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根據2022年秋最新教材整理帶★為相對重要的知識點,僅供參考第一單元 各具特色的國家第一課 國體與政體第一框 國家是什么1、國家的產生(P2)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一種歷史現象,不是從來就有的;國家是在原始社會瓦解、私有制出現、階級形成以后產生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2、國家的基本要素(P3)人口、領土、政權、主權。(★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權。)3、國家的性質(P3)(1)含義:國家的性質,就是國家的階級本質。它表明國家政權掌握在什么階級手中,什么階級是統治階級,什么階級是被統治階級。(2)決定因素: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著國家的性質。4、國家的本質(P4)所有國家都是一定階級對其他階級的專政。【補充拓展】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本質屬性。5、民主與專政的關系(P4)(1)區別:①專政就是統治階級憑借國家權力,強制被統治階級服從統治階級的意志。②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其實質是在統治階級范圍內,按照多數人的意志,實現國家職能。因此,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服務于統治階級的。(2)聯系:①民主與專政相互依存,凡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必然包括一定階級的民主,同時包括對其他階級的專政。②(補充)民主與專政相輔相成,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6、國家的職能(P4相關鏈接)①政治統治職能(根本職能)。②社會管理職能。7、國家性質的類型(P5)當今世界主要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類性質根本不同的國家。8、我國的國家性質(P5)(1)我國的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2)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區別:①享有民主的主體不同,專政的對象也不同。②絕大多數人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表明社會主義國家不同于一切剝削階級國家。(3)特點:①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表明社會主義民主優于資本主義民主。②新型的民主與新型的專政,體現著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特征。9、國體與政體的含義(P6)①國體,即國家性質,反映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表明“誰掌握政權”)②政體,即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也就是國家管理形式。(表明“如何掌握政權”)10、★國體與政體的關系(P6)①國體決定政體,政體體現國體,一定的政體服務于一定的國體。②(補充)政體對國體具有反作用。適當的政體能夠鞏固國體,不適當的政體會危害國體。11、★國家制度(P6相關鏈接)國家制度包括國體與政體,即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12、政體具有相對獨立性(P6-P7)①一個國家的政體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變化既包括隨著國體的變化而發生的根本性變化,也包括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等條件的變遷,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不斷變化。②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國家的政體是完全一樣的。③除了國體對政體的決定作用外,地理環境、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社會習慣、發展程度等,都是影響政體的因素。(影響政體的因素)13、代議制(P7)(1)含義:由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2)實行的原因:①只有公民廣泛參與,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體;②不可能全體公民都經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國家事務。(3)作用:代議制是公民和國家之間的政治紐帶,這是現代民主政體的共同特征。第二框 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P7-P8)(1)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我國的政體。)(2)形成:①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②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采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必然。(3)作用: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決定著國家的其他具體制度。②它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4)優越性: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2、現代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P9-P10)(1)從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及其職權范圍看:民主共和制、君主立憲制。(2)從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看:議會制、總統制、半總統制。3、民主共和制(P9)(1)含義:民主共和制是遵循民主基本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種政體。(2)表現: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一般經由選舉產生。(3)實行的情況:雖然民主共和制為現代大多數國家所采用,但由于各國的國家性質和具體國情不同,其具體形式和運行方式不盡相同,實際作用也存在很大差異。(4)資本主義國家民主共和制的弊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運用金錢的力量,以民主的形式掩蓋國家的階級性質。民主共和制是資產階級對國家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他們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好的政治外殼。(5)發展中國家不能照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共和制的原因:不符合本國國情,既不能保障本國人民的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也難以保障國家職能的有效行使,致使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已。4、君主立憲制(P9)(1)表現:國家元首由世襲的君主擔任,但在憲法框架內,君主的權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2)實行的原因:一般來說,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或對君主制進行改良的產物,它保留了君主制的外殼甚至某些實質性內容。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憲制區別 國家元首產生辦法 經過選舉產生 由世襲的君主擔任國家元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在議會制共和制國家中,國家元首沒有實權;在總統制共和制國家中,國家元首同時又是政府首腦,有實權 在憲法框架內,君主的權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職責多是禮儀性的形成原因 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則建立起來,是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的產物 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或對君主制進行改良的產物采用的國家 現代大多數國家所采用,如美國、法國、德國等 少數國家采用,但國家政權的實際運行與民主共和制大體相同,如英國、日本等聯系 ①都是現代國家所采取的基本政權組織形式 ②相對于君主專制,是國家政權組織形式上的巨大進步5、議會制(又稱內閣制、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P10)(1)典型國家:英國、日本、意大利、荷蘭、丹麥、新加坡、新西蘭等。(2)主要特征:①政府總攬國家的行政權力,向議會負責。②政府以議會為基礎產生,政府首腦一般由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③政府首腦往往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人選,提請國家元首任命。④政府接受議會的監督,定期向議會報告工作。⑤當議會對政府表示不信任時,政府必須集體辭職,由國家元首指定人員重新組織政府;或由政府首腦提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進行議會選舉,根據新的議會選舉結果,成立新的政府。6、總統制(P11)(1)(補充)典型國家:美國、俄羅斯等。(2)主要特征:①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總統不僅是國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國家最高行政權力。②總統獨立于議會之外,由選民直接選舉或間接選舉產生,一般有任期限制。③總統只對選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但在某些重大事務上可能會受到議會的制約。【說明】不是有總統的國家就是總統制,如:德國有總統但是實行議會制。7、半總統制(P11相關鏈接)(1)典型國家:法國等。(2)主要特征:總統由選舉產生,是國家元首,擁有一定的行政權力,但不是政府首腦,政府首腦另由內閣總理擔任,向議會而不是向總統負責。(3)含義:這種政體既有總統制的特征,又有議會制的特征,一般被稱為半總統制。議會制 總統制 半總統制元首權力 君主世襲或由選民選舉產生總統,有虛位無實權 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或間接選舉產生,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直接行使國家最高行政權力 總統由選舉產生,擁有一定的行政權力政府產生 政府以議會為基礎產生,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 由當選總統組織產生,向總統負責 由議會選舉產生,向議會負責,不向總統負責政府首腦 一般由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成為首相或總理,掌握行政權力,領導行政機關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獨立于議會之外,總統只對選民負責,但在某些重大事務上可能受議會制約 內閣總理,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負責具體行政采用國家 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 美國、俄羅斯等 法國等第三框 政黨和利益集團1、政黨(P11-P12)(1)產生:政黨是在階級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2)地位:政黨是階級的領導者。(3)作用:在現代國家的政治體系中,以掌握政權、統治國家為目標的政黨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4)性質:政黨是有組織的政治團體。(5)主要目標:通常以執政為主要目標;也有一些政黨不謀求執政,但積極致力于推廣某種政治思想、維護某種政治利益。(6)執政的手段:參加選舉。(7)目標體現: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標和意識形態,對國家大政方針和社會議題有明確的態度和主張,這些往往體現在其政綱或黨章中。2、資本主義國家政黨制度(P12)(1)類型: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2)實質: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政治,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形式,都無法改變其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欺騙人民大眾的根本性質。3、我國的政黨制度(P12)(1)內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2)地位:基本政治制度(3)產生: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4、利益集團(P13)(1)含義: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會提出訴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壓力,借以影響公共政策,以爭取其團體利益及其成員利益的社會團體。(2)地位:利益集團又稱壓力團體或倡議團體,是現代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特征和目標:利益集團不同于政黨,它們不以取得政權或改變政權為目標,而是在既有政治體制內進行完全合法的活動。(4)影響政府決策的途徑:游說、宣傳、助選、集會游行、司法訴訟等。(5)分類:自利型利益集團和公益型利益集團。(6)作用: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集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第二課 國家的結構形式第一框 主權統一與政權分層1、國家主權(P15)(1)含義:國家主權是現代國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據,它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權力。(2)地位:國家主權是一種自主自決的最高權威,沒有任何其他權力主體可以對其加以否決或駁回。(3)表現:①獨立自主的對外交往是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②國家主權通常以法律形式在憲法中加以規定,對外則表現為國家之間的相互承認。(4)重要性:國家主權是國家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國家主權的喪失意味著國家的解體或滅亡。(5)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①獨立權:是指主權國家擁有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內政、外交事務而不受他國控制和干涉的權利。②管轄權:是指主權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轄的權利。③平等權:是指主權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也不論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有何差異,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④自衛權:是指主權國家擁有保衛自己的生存和獨立的權利。2、政權分層的原因(P16)①當今世界,大部分國家不可能通過唯一的中央政府進行直接的、簡單化的、事無巨細的管理。國家之內的行政區劃,通常是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產生的。②行政區劃的界線和分層,往往需要考慮民族、宗教、歷史、地理、文化、經濟、軍事等諸多因素。3、我國行政區域的類型(P16)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別行政區。4、中央和地方職權劃分(P16)①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國家秩序與整體發展、軍事、外交等國家級事務。②地方各級政府:主要負責各自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社會治安等地方性事務。5、我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P17)(1)黨組織: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2)國家機構:中央與地方各級國家機構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劃分職權。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國家整體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須服從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證中央統一領導的同時,必須考慮地方特殊利益,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第二框 單一制和復合制1、單一制(P18)(1)組成單位:按地域劃分的普通行政區域或自治區域(2)特點:①中央享有最高權力;②地方政權被置于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只能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范圍內行使職權。(3)類型:中央集權型單一制國家(如:法國)、地方分權型單一制國家(如:英國)2、聯邦制(P18)(1)組成單位:享有相對主權的完整政治實體(2)特點:①國家整體與其組成部分的權限范圍由聯邦憲法規定,都在各自的權限范圍內享有最高權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間不得任意干涉。②聯邦各組成單位的權力并非由聯邦整體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為政治實體所固有的。比較 單一制 聯邦制立法機關 全國只有一個 多個組成單位 按地域劃分的普通行政區域或自治區域 享有相對主權的完整政治實體憲法 全國只有一部憲法 聯邦及各組成部分都有憲法中央政府機關 全國只有一個中央政府 除聯邦政府外,各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中央政權機關公民國籍 公民只有一種國籍 每個公民擁有兩種國籍,既是聯邦公民,也是聯邦成員國成員外交權力 中央統一行使外交權力 聯邦是國際交往的主體,其成員國也有某些外交權權力授予 地方政權被置于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地方權力由中央授予,只能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范圍內行使職權 國家整體與組成部分的權限范圍由聯邦憲法規定,都在各自的權限范圍內享有最高權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間不得任意干涉主要區別 單一制國家地方的權力是中央授予的(權力自上而下) 聯邦各組成單位的權力是它自身作為政治實體所固有的(權力自下而上)代表國家 中國、法國、意大利、英國、日本等 美國、德國、瑞士、俄羅斯、巴西等相同點 ①都屬于國家結構形式。 ②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縱向分配問題,即國家的整體與部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③各國采用何種國家結構形式,是階級、民族、歷史和文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3、邦聯(P19)(1)含義:邦聯是主權國家為某種共同利益而組成的國家聯盟。(2)特點: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不具有完整的國際法主體資格。②(補充)沒有統一的憲法、法律、國籍、中央政府。4、影響國家結構形式的因素(P19)①一個國家采用何種國家結構形式,是階級、民族、歷史、文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②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國家結構形式,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始終是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選擇國家結構形式時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第二單元 世界多極化第三課 多極化趨勢第一框 世界多極化的發展1、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P27)2、世界多極化的形成(P27)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挑起了旨在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在冷戰中逐步形成了以美蘇對峙為標志的世界兩極格局。②20 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被打破。③世界各種力量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中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說明】世界多極化只是一個趨勢并未形成,世界多極化強調的是政治多極化。3、世界多極化的影響(P27)①世界向多極化發展,是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基礎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②在世界多極化加速推進過程中,傳統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與調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大國力量逐漸增強,國際政治中的權力關系正在經歷變化,國際關系朝著民主化方向發展。4、世界多極化面臨的挑戰(P27)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將是一個漫長曲折的、充滿復雜斗爭的演變過程,單極與多極的矛盾,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5、多極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力量(P28)①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最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并且極力維護其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地位。②中國、歐盟、俄羅斯和日本成為多極化國際格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③進入 21 世紀以來,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不斷壯大,推動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6、★中國對世界多極化發展的貢獻(P29)①從綜合國力的角度看:中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②從全球治理深度參與的角度看: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③從國際話語權的角度看: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7、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多極化發展中的作用(P29)①發展中國家在人口、經濟、貿易等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反對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②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開展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聯合自強,成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力軍。【說明】主力軍、重要力量≠引領者、主導、決定,當前仍然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舊秩序。第二框 國際關系1、國際關系(P30-P31)(1)含義:國際關系是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2)最主要的關系: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3)主要聚焦的主題:主權國家之間的戰爭與和平、沖突與合作等問題。(4)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競爭、合作與沖突關系等。(5)★基本形式:競爭、合作與沖突。(6)國家間交往的主要方式:包括國家間的貿易往來,文化、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領導人互訪,締結條約或協定,等等。(7)國際關系的調整規則(手段):國際法。2、國際法(P31)(1)含義:國際交往中,各國逐漸以條約和習慣做法為基礎,發展出了一些被普遍遵守的行為規則。(2)作用:當前,國際法規范著國際交往的各個方面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對維護國際關系穩定、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3)遵守國際法的原因:①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②遵守國際法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3、國際競爭的實質(P31)(1)★實質: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2)應對:面對急劇變化的世界,許多國家都在調整目標,力圖為自己確立有利態勢,形成了國家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局面。4、影響國際關系的因素(P32)(1)根本因素:各國的國家性質不同,利益追求、對外政策也不同,這使得國際關系復雜多變。(2)主要因素:包括國家利益、國家實力、宗教、文化和歷史等。(3)★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5、國家利益(P32-P33)(1)含義:國家利益不是抽象的,歸根結底是該國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體現。(2)★對國際關系的作用: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對立則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3)★重要性: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4)★要求:任何國家都不應以維護本國國家利益為由,侵犯別國的主權和安全,干涉別國的內政。侵犯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政的行為,是非正義的、錯誤的,應當受到譴責和反對。6、中國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P33)(1)★原因:①(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國家利益重要性)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是影響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核心利益的內容: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3)★國家的做法:①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②維護國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強大的國家實力。我國應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國家實力。(補充:③我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④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⑤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補充)公民的做法:①樹立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②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③努力維護國家安定、社會穩定的政治局面。④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履行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⑤敢于并善于同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的現象作斗爭。7、國家實力(P33)(1)類型:①硬實力:一國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②軟實力:一國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2)重要性:維護國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強大的國家實力。國家實力衰弱不利于國家利益的實現。(3)衡量標準:一國的綜合國力。(4)提升措施:①(硬實力)我國應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國家實力。②(軟實力)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第四課 和平與發展第一框 時代的主題1、當今時代帶有全球性的兩大戰略問題和兩大主題(P34)(1)兩大戰略問題:和平問題和發展問題。(2)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2、和平問題(P34)(1)含義: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2)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維護世界和平可以給各國經濟發展和其他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創造必要的前提。(3)和平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因素的增長,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的國際環境具有了現實可能性。【說明】世界和平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要區分必修4中“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3、發展問題(P35)(1)含義: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的發展問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2)發展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的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時期。②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征,世界經濟發展更加注重提高質量,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受到關注。4、★和平與發展的關系(P35-P36)(1)和平是發展的前提。①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需要國際社會保持持久和平的環境,為各國正常發展和政治經濟的往來提供保障。②世界經濟的發展得益于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戰亂和沖突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各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爭端,是世界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2)發展是和平的基礎。①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只有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才能夠為國際社會的持久和平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②同時,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消除貧困,減少地區沖突的發生,消除不穩定的因素,為維系持久和平提供動力。5、★促進和平與發展的因素(P36-P37)(1)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發展加深了各國相互依賴程度。國家間日益增強的貿易往來,增進了彼此間的交流。各國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經濟上的共同利益不斷擴大,共同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意愿不斷增強。)(2)不同力量中心之間相互制衡。(發展中國家力量不斷增強,新興經濟體實力提升,壯大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力量。科學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國際關系和戰爭面貌。)(3)談判與對話成為解決沖突的主要手段。(隨著國際協調機制的不斷完善和多邊主義的深入發展,國家間交流與合作的機制日趨成熟,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和平的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沖突。)第二框 挑戰與應對1、★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P38-P39)(1)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所上升。(①表現:個別大國常常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幌子,侵犯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政。②本質: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本質上是將本國利益凌駕于其他國家的合理利益之上,憑借本國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優勢,或利用國際舊秩序不合理的制度設計,對其他國家進行控制、干涉或者侵略。③危害:在損害他國利益的同時,造成世界的動蕩不安。)(2)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①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②表現:發展中國家比較普遍地存在貧窮和饑餓現象。落后、貧困、危機等揮之不去的陰影仍然與人類相伴隨。全球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3)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①表現:局部動蕩頻繁發生,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貿易摩擦、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②現狀:世界和平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世界人民爭取和維護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③分類:一是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包括經濟動蕩、金融風險、生態環境惡化、網絡攻擊、資源危機、恐怖主義、武器擴散、疾病蔓延、跨國犯罪、走私販毒、非法移民、海盜、洗錢等,其中最突出和最嚴重的威脅來自國際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二是傳統安全威脅,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作為傳統安全威脅依然存在并呈現出新的特點。)2、★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要求(P39)①世界各國應該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②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③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④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3、國際關系民主化(P40)(1)★提出:面對影響和平與發展的諸多挑戰,中國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2)內容: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共同商量著辦。(3)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原因:國際關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證。國家不分大小、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4)★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措施:①各國的事應由本國政府和人民決定,國際上的事應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平等協商。②在事關世界和地區和平的重大問題上,應該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持通過協商談判和平解決爭端。(P40相關鏈接)③維護和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就應該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P40相關鏈接)④國際社會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共同推動建立適應國際力量對比新變化的全球治理體系,更好保障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更好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利益,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第五課 中國的外交第一框 中國外交政策的形成與發展1、外交政策的含義(P43相關鏈接)外交政策是指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目標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2、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P43)①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消除了我國百年來屢受外國侵略、奴役的社會根源。②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長期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③我們絕不允許別國侵犯我國的國家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也絕不侵犯別國的國家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④★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易錯易混】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則是影響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3、★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P43)(1)基本立場: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2)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3)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4)基石、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石,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P43-P44)(1)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2)地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被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所承認和接受,并載入了包括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宣言在內的一系列重要國際性文件。(3)作用:對推動國際關系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發揮了重大歷史性作用。5、外交政策的發展(P45-P46)(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對我國外交戰略進行重大調整,使其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國對外活動進入了更為活躍的時期。(2)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3)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部署。6、習近平外交思想(P45-P46)(1)指導意義:為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同時為探索解決當今世界各種復雜問題指明了方向。(2)★主要內容(核心要義):“十個堅持”。(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則、主要任務和獨特風范。)①堅持以維護黨中央權威為統領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②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③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④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增強戰略自信。⑤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⑥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⑦堅持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⑧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⑨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⑩堅持以對外工作優良傳統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為方向塑造中國外交獨特風范。(3)核心理念及其重要性:①★核心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②重要性:弘揚了中華民族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傳統精神,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潮流,成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一面鮮明旗幟。這一理念超越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的不同,站在全人類整體利益的高度審視國與國關系,展現了世界情懷和全球視野,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標。(4)如何貫徹落實: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7、★中國外交在國際社會發揮的作用(P46)①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②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③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外交正譜寫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第二框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因(P47-P48)(1)必要性:①當今世界,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世界各國相互聯系與依存程度日益加深。②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③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各國人民應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意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和發展了新中國不同時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張,反映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適應了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指明了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前進方向。2、★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目標)(P47)①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政治)②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安全)③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經濟)④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文化)⑤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生態)3、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措施(P48)(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2)安全上: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3)經濟上: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5)生態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4、中國在哪些領域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P49)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和平事業、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構建全球公平正義的新秩序5、★中國是如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P49-P50)(1)加強自身建設: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2)推進國家合作: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塑造大國形象:我國積極開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①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③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④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第三單元 經濟全球化第六課 走進經濟全球化第一框 認識經濟全球化1、經濟全球化的含義(P59)商品、服務及技術、資金、勞務等要素,通過日益頻繁的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流動和廣泛配置,世界經濟出現了高度融合的局面,這就是經濟全球化。【注意】經濟全球化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2、經濟全球化的特征(P59)最主要、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各國經濟高度對外開放、深度相互依賴、全面相互融合.3、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P59)(1)生產全球化。①原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協作不斷深化、加強。②表現:世界各國的生產相互聯系、相互協作,各國的生產活動成為世界生產鏈條中的一個環節。③作用:可以充分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補充:節約社會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2)貿易全球化。①原因: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深化。②表現:世界各國都被卷入國際市場交換之中,對國際貿易的依賴度不斷提高。國際貿易的規模迅速擴大,參與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③交易范圍:商品、服務、資本、技術、勞務。(3)金融全球化。①原因:伴隨著生產和貿易全球化,國際金融市場迅速擴張。②表現:形成了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依托,通過信息網絡運行的、全球統一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國內外金融市場相互貫通的、無國界的全球性金融市場。(補充:③包括:資本流動全球化、金融機構全球化、金融市場全球化。)【補充說明】對外投資辦廠、海外并購、購買別國股票或債券,都是金融全球化的表現。4、★影響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P62-P63)①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②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根本動因是世界各國對本國、本民族利益的追求。③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體制基礎。5、跨國公司的含義(P63)跨國公司是指以母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大型企業。6、跨國公司的要素(P63-P64相關鏈接)①跨國公司是指一家企業,其組成實體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經營業務;②跨國公司有一個集中的全球決策體系,各分支機構和子公司服從內部共同的管理政策和統一的戰略目標;③跨國公司的各組成實體共同分享資源和信息并分擔責任。7、跨國公司的經營(P64)(1)目的:實現最大利益(2)投資方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從事對外直接投資,它們單獨或與其他企業共同出資,在其他國家創立新企業,或并購現有企業,或擴張原有企業,利用世界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經營。(3)投資動機:追求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擴大原有市場、開拓新市場和克服貿易壁壘,從國外獲取穩定廉價的生產資源,享有東道國的比較優勢和優惠政策,充分利用本企業的壟斷優勢。8、跨國公司的影響(P63-P64)(1)積極影響:①跨國公司的大規模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其影響已經遍及全球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個領域,(P64上方相關鏈接第三行)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②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到處奔走,推動著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與國際分工的深化。③把國際分工發展為跨國公司的內部分工,把國際貿易發展為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形成了以公司內部分工和貿易為基礎的國際經濟體系,促進了全球資源配置的優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與進步。(2)消極影響:如不考慮母國或東道國的國家利益,實行跨國行業壟斷、破壞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落后產能和環境污染等。第二框 日益開放的世界經濟1、★經濟全球化的機遇(積極影響)(P65)①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各方利益。②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經濟全球化促進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促進國際分工水平提高和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進步、產業轉移與結構升級,)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④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動自身經濟發展。2、★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消極影響)(P66)①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著不平衡問題。②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加劇。(一國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釀成國際性的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3、★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P66)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既要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又要勇敢迎接挑戰,同舟共濟,實現合作共贏。4、★如何讓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P67-P68)①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②要建設創新型、開放型、聯動型、包容型世界經濟。(要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開辟增長源泉;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拓展發展空間;要建設聯動型世界經濟,凝聚互動合力;要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夯實共贏基礎。)③要完善全球治理。5、為什么要完善全球治理?(P68)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各國交往的日益增多,跨國問題越來越多,對各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社會逐漸意識到,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協商、加強合作。②現階段的全球治理機制由于自身存在不足、易受霸權主義影響以及缺乏相應的調整和變革,傳統的全球治理機制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需要加以變革和完善,從而為各國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6、完善全球治理機制需要遵循的原則(P68相關鏈接)(1)平等:要求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2)開放:要求堅持理念、政策、機制的開放,適應形勢變化,廣納良言,充分聽取各方的建議和訴求,鼓勵各方積極參與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機制封閉化和規則碎片化。(3)合作:要求各國加強溝通和協調,照顧彼此利益關切,共商規則,共建機制,共迎挑戰。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應對,合作是必然選擇。(4)共享:提倡所有人參與,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獨大或者贏者通吃,而是尋求利益共享,實現共贏目標。第七課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第一框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1、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歷程(P69)(1)起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2)形成: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建立了中國特色開放型經濟體系。(3)發展:在新時代,我國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更加主動地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2、★如何適應新形勢,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P71)①適應新形勢,我們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轉方式)②要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拓展對外貿易,推進貿易強國建設。(新優勢)③適應新形勢,我們要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引進來)④要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走出去)3、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P72)①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國既注重對外開放、合作共贏,又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②對外開放和自力更生好比兩條強有力的“腿”,支撐我國經濟邁入現代化。4、為什么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P72)(1)我國國情決定(必要性):(★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必須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中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依賴別人搞建設,必須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的出發點,這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2)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性: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如何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P72-P73)①要矢志不移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②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閉關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③★我們將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二框 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1、如何理解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P73-P74)①贏得了良好的國際環境;②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動了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提高;④帶動了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⑤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⑥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2、如何理解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貢獻者?(P74)(1)中國對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無原話)(2)中國的發展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①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更充足的資本、更豐富的產品、更寶貴的合作機會,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和增長提供了持續強大的推動力。②中國同一大批國家的聯動發展,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③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推進,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3、★中國是如何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P75-P76)①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持續發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中國態度)②中國奉行多邊貿易體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規則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規則辦事,通過協商為應對共同的挑戰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中國堅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大方向,為世界經濟增長發掘新動力,使世界經濟增長更加包容。(中國主張)③我國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繁榮。(中國行動)第四單元 國際組織第八課 主要的國際組織第一框 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1、國際組織的含義和地位(P85)(1)含義:國際組織指的是若干國家的政府或民間團體經協商聯合建立的經常性組織。(2)地位:(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的基石)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2、國際組織的分類(P85)(1)按照成員的性質: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2)按照地理范圍:世界性國際組織和區域性國際組織。(3)按照職能范圍:一般性國際組織和專門性國際組織。3、國際組織的機構(P86)國際組織的機構 參加成員 職能議事和決策機構 全體成員參加的大會 享有廣泛的權力,包括制定和修改章程、接納新成員、選舉執行機構成員和最高行政官員、審核財政預算和決算、審議各機構年度報告等執行機構 大會休會期間,部分成員組成 執行相關的決議,履行各項職能秘書處 由全體成員大會產生 處理日常事務,為其他機構提供服務司法機構(有些國際組織有) 由全體成員大會產生 解決成員間的矛盾、糾紛4、國際組織的主要特征(P86探究與分享)(1)國際性:國際組織是國家、地區之間的組織,兩個以上國家、地區的政府、團體或個人才能建立國際組織。(2)目的性:國際組織有特定的宗旨。宗旨是國際組織開展活動的指導原則,也是其在國際社會存在的意義所在。(3)組織性:國際組織設有多層次的機構來開展活動,以實現其宗旨。其常設性機構負責處理日常事務。(4)自主性:國際組織代表各成員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個特定成員的單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國際組織自主開展活動,獨立運作,其決議具有某種強制力。5、國際組織的產生與發展(P87)(1)產生:①國際組織是國際關系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其形成和發展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要求,也表明人類交往的日益頻繁和面臨的問題日益復雜。②國際組織的出現,適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新情況和新變化。(2)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組織迅猛發展,適應了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經濟全球化的需要,適應了當代世界多極化趨勢,體現了對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的關注。6、國際組織的作用(P87)(1)積極作用:國際組織可以促進國際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開展交流、協調、合作,調停和解決國際政治沖突和經濟糾紛,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2)消極作用:國際組織參與國際事務受諸多因素制約,有其局限性。個別大國倚仗實力,力圖控制國際組織,使之成為其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工具。第二框 聯合國1、聯合國(UN)的概況(P88)(1)性質和地位: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2)產生的背景: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勝利的產物,是人類為和平與發展長期努力的結果。(3)成立的意義:聯合國的成立是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是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2、聯合國的宗旨(P88探究與分享)①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②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③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④構成一協調各國行動之中心,以達成上述共同目的。(一句話概括: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3、聯合國的原則(P89)①所有會員國主權平等;②各會員國應忠實履行根據憲章規定所承擔的義務;③各會員國應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④各會員國在國際關系中不得以不符合聯合國宗旨的任何方式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⑤各會員國對聯合國依照憲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應給予一切協助;⑥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必要范圍內,應確保使非會員國遵循上述原則;⑦聯合國組織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的事項,但此項規定不應妨礙聯合國對威脅和平、破壞和平的行為及侵略行徑采取強制行動。4、聯合國的主要機構(P90)(1)聯合國大會。①地位:是聯合國主要審議機構,擁有廣泛的職權。②組成:由全體會員國的代表組成。③表決原則:每一會員國都有一個投票權。大會關于重要問題的決定,如關于和平與安全、接納新會員國和預算事項的決定,必須由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其他問題則以簡單多數通過決定。(2)安全理事會。①職權:負有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②構成:由中、美、俄、英、法 5個常任理事國和 10個由大會選出、任期兩年的非常任理事國組成。③表決原則:每一個理事國均有一個投票權。安理會關于程序問題的決定以15個理事國中至少9個理事國的同意票通過。對于實質性問題的決定也需9票通過,并且不得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棄權不算反對),后者體現的是“大國一致”原則。常任理事國所擁有的這種權力通常被稱為“否決權”。(3)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由大會選出的 54個理事國組成,主要關注國際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衛生等問題。(4)托管理事會。負責監督托管領土,目前已完成歷史使命,停止運作。(5)國際法院。是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而設立的主要司法機構,由15名法官組成。(6)秘書處。①組成及職權:由秘書長及辦事人員組成,從事各種日常工作。②秘書長的地位及產生:秘書長是聯合國的行政首長,由大會根據安理會的推薦任命。5、聯合國的作用(P91-P93)(1)★總體作用:在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共同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2)具體作用:①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聯合國作為集體安全機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國際合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安理會在解決事關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大全球和地區問題上具有重要作用。聯合國在實踐中建立和發展了維和行動,為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和解決地區沖突作出了獨特貢獻。聯合國召開裁軍問題特別大會,通過設在日內瓦的裁軍談判會議積極推動多邊談判,促成一系列國際條約的簽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②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發展與和平、人權并列為聯合國工作三大支柱。聯合國發展系統主持召開聯合國發展領域重大國際會議,從戰略高度協調國際社會的經濟及社會發展活動。聯合國先后通過了“千年發展目標”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國際發展合作確立了路線圖和時間表。聯合國發展系統長期從事開發活動,向有關國家提供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并幫助制定合適的發展戰略和政策,為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③聯合國是實踐多邊主義的最佳場所,是集體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的有效平臺,應該繼續成為維護和平的使者、推動發展的先驅。6、聯合國的改革(P93)(1)改革的必要性:聯合國是實踐多邊主義的最佳場所,是集體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的有效平臺,應該繼續成為維護和平的使者、推動發展的先驅。聯合國的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2)改革的意義:通過改革加強聯合國的作用,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3)改革的原則:聯合國的改革應發揚民主,廣泛協商,積極穩妥,循序漸進。(4)改革的核心問題:安理會改革。第三框 區域性國際組織1、歐洲聯盟(EU)的地位(P94)歐洲聯盟成為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性國際組織,成為國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歐洲一體化的進程(P94相關鏈接)(1)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2)1967年:歐洲共同體(3)1969年:建立經濟與貨幣聯盟(4)1993年:歐盟3、歐盟的宗旨(P95)歐盟的宗旨是實現各成員國的共同目標:促進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確保基本價值標準,加強國際合作。4、歐盟的主要機構及職能(P95相關鏈接)①歐洲理事會(歐盟首腦會議):歐盟最高決策機構。②歐盟理事會(部長理事會):負責日常決策,擁有歐盟立法權。③歐盟委員會:歐盟常設執行機構。④歐洲議會:監督、咨詢機構,也有部分立法權。⑤歐盟對外行動署:負責協調成員國外交政策。5、歐盟的對外關系與面臨的挑戰(P95)(1)對外關系:歐盟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并力爭在重大國際問題和地區熱點問題上有所作為。(2)面臨的挑戰:近年來,歐盟經受了主權債務危機、烏克蘭危機、恐怖襲擊、難民危機和英國“脫歐”等多重沖擊,暴露了一些深層次問題。6、歐盟與中國關系的發展(P95)①1975年 5月,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外交關系。中歐各具經濟優勢,互補性強。②四十多年來,中歐關系發展迅速。③2003年,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政治互信不斷深化,經貿聯系日益密切,人員交流持續頻密。7、歐盟的特點(P96相關鏈接)①它的發展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②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巨大損失,聯合起來求和平、謀發展是啟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直接動力。③歐盟是由成員國組成的具有超國家性質的區域性組織,成員國向歐盟讓渡了大量主權,成員國政治、經濟、安全等利益已經緊緊聯系在一起。8、亞太經合組織(APEC)(P96-P97)(1)地位:亞太經合組織是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2)宗旨:支持亞太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和繁榮,建設活力和諧的亞太大家庭,捍衛自由開放的貿易和投資,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鼓勵經濟技術合作,保障人民安全,促進建設良好和可持續的商業環境。(3)獨特的合作方式:①承認多樣性,強調靈活性、漸進性和開放性;②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協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則;③單邊行動與集體行動相結合。(4)中國與亞太經合組織的關系:①地位:中國在亞太地區舉足輕重,是亞太經合組織的重要成員。②作用:自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以來,中國參加了歷屆部長級會議和歷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積極參與各層次各領域合作,為促進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9、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P98-P99)(1)地位:東南亞國家聯盟是亞洲最令人矚目的區域性國際組織。(2)成員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3)運行機制:21世紀以來,亞洲地區經濟發展迅猛,成為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東盟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10+1”、“10+3”、東盟地區論壇、東盟防長擴大會和東亞峰會等機制,成為推進區域合作和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平臺。(4)中國與東盟的關系:①在“10+1”和“10+3”合作、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等區域機制框架下,中國與東盟保持了良好的溝通和合作。②2003年,中國與東盟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③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④2013年10月,中國倡議與東盟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10、非洲聯盟(P100-P101)(1)地位:非洲聯盟是非洲最重要的區域性合作組織。(2)形成過程:非盟的前身是成立于 1963年的非洲統一組織。1999年,非洲統一組織第四屆特別首腦會議通過《錫爾特宣言》,決定成立非盟。2002年,非盟正式取代非洲統一組織。(3)組織成員:目前,非盟有 55個成員,最重要的決策由首腦會議作出。(4)作用:非盟成立后,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成為引領非洲國家聯合自強、共謀發展的一面旗幟,其領導權威得到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5)中國與非盟的關系:①中國與非盟在氣候變化、“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等重大國際問題以及非洲熱點問題上保持溝通協調。②非盟在涉及中國核心和重大利益問題上積極支持中國。③中國向非盟機構能力建設、有關維和行動和非盟總部會議中心、非洲疾控中心等項目建設提供援助。第九課 中國與國際組織第一框 中國與聯合國1、中國與聯合國關系的歷史演變(P103)(1)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成員國,參與了醞釀、籌建聯合國的過程。中國是舊金山制憲會議發起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2)1949-1971年:美國采用各種手段,對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設置重重障礙。(3)1971年:1971年 10月 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著名的第2758號決議。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從政治上、法律上和組織上徹底解決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2、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意義(P103)①這是中國與廣大堅持原則、主持正義的國家的重大勝利。②從此,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聯合國舞臺上,與聯合國的關系步入正軌,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3、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P104)①中國是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②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③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事關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大事務上享有否決權,是聯合國中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之一。4、★中國在聯合國的作用(P105-P106)(1)中國本著自身肩負的重大國際責任,尊重聯合國的權威地位,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積極參加各項工作,在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中發揮著建設性作用。(2)中國堅持以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①通過與聯合國廣大會員國特別是安理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中國積極推動多起地區沖突走向政治解決。(解決沖突)②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參與者。(維和行動)③在國際軍控、裁軍與防擴散領域,中國努力維護現有多邊條約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支持發揮聯合國在防擴散領域的核心作用。(國際裁軍)(3)中國堅持以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①中國連續擔任經社理事會理事國,積極參與經社系統的重要國際會議和其他活動。(經濟社會)②中國積極推動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敦促發達國家為實現全球普遍、協調、均衡發展承擔更多責任。(協調均衡發展)③中國加入多項國際人權公約并認真履行公約義務,與聯合國在人權事務上保持良好合作,與多國展開人權對話。(人權對話)(4)中國是聯合國改革的最早倡導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①中國主張改革應有利于堅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更好地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維護會員國的共同利益;②應增加發展中國家代表權和發言權,切實維護其利益。第二框 中國與新興國際組織1、二十國集團(G20)(P107)(1)產生背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社會深感有必要對全球經濟進行監管和治理,然而,西方國家主導的舊的國際機制已難以勝任此任務,二十國集團因此成為新的全球經濟治理平臺。(2)特點:二十國集團成員涵蓋面廣、代表性強,其構成兼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3)主要討論問題:全球重大經濟金融熱點問題。(4)運行機制:領導人峰會、協調人會議、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專業部長會議。(5)中國與二十國集團的關系:①地位:中國是二十國集團的創始國,也是二十國集團中最大的發展中國家。②作用:二十國集團已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中國提出共同構建創新、開放、聯動和包容型世界經濟的中國主張,倡導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觀,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完善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智慧。2、金磚國家(P108)(1)產生背景:金磚國家的誕生和發展,是世界經濟變遷和國際格局演變的產物。(2)作用:①金磚五國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金磚精神,推動各領域務實合作不斷深入,深化了團結互信,增進了五國人民福祉,拉緊了利益和情感紐帶,為世界經濟企穩復蘇并重回增長之路作出了突出貢獻。②金磚國家已成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合作、維護共同利益的重要平臺。(3)中國與金磚國家的關系:①在金磚國家中,中國的經濟體量最大,作用相對突出。②中國一直努力推動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形成和不斷發展,順應歷史大勢,把握發展機遇,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建設性作用。③2017年,中國作為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在總結金磚合作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了以對話合作、共謀發展為宗旨的“金磚+”合作理念。3、上海合作組織(SCO)(P109-P110)(1)地位:上海合作組織是世界上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綜合性區域合作組織。(P109探究與分享)(2)產生過程: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首次會晤,建立“上海五國”會晤機制。2001年,烏茲別克斯坦加入,六國元首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宣布上海合作組織成立。(3)性質: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宣布成立、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4)工作語言:漢語和俄語。(5)秘書處:設在北京。(6)作用:①在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指引下,上合組織開創了自冷戰結束以來區域合作的新模式,成為當今世界區域合作的典范。②上合組織自成立之初就將打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勢力)、維護地區安全穩定視為重要的合作領域。上合組織地區反恐怖機構執行委員會作為上合組織的常設機構,在國際反恐領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4、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P111-P112)(1)性質: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中國倡議成立的多邊金融機構。(2)總部所在地:北京。(3)工作語言:英語。(4)投資方向:亞投行致力于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為能源、電力、交通、通信、農業基建、供水、環衛、城建和物流等工程項目提供資金支持。(5)運作原則:公開、透明、獨立、問責。(6)目標:精簡、廉潔、綠色。(7)運行特點:①亞投行充分借鑒現有多邊金融機構長期積累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制定和實施嚴格的規章制度,提高透明度和包容性。②亞投行在現行國際經濟金融秩序下運行,同其他全球和區域多邊開發銀行的關系是相互補充而非相互替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