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4屆高考物理復習:《楞次定律》的解讀和強化我們都知道,楞次定律的內容: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即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解讀一: 理解楞次定律的“三個角度”:對于楞次定律要重點理解“阻礙”的含義,應該從以下三個角度理解: ⑴.從磁通量變化的角度看,電磁感應產生的效果總要阻礙引起電磁感應的原磁通量的變化。概括為:“增反減同”。當磁通量增加時,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場的方向相反,阻礙增加;當磁通量減少時,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場的方向相同,阻礙減少。⑵、從導體和磁場的相對運動來看,電磁感應產生的效果總要阻礙引起電磁感應現象的導體和磁場的相對運動.就是當導體與磁場相對靠近時,感應電流的磁場阻礙它們靠近;當導體與磁場相對遠離時,感應電流的磁場阻礙它們遠離。概括為:“來拒去留”。⑶、從導體中電流變化(自感現象)來看,電磁感應產生的效果總要阻礙引起電磁感應的導體中原來電流的變化。就是當導體中電流增大時,導體中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的方向與原來電流的方向相反;當導體中電流減小時,導體中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的方向與原來電流的方向相同。解讀二:理解楞次定律的“四個層次”:理解楞次定律,無論是以上三個角度中的哪一個,都要從四個層次進行理解:①、誰阻礙誰?②、阻礙什么?③、如何阻礙?④、結果如何?如:從磁通量變化的角度,①、感應電流的磁通量阻礙原磁通量; ②、 阻礙的是磁通量的變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 ③、當磁通量增加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反,當磁通量減小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同,即”增反減同”; ④、阻礙不是阻止,只是延緩了磁通量變化的快慢,結果是增加的還是增加,減少的還是減少。解讀三: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一般步驟:解讀四:真題例析:例題1、(2007寧夏理綜卷第20題)電阻R、電容C與一線圈連成閉合回路,條形磁鐵靜止于線圈的正上方,N極朝下,如圖所示。現使磁鐵開始自由下落,在N極接近線圈上端的過程中,流過R的電流方向和電容器極板的帶電情況是A、從a到b,上極板帶正電B、從a到b,下極板帶正電C、從b到a,上極板帶正電D、從b到a,下極板帶正電【解析】:在N極接近線圈上端的過程中,線圈中磁通量增大,有楞次定律可知,線圈中產生從b到a流過R的電流,下極板帶正電,選項D正確。【答案】D例題2、(2011上海物理)如圖,均勻帶正電的絕緣圓環a與金屬圓環b同心共面放置,當a繞O點在其所在平面內旋轉時,b中產生順時針方向的感應電流,且具有收縮趨勢,由此可知,圓環a:(A)順時針加速旋轉 (B)順時針減速旋轉。(C)逆時針加速旋轉 (D)逆時針減速旋轉【解析】:根據b中產生順時針方向的感應電流,且具有收縮趨勢,根據左手定則可知,圓環a由于轉動引起的電流產生的磁場在圓環a外面的磁場方向垂直紙面向外,根據楞次定律和安培定則可知圓環a順時針減速旋轉,選項B正確。【答案】B例題3、(2012上海)為判斷線圈繞向,可將靈敏電流計G與線圈L連接,如圖所示。已知線圈由a端開始繞至b端;當電流從電流計G左端流入時,指針向左偏轉。(1)將磁鐵N極向下從線圈上方豎直插入L時,發現指針向左偏轉。俯視線圈,其繞向為_______________(填“順時針”或“逆時針”)。(2)當條形磁鐵從圖中虛線位置向右遠離L時,指針向右偏轉。俯視線圈,其繞向為_______________(填“順時針”或“逆時針”)。 【解析】:(1)磁鐵N極向下從線圈上方豎直插入L時,線圈的磁場向下且增強,感應磁場向上,且電流流入電流計左端,根據右手定則可知線圈順時針繞向。(2)條形磁鐵從圖中虛線位置向右遠離L時,線圈的磁場向上且減弱,感應電流從電流計右端流入,根據右手定則可知線圈逆時針繞向。【答案】(1)順時針,(2)逆時針例題4、(2010海南物理)一金屬圓環水平固定放置。現將一豎直的條形磁鐵,在圓環上方沿圓環軸線從靜止開始釋放,在條形磁鐵穿過圓環的過程中,條形磁鐵與圓環A.始終相互吸引B.始終相互排斥C.先相互吸引,后相互排斥D.先相互排斥,后相互吸引【解析】由楞次定律可知,當條形磁鐵靠近圓環時,感應電流阻礙其靠近,是排斥力;當磁鐵穿過圓環遠離圓環時,感應電流阻礙其遠離,是吸引力,選項D正確。 【答案】D例題5、(2011上海物理)如圖,磁場垂直于紙面,磁感應強度在豎直方向均勻分布,水平方向非均勻分布。一銅制圓環用絲線懸掛于點,將圓環拉至位置后無初速釋放,在圓環從擺向的過程中(A)感應電流方向先逆時針后順時針再逆時針(B)感應電流方向一直是逆時針(C)安培力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相反(D)安培力方向始終沿水平方向【解析】:由楞次定律可知,在圓環從擺向的過程中感應電流方向先逆時針后順時針再逆時針,選項A正確、B錯誤;由于磁感應強度在豎直方向均勻分布,水平方向非均勻分布,安培力方向始終沿水平方向,選項D正確、C錯誤。【答案】A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