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教學設計單元名稱 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單元教學設計說明 根據2020年修訂的新課標,以統編教材為依托,培養學生樹立科學思維,學會遵循邏輯思維的規律,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單元目標與重點難點 描述常見的思維活動,體會思維是人所特有的屬性,了解思維的基本形態和特征;懂得正確思維的基本條件;區分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掌握科學思維的特點,體會學會科學思維的意義;辨析常見的邏輯錯誤,掌握形式邏輯的三個基本規律。3.單元整體教學思路(介紹單元整體教學實施的思路,包括課時安排、教與學活動規劃,以結構圖等形式整體呈現單元內的課時安排及課時之間的關聯等) 按照一框一節課進行教學,單元結構圖如下: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2.2 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教學內容分析(分析本課時教學內容在單元中的位置,包括學習內容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功能價值,蘊含的正確價值觀念等) 本節課內容為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第二課“把握邏輯要義”第二框“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2020年修訂的新課標對本框內容提出了如下要求: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素養,通過科學思維的訓練,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思維的基本要求,把握邏輯思維的方法;給出了以下教學提示:列舉生活中正、反兩方面的事例,通過不同形式,分享如何運用科學思維處理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出了以下學業要求: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明確科學思維的重要意義,學會遵循邏輯思維的規律,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筆者在教學中主要以新課標為依據、統編教材為基礎開展探究式教學。2.學情分析(分析學生與本課時學習相關的學習經驗、知識儲備、學科能力水平、學生興趣與發展需求、發展路徑等) 在學習《哲學與文化》之后,學生基本上掌握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為思維的科學性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讓學生理解“存在的辯證性特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辯證的分析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邏輯與思維》作了銜接與補充,內容由本體論轉向方法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認識論在思維領域中的延伸和具體化。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明確科學思維的重要意義,學會遵循邏輯思維的規律,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3.目標確定(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指向學科核心內容、學科核心素養,描述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后,應達成的具體學習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核心素養,即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取向,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2)掌握必備知識,概述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3)提升關鍵能力,樹立科學的思維,并學會遵循邏輯思維的規律,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習重點難點(確定重點和難點的原因分析、突破策略)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以下內容為教學的重難點,主要通過探究法教學、對比法分析法教學進行突破。 (1)教學重點:概述形式邏輯的三個基本規律 (2)教學難點:運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辨析常見的邏輯錯誤,剖析生活實例5.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教學環節中呈現的學習情境、提出驅動性問題、學習任務類型等) 學生活動 (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開展學習活動,與教的環節對應) 評價活動 (從知識獲得、能力提升、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價值觀念培育等方面設計過程性評價的內容、程序與工具等;基于學生行為表現證據判斷學習目標的達成度)環節一:導入新課導入材料 探究一 甲:“你們這樣通宵達旦、吵吵鬧鬧地在宿舍打牌,影響別人休息。” 乙:“影響別人,又不影響你。別人沒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甲與乙的對話中有沒有邏輯問題?談談你的理由。 通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使學生懂得甲與乙的對話中有邏輯問題,因為在兩人的對話中,乙偷換了概念,把甲排除在別人之外,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調動學生學習什么是同一律的興趣,進而拋開問題邏輯的基本要求又有哪些?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的神秘面紗。環節二:新課講授議題一:不要“偷換概念”——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一)同一律的公式、內容 教師導語: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是A”來表示同一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二)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 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 (三)同一律的條件性 ①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它們一定是同一的。 同一律并不否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及其變化和發展。 ②同一律所反對的只限于在時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任意變更概念或判斷。 1.示例評析:有邏輯錯誤嗎? 材料:買茶人:“你這兒有好茶嗎?” 賣茶人:“我這兒全是好茶,從來不賣變質的茶。”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賣茶葉的人的回答犯了什么錯誤? 學以致用: 老師:你是怎樣認識孫中山的?學生:老師,我不認識孫中山。 小張去年還是學生,現在已經是教師了。 (3)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學生思考:材料中的論斷有沒有違反同一律的要求? 買荼葉的人所說的“好茶”指的是品質優良的荼葉,賣荼葉的人說的“好荼”指的是沒有變質的茶葉。賣茶葉的人的回答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概念當作同個概念來使用,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它們一定是同一的。設計意圖: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同一律的公式、內容;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的條件性。議題二:不要自相矛盾——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探究二:《韓非子·難一》載:“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一)矛盾律的公式、內容 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致的邏輯錯誤,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二)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自相矛盾”。 (三)區別自相矛盾和客觀矛盾。 1.這位楚人為什么“弗能應”? 2.下列論斷有沒有違反矛盾律的要求? ①小明想畫一個方的圓。 ②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③人類的認識能力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這幾周的軍訓太緊張了,但已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通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分析點評,使學生明白這位楚人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明白思維中的自相矛盾不同于事物的客觀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時間、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作的論斷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論斷是對客觀實際的錯誤反映。客觀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 客觀事物是發展變化的,此事物可以變成彼事物。從不同時間、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論斷,并不是自相矛盾的。設計意圖: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矛盾律的公式、內容;矛盾律的要求;區別邏輯矛盾與客觀矛盾議題三:不能騎墻居中——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探究三:在一次討論會上,關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品,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意見。有人認為它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有人認為它不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討論結束時,會議主持人表態說:“我反對第一種意見,也反對第二種意見。” (一)排中律的公式、內容 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二)排中律的要求 排中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也就是說不能同時否認“A”,又否認“非A”,對“是”與“非”各打五十大板。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兩不可”。 (三)矛盾律與排中律的關系 矛盾律表明,論斷“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進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識別與把握“A”和“非A”這種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關系,對于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有重要意義。 會議主持人的話是否合乎邏輯,為什么 2.結合P11頁知識,分析兩個情境乙違反了排中律還是矛盾律嗎? 材料一: 甲:下周去香山看紅葉,你去嗎? 乙:誰說我不去? 甲:你去,請登記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記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學生思考:乙的回答犯了什么錯誤? 總結:乙的回答同時否定了“去”與“不去”,違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犯了“兩不可”的錯誤。 材料二: 甲說:下周去香山看紅葉,你去嗎? 乙答:我去,也不去。 甲說:你到底是去還是不去? 乙說: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學生思考:乙的回答犯了什么錯誤? 總結:乙的回答同時肯定了“去”和“不去”,違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通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分析點評,得出主持人的話不符合邏輯,違反了排中律。因為兩個判斷構成矛盾關系,對兩個具有矛盾關系的判斷之一加以否定,必須對另一判斷予以肯定(二者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邏輯思維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設計意圖:通過探究活動,對比分析,使學生掌握:排中律的公式、內容;排中律的要求;能夠區別矛盾律與排中律課堂小結: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6.板書設計(板書完整呈現教與學活動的過程,最好能呈現建構知識結構與思維發展的路徑與關鍵點)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關注作業的針對性、預計完成時間,發揮作業對復習鞏固、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作用;包括基礎達標、拓展提升、開放實踐等類別) (1)閱讀書目推薦 《邏輯學十五講》(【中國】陳波); 《邏輯新引·怎樣判別是非》(【中國】殷海光)。 (2)課后活動建議(與同學分享) 閱讀亞里士多德關于三大邏輯規律的論述,尋找并分析現實生活中違背形式邏輯的三個基本規律的典型案例。8.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結合教學特色和實際撰寫) 依托多媒體,充分挖掘教材,讓學生學有所得9.教學反思(從學習、教學、評價和一致性四個基本問題的角度,進行教與學的經驗性總結,如基于學情分析和目標達成度的對比反思、教學自我評估等) 本框的內容主要是形式邏輯的三大規律,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其基本知識并學會遵循邏輯思維的規律,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得到培養,思辨和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學生能夠概述形式邏輯的三個基本規律,并運用它們辨析常見的邏輯錯誤。需要改進的是在綜合評述與運用形式邏輯的三個基本規律剖析生活實例的深度挖掘上還需要再下功夫。10.使用與改進建議(給使用本課教學設計的同行們提出的建議,包括本課教學評應該注意的問題,本課教學實施可以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的設想等) 本節課主要以夯實基礎知識為主,拓展深化的內容相對較少,對于學有余力或者層次較高的同學,可以對教材和課件的內容進行適當拓展,比如“混淆概念”和“偷換概念”的區別,跟形式邏輯三大規律有關的典型案例的分析與運用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