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0張PPT)辛亥革命1894——1912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自主學習書歷史起義名稱 時間 地點 領導人 影響 結果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鎮南關起義 (廣西起義)黃花崗起義 (廣東起義)1906190719071911萍鄉瀏陽、醴陵劉道一蔡紹南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失敗安慶紹興徐錫麟秋 瑾鎮南關孫中山黃 興失敗廣州孫中山黃 興極大鼓舞斗志失敗失敗義 武昌起義1911.10.10武昌湖北革命新軍推翻了...宣告了...拉開了...推動了...打開了...成功你認為辛亥革命的爆發是偶然還是必然?史料實證出背景“在漢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彈制造廠的意外爆炸,導致了附近帝國軍隊的兵變?!? —— 費正清《中國和日本》“武昌起義一舉大獲成功,很大一個因素,是革命黨人意外地撞上了一個有錢有槍的寶庫,喊了一嗓子‘芝麻開門’,門就真的開了。” —— 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背景一:民族危機的加劇與救亡圖存嘗試的失敗。據統計,1895—1910年間設立的資本在10000元以上的廠礦共有326家,資本總額近1億元。企業數量和資本總額都超過1872—1900年間的一倍。在1905—1908年間,一度還出現了設廠辦礦的熱潮,4年當中新設廠礦工238家,資本總額6129萬元。——《中國近代史》,王文泉、劉天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版,第145頁背景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背景三: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成立時間 名稱 領導人 成立地點1894 興中會 孫中山 檀香山1904 華興會 黃興、宋教仁 湖南長沙1904 光復會 蔡元培 上海1905 同盟會 孫中山 日本東京背景四: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萍瀏醴起義(1906年冬)安慶起義(1907年夏)鎮南關起義(1911.10.10晝)武昌起義(1911.10.10晚)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2歲就義32歲就義平均年齡29歲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孫中山《<黃花崗烈士事略>序》合作探究悟情懷你認為前者的失敗與后者成功有什么關系?在最美好的年華,他們選擇把自己當做祭品,用自己的生命去敲響苦難深重的古老中國的黎明鐘聲。推動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式圖湖北軍政府歷史解釋明史實君上尊嚴神圣不可侵犯。——1908《欽定憲法大綱》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191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歷史意義:(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封建帝制)的終結。(2)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3)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史料實證知意義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經過近代以來的長期艱苦奮斗,中國人民創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迎來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光榮,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孫中山先生說:“惟愿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我呼吁,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發場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精神,攜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繼續奮勇前進!——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辛亥革命》教學設計授課教師: 授課內容:《辛亥革命》 授課對象:八年級 課時:1課時課程標準分析 通過了解孫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動,武昌起義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簡要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出自人教版教材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第9課《辛亥革命》。本單元主要體現中華民族在近代歷史中為反抗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的一系列抗爭與探索,從而使中國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歷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動中國近代化的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巨變,是中國近代化艱難起步進程中的重要環節。它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進步打開了閘門。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為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簡要學情分析 1、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二學生,對學習歷史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生有歸納起義時間、地點、領導人、影響和結果能力。2、在合作探究中,前面的失敗與后面的成功有什么關系?學生對分析事件的前后聯系有所欠缺。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利用視頻、圖片,文獻資料等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有感而發,最后達成共識,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設計思想 1、通過教師給出的圖文材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通過圖片史料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從而道出民族危機與救亡嘗試失敗,利用文字史料展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資產階級的壯大,為辛亥革命的發展奠定了階級基礎(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2、學生能夠在表格及時間軸的幫助下,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方式認識革命志士的奮斗,從而感悟革命先烈們的救國情懷,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時空觀念,家國情懷) 3、通過圖片及材料,對辛亥革命進行闡述,了解辛亥革命的過程。(歷史解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廣州起義,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教學資源與工具 地圖、文字材料、表格材料、視頻、PPT、黑板、粉筆教學方法與策略 講授法、討論法、任務驅動法、合作探究法、提問法、啟發式教學預設過程 本課的學習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史料實證為教學方式探究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過程及意義。 環節一:自主學習知歷史 通過對教材的自主閱讀并完成表格讓學生對本科的知識框架有一個打給的了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環節二:史料實證出背景 通過兩段史料對問題“辛亥革命的發生是偶然還是必然?”的合作探究,滲透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過對圖片和文字材料的研讀,得出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以此來構建學生的時空觀念、論從史出、史料實證的學科核心素養。 環節三:合作探究悟情懷 用過對問題“前者的失敗與后者的成功有什么關系?”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環節四:歷史解釋明史實 通過三幅圖的比較分析的相互印證,引導學生解析“辛亥革命”的過程,使學生身臨其境的走過辛亥革命,真正的理解這一歷史事件,加深課堂記憶。教學過程環節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教師講述: 同學觀看了這個視頻想到了哪些詞語來形容自己的心情 學生答(預設答案)沉重;心痛:崇敬;幸福 教師講述:國將不國的沉重;百姓麻木不仁的心痛:革命志士慷慨赴死的崇敬;還有一個就是“希望”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回到那段黑暗但又充滿希望的革命年代! 通過沉重的時代背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革命的悲痛。 通過秋瑾的自述,了解何為革命,為何革命,感受救亡的悲壯與希望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 第一篇:自主學習書歷史 教師過渡:請同學們根據教材42-45頁通過自主學習書寫這段歷史,也再次重溫這段崢嶸歲月。預時(10分鐘) 教師講述:請同學們相互評價學習成果,并勇敢的上臺來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師總結:我們的同學都非常棒,通過自主學習完成了基礎知識的梳理,幫老師推進了教學進程。 教師過渡:同學們依據材料你認為辛亥革命的爆發是偶然還是必然? 第二篇:史料實證出背景 學生答(預設答案)偶然 教師講述:同學抓住了材料的關鍵字詞,所以大部分同學得出了結論是“偶然”,老師這里提供的材料是片面的,我們對歷史的結論忌諱孤證不立,現在隨著老師來看看以下的史料,了解辛亥革命的爆發是否是偶然的? 教師講述: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日益加重,仁人志士先從經濟上自強再到政治上的圖存,紛紛失敗告終,革命者因勢而上;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因勢而強; 教師講述: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因勢而建; 所以看是偶然實則必然! 教師過渡:雖是大勢所趨,但也荊棘叢生,從萍瀏醴到黃花崗屢戰屢敗后才迎來武昌起義的成功,請同學們分析前者的失敗與后者的成功有什么關系? 第三篇:合作探究悟情懷 學生答(預設答案)失敗是成功之母 教師講述:同學說的對失敗是成功之母,就如孫中山先生所說:“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因為在最美好的年華,他們選擇把自己當做祭品,用自己的生命去敲響苦難深重的古老中國的黎明鐘聲。這說明了正是有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才有革命高潮武昌起義的到來! 教師過渡:請同學們根據教材44-46頁結合老師給大家提供的圖片解釋辛亥革命 第四篇:歷史解釋明史實 學生答(預設答案)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抓住了解釋歷史事件需要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等要素,也通過圖文分析出了辛亥革命取得湖北軍政府建立、清王朝覆滅、中華民國建立的一系列的成果。可辛亥革命之功不止如此,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通過史料實證知意義 第五篇:史料實證知意義 教師過渡:辛亥革命雖已遠去,但其創造的精神財富刻入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骨髓 通過表格讓學生自主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夯實基礎知識,并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背景分析:小組合作,跨越時空,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學生做到知識點、線、面的結合,并對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失敗。最終形成民族危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思想的廣泛傳播,再到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以此建構學生的時空觀念以及論從史出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合作探究悟情懷。此設計意圖既體現了青年的歷史時代責任感。他們在最美好的年華,把自己當作祭品,用自己的生命去敲響苦難的古老的中國的黎民眾生,家國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并再次用時間軸幫助學生構建時空觀念。 歷史解釋明史實:通過三幅圖的比較分析及相互印證,特別是第三幅圖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圖,讓學生解釋辛亥革命的成功。即得出武漢三鎮的獨立和清朝統治的土崩瓦解。 史料實證知意義:通過對辛亥革命前后圖片的比較分析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用歷史素材去解讀歷史的意義,避免了傳統課堂生硬地講授,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結尾處情感升華,家國情懷由內而外。板書設計 辛亥革命(1894—1912) 史料實證出背景 合作探究悟情懷 歷史解釋明史實 史料實證出意義 板書較為簡單明了,體現本課線索教學反思 教學生成: 教師努力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本課的一大亮點。 2.教學方法上符合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 3.評價方式上,教師的評價切合實際。 教學不足: 1.資產階級有了革命綱領和宣傳報刊,但沒有真正嘗試,所以失敗。如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因時間有限,對起義的經過沒有作詳細講述,未能對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本課注重培養學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但教師在課堂中對武昌起義爆發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分析不夠深入,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加強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9課 辛亥革命.pptx 辛亥革命 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