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階 段 特 征時空特征:由分裂走向局部統一、南方得到開發、民族交融加強高考考情分析考點 由高考知核心知識點南北朝時期的政治 (2022 廣東卷 03)南北朝到隋唐中央官制的變化(2022 北京卷 02)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重心南移(2022 遼寧卷 03)水運與經濟發展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 (2022 海南卷 03)西晉時期的民族交融真題體驗:1.(2022年廣東卷)如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答案】D【解析】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機構被細化規范成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屬于中央機構,而且六部分工更為明確,D項正確;圖示內容主要體現的是中央機構分工更為明確,并不能體現中樞決策權的加強,排除A項;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提高了政令的執行效率,排除C項。故選D項。2.(2022年海南卷)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這一現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響社會風尚 B.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C.人口流動利于區域開發 D.地方特產豐富人們生活【答案】B【詳解】少數民族的頭巾、系帶兒、褲邊兒在中原地區較為流行,這說明當時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到百家對社會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主旨未涉及到區域開發,排除C項;上述所列內容不屬于地方特產,排除D項。故選B項。3.(2020年北京卷)“清樂”源自漢代樂府的俗樂,魏晉時期逐漸雅樂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區的清樂與“羌胡之聲”結合,南朝的清樂則與江南音樂結合,北朝曾改編清樂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統一后重新整理了清樂,隋文帝稱之為“華夏正聲”。清樂的發展說明,魏晉以來A.中原的傳統文化日漸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動增多,不斷交融C.漢代的禮樂制度逐步復原 D.西域文化成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答案】B【詳解】材料“河西地區的清樂與‘羌胡之聲’結合,南朝的清樂則與江南音樂結合,北朝曾改編清樂并由‘胡人’演唱”體現的是魏晉以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給音樂發展帶去了活力,B正確;AC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B。核心知識梳理一、三國鼎立東漢滅亡后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后定都建業。二、西晉的短暫統一(1)西晉的興亡:三國后期,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三國鼎立局面結束;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了西晉。(2)少數民族內遷①內遷: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向內地遷徙;魏晉時期,出現了少數民族內遷的高潮;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②民族內遷影響積極:同漢族長期雜居,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北方漢人南遷,促進了江南的開發。消極:民族矛盾激化,國家長期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三、東晉與南朝1.東晉與南朝的更替(1)東晉的興亡: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篡奪皇位,東晉滅亡。(2)“南朝”:420~589年,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合稱為“南朝”;4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2.東晉的士族制度(1)士族:又稱門第、世族、世家、巨室、門閥等,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2)門閥政治: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選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通過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并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權制度,即“門閥政治”。(3)形成原因①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②經濟原因:土地兼并嚴重,經營莊園,漸成割據。③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的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④制度因素: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4)衰落:至隋唐兩代,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3.江南的開發(1)原因:中國北方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并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工具和經驗;南方社會環境相對安定,并具有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一些統治者采取了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2)表現:農業方面,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商業方面,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3)影響: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南方少數民族逐漸與漢族交融。四、十六國與北朝1.十六國:歷史上把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內遷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統治特點:大部分政權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它們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各族差異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存在。2.淝水之戰(1)背景:4世紀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2)時間: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在淝水交戰。(3)影響: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陷入割據混戰狀態;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3.北魏的崛起(1)建立與統一北方:十六國后期,439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目的: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北魏孝文帝開始進行改革。②核心內容是“漢化”:遷都城;說漢話;穿漢服;用漢姓;與漢族通婚;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等。③評價積極作用: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消極作用: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揚棄的全盤漢化,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沖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于滅亡。4.北朝的更替: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來又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滅掉北齊,統一黃河流域。這些王朝,歷史上稱為“北朝”。5.隋朝的建立與統一: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終于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限時訓練1.(2022年福建寧德三模)北魏孝文帝時,下令按職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各8頃,縣令、郡丞各6頃,離職時移交給下任官吏,不得轉賣。該政令有助于A.阻止公田的性質變化 B.規范官員的俸祿制度C.打壓地方的豪強勢力 D.阻礙北魏的漢化進程2.(2022年廣東汕頭二模)據《宋書》記載:南朝宋時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孫路瓊之去拜訪中書令王僧達,被其譏笑祖上是王家的車夫。路太后震怒、請求孝武帝懲處。孝武帝回道:“瓊之年少、自不宜輕造詣(拜訪)。王僧達貴公子,豈可以此事加罪!”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A.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 B.君主的權力受到削弱C.庶族地主力量不斷增長 D.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3.(2022年湖北十堰模擬預測)下圖所示為北魏孝子石棺圖,上面刻著中國傳統著名孝子的故事。據此可知,北魏( )A.受到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 B.民間風俗畫的技法高超C.政府重視基層民眾的教化 D.極其推崇漢代文化藝術4.(2022年湖南岳陽三模)魏晉時期,江南涌現出一批“千金之家”,他們“僮仆成軍,閉門為市,牛羊掩原隰(新開墾的田地),田池布千里。”唐朝曲轅犁在江南地區的水田推廣使用,提高了犁地的速度;同一時期,“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對上述現象解釋合理的是A.南方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北方 B.江南開發促進經濟較快發展C.南方文化進步帶動經濟發展 D.江南商業發展居于全國首位5.(2022年陜西榆林二模)嵇康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魏晉玄學的開拓者之一,其《與山巨源絕交書》甚至在千年之后仍被視為經典散文。《三國志》及《晉書》中都有他(及其后人)的列傳,但《三國演義》卻對他只字未提。對材料中的文獻(文章)的史料價值,概括最準確的是A.嵇康的文章可能出自后人杜撰B.《三國演義》等后人的文學創作不具備史料價值C.官修史書偏重于記錄政治事件D.嵇康的文章相較于正史更能反映魏晉學術面貌1.【答案】B【解析】根據“下令按職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各8頃,縣令、郡丞各6頃,離職時移交給下任官吏,不得轉賣”可得出這樣規定即相當于給予官員一定的財產俸祿,減少其腐敗的現象,因此有利于規范官員的俸祿制度,B項正確;阻止的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目的不在于打壓豪強,排除C項;材料所述措施客觀上有利于北魏的漢化進程,而不是阻礙,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路太后的侄孫路瓊之拜訪中書令王僧達,被譏諷出身卑微;孝武帝認為路瓊之不應該拜訪王僧達,王僧達是門閥士族,不應該懲罰王僧達,故可知南朝時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君主的權力受到削弱,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庶族地主的信息,得不出庶族地主力量大小,排除C項;科舉制加強了社會階層流動性,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化程度不斷提高,北魏孝子石棺圖體現的是受到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不是民間風俗畫,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基層治理的信息,得不出政府重視基層民眾的教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政府的態度,得不出極其推崇漢代文化藝術,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江南涌現出一批‘千金之家’,他們‘僮仆成軍,閉門為市,牛羊掩原隰(新開墾的田地),田池布千里’”“唐朝曲轅犁在江南地區的水田推廣使用,提高了犁地的速度”“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可知,從魏晉到唐朝時期,南方農業和商業發展狀況良好,體現了江南開發促進經濟較快發展,B項正確;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北方,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南方文化進步帶動經濟發展,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江南商業與其他地區的對比,不能得出“江南商業發展居于全國首位”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D【解析】“嵇康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其文章出自本人之手,因此相較于正史更能反映其生活的時代面貌和學術面貌,D項正確;從材料中不能得出“嵇康的文章可能出自后人杜撰”的結論,排除A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文學創作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排除B項;嵇康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材料“《三國志》及《晉書》中都有他(及其后人)的列傳”體現了官修史書不一定偏重于記錄政治事件,排除C項。故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