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教學設計單元名稱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1.單元教學設計說明 本單元是全書的邏輯起點,也是全書的總論。學習“邏輯與思維”課程模塊,首先要理解“思維”“邏輯思維”“科學思維”等基礎概念。為此,本單元采取了逐級推進的方式,闡釋了思維及其基本形態和特征,區分了思維的兩種基本形態——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闡明了“邏輯”和“邏輯學”的含義,揭示了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明確了“科學思維”的基本含義。這就為學生明確“思維”與“邏輯”的關系、“邏輯”與“科學思維”的關系奠定了認知基礎。 圍繞“科學思維”的主題,本單元設計三課六框十三目和一個綜合探究。 第一課“走進思維世界”,是本書的起始。從“同在一起學習,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努力,學習效果卻不同”這種常見的現象出發,引導學生對思維世界的奧秘進行思考。這一課設計了兩框。第一框“思維的含義與特征”,對“思維”的廣義和狹義的不同理解進行了說明,闡述了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等主要特征。第二框“思維形態及其特征”,說明人們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據不同的標準,對思維的形態有不同的認識和分類。根據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的不同,人們將思維形態劃分為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具有基本單元的概念性、運行方式的推導性和思維表達的嚴謹性等特征。形象思維具有基本單元的形象性、運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維表達的情感性等特征。 第二課“把握邏輯要義”,是本書的“破題”環節。這一課需要交代清楚邏輯是什么,邏輯思維有什么要求。按照這樣的思路,這一課設計了兩框。第一框““邏輯’的多種含義”,介紹了“邏輯”語詞的多種用法,在解釋了“邏輯”的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的基礎上,介紹了狹義邏輯學和廣義邏輯學的含義。第二框“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這是在狹義邏輯的范圍中展開的內容,主要介紹了狹義邏輯學特別是其中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以及依據這些規律而確定的思維規范性的要求。依據同一律,對思維有確定性的要求;依據矛盾律,對思維有一致性的要求;依據排中律,對思維有明確性的要求。在本課結尾處,教材特別說明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但這些基本規律不是邏輯學家頭腦中固有的,也不是哪個權威規定的,而是人們通過無數次的社會實踐,在認識事物客觀規律中認識到的思維自身的規律。 第三課“領會科學思維”,是本單元的落腳點。了解思維、理解邏輯思維,并不是學生學習“邏輯與思維”的最終目的。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是要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追求正確思維,也就是“科學思維”。這一課圍繞科學思維是什么、學習科學思維有什么意義的問題設計了兩框。第一框“科學思維的含義與特征”,給出了科學思維的肯定性規定,即科學思維是泛指符合認識規律、遵循邏輯規則的思維,是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同時也給出了科學思維的否定性規定,即不科學思維是主觀臆想的、不合邏輯的、片面僵化的思維,科學思維與不科學思維相對立。教材還特別強調,科學思維不是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相并列的思維形態,而是對實踐中遵循邏輯思維要求、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統稱。這就清楚地說明了科學思維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之間究竟具有怎樣的關系。科學思維具有很多特征,教材介紹了科學思維的客觀性、預見性、可檢驗性等主要特征。2.單元目標與重點難點 本單元既要了解“思維”“邏輯思維”“科學思維”等基礎概念和基本知識,也要明確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樹立科學思維觀念,自覺以培養科學精神為目的學習科學思維知識、進行科學思維訓練,在社會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還要以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態度對當代中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作出科學的解釋、正確的判斷和合理的選擇。總之,本單元是全書的邏輯起點,起著統攝、引領和導入后面教材具體內容的作用。3.單元整體教學思路 本單元的核心內容是什么樣的思維世科學思維。第一課“走進思維世界”,第二課“把握邏輯要義”,第三課“領會科學思維”圍繞“科學思維”的主題,本單元設計三課六框十三目和一個綜合探究。目前學術界尚未就“科學思維”的定義達成共識。本單元作為全書的邏輯起點,在明確“思維”和“邏輯”含義的基礎上,給出了“科學思維”的一般內涵,并以肯定和否定兩種形式說明了哪些思維情況屬于科學思維,哪些思維情況不屬于科學思維。盡管這仍然不是“科學思維”的精確定義,但基本體現了科學思維的本質屬性。掌握這些概念及相關知識,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思維觀念、培養科學精神。掌握這些概念及相關知識,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思維觀念、培養科學精神、提升思維品質。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思維形態及其特征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第一課“走 進思維世界”第二框“思維形態及其特征”。第二框“思維形態及其特征”,包括兩目。第一目“思維的基本形態”,首先闡述了人們對思維形態的認識,是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據不同的標準認識思維存在狀態的結果,列舉了一些思維形態的種類,然后重點閘述了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思維的基本形態各自的含義。標準不同,會有不同的思維形態。從思維的方向看,主要分為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從思維對認識對象的思考角度看,分為綜合思維和分析思維,綜合思維指整體地認識對象的思維,分析思維指分別地認識對象的思維;從思維反映認識對象的方式看,分為辯證思維和形而上學思維,此處與必修課程《哲學與文化》產生了聯系,辯證思維指的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的思維,形而上學思維指的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的思維。根據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的不同,分為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指的是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屬性,通過語詞鞏固下來,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而形象思維指的是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 第二目“思維基本形態的特征”,主要說明了思維的兩種基本形態,包括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基本形式、主要特征以及相互關系。思維的基本形態包括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這兩者各有其特征,抽象思維的特征側重于三方面,基本單元的概念性、運行方式的推導性和思維表達的嚴謹性。而形象思維的三方面特征是基本單元的形象性、運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維表達的情感性。本課的目的并不在于思維結果的討論,而在于思維過程的分析,能夠通過各類劃分標準了解思維的形態,通過概念和形象的討論區分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注重思維能力的塑造培養。 本課時通過揭示思維的基本形態及其特征,引導學生走進思維世界,揭開思維的神秘面紗。2.學情分析 (1)心智特征:本課內容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其身心發展趨于成熟, (2)認知結構:高二學生看問題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發展階段,逐漸對個體思維有認識和思考。學生思考的過程就是運用思維的過程,通過課前查找資料、閱讀思考、討論交流、課堂講解等操作過程,讓學生從身邊具體案例入手分析認識思維的不同形態。3.目標確定科學精神:正確認識思維的基本形態、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主要特征,明確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關系。 公共參與:掌握科學思維的基本條件,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4.學習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思維形態各自的含義、特征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區分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 清楚思維基本形態的特征,能結合實例闡釋二者之間的區別,并明確二者的關系。5.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活動環節一:課堂導入【知識回顧】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探究與分享】如果思維有形狀,它會是什么樣的? 教師總結并點評; 根據教材知識和材料,自主探究;理解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據不同的標準,人們對思維的形態有不同的認識和分類。 根據學生課堂參與探究的積極性、生生互評對合作學習的貢獻度進行評價。 設置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對學生解決問題的真實核心素養水平進行觀察和測評。設計意圖 設計探究與分享作為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很好地引出了課題,思維有哪些形態?其中,思維的基本形態又是什么?環節二:新課講授:思維的形態【出示課題】思維的形態 配合具體事例情景,從思維的方向、從思維對認識對象的思考角度、從思維反映認識對象的方式看了解思維的形態。 【探究分享】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相同主題的兩則材料在思維表達方面的差異,在感悟兩段材料差異性的基礎上,認識到其中的思維方式的區別。 【歸納總結】思維的形態;思維的基本形態: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各自含義 通過教師的講解,理解掌握根據不同劃分標準,思維的不同形態。 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分小組討論和交流兩段材料在思維表達上的差異,分析這種差異是如何產生的。 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 根據學生的探究成果,即對知識的歸納和整合,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歸納能力進行評價; 在概括總結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思維聚焦到思維方式上,然后引導學生總結破題,概括闡述這兩則材料主題相同,卻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體現了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差異。設計意圖 結合耳熟能詳的諺語、案例、時政、情景,理解掌握根據不同劃分標準,思維的不同形態。通過課前準備引導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有關主題雕塑的背景材料及其寓意,設置小組探究活動,使學生感悟掌握思維的基本形態: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各自含義 鍛煉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問題探究能力,區分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環節三:探究“思維基本形態的特征”【探究分享】 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基本形態 課堂講解:在學生分小組充分討論材料設問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各自的基本形式,并從基本形式的對比分析中歸納出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各自的主要特征。 總結提升:為了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思維的基本形態,教師在講解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各自的基本形式和主要特征之后,總結闡述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關系,說明二者相互區別 學生根據課前查找《少女與和平鴿》的相關背景資料,體會畢加索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 閱讀思考分析“知識創新的工具是有用的”和“科學思維方法是知識創新的工具”這兩個判斷分別是由哪兩個概念構成的。 基于查找的資料和對判斷和推理的領會,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對比兩則材料內容,分析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各自的基本形式。 根據學生小組合作的參與度,課堂參與探究的積極性、生生互評對合作學習的貢獻度進行評價; 根據學生的探究成果,即對知識的歸納和整合,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歸納能力進行評價; 根據學生對易混說法的判斷,課堂習題的訓練,知識框架的梳理等對學生的知識遷移和運用能力進行評價。設計意圖 該“探究與分享”一是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在基本形式方面的差異,二是讓學生在感悟兩則材料差異性的基礎上,認識到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特征,能結合實例闡釋二者之間的區別,并明確二者的關系6.板書設計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隨堂練習題目五道選擇題及解析答疑8.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9.教學反思10.使用與改進建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