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時 教 案 年級 學科課題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 周次課時 課型教學目標 1、掌握平型關大捷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及影響等,識記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情況。 2、掌握百團大戰的基本情況和歷史影響。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的基本史實。 難點: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的歷史影響。教學方法 閱讀指導法、講述法、討論法、練習法教 學 過 程 設 計 二次備課 及雙邊活動一、導入: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是毛澤東對彭德懷的高度評價。 抗日戰爭時期,在敵后戰場,彭德懷指揮的哪次著名戰役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在敵后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取得了怎樣的戰績?抗日根據地是如何發展壯大的? 二、新授:敵后戰場的抗戰 【名詞解釋】何為敵后戰場?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日本占領區)而開辟的戰場。 (一)平型關大捷 1.背景 教師:淞滬會戰期間,日軍入侵山西,企圖占領太原。1937年9月,日軍向太原的重要門戶——平型關進發,一場伏擊戰即將開始。 2.概況 教師:展示文字材料以及視頻,出示表格,總結平型關大捷役的主要內容,請同學們完成 學生:(討論、發言) (二)毛澤東《論持久戰》 1.背景 教師:抗戰初期國民黨內部流傳的言論有哪些? 學生:速亡論、速勝論 教師:根據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速亡論、速勝論正確嗎?用史實說明。 學生:討論、發言。 教師:既然速亡論、速勝論都不正確,毛澤東又發表了什么言論呢?他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討論、發言。1938年毛主席作《論持久戰》的報告。(依據中國與日本的國情對比以及戰爭性質) 2.意義: 教師: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三)建立抗日根據地 1.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情況 教師:展示抗日根據地形勢圖。讀圖結合教材,完成抗日根據地建立表格(時間、發展、作用、中樞、戰略)。 學生:討論、發言。 2.鞏固抗日根據(閱讀課文,完成表格) (四)百團大戰 請同學們說出百團大戰的目的、時間、地點、指揮、規模、主要目標、意義。 學生:討論、發言。 【合作探究】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比較? 請同學們從抗戰路線、武裝力量、作戰方式、作戰地位對比一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并說出兩者的聯系。 三、小結 四、隨堂檢測板 書 設 計 教 學 反 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