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06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2022-2023學年高一歷史期末復習講義(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06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2022-2023學年高一歷史期末復習講義(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06練: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單元概覽】
【夯實基礎 厚積薄發】
(超級記憶20分鐘)
考點一 辛亥革命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
角度 清末“新政”(1901-1905年) “預備立憲”(1906-1911年)
背景 ①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遭受重挫。 ②目的:通過“新政”進行“自救”。 背景:①革命運動的高漲。 ②立憲派的積極推動(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請愿運動)
主要內容 ①改革官制。②編練新軍。③倡導創辦工商企業。④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 “皇族內閣”。
認識評價 ①“新政”改革,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一些(軍事、思想、經濟)條件。 ②失敗原因及影響: a.(敗因) 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 b.(影響)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①進步性:立憲改革客觀上順應了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潮流。 ②局限性及影響: a.立憲改革以維護滿洲貴族專制統治為目的,實際上是一場騙局; b.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從而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知識拓展】清末新政對辛亥革命的影響
(1)清末新政經濟方面的措施,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
(2)清末新政教育方面的改革,如辦學和留學熱潮的出現,產生了眾多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階層,成為民主革命的群眾基礎。
(3)清末新政中軍事方面的改革,新軍的出現,促使革命黨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新軍,新軍逐漸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2.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與實踐:
(1)三民主義:
內容 關系 來源 具體主張
民族主義 (民族革命) 前提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爭取實現民族獨立自主
民權主義 (政治革命) 核心 創立民國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 (社會革命) 補充發展 平均地權 “核定地價”“耕者有其田”,是資本主義土地綱領
(2)革命活動
興中會的成立 時間 1894年
地點 檀香山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時間 1905年
地點 日本東京
性質 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綱領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理論 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意義 有力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展
反清武裝起義 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
3.武昌起義時間和中國民國成立的時間、地點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2)清帝退位
時間:1912.2.12,清朝末代皇帝宣統皇帝溥儀正式下詔退位,
意義: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結束。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11日):
時間 1912年3月11日
目的 防止袁世凱專權
制定 機構 臨時參議院
內容 ①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②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④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地位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知識拓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影響
(1)進步性
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②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
③體現了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中的一座豐碑。
(2)局限性
①掩蓋了階級的不平等,廣大勞動人民并沒有真正獲得民主權利。
②由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僅憑一紙空文是很難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的。
5.辛亥革命的評價
(1)性質: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革命。
(2)歷史功績:
①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②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
③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④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歷史局限:
①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②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考點二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一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1.袁世凱的反動統治
(1)專權
①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②1914年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
③1914年底,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
(2)賣國
①1915年1月—5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
②袁世凱最終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
(3)稱帝:1915年10月,參政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表示一律“贊成”君主立憲。12月,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
2.護國戰爭
(1)背景
①面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革命黨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
②袁世凱稱帝的行徑,更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2)過程: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凱。
(3)結果
①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
②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派系紛爭
(1)表現
派系 代表 支持國 占據區域
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
派系 代表 支持國 占據區域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閩、魯、陜各省
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北三省
(2)結果:各軍閥爭權奪利,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
2.“府院之爭”:1917年5月,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
3.張勛復辟:1917年,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
4.護法運動
(1)原因:張勛復辟失敗后,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
(2)開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進行護法運動。
(3)結果: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護法運動失敗。
5.參加一戰
(1)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
(2)概況: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一戰的協約國方面。
(3)影響
①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
②十幾萬名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
三、民國初年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新氣象
經濟新氣象——民國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
發展原因 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 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年),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 ④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有力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⑤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
特點 民族工業發展迅速,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
代表 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
影響 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知識拓展】影響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政府的政策推動;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2)不利因素:自身的缺陷(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合理);封建主義、外國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制;封建自然經濟的抵制;近代中國政局長期動蕩。
2.社會生活新氣象——移風易俗,文明開化
(1)南京臨時政府宣布改用陽歷,頒布了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
(2)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
(3)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
四、新文化運動
1.興起
背景
經濟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
政治 人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共和政體遭到破壞)的反思
思想 ①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縛。 ②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中國,促使人們思想解放。
興起
標注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陣地 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
代表 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
2.主要內容
(1)要擁護“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打倒“孔家店”)
(2)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3)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得到廣泛響應。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
(4)倡導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3.意義: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
【知識拓展】認識北洋軍閥時期階段特征
(1)政治
①對內專制統治,對外大肆出賣國家權益,軍閥割據混戰,社會黑暗,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禍害。
②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
(2)經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上歐戰期間西方國家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得到了發展。
(3)思想
①大力提倡“尊孔復古”思潮,攻擊民主共和,宣傳封建倫理綱常。
②西方各種思潮被廣泛介紹到國內,新式教育、新式學校開始出現、推廣。
(4)社會習俗:出現了一些變化,如剪辮、放足、廢除跪拜等。
【過關檢測】
【溫馨提示:趁熱打鐵 事半功倍】
時間:40分鐘 滿分:75分
一、選擇題(15題共45分)
1.晚清名流孫寶瑄在日記中寫道:“風氣至今,可謂大轉移。立憲也,議院也,公然不諱,昌言無忌;且屢見諸詔旨,幾等口頭禪,視為絕不奇異之一名詞。”該日記作為史料,可以用來研究( )
A.《資政新篇》的頒行 B.戊戌維新運動的開展
C.清末“新政”的實施 D.晚清政府的第一次自救
2.康熙帝將宋朝以來“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統治家法作為治國政綱,乾隆帝更是提出“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甲午戰爭后,梁啟超致力于開啟、培養國民相應的國家意識。革命派提出,中國在“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情況下,建立起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殆不可以須臾緩”。上述材料反映了( )
A.近代中國的民族國家意識逐漸形成 B.國民教育與救亡圖存緊密聯系
C.反專制與求民主成為核心價值追求 D.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統治
3.1912年初,南京臨時政府《對外宣言書》首先在官方文書中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這一概念。1912年3月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這表明當時( )
A.民族共同體意識日益清晰 B.三民主義已成普遍共識
C.現代民族主義的開始形成 D.民族平等理念走向成熟
4.以下關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與解讀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史實 解讀
A “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領土為22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 民族平等原則得到了法律認可
B “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和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與被選舉之權利” 國家依法組建責任內閣制政府
C 全國立法權屬于臨時參議院”“臨時大總統總攬全國政務”“法院獨立行使司法權” 三權分立機制依法得以確立
D “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 從法律上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
A.A B.B C.C D.D
5.張謇拒絕出任江蘇宣慰使及農工商大臣,致電清內閣∶中國國土遼闊,種族不一,應效法美國,“今推遜大位,公之國民,為中國開億萬年進化之新基,為祖宗留二百載不刊之遺愛,關系之巨,榮譽之美,比諸堯舜,抑又過之,列祖在天之靈,必當歆許”。這表明,此時的張謇( )
A.贊同中國實行共和政體 B.堅定地站在革命派的一方
C.擁護孫中山的領袖地位 D.擁戴袁世凱復辟封建帝制
6.1907年,秋瑾在《(中國女報)發刊辭》中提出:“世間有最凄慘最危險之二字,曰黑暗……念我中國之黑暗何如,我中國前途之危險何如,我中國女界之黑暗更何如……,吾今欲結二萬萬大團體于一致……使我女子生機活潑,精神奮飛,絕塵而奔,以速進于大光明世界。”由此可知其辦報的主要目的是( )
A.推進社會風俗變革 B.促進維新思想傳播
C.實現男女權利平等 D.動員婦女參加革命
7.有學者認為,預備立憲期間,清政府宣布實行鐵路干線國有政策,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各地興起各種形式的保路斗爭,其中四川省尤為激烈,最后釀成了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清廷命令湖廣總督瑞澂自湖北帶兵前往鎮壓,部分鄂軍西調。這主要說明( )
A.革命派并未做好革命的準備 B.政策失當加劇了清朝統治危機
C.辛亥革命的發生具有必然性 D.清政府對革命力量的警惕性強
8.在1911年冬《職官錄》所載的1478名州縣官中,兩年前即任州縣官者占52.8%,兩年間仍在原州縣任職、職位未變者也達到47.9%。而在1913年冬《職員錄》收錄的556名縣知事中,這兩項數據分別為13.9%和1.6%。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末新政的影響 B.辛亥革命的沖擊
C.科舉制度的廢除 D.西方列強的侵略
9.辛亥革命后,曾任護國軍第一梯團長的劉云峰說:“爾時云南將,均系辛亥革命舊人,自袁氏之籌安會起,莫不義憤填胸,與推翻滿清精神是一致的。各將領時常集議,咸欲舉兵討此叛逆”。因此,當袁世凱一宣布稱帝,云南就首舉義旗。這折射出當時( )
A.護國運動擁有廣泛群眾基礎 B.復辟帝制違背了時代潮流
C.民眾普遍接受民主共和觀念 D.云南具有民主革命的傳統,
10.1908年《神州日報》上,刊登了《外人以鐵道侵略中國之危象》。該漫畫反映了
A.清政府積極維護交通權利 B.西方列強侵華方式的新態勢
C.日俄在中國東北積極合作 D.英在華推行“門戶開放”政策
11.如圖所示為1922~1936年中國洋麥進口量與中國機制面粉工業開工率的比較。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中國( )
A.小農經濟的解體速度加快 B.民族工業與世界經濟聯系增強
C.機器面粉工業缺乏競爭力 D.經濟命脈受到了列強的控制
12.孫中山在《致海外國民黨同志函》中寫道:“此種新文化運動,在我國今日,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推其原始,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彌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這可以看出( )
A.孫中山準備對國民黨進行思想改革 B.孫中山對新文化運動認識存在局限
C.新文化運動源于出版界人士的提倡 D.各階層投身新文化運動的熱情高漲
13.林毓生教授一曾經分析: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借西方個人主義的思想與價值支援并辯解反傳統運動,但是個人應當作目的,不可當作手段;個人的自主獨立源于個人本身價值的體認遭到了曲解。這一分析的主旨是( )
A.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反傳統的運動 B.個體主義在近代中國影響力有限
C.新文化運動并沒有實現個體主義 D.新文化運動重視個體自由和尊嚴
14.據民國時期《申報》記載:“兼省長閻錫山以國民學校原為兒童略識字,能通曉告白、報紙等而設,然查所選教材皆為文話,于實際上甚不適用,因擬將小學所用課本一律改用白話,俟征集妥協編輯完全后,即敕令一律改用云”。這一記載可說明( )
A.閻錫山強烈支持新文化運動 B.新文化運動廣受社會基層的擁護
C.民主共和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D.白話文運動順應了時代發展需要
15.1915年小說《婚姻鑒》中描述:一日,稚平謂其妻日:“此間昨來一攝影者,藝甚精明,日當邀之至家,攝一合家歡聚之圖。若須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與斯盛。”楊氏然曰:“妖鏡攝影,必損我子之目光,余死不愿。”稚平聞言,笑允之曰:“諾。”這反映了( )
A.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 B.攝影技術的廣泛推廣
C.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D.社會生活的富足安逸
二、材料分析題(30分)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事件 重大事件
1840—1842 年 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后,先后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1856—1860 年 英法聯軍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1871 年 俄國出兵侵占中國伊犁地區
1874 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國臺灣南部地區
1883 一1885 年 法國發動侵略越南和中國的中法戰爭
1888—1889 年 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西藏戰爭
1894—1895 年 日本發動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臺灣軍民開展反割臺斗爭
19 世紀90 年代 列強加緊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中國出現“瓜分危機”
1900—1901 年 英、美等組織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1901 年,《辛丑條約》 簽訂
材料二 歷史不會忘記,100多年前,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以當時留日中國學生等為骨干組建中國同盟會,毅然發動和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點燃了振興中華的希望。——《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19世紀40一90年代列強侵華的特點。(4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列強侵華對中國產生的影響。(4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6分)
(4)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貢獻。(6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2年初,清帝退位,民國誕生,“共和”終于降臨這片深受專制毒害數千年之久的苦難土地。“共和”是怎么來的?有說是“革命”革出來的;也有說是“妥協”談出來的;還有人說,革命以“共和”為理想,而“妥協”恰恰體現著“共和”的真精神。
——摘編自《1912:辛亥革命是一場極好的革命》
結合材料與所學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妥協是一種政治智慧”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10分)
參考答案:
1.C
【詳解】根據材料,晚清孫寶瑄在日記中寫道,“立憲”“議院”成為公開討論的流行話題,且頻頻出現在朝廷詔旨上。結合所學,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此后,進行了一些預備立憲活動,比如,設立諮議局和籌建資政院,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材料所述朝廷詔旨討論“立憲”“議院”,反映的是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相關情形,C項正確;《資政新篇》頒行的19世紀50-60年代,中國對西方的學習仍然主要停留在器物層面,主張“立憲”“議院”和進行制度變革的主張尚未形成強大潮流,排除A項;戊戌維新運動期間,朝廷并未頒行有關“立憲”和“設立議院”的詔旨,排除B項;晚清政府的第一次自救指的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主張引進西方科技,維護清朝封建統治,主張“立憲”“議院”和進行制度變革的主張在當時并不流行,排除D項。故選C項。
2.A
【詳解】根據材料“梁啟超致力于開啟、培養國民相應的國家意識。革命派提出……建立起一個現代民族國家”,得出近代以來,資產階級維新派致力于培養國民的國家意識,資產階級革命派呼吁建立現代民族國家,這些都促進了民族國家意識逐漸形成,A項正確;材料提及梁啟超致力于培養國民的國家意識,不能反映國民教育開展情況,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民族國家,未提及維新派和革命派的反專制主張,排除C項;材料提及革命派要求建立一個現代國家,僅憑此不能得出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排除D項。故選A項。
3.A
【詳解】依據材料可知,南京臨時政府的官方文書中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這一概念,《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結合所學可知,這說明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資產階級對于民族共同體的認識逐漸清晰,A項正確;材料不是強調三民主義,而且“普遍共識”無法從材料得出,排除B項;在辛亥革命之前,現代民族主義就已經形成,“開始”的表述錯誤,排除C項;當時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仍然具有狹隘性,在新三民主義時期,民族理念才走向成熟,排除D項。故選A項。
4.C
【詳解】通過觀察表格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立法權屬于臨時參議院、臨時大總統總攬全國政務和法院獨立行使司法權,目的在于使三權分立機制得以依法確立,C項正確;“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和“領土為22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等,體現的并不是民族平等原則,排除A項;“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和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與被選舉之權利”強調的是公民的民主權利,并非組建責任內閣制政府,排除B項;僅有“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的規定,不足以說明《臨時約法》從法律上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
5.A
【詳解】材料中“效法美國”“今推遜大位,公之國民,為中國開億萬年進化之新基”等信息表明,張謇贊同中國實行共和政體,A項正確;張謇系晚清立憲派代表性人物,排除B、C兩項;材料中“致電清內閣”等信息表明,此時清帝尚未退位,排除D項。故選A項。
6.D
【詳解】由材料可知,秋瑾在《(中國女報)發刊辭》中提出晚清社會的黑暗,尤其是婦女的社會地位更為低下,而“吾今欲結二萬萬大團體于一致……使我女子生機活潑,精神奮飛,絕塵而奔,以速進于大光明世界”說明,要想打破黑暗的社會,提高婦女地位,婦女應該團結起來參加革命,D項正確;用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是改變社會黑暗的主要方法,也是秋瑾的主要目的,“推進社會風俗變革”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秋瑾屬于資產階級革命派,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男女關系,強調的是社會黑暗和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的關系,目的是號召婦女革命,排除C項。故選D項。
7.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鐵路國有政策、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湖北新軍部分調往四川等政策為武昌起義的發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說明政府政策失當加劇了統治危機,B項正確;材料重點不是革命派的準備是否充分,排除A項;材料主要說明政策失當加劇了清朝統治危機,C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材料強調政策失當加劇了清朝統治危機,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
8.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1911年相比,1913年即民國初年,縣級地方官員的任職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動,主要是因為辛亥革命沖擊了原有的地方官員格局,B項正確;清末新政的影響不能解釋1911年時地方官員較穩定,但在1913年時卻發生了很大變動,排除A項;1905年,廢除科舉制并非1912年前后地方官員變動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的侵略與材料中的現象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
9.B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莫不義憤填胸,與推翻滿清精神是一致的”以及“當袁世凱一宣布稱帝,云南就首舉義旗”可知,材料信息側重的是反對帝制,這折射出當時復辟帝制不符合時代潮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群眾的態度,排除A項;“民眾普遍接受民主共和觀念”不符合基本史實,排除C項;“云南具有民主革命的傳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
10.B
【詳解】漫畫中將中國的路權比喻成一個大西瓜,俄國取得東清鐵路的路權,日本取得了南滿鐵路的路權,英國在長江流域大肆攫取鐵路權的同時,還力圖將勢力滲入中國東北地區,而代表著清政府的“帝國老大”卻無視周圍的一切,沉沉酣睡。這一階段西方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國家侵略方式由早期的以商品輸出為主改為以資本輸出為主,B項正確;這一時期清政府通過出賣鐵路權來換取向列強貸款,圖中清政府對列強搶奪中國鐵路權故作沒看見,排除A項;1905年日本和俄國為爭奪中國東北的控制權發生了日俄戰爭,兩者在東北存在利益沖突,排除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華推行“門戶開放”政策的是美國,排除D項。故選B項。
11.B
【詳解】解讀圖中信息可知,1922~1936年中國機制面粉工業開工率變化與洋麥進口量變化一致,這說明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工業與世界經濟聯系加強,B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能表明當時小農經濟解體速度加快,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我國機器面粉加工業缺乏競爭力,排除C項;D項表述夸大了這一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
12.B
【詳解】從“推其原始,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彌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可以看出孫中山認為新文化運動的原因是出版界人士的提倡激發了人們的“天良”,沒有認識到新文化運動的真實原因,存在局限,B項正確;材料未提到孫中山要對國民黨進行改革,排除A項;C項是孫中山的認識,并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真正原因,排除C項;材料看不出各階層參與,排除D項。故選B項。
13.C
【詳解】材料強調個體主義應該讓個人當作目的,新文化運動中個體主義被曲解,這反映出新文化運動雖然提倡個體主義,但是遭到曲解沒有真正實現,C項正確;新文化運動反對舊思想,但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個體主義的影響范圍,排除B項;D項與材料表述內容相反,排除D項。故選C項。
14.D
【詳解】從材料中可見地方長官在學校教材方面實行白話文,這說明白話文的推廣是時代的需要,D項正確;A項和B項材料中沒有提及,排除AB項;材料中只是提及白話文并沒有提及民主共和觀念,排除C項。故選D項。
15.C
【詳解】根據材料“此間昨來一攝影者,藝甚精明,日當邀之至家,攝一合家歡聚之圖。若須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與斯盛。”可知,1915年的小說,描繪的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變化,部分人開始接受新鮮的外來事物,但仍有部分人對新事物不接受,材料說明了近來以來人們生活的變遷,C項正確;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婦女的地位問題,排除A項;攝影技術的廣泛推廣,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富足安逸,排除D項。故選C項。
16.(1)特點:以戰爭為主要手段;戰后強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侵略國家日益增多;侵略區域多樣性。(答2點即可4分)
(2)影響:使中國喪失了大量主權;沖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發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答2點即可4分)
(3)努力:地主階級:洋務運動;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戊戌變法、辛亥革命。(6分)
(4) 指導思想:三民主義。貢獻: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促進政治近代化;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經濟近代化;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改變了社會的風俗習慣,促進了思想近代化。(6分)
【詳解】(1)特點:通過閱讀表格,結合所學知識,從方式、過程、結果等方面分析可知,19世紀中后期的列強侵華以戰爭為主要手段,戰后強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侵略國家日益增多,侵略區域多樣性。
(2)影響: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民族、國家和社會發展等方面分析可知,近代列強的侵華使中國喪失了大量主權,沖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發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努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史上,為挽救危局,地主階級發起了洋務運動,農民階級先后進行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的努力主要有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
(4)指導思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貢獻:根據材料二中“(孫中山)發動和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點燃了振興中華的希望”,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貢獻主要有,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促進政治近代化,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經濟近代化,使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改變了社會的風俗習慣,促進了思想和生活的近代化。
17.示例:論題:辛亥革命期間的妥協策略及運用實現了政權和平過渡。(2分)
闡述:武昌起義爆發后,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即實現國家的制度性改變,建立了統一的中華民國政權,不得不歸功于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與清朝皇室之間的政治妥協,以及孫中山與袁世凱之間的權力妥協。通過妥協,辛亥革命不僅以較小的代價和低烈度的震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也避免了內戰和國家分裂,基本上保持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為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8分)
【詳解】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圍繞“妥協是一種政治智慧”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再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期間的妥協策略及運用,答題時選擇自己熟悉的角度,如選擇辛亥革命期間的妥協策略及運用實現了政權和平過渡,結合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與清朝皇室之間的政治妥協,孫中山與袁世凱之間的權力妥協的結果等史實分析論證。最后小結,通過妥協實現了政權和平過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邮箱| 正阳县| 邵东县| 宝山区| 盐源县| 合肥市| 伊金霍洛旗| 忻城县| 乐陵市| 祁阳县| 芮城县| 得荣县| 哈巴河县| 黎城县| 西峡县| 普定县| 拜城县| 新密市| 临清市| 周口市| 台山市| 永川市| 扬州市| 本溪| 双柏县| 同仁县| 应城市| 信丰县| 辛集市| 犍为县| 大方县| 香河县| 湘潭县| 积石山| 安阳市| 达州市| 来宾市| 灌阳县| 南城县|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