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講 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階段特征】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的時代,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確立和鞏固,為以后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重農抑商政策的強化對后世影響深遠;思想文化上使百家爭鳴局面不復存在,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思想專制的局面開始形成。考情分析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2022 湖北卷 02)史書中秦漢統一的記述 (2022 山東卷 02)相馬術的發展與秦漢統一戰爭 (2022 遼寧卷 02)《史記》等史書中的大一統觀念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022 廣東卷 02)兩漢“奉朝請”與中央集權的加強 (2022 浙江卷1月 04)漢武帝時期刺史的設置于中央集權 (2022 江蘇卷 02)漢代的選官中注重任用專業官吏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政策 (2022 湖南卷 02)漢武帝的經濟政策與以農為本的體現真題體驗1.(2022年湖南卷)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 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 ( )A.體現以農為本 B.服務于漢初戰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決了財政危機【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的農本思想。根據材料“獨于田租不敢增益”,可知漢武帝通過選官制度、幣制改革、抑制商人、鹽鐵專賣制度等增加財政收入,卻單單不增加農業賦稅,這說明漢武帝重視農業和農民,體現了以農為本的思想,A項正確;漢武帝不是漢初的皇帝,此舉并不是為了服務于漢初的戰事,排除B項;漢武帝在農業之外征收了大量賦稅,不能體現藏富于民,排除C項;這些措施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漢武帝時期的財政危機,排除D項。2.(2022年全國甲卷)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體現了當時人與自然的和諧,反映了老子“順應自然”的思想,“百姓無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較少受到干預,反映了“無為”的思想,B項正確;孔子主張仁、禮、以德治國,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A項;韓非主張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主張法治,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C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思想,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3.(2022年山東卷)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君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詳。”這反映其思想特點是A.尚法存禮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內法【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說明法家主張用法治來治理國家;“君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詳”,說明法家主張君臣需要用禮儀來教育百姓,不然則不詳。上述材料觀點體現法家用法制來治理國家,用禮節來教育百姓的思想特點,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敬天,排除B項;德是內在的道德情感,禮是外在的行為規范,材料強調的是法和禮,排除C項;外儒內法是一種中國從漢代到清代長時間內國家政權實行的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內在指導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核心知識梳理一、秦朝(一)秦朝的統一1.統一的背景(條件)(1)長期戰亂使得人民渴望安定統一(統一成為大勢所趨)。(2)各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帶來的阻礙。(3)秦王嬴政廣納人才,勵精圖治,吏治清明。(4)秦國商鞅變法后,獎勵耕戰,實力迅速上升(條件)。2.統一的過程(1)滅六國,秦朝建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滅掉六國(韓、趙、魏、楚、燕、齊),建立秦朝,定都咸陽。(2)征服南越: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3)北擊匈奴,修筑長城:秦朝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3.鞏固統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①皇帝制度:嬴政自稱“始皇帝”,皇帝制度的特點是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位終身。②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百官之長)、太尉(分管軍事)、御史大夫(分管監察),為主要輔佐大臣,最后由皇帝決斷;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③郡縣制度:在地方上,廢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2)其他措施: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等。(3)影響:秦朝確立的這套政治體制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至為深遠。4.統一的影響、意義(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統一的趨勢成為此后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2)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3)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二)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1.秦朝的暴政(1)嚴酷的法律;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2)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繼位的秦二世更加殘暴。(4)秦朝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與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2.秦末農民起義(1)原因①直接原因:遇雨誤期。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2)起義概況①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結果遭鎮壓。②陳勝失敗后,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3.秦朝滅亡:公元前207 年,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4.楚漢之爭: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4 年的楚漢戰爭。劉邦“約法三章”贏得民心,項羽剛愎自用,最終被劉邦擊敗。二、西漢(一)西漢的建立1.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2.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1)治國思想: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政治上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2)“漢承秦制”: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代。(3)地方行政制度:郡國并行制。①負面影響:諸侯王勢力增強,對中央集權構成嚴重威脅,為王朝的統一和穩定埋下了隱患。②結果:漢景帝在位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吳、楚等七國叛亂,最終被平定。(二)“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在位期間,休養生息,減輕賦稅、徭役和刑法,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三)漢武帝時西漢的強盛1.加強中央集權(1)政治上①措施:設立中外朝制(削弱丞相權力);頒行“推恩令”(削弱王侯勢力);設置刺史,監察百官與豪強(代表中央監視地方);酎金奪爵,剝奪列侯的爵位;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構建以察舉制、征辟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②作用:削弱了地方,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皇權大大加強。(2)經濟上①措施: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政府壟斷生產與銷售;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算緡告緡,抑制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②作用:國家財政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3)思想文化上①措施:接受衛綰、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 (董仲舒之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三綱五常、加強集權);設立五經博士,儒學上升為經學 (中央設立太學,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體系)。②作用: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2.穩定邊疆、開拓疆域(1)措施:北擊匈奴,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奪取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設立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4 郡;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派張騫出使西域,并開通絲綢之路;經營東南和西南,西漢對東南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穩定。(2)作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三、東漢的興衰1.王莽政權(1)建立(西漢滅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2)原因及背景:西漢的衰落。政治上,外戚干政,政治黑暗;經濟上,土地兼并,賦稅沉重;社會上,流民惡性膨脹,社會動蕩。(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實際,激化了社會矛盾。(4)滅亡:公元23年,綠林軍擊敗王莽軍隊主力,攻入長安,王莽政權被推翻。2.光武中興(1)東漢建立: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2)“光武中興”:東漢建立后,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政權,經過光武帝十多年的精心治理,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歷史上稱他統治的時期為“光武中興”。①政治上:鞏固統一局面(平定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強化皇權專制(退功臣,進文吏;事歸臺閣,嚴控外戚);加強中央集權(裁并機構,整頓吏治);加強社會整治(提倡節儉,懲處貪污腐敗)。②經濟上:減賦稅(輕徭薄賦,三十稅一);重民生(釋放奴婢,禁止殘害);保收入(清查墾田,保證戶口)。③思想上:他提倡文教,重視儒學,以“柔道”(德政)治天下。3.東漢的衰落(1)社會危機:東漢中后期。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政治腐朽黑暗。②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抨擊時政,稱為“清議”。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③豪強地主勢力在東漢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2)黃巾起義:184年,創辦太平道的張角領導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四、兩漢的文化1.史學成就(1)《史記》:西漢中期司馬遷撰寫,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3 000年的歷史,首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2)《漢書》:東漢中期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2.文學成就(1)漢賦: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2)樂府詩: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3)五言詩: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3.科技成就(1)醫學:《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之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東漢的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被稱為醫圣;東漢的華佗擅長針灸、湯藥和實施外科手術,發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戲。(2)數學:《九章算術》在代數和幾何學上貢獻突出,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造紙術:公元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為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限時訓練1.(2021浙江卷·2)秦兵馬俑造型精美,比例勻稱,神態逼真,威武雄壯的軍陣生動再現了秦統一中國的磅礴氣勢。秦兵馬俑大型藝術群塑體現了( )A.和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 B.實用性與裝飾性精確巧妙地結合C.鮮明的民本意識和高超的表現技巧 D.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答案】D【解析】秦兵馬俑大型藝術群塑體現了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刻畫秦軍的風采,形象地展示秦朝軍隊的兵種、編制和武器裝備的情況,生動地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秦軍的磅礴氣勢,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的一支奇葩,故選D項;長城的修建采取因地制宜原則,和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取得了協調一致的效果,排除A項;紫禁城許多建筑構件集實用性與裝飾性于一體,如太和殿兩側及乾清門前的鎏金大銅缸,外表富麗精致,除了消防滅火的作用以外,還是一種很好的裝飾品,排除B項;民本意識就是廣大人民的根本的認知,是廣大人民對事物判斷的一致認知,材料不涉及,排除C項。2.(2021廣東卷·2) 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 )A. 皇權旁落 B. 相權轉移C. 地方權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解析】根據“事無大小,咸歸令、仆”可得出國家大事都掌握在尚書令、尚書仆射,說明魏晉時期相權轉移到尚書令、尚書仆射手中,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是皇權加強的體現,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材料與效率無關,排除D。3.(2021 山東卷·2) 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如表為此后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 )時期 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 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 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 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A. 精簡地方行政機構 B. 節約中央財政開支C. 維護國家政治統一 D. 廢除郡國并行體制【答案】C【解析】漢代裁撤王國機構,降低王國官員的品軼,這是打擊諸侯國的舉措,目的在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政治統一,C正確;地方機構還有郡縣,但是西漢主要針對的是王國機構,因此A不是出發點,排除;王國官員的俸祿由王國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實,排除。4.(2021 湖南卷·2) 漢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宗室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后,商議新帝人選,經再三討論,認為代王劉恒在高祖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決定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這一做法( )A. 反映嫡長子繼承制得到執行 B. 旨在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 推動仁孝成為選帝主要標準 D. 表明相權對皇權構成威脅【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漢初的“諸呂”屬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劉恒為帝時的標準是劉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謹良,所以這一做法是為了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選B;劉恒是劉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長子,排除A;仁孝只是選帝的標準之一,這一做法也不是為了確立選帝的標準,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權與皇權的矛盾,排除D。5.(2021北京卷·1) 祝歲習俗古已有之。《詩經》云:“稱彼兕觥(酒杯),萬壽無疆。”漢代歲首,皇帝“大朝受賀”“百官受賜宴饗”。民間亦在歲首祭祀,其時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長敬酒祝壽。該習俗( )A. 出現于戰國并興盛于漢代 B. 體現禮儀教化與倫理秩序C. 植根于我國古代商業文明 D. 僅是官方舉行的慶祝儀式【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祝歲習俗由來已久,從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視,通過舉行各種儀式來體現對君主或長輩的敬意與美好期盼,體現了通過節慶禮儀進行教化和對倫理秩序的認同,B項正確;由材料中《詩經》的記述可知,該習俗在西周時就已經出現,排除A項;該習俗植根于我國古代農耕文明,排除C項;由材料可知,祝歲習俗并不僅是官方舉行的慶祝儀式,在民間也有,排除D項。故選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