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09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單元概覽】【時空坐標】【夯實基礎 厚積薄發】(超級記憶20分鐘)考點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傳統史學一般把共和國史分為四個階段: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召開會議會議 概況 內容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開幕 ①大會一致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 ②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等等。 性質: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③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1949年 10月1日 ①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職。 ③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 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3.意義(1)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2)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3)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二、人民政權的鞏固1.背景(1)國內①新中國成立時,國民黨殘余軍隊還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人民解放軍仍在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②全國尚有約占總數2/3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③經濟上千瘡百孔。(2)國際: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擴大侵朝戰爭,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給國家帶來安全危害。2.措施事件 時間 措施或過程 結果或意義土地 改革 1950— 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①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 ②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穩定物價、 統一財經 1950— 1952年 ①“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 ②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 ①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①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 ②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③1953年7月,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①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 ③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背景:①兩個陣營的對立,新中國要展開經濟建設,獲取外部援助,必須要選邊站;②美國政治上敵視、經濟上封鎖、外交上孤立新中國;③蘇聯對華友好。2.內容及意義內容 含義 意義“另起爐灶” 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 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一邊倒” 堅定不移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不等于放棄獨立自主原則)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3.50年代的外交成就:(1)毛澤東訪蘇與《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1950年);(2)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過程:1953年,中印邊界談判時,周恩來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緬時,確認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準則。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意義: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標志著中國外交的成熟。(3)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年)目的: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特點: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結果:朝鮮問題因美國的阻撓未達成任何協議;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4)參加萬隆會議(1955年)特點: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成果: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利益而加強團結合作。影響: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四大特點(1)包容性:既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適用于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既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適用于發達國家;既適用于國家間的政治關系,也適用于國家間的經濟關系。(2)平等性:強調所有國家不論大小、強弱,都應當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開放性:在不同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4)創新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運用,被譽為國際關系史上的偉大創舉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經濟基礎(1)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三大改造:到1956年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一五計劃:經過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4)意義:①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②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政治制度(上層建筑)(1)頒布憲法: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2)政治制度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與在此前后發展確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起,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3.思想引領: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毛澤東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考點二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中共八大(1956年)內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②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意義 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內容 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影響 ①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 ②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3.探索中的失誤表現 1958年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全國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 ①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②1959-1961年,我國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4.政策調整目的 為了克服困難,恢復經濟發展概況 ①從1960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②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 ③1962年初召開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 ④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結果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二、文化大革命時期1.原因:①“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程度;②受復雜嚴峻的國際外部環境影響,美國、蘇聯對中國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壓力。2.過程:①1966年,全面發動。②1967年,“一月革命”。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政變被粉碎。④1972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項工作出現轉機。⑤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⑥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革”結束。3.性質:“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4.危害:①民主與法制遭到肆意踐踏;②科教文化事業遭到嚴重摧殘;③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損失。5.教訓:①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加強黨的領導;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三、偉大的建設成就(1949-1978年)1.表現(1)工業國防: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涉及冶金、汽車、機械等各個方面,為國民經濟的進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線建設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了工業布局;成功爆炸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2)農業方面: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產量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3)外交方面:20世紀70年代外交局面取得新突破,重返聯合國、中日建交、中美關系正常化并建交等。(4)教育文化:物質生活、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事業、文化建設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現出了無數先進人物。2.影響: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過關檢測】【溫馨提示:趁熱打鐵 事半功倍】時間:40分鐘 滿分:75分一、選擇題(15題共45分)1.1950年7月1日,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開辟了三條中蘇國際航線。1952年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和蘇聯民航總局簽訂了聯運合同,至1953年,聯運航線不僅可通達中蘇兩國的首都,還可聯運到東歐各國的首都,1954年,聯運進一步擴展到歐洲其他許多城市和南北美洲許多國家。這表明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A.成立受益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B.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民航技術人才C.建成了中國最早的一條民用航空線D.打破了西方對中國對外航空交通的封鎖2.周恩來開完會回國的時候,他因人們普遍贊揚中國在其第一次重大國際會議上的表現而受到鼓舞……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這次會議是(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C.第26屆聯大 D.中美上海會談3.2020 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70 周年,9 月 27 日中韓雙方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共同舉行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雙方交接 117 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關于這場戰爭正確的歷史認識是( )A.是一場維護世界正義和捍衛世界和平的戰爭 B.推動了新中國開始實行“一邊倒”外交方針C.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 D.涌現出諸如黃繼光、左權等眾多英雄人物4.1949年夏,毛澤東對新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有這樣一段比喻,(新中國)要學景陽岡上的武松,“在武松看來,景陽岡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樣,不刺激它也是那樣,總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毛澤東此言( )A.強調了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性 B.解釋了實施“一邊倒”方針的緣由C.揭示了新中國政府與清政府的本質不同 D.預見了中蘇關系惡化的歷史走向5.下表是“一五”計劃時期主要輕工業產量指標統計表。這表明“一五”計劃時期( )產品名稱 1952年產量 1957年計劃產量 實際年均增長百分比棉紗 361.8萬件 500萬件 6.7棉布 11 163.4萬匹 16 372.1萬匹 8食用植物油 72.4萬噸 155.2萬噸 16.5面粉 299萬噸 467萬噸 9.3鹽 346萬噸 593.2萬噸 11.4A.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快 B.政府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經濟建設側重于輕工業 D.“左”傾冒進思想已開始滋生6.湖南黨史陳列館里,收藏著一張珍貴的土地房產所有證,它頒發于1953年2月16日,這一天,農民李萬國、張桂妹全家五口第一次擁有了屬于自己的15塊土地。土地證給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所以被當作寶貝一直珍藏到了今天。這表明土地改革( )A.使“耕者有其田”由理想變成現實 B.是三大決戰勝利的根本社會保障C.改變了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質 D.實現了土地所有者的角色變換7.下圖選自1949年至1956年的新中國宣傳畫。該作品反映出( )A.人民建設新中國的熱情高漲 B.新中國建設模范層出不窮C.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巨大 D.各行各業支持新中國建設8.1953年,重慶全民所有制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達103個,其中由中央各部投資72個,由地方工業投資31個。“一五”期間,僅國家在重慶安排的基建項目投資,累計就達8.269億元,其中工業項目投資5.46億元,占總投資額的66%以上;重工業投資4.91億元,占工業總投資額的89.9%。這表明當時重慶( )A.經濟建設符合國家戰略 B.自力更生優化產業結構C.帶動西部恢復國民經濟 D.推動了工業布局合理化9.1953—1956年,我國對內地的投資占工業投資的55.3%,新建企業投資的73.9%。一批新興的工業基地,如武漢、西安、蘭州、太原、包頭、洛陽等正在形成。這表明,新中國成立初期( )A.工業布局發生變化 B.已初步實現工業化C.經濟結構得以優化 D.發展重心放在西部10.表是1949—1956年《人民日報》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各項內容的使用頻率情況(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尊重領土和主權完整 0ˊ 0 0 0 0 0 0 1互不侵犯 18 10 6 11 6 127 97 71互不干涉內政 0 0 0 0 0 115 120 89平等互利 16 24 6 81 33 164 183 172和平共處 4 11 20 51 90 404 610 691對此解讀正確的是,當時我國( )A.外交政策有所調整 B.缺乏領土和主權意識C.建交國家持續增加 D.完成合理的外交布局11.下圖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我國第三套人民幣一元錢上的標志性人物梁軍登上第三套人民幣的場景,該場景反映了當時中國( )A.大包干激發農民積極性 B.人民幣借鑒了文人畫的創作特點C.戰爭導致人口性別失調 D.人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12.成昆鐵路始建于1958年,中間多次停工,1964年再度復工,1970年終于排除萬難全線竣工運營。成昆鐵路接寶成鐵路可北上大西北,又能南下昆明直達西南邊疆,與東南亞地區國家銜接,形成縱貫南北并與多條東西走向的干線鐵路相接,撐起了攀枝花、西昌等一大批軍工、重工業城市,造就了川西“工業走廊”。成昆鐵路修建的重要戰略原因是( )A.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聯系 B.改善我國核軍工試驗地布局C.增強國防建設力量 D.落實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3.1961年9月,中共中央通過的“工業七十條”明確指出:加強企業的計劃管理,建立健全各種責任制,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加強對企業的民主管理和監督;加強企業的經濟核算和財務管理;規定職工工資和獎懲制度。這一措施旨在( )A.提高職工的生產積極性 B.貫徹落實“八字”方針C.調整不合理的工業結構 D.擴大企業生產的自主權14.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表決剛一結束,會場立刻歡聲雷動。新聞媒介評論道:“中國是在自己不在場的情況下,受到聯大三分之二以上國家的祝福,使聯合國發生根本變化。”與這次表決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亞非會議的召開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C.日內瓦會議的召開 D.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5.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中西部地區開展三線建設。整個三線建設期間,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269.67億元,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43.5%。全國近1500家大型企業中,三線地區占到40%以上。由此可以推知,三線建設( )A.加快了建國初國家工業化的進程 B.確立了中西部工業體系的主體地位C.改變了全國國民經濟的整體布局 D.奠定了中西部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二、材料分析題(30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材料二: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 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同意五國總理茂物會議所宣布關于亞非會議的四項目的,而不另提建議。——《周恩來總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萬隆會議)上的補充發言》請回答:(1)請說出材料一中“原則”的具體內容。(6分)(2)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是什么 (4分)(3)根據所學知識,舉出三例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成就。(8分)17.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工業化建設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讀圖,回答問題。(12分)解讀圖1、圖2,指出該時期新中國工業建設的特點并對其原因作出合理解釋。(12分)參考答案:1.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50年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聯運航線由中蘇拓展到東歐國家和歐洲其他國家、南北美洲許多國家,打破了這一時期西方對中國對外航空交通的封鎖,D項正確;1956年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培養民航技術人才,排除B項;192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條民用航線,京滬航線的京津段試飛成功,排除C項。故選D項。2.A【詳解】根據材料“周恩來開完會回國的時候,他因人們普遍贊揚中國在其第一次重大國際會議上的表現而受到鼓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顯示了剛剛登上國際舞臺的新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因此題干內容體現的是日內瓦會議,A項正確;萬隆會議召開于1955年,該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通過第26屆聯大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而題干內容體現的是日內瓦會議,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通過中美上海會談促進中美關系的正常化,與材料主旨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3.A【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50年6,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擾中國的統一大業。同時逼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美國擴大侵朝戰爭,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是是一場維護世界正義和捍衛世界和平的戰爭。A項正確;新中國實行“一邊倒”早于抗美援朝戰爭,排除B項;1954年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于1953年。排除C項;左權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英雄,排除D項。故選A項。4.B【詳解】根據題干中毛澤東對于國際形式的比喻,景陽岡上老虎指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刺激它也是那樣,不刺激它也是那樣,總之是要吃人的”指的是對中國實行敵對政策,“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面對這種情況,新中國成立后堅定不移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遍,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的敵對政策,并非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性,排除A項;題干并未體現新中國與清政府的本質不同,排除C項;題干中老虎指的是資本主義國家,并非蘇聯,排除D項。故選B項。5.B【詳解】根據材料“‘一五’計劃時期主要輕工業產量指標統計表”可知,“一五”計劃時期主要輕工業產品的產量指標都有大幅增長,表明政府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輕工業部門,未提及各部門,排除A項;“一五”計劃側重于重工業,排除C項;“左”傾冒進思想已開始滋生,在材料并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6.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初,湖南農民李萬國一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政府為其頒發了土地證等,反映出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分到了土地,成為了土地的主人,實現了土地所有者的角色變換,D項正確;解放戰爭時期,部分解放區已通過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排除A項;三大決戰早在1949年初已結束,排除B項;土地改革改變了土地的所有者,并未改變土地的私有制性質,排除C項。故選D項。7.A【詳解】據題干中的時間“1949年至1956年"和中鐵路工人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可知,該作品反映出當時人民建設新中國的熱情高漲,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新中國建設模范層出不窮,故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新中國經濟建設成就該,排除C項;宣傳畫只展現了鐵路行業的建設狀況,沒有展現其他行業,排除D項。故選A項。8.A【詳解】根據材料“一五期間,僅國家在重慶安排的基建項目投資,累計就達8.269億元,其中工業項目投資5.46億元,占總投資額的66%以上;重工業投資4.91億元,占工業總投資額的89.9%。”可知,反映的是“一五”計劃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歷史信息,重慶的經濟建設和國家戰略相吻合,A項正確;重慶自力更生優化產業結構,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重慶帶動西部恢復國民經濟,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重慶推動了工業布局合理化,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9.A【詳解】據材料“1953—1956年,我國對內地的投資占工業投資的55.3%,新建企業投資的73.9%。一批新興的工業基地,如武漢、西安、蘭州、太原、包頭、洛陽等正在形成”并結合所學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工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分布不平衡。為改善我國工業布局,1953---1956年我國加大對內地、西部地區的投資和新興工業建設,使我國工業布局發生了變化,A項正確;材料僅未涉及我國初步實現工業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經濟結構的優化,排除C項;材料只是強調“我國對內地的投資占工業投資的55.3%,新建企業投資的73.9%”,未涉及其他經濟建設,不能推斷發展重心在西部,排除D項。故選A項。10.A【詳解】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見1949—1956以來“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使用頻率較高,結合所學可知,平等互利則是指導各國經濟、貿易關系的基本原則,各國應在平等的基礎上,開展經濟合作和貿易交流,互惠互利。和平共處是目標,而前四項原則是實現和平共處的根本基礎和前提條件。只有遵循前四項,才能實現和平共處。“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使用頻率增高反映出我國外交政策有所調整,從重意識形態的革命性外交到重國家利益的務實性外交,A項正確;“尊重領土和主權完整”使用頻率的降低并不代表我國缺乏領土和主權意識,排除B項;建交國家持續增加反映出我國外交政策有所調整,A項包含C項,排除C項;“完成合理的外交布局”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1.D【詳解】“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說明女性也可以駕駛拖拉機進行農業生產,這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1966)人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高漲,D項正確;大包干指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于1978年,排除A項;文人畫是強調寫意,而人民幣上的圖案是想突出人民志愿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屬于寫實,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人口性別失調,排除C項。故選D項。12.C【詳解】根據材料“成昆鐵路接寶成鐵路可北上大西北,又能南下昆明直達西南邊疆,與東南亞地區國家銜接,形成縱貫南北并與多條東西走向的干線鐵路相接,撐起了攀枝花、西昌等一大批軍工、重工業城市,造就了川西‘工業走廊’。”可知,成昆鐵路強化了對邊疆的控制,同時也是為了應對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的現狀,連接了軍工、重工業城市,具有加強國防的意義,C項正確;周邊國家通過50年代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建立了較為友好的外交關系,60年代新中國重點發展亞非其他國家的外交,排除A項;我國核軍工試驗地多位于西北、新疆戈壁大漠地區,排除B項;民族自治區最后建立的是1965年的西藏,其余自治區40、50年代便已建立,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材料信息“加強企業的計劃管理,建立健全各種責任制,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加強對企業的民主管理和監督;加強企業的經濟核算和財務管理;規定職工工資和獎懲制度”體現了對企業生產調整,這一措施旨在貫徹落實“八字”方針,B項正確;提高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是是目的之一,不是主旨,排除A項;材料沒有工業結構的信息,排除C項;擴大企業生產的自主權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14.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71年10月25 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固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蔣介石集團代表從聯合圖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它標志著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它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D項正確;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萬隆舉行。這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會議上,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避免了會議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險。亞非會議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進展,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53年12月,中印兩國政府就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舉行談判,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954年4月,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日內瓦會議,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5.D【詳解】根據材料“整個三線建設期間,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269.67億元,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43.5%。全國近1500家大型企業中,三線地區占到40%以上。”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60~70年代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是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動員下,無數三線建設者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用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數千個企事業單位,創造出諸多大國重器,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D項正確;加快了建國初國家工業化的進程,說法錯誤,排除A項;確立了中西部工業體系的主體地位,表述有誤,排除B項;全國國民經濟的整體布局沒有改變,排除C項。故選D項。16.(1)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6分)(2)方針:新中國初期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包括“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4分)(3)成就:在建國的第一年里,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孤立封鎖政策;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出席日內瓦會議,在會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議,推動了會議的進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聲譽;參加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會議取得圓滿成功。(8分)【詳解】(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可知1954年我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體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逐漸成為解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2)方針:結合所學,可知建國初我國實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包括“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3)成就:結合所學,從建國初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1954年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周邊鄰國和亞非新興獨立民族國家建交、我國參加日內瓦會議上的貢獻、萬隆會議上“求同存異”等方面來說明。17.特點:注重重工業建設和基礎建設;五十年代主要分布于東北,六七十年代的新建工業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工業布局由東部向內地拓展。(2分)原因:建國前夕,七屆二中全會上確立了“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總任務;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確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基本任務;新中國建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薄弱;國際形勢嚴峻,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孤立、封鎖;我國實行“一邊倒”的政策,經濟建設中借鑒蘇聯模式。五十年代集中于東北地區,主要在于,近代中國東北有較好的工業基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靠近蘇聯便于接受援助。六七十年代,新建工業集中分布于中、西部,主要原因在于中蘇關系惡化、美國在東南沿海的軍事騷擾不斷;黨和政府做出由東向西轉移的生產布局戰略大調整,實行三線建設。(10分)【詳解】特點:根據材料中的工業建設成就“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武漢長江大橋、寶成鐵路、酒泉鋼鐵公司、西昌航天中心”可得出注重重工業建設和基礎建設;根據圖片1和圖2新建工業分布情況,可得出五十年代主要分布于東北,六七十年代的新建工業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工業布局由東部向內地拓展。原因: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的信息,聯系所學可知,當時的國家政策是七屆二中全會上確立了“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總任務;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確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基本任務;我國當時的工業狀況是工業基礎薄弱;國際環境方面,美蘇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外交方面,我國倒向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實行“一邊倒”的政策,學習借鑒蘇聯模式。根據20世紀50年代的新建工業分布圖,聯系所學可得出近代中國東北有較好的工業基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靠近蘇聯便于接受援助。根據20世紀60、70年代的新建工業分布圖,聯系所學可得出中蘇關系惡化、美國在東南沿海的軍事騷擾不斷;實行三線建設的戰略大調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