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巧手工藝坊-多彩泥塑—聰明的烏龜》教學設計教學分析:課程依據:泥塑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 ,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泥藝反應我國不同地區的風俗及審美情趣,具有率真和質樸的藝術品質。泥塑和泥巴都是學生熟悉而感興趣的材料,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而且彩泥的色彩十分豐富,容易塑形,易于激發學生的成就感。所以安排這一主題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彩泥制作多種生動有趣的泥塑作品,走進泥塑世界,激發探究的興趣,掌握泥塑工藝基本的手工技能,逐步養成做事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進而體驗到勞動的可貴和快樂,培養愛勞動、熱愛生活的興趣學情分析:1、上課發言情況。班中發言比較積極的只要一少部分,發言一般的學生近一半,還有一小部分學生很少發言,甚至于幾乎從不發言。同時,本班級的學生發言情況極不穩定,一是憑學生今天的學習興趣,若學生今天學習興趣高漲,發言比較積極,動手也比較積極。若是今天學習無興趣,則課堂上一言不發,更別提動手了;二是學習知識的難易程度,若知識比較簡單,學生發言積極,若知識有一定難度,學生發言則很少。2、學生作業情況。由于學生基礎不一,兩極分化嚴重,因而學生表現出作業速度相差較大,整體速度偏慢,尤其從主題測試中看出,大部分學生在教師規定時間里不能完成相應作品。3、主動學習狀況。大部分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比較淡溥,主動學習習慣還沒有真正養成。許多學生養成了任性,驕縱的不良習慣而體現在學習上。其次是課堂自主學習效率不是很高,一部分學生表現出無從下手,因而在相對時間里這部分學生自主學習效果很差,影響全班的集體交流。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學會泥塑的基本技法,熟練掌握摶、欽扁、搓、接合、捏合等方法。制作聰明的烏龜。過程與方法:通過泥藝制作學會使用生活中常用的牙簽、小刀等工具,處理泥塑作品的細部,養成做事耐心、細心的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活動過程中激發對傳統泥塑藝術學習的興趣,培養審美情趣和創新意識,逐步養成留心觀察生活,善于動手實踐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難點重點:制作聰明的烏龜難點:如何體現烏龜的形態特點教具學具教具:多媒體課件、烏龜圖片、捏好的泥塑模型學具:一盒彩泥、墊板、牙簽、剪刀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孩子們聽過“聰明的烏龜”這個故事嗎?你還記得故事當中小烏龜的形象嗎?今天我們再來重溫一下這個故事好嗎?(課件播放動畫“聰明的烏龜”)板書課題 。(二)學習與探究1.在制作小烏龜之前,回顧一下泥塑的文化背景,并欣賞一些泥塑的作品。(出示課件)2.出示烏龜的圖片,引導學生說說小烏龜的基本形態,觀察小烏龜的身體是由幾部分組成的,結構特點是什么?小組討論:頭、軀干、四肢、尾巴 又圓又硬的殼,有四條腿,還有一雙圓圓的眼睛。3.要制作這只聰明的烏龜,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討論交流:(使用什么制作工具,制作泥塑的基本技法)。4.(出示教具)下面檢查一下自己的工具帶齊了嗎?檢查好的請坐好。5.彩泥作品的制作方法(出示課件)。摶、搓、欽扁 做摶的動作,讓生跟學(課本上簡單介紹了三種制作技法)除了這三種基本的技法外,還有捏、抹、拉、揉、粘、貼、壓等方法(出課件)。6.小結(三)實踐與體驗課件顯示烏龜的制作過程1.先摶一個胖胖的圓球,摶的圓球盡量要圓一些,再壓出圓片,做出軀干。2.接著搓出一個橢圓形的頭部和四個條形(橢圓)的四肢。3.捏出尾巴。4.用接合的方法,將頭、四肢、尾巴和軀干連接。5.做出眼睛,貼上眼珠,用牙簽壓出嘴巴凹痕。6.最后做出龜殼裝飾花紋。7.完善制作,(溫馨提示:a小烏龜身體的比例要協調b顏色搭配合理美觀)小結 :要想做一只聰明的烏龜,只要掌握了這些方法很簡單,只要兩大步 。第一步:就是先塑造出烏龜的基本形狀。第二步:就是為了讓小烏龜更漂亮,我們還需要對它進行美化裝飾。(四)展示評價:自評、互評(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六)小結(七)板書設計聰明的烏龜泥塑的基本技法:摶、搓、撳扁 接合塑造形狀——美化裝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