,西漢達到了鼎盛。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動了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2)當今社會,你認為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即今雁門山),進攻太原,以巧計誘帝于平城,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于白登。帝被圍七日,雖以使人厚遺闕氏(單于之妻)得脫,然受挫已不小。
材料二:漢武雄圖載史冊,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嗚鏑無聲五十年。
材料三:“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昭君出塞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1)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誰?白登之圍后,決定采取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的“漢武雄圖”是指什么?材料三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
(3)分析三則材料,請概括出漢匈關系的特點,對此你有什么感悟?
18.(2018八上·杭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史記﹒平淮書》
材料二 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史記﹒平淮書》)
材料三 漢武帝時候,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狀況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統治局面史稱   之治。這一治世局面的出現得益于幾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他們吸取秦亡教訓,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3)材料三中,為了實現大一統,漢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4)材料二的治世局面與材料三中大一統局面的出現有何內在聯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統治時期,私人鑄幣還沒有禁止,鹽鐵經營權也大多掌握在豪強手中,因此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富商大賈,控制了國家的主要經濟命脈,一些大商人非法牟取暴利,導致百姓不滿。為了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置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經營權收歸國有,實現鹽鐵專賣。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的政策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①②④是漢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③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
C項①②④是漢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2.【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文帝和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西漢初年,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出現了封建社會的“治世”,史稱文景之治。
A項漢武帝大一統時期沒有出現治世局面,不符合題意;
B項文景之治是西漢初年出現的“治世”局面,符合題意;
C項光武中興是東漢光武帝時期出現的,與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貞觀之治是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出現的,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
3.【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西漢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為鞏固劉氏天下的地位,把同姓的子弟分封到地方做諸侯,形成了漢初的郡國并行制。
A項分封制是在先秦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題意;
B項郡縣制是秦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
C項郡國制是漢初統治者采取的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符合題意;
D項行省制是在元朝時期,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郡國并行制,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及理解知識的能力。
4.【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漢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的有關知識。
漢代出現儒家思想盛行的原因是漢武帝劉徹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故A正確。BCD三項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BCD。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漢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的理解。
5.【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推恩令的有關知識。
“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傳給嫡長子的情況,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幾個兒子,形成直屬于中央政權的侯國。漢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 削弱諸侯國力量,使之無法對抗中央。ABC與材料主旨無關。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推恩令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6.【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輾轉到達大月氏后返回長安。了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為了發展同西域友好關系為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A項加強和西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漢與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漢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聯系,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7.【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統治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訓,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來恢復經濟;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把徭役改為三年一次。
B項漢文帝連續12年免除全部賦稅,并將原來每年一次的徭役改為每三年一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
8.【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在教育方面實行的措施有:在中央建立太學,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學習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B項儒家學說最有可能是西漢中后期講學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時期在思想上的大一統措施,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初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是漢初國力比較弱,劉邦率兵抵御匈奴卻遭圍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朝轉而對匈奴采取攻勢。派衛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擊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鞏固了西漢的政權,確保了北部邊疆的安寧,但并未完全吞并匈奴,③排除。
C項①②④是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民族措施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10.【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在新疆地區設置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劃入中國版圖。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域都護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西域都護設立的時間和意義。
11.【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諸侯國勢力很大,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削弱王國勢力。
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題干材料記載的漢武帝鞏固統治的措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12.【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造紙術的改進。根據所學可知,東漢時候,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枝、破布、麻頭和舊漁網作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A、B、D項分別是李冰、畢昇與張衡的貢獻。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蔡倫改進造紙術的內容,難度低,記憶即可。
13.【答案】B
(1)B
(2)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和賓客很活躍,聚集許多諸王門下,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很不利。漢武帝為改變這種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太學。故選B。
(2) 本題考查的是漢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的有關知識。 漢代出現儒家思想盛行的原因是漢武帝劉徹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故A正確。BCD三項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BCD。故選A。
【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識記。(2)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漢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的理解。
14.【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可知,賈誼的主張是削弱地方諸侯國的勢力,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體現了材料主張。
A項派張騫出使西域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設置“十三州部” 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頒布“推恩令” 體現了材料主張,符合題意;
D項反擊匈奴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15.【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本題關鍵要看清“根本原因”四個字。雖然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與漢武帝的發奮有為,訓練了勇敢善戰的士兵,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能征善戰的統帥有關,但是這些都得以經濟作后盾。漢初經過休養生息積累起來的國力,才是漢武帝北擊匈奴的根本原因。故答案為A。
【點評】此題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題意排除法。
16.【答案】(1)采納著名學者董仲舒的建議,“罷默百家”,在全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了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還在地方設立官學。私人傳授儒家學說的學者也很多。.
(2)示例:尊師重教,貫徹科教興國戰略,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漢武帝的文化政策。漢武帝統治時期,西漢達到了鼎盛。他采納著名學者董仲舒的建議,“罷默百家”,在全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了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還在地方設立官學。私人傳授儒家學說的學者也很多。.
【點評】本題掌握漢武帝的文化政策
17.【答案】(1)漢高祖劉邦;和親政策。
(2)漢武帝想用武力打敗匈奴,維護北方邊境的和平。漢朝打敗匈奴后,匈奴單于向漢稱臣,提出和親請求,同漢訂立了友好盟約,皇帝把王昭君嫁給了單于,雙方和平相處。
(3)漢匈雙方戰、和交替。 綜合國力決定對外政策。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并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告捷,后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于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系。后來,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白登之圍 ”后,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當一段時期里,采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2)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為維護北方邊境的和平,先后三次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以解除漢朝北部邊患。匈奴分裂后,呼韓邪單于歸漢,并向漢求親,漢元帝把宮女王昭君嫁給他,此后漢與匈奴的邊界出現了互市的局面
(3)西漢初年經濟凋敝,國力薄弱,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匈奴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戰爭;西漢后期社會問題嚴重,;無力進行大規模戰爭,又采取和親政策,漢元帝將王昭君作為公主,遠嫁呼韓邪單于。由此可見:漢匈關系變化的原因在于西漢國力的變化,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
故答案為:(1)漢高祖劉邦;和親政策。
(2)漢武帝想用武力打敗匈奴,維護北方邊境的和平。漢朝打敗匈奴后,匈奴單于向漢稱臣,提出和親請求,同漢訂立了友好盟約,皇帝把王昭君嫁給了單于,雙方和平相處。
(3)漢匈雙方戰、和交替。 綜合國力決定對外政策。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西漢和匈奴的關系。
18.【答案】(1)秦末農民戰爭。
(2)文景;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注意法紀;
(3)頒布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加強監察制度,設刺史制度和司隸校尉。
(4)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西漢建立之初經濟狀況。由材料一關鍵詞“西漢建立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西漢初年、生產遭到破壞,到處是殘破荒涼景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多年高達三分之二的稅賦,以及多年的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本來戰國時期尚未恢復的生產力水平經過戰爭后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死亡人數超過一半。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將相有的只能乘牛。
(2)本題考查文景之治及原因。由材料二“文景時期”,依據所學可知,文景時期指漢文帝、漢景帝兩位皇帝的統治,這一時期稱之為“文景之治”。針對這種現象,漢初的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漢高祖時期,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開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文帝和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3)本題考查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采取的措施。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解決了西漢的王國問題。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則分區域各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
(4)本題考查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之間的關系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故答案為:(1)秦末農民戰爭。
(2)文景;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注意法紀;
(3)頒布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加強監察制度,設刺史制度和司隸校尉。
(4)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漢朝初年的狀況以及休養生息政策。
1 / 1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同步練習
一、大一統的漢朝
1.漢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①中央統一鑄造貨幣 ②收歸食鹽的生產銷售權
③統一度量衡 ④中央經營鐵器生產銷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統治時期,私人鑄幣還沒有禁止,鹽鐵經營權也大多掌握在豪強手中,因此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富商大賈,控制了國家的主要經濟命脈,一些大商人非法牟取暴利,導致百姓不滿。為了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置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經營權收歸國有,實現鹽鐵專賣。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的政策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①②④是漢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③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
C項①②④是漢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2.西漢初年,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出現了封建社會的“治世”,史稱(  )
A.漢武帝大一統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興 D.貞觀之治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文帝和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西漢初年,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出現了封建社會的“治世”,史稱文景之治。
A項漢武帝大一統時期沒有出現治世局面,不符合題意;
B項文景之治是西漢初年出現的“治世”局面,符合題意;
C項光武中興是東漢光武帝時期出現的,與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貞觀之治是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出現的,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
3.漢初統治者采取的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郡國制 D.行省制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西漢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為鞏固劉氏天下的地位,把同姓的子弟分封到地方做諸侯,形成了漢初的郡國并行制。
A項分封制是在先秦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題意;
B項郡縣制是秦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
C項郡國制是漢初統治者采取的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符合題意;
D項行省制是在元朝時期,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郡國并行制,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及理解知識的能力。
4.(2018八上·柯橋期中)造成這種情況普遍產生的重要原因與下列哪些人物有關(  )
A.劉徹,董仲舒 B.漢武帝,李斯
C.劉備,諸葛亮 D.劉邦,蕭何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漢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的有關知識。
漢代出現儒家思想盛行的原因是漢武帝劉徹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故A正確。BCD三項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BCD。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漢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的理解。
5.(2018八上·柯橋期中)史書載:“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從其計”。史書中“上從其計”的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推行儒學教育
C.破格錄用人才 D.削弱諸侯國力量
【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推恩令的有關知識。
“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傳給嫡長子的情況,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幾個兒子,形成直屬于中央政權的侯國。漢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 削弱諸侯國力量,使之無法對抗中央。ABC與材料主旨無關。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推恩令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6.(2018八上·三門期中)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下列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加強和西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B.加強對西域地區的開發
C.為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準備條件 D.為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輾轉到達大月氏后返回長安。了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為了發展同西域友好關系為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A項加強和西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漢與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漢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聯系,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7.(2018八上·三門期中)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幾任皇帝都非常重視休養生息,減輕百姓的負擔。連續12年免除全部賦稅,并將原來每年一次的徭役改為每三年一次,這個人是(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統治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訓,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來恢復經濟;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把徭役改為三年一次。
B項漢文帝連續12年免除全部賦稅,并將原來每年一次的徭役改為每三年一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
8.(2018八上·三門期中)西漢中后期講學的內容最有可能是(  )
A.法家學說 B.儒家學說 C.墨家學說 D.道家學說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在教育方面實行的措施有:在中央建立太學,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學習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B項儒家學說最有可能是西漢中后期講學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時期在思想上的大一統措施,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2018八上·三門期中)漢初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有(  )
①經濟繁榮,國力強大 ②鞏固西漢的政權 ③為了吞并匈奴 ④確保北部邊疆的安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初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是漢初國力比較弱,劉邦率兵抵御匈奴卻遭圍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朝轉而對匈奴采取攻勢。派衛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擊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鞏固了西漢的政權,確保了北部邊疆的安寧,但并未完全吞并匈奴,③排除。
C項①②④是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民族措施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10.(2018八上·浙江期中)今新疆地區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中央政府直接管轄新疆最早是在(  )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唐朝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在新疆地區設置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劃入中國版圖。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域都護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西域都護設立的時間和意義。
11.(2018八上·岱山期中)班固《漢書》中“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記載的是漢武帝鞏固統治的哪一措施?(  )
A.頒布“推恩令”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派張騫出使西域 D.統一文字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諸侯國勢力很大,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削弱王國勢力。
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題干材料記載的漢武帝鞏固統治的措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12.(2018八上·湖州期末)蔡倫被譽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句”“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是因為他(  )
A.修筑都江堰 B.發明印刷術
C.改進造紙術 D.編著《九章算術》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造紙術的改進。根據所學可知,東漢時候,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枝、破布、麻頭和舊漁網作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A、B、D項分別是李冰、畢昇與張衡的貢獻。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蔡倫改進造紙術的內容,難度低,記憶即可。
13.(2017八上·紹興期中)(1)下圖是《漢代講學圖》,他們講學的內容最有可能是(  )
A.法家學說 B.儒家學說 C.兵家學說 D.道家學說
(2) 造成這種情況普遍產生的重要原因與下列哪些人物有關(  )
A.劉徹,董仲舒 B.漢武帝,李斯
C.劉備,諸葛亮 D.劉邦,蕭何
【答案】B
(1)B
(2)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和賓客很活躍,聚集許多諸王門下,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很不利。漢武帝為改變這種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太學。故選B。
(2) 本題考查的是漢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的有關知識。 漢代出現儒家思想盛行的原因是漢武帝劉徹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故A正確。BCD三項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BCD。故選A。
【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識記。(2)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漢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的理解。
14.賈誼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漢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體現了這一主張的是(  )
A.派張騫出使西域 B.設置“十三州部”
C.頒布“推恩令” D.反擊匈奴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可知,賈誼的主張是削弱地方諸侯國的勢力,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體現了材料主張。
A項派張騫出使西域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設置“十三州部” 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頒布“推恩令” 體現了材料主張,符合題意;
D項反擊匈奴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15.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根本原因是(  )
A.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B.漢武帝發奮有為
C.漢武帝訓練了勇敢善戰的士兵 D.有衛青、霍去病的統率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本題關鍵要看清“根本原因”四個字。雖然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與漢武帝的發奮有為,訓練了勇敢善戰的士兵,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能征善戰的統帥有關,但是這些都得以經濟作后盾。漢初經過休養生息積累起來的國力,才是漢武帝北擊匈奴的根本原因。故答案為A。
【點評】此題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題意排除法。
二、材料探究
16.文化教育對于治國安邦有很大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漢武帝統治時期,西漢達到了鼎盛。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動了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2)當今社會,你認為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答案】(1)采納著名學者董仲舒的建議,“罷默百家”,在全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了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還在地方設立官學。私人傳授儒家學說的學者也很多。.
(2)示例:尊師重教,貫徹科教興國戰略,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漢武帝的文化政策。漢武帝統治時期,西漢達到了鼎盛。他采納著名學者董仲舒的建議,“罷默百家”,在全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了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還在地方設立官學。私人傳授儒家學說的學者也很多。.
【點評】本題掌握漢武帝的文化政策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即今雁門山),進攻太原,以巧計誘帝于平城,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于白登。帝被圍七日,雖以使人厚遺闕氏(單于之妻)得脫,然受挫已不小。
材料二:漢武雄圖載史冊,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嗚鏑無聲五十年。
材料三:“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昭君出塞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1)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誰?白登之圍后,決定采取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的“漢武雄圖”是指什么?材料三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
(3)分析三則材料,請概括出漢匈關系的特點,對此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1)漢高祖劉邦;和親政策。
(2)漢武帝想用武力打敗匈奴,維護北方邊境的和平。漢朝打敗匈奴后,匈奴單于向漢稱臣,提出和親請求,同漢訂立了友好盟約,皇帝把王昭君嫁給了單于,雙方和平相處。
(3)漢匈雙方戰、和交替。 綜合國力決定對外政策。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并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告捷,后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于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系。后來,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白登之圍 ”后,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當一段時期里,采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2)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為維護北方邊境的和平,先后三次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以解除漢朝北部邊患。匈奴分裂后,呼韓邪單于歸漢,并向漢求親,漢元帝把宮女王昭君嫁給他,此后漢與匈奴的邊界出現了互市的局面
(3)西漢初年經濟凋敝,國力薄弱,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匈奴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戰爭;西漢后期社會問題嚴重,;無力進行大規模戰爭,又采取和親政策,漢元帝將王昭君作為公主,遠嫁呼韓邪單于。由此可見:漢匈關系變化的原因在于西漢國力的變化,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
故答案為:(1)漢高祖劉邦;和親政策。
(2)漢武帝想用武力打敗匈奴,維護北方邊境的和平。漢朝打敗匈奴后,匈奴單于向漢稱臣,提出和親請求,同漢訂立了友好盟約,皇帝把王昭君嫁給了單于,雙方和平相處。
(3)漢匈雙方戰、和交替。 綜合國力決定對外政策。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西漢和匈奴的關系。
18.(2018八上·杭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史記﹒平淮書》
材料二 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史記﹒平淮書》)
材料三 漢武帝時候,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狀況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統治局面史稱   之治。這一治世局面的出現得益于幾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他們吸取秦亡教訓,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3)材料三中,為了實現大一統,漢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4)材料二的治世局面與材料三中大一統局面的出現有何內在聯系?
【答案】(1)秦末農民戰爭。
(2)文景;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注意法紀;
(3)頒布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加強監察制度,設刺史制度和司隸校尉。
(4)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西漢建立之初經濟狀況。由材料一關鍵詞“西漢建立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西漢初年、生產遭到破壞,到處是殘破荒涼景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多年高達三分之二的稅賦,以及多年的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本來戰國時期尚未恢復的生產力水平經過戰爭后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死亡人數超過一半。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將相有的只能乘牛。
(2)本題考查文景之治及原因。由材料二“文景時期”,依據所學可知,文景時期指漢文帝、漢景帝兩位皇帝的統治,這一時期稱之為“文景之治”。針對這種現象,漢初的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漢高祖時期,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開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文帝和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3)本題考查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采取的措施。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解決了西漢的王國問題。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則分區域各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
(4)本題考查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之間的關系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故答案為:(1)秦末農民戰爭。
(2)文景;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注意法紀;
(3)頒布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加強監察制度,設刺史制度和司隸校尉。
(4)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漢朝初年的狀況以及休養生息政策。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元市| 榆中县| 黄山市| 兴安盟| 泗洪县| 调兵山市| 成都市| 萝北县| 惠东县| 寿宁县| 盱眙县| 河源市| 洪江市| 芒康县| 万宁市| 祁门县| 白城市| 五原县| 澄城县| 大余县| 顺平县| 文安县| 谷城县| 米脂县| 同心县| 湄潭县| 望城县| 静乐县| 三江| 巴林右旗| 霍山县| 合肥市| 五大连池市| 宣城市| 衢州市| 图片| 云龙县| 永安市| 巨鹿县| 丰都县| 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