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圖版地理上冊第三章《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知識點一、中國的地勢1.地勢: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高or低)地形:地表形態。→五種基本地形類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山區2/3 VS山地1/3)2.我國地勢、地形各有什么特征?答:地勢特征: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劃分依據:平均海拔地形特征: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階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 主要地形區第一級階梯 4000米以上 高原、山地為主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第一、二級階梯分界線 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級階梯 多在1000—2000米 以高原、盆地為主 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第三級階梯 多在500米以下 以平原、丘陵為主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3、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的優越性是什么?(即,地勢西高東低的好處)(P58)答:(1)氣候:有利于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形成豐沛的降水,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極為有利。 (2)河運和航運:西高東低的地勢,也使我國的許多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與內陸的經濟聯系。 (3)水能資源:而當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階梯時,落差增大,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階梯交界處建水電站)二、中國的地形特征 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分布 東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原、山地和盆地5.縱橫交織的山脈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山脈因此成了地形區之間的分界線。北回歸線穿過的山脈:橫斷山脈、臺灣山脈四大高原名稱 特點青藏高原 地勢第一級階梯 ①雪山連綿,冰川廣布②我國面積最大,世界海拔最高(4000米以上)③“世界屋脊”黃土高原 地勢第二級階梯 ①厚厚黃土覆蓋②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云貴高原 ①崎嶇不平②石灰巖廣布,喀斯特地貌內蒙古高原 ①我國北部,廣闊坦蕩②草場廣布(風吹草低見牛羊)③我國緯度最高的高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四大盆地名稱 位置塔里木盆地 天山以南 地勢第二級階梯 ①全國面積最大的盆地準噶爾盆地 天山以北 地勢第二級階梯 ①我國緯度最高的盆地②內部多沙漠、戈壁柴達木盆地 青藏高原上 地勢第一級階梯 ①我國海拔最高的盆地②有“聚寶盆”之稱四川盆地 我國西南部 地勢第二級階梯 ①內部低山丘陵起伏②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勢較為平坦被譽為“天府之國”③有“紫色盆地”之稱三大平原(都位于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名稱 特點東北平原 主要由松花江、嫩江、遼河沖擊而成 ①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②有“黑土地”之稱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 主要由黃河、淮河、海河沖擊而成 ①有“黃土地”之稱長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由長江及其支流沖擊而成 被稱為“魚米之鄉”三大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①都位于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②東南丘陵中的江南丘陵竹子種類繁多,是我國著名的竹區之一【“三山夾兩盆”描繪的是新疆的地形。】7.填表: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填表(P64)山 脈 兩側的地形區西側 東側橫斷山脈 青藏高原 云貴高原(四川盆地)巫 山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太行山脈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東北平原北側 南側天山山脈 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昆侖山脈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沿36°N地形剖面圖,此類型題目多加注意。1.氣溫:大氣的冷暖程度。(時刻變化且有規律)氣溫變化的分類:3、1月0℃等溫線: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分布,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日溫差大、年溫差大)藏袍一日三穿:西藏自治區(日溫差大,年溫差小)我國冬季、夏季氣溫的分布規律各有什么特點?(P70-72)特點(規律) 氣溫最高(低)地區 影響因素冬季 (1月平均氣溫代表冬季氣溫) 南北氣溫差異大,1月平均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 最低:黑龍江省漠河市(我國緯度最高) 最高:海南省 (我國緯度最低) ①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②冬季風,③冬季我國獲得的太陽光熱少夏季 (7月平均氣溫代表夏季氣溫) 除青藏高原及個別地區外,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不大 最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 最高:新疆吐魯番盆地(地勢低,群山環繞,盆地不易散熱) 地形、地勢4、我國五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寒區: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高寒區。(區分地球五帶)劃分依據:各地熱量狀況的總體差異填表:溫度帶與耕作制度和農作物(P73)溫度帶 耕作制度 主要農作物熱帶 一年三熟 水稻、熱帶經濟作物(香蕉、椰子等)亞熱帶 一年兩熟至三熟 水稻、冬小麥、亞熱帶經濟作物(甘蔗、柑橘等)暖溫帶 一年一熟至兩年三熟 冬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溫帶水果(蘋果、梨等)中溫帶 一年一熟 春小麥、亞麻、大豆、甜菜寒溫帶 一年一熟 春小麥、馬鈴薯青藏高原高寒區 部分地區一年一熟 青稞溫度帶范圍: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中溫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天山山脈青藏高寒區與暖溫帶、亞熱帶的分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北京:暖溫帶 河南:大部分位于暖溫帶 、半濕潤區5、降水:從大氣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態或液態的水。 降水也存在明顯的時間、空間的變化。6.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是什么?(P76)※※※答:規律大致是:東部多西部少;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800mm等降水量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mm等降水量大致沿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脈東南端一線。]7.我國年降水量的時間分布規律是什么?(75頁)(1)我國大部風地區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熱同期(或:夏秋多,冬春少)影響:①雨熱同期,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②易發生春旱、夏澇等災害(2)我國降水年際變化大8.某地區干濕情況,主要根據該地區降水和蒸發的對比關系來確定。以此,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類干濕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P76圖Q)(1)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大致與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水重合(2)半濕潤區與半干旱區的分界線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水重合(3)半干旱區與干旱區的分界線大致與200毫米等降水量線水重合9、與秦嶺——淮河一線大致相同的地理界線(1)1月0℃等溫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4)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5)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2.在衛星云圖上,綠色或棕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團。(云團越白表示云層越厚,一般是陰雨區。)A.天氣預報符號,B.風向與風力示意圖(課本80頁)3、空氣污染指數:空氣中污染物濃度的高低,以此來判斷空氣質量的好壞。空氣質量主要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工廠廢氣、汽車尾氣、家庭生活廢氣),同時也受風雨等自然因素影響。→→措施:控制廢氣排放,擴大城鄉綠化,增加水域面積,實施生態修復措施(P82)4.我國的氣候特征是什么?(P83—84)答: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影響氣溫) 我國南北跨緯度大,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海陸位置(影響降水) 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的年降水量東多西少,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地形 高大山脈阻擋暖濕氣流的深入和冬季風的南下,造成山地兩側氣候差異明顯,造成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我國的氣候類型:氣候類型 特點 范圍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一年分雨季和旱季(年溫差最小) 滇、粵、臺三省的南部以及海南省亞熱帶季風氣候 冬季溫和少雨(或“溫暖濕潤”);夏季高溫多雨 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溫帶季風氣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 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少雨 西北內陸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四季常冬,有的地方終年冰雪覆蓋,晝夜溫差大,年溫較小 青藏高原地區4、在我國,把夏季風能到達的區域稱為季風區。把夏季風難以到達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影響我國的夏季風主要是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影響我國的冬季風主要是來自寒冷干燥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的西北季風。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該線以東為季風區,以西為非季風分區季風氣候隊農業生產的影響有利影響:雨熱同期,降水豐沛,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影響:夏季風活動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夏季風弱 雨帶推進遲緩 “南澇北旱”夏季風強 雨帶迅速推至北方 “北澇南旱”影響農業分布:季風區以種植業為主,非季風區以畜牧業為主。季風氣候的不利影響:冬季風 ①家居北方的嚴寒,使南北溫差加大;②活動異常時,帶來寒潮、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夏季風 ①影響我國降水量的時空分布;②活動異常時,易發生旱、澇災害。水 系:由干支流共同組成;流 域:河流自己的集水區域;分水嶺:相鄰的流域之間或水系之間的高地。內流區與外流區:概念 分布內流區(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較內流河,所在的區域叫內流區 西部非季風區(西北內陸) 我國最長內流河:塔里木河分界線 大致與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一致(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外流區(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 最終注入海洋的河流較外流河,所在區域叫外流區 東部季風區 我國最長外流河:長江印度洋水系:雅魯藏布江 怒江 北冰洋水系:額爾齊斯河 太平洋水系:我國大部分外流河(如:黃河 長江 珠江等)2、水文特征:水源補給 汛期 水量 流程內流河 高山冰雪融水補給,水量主要受氣溫的影響 夏季 小,冬季甚至斷流(多為季節性河流) 較短外流河 雨水補給,水量變化受夏季風的影響 夏季 豐富,冬季普遍形成枯水期 長3、外流河不同的水文特征:地區 主要河流 水文特征 影響因素秦嶺--淮河以北 東北地區:黑龍江、松花江等 水量豐富,含沙量小,汛期較長,結冰期長 氣候濕潤,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冬季嚴寒、漫長(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黃河、海河、遼河 水量較小,含沙量大,汛期較短,結冰期較短 降水不多且集中,水土流失嚴重,冬季寒冷(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秦嶺--淮河以南 長江、珠江等 水量豐富,含沙量較小,汛期較長,無結冰期 降水多,雨季長,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黑龍江——結冰期最長 黃河——含沙量最大 長江——水流量最大 珠江——汛期最長中國的湖泊湖泊作用:即調節江河水量最大的咸水湖:青海省的青海湖 最大的淡水湖:江西省的鄱陽湖我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是京杭運河(全長1800千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過四省二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至今,江蘇、浙江境內的運河仍通航。黃河長江 黃河發源地 青藏高原上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峰 青藏高原上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北麓干流形狀 “V”+“W”型,干流橫貫東西,支流分列南北 呈“幾”字型分布水文特征 干流汛期長,水量大,無結冰期 含沙量大,有結冰期,有凌汛現象主要支流 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交匯于武漢) 陜西省渭河(第一大支流)、山西省汾河注入海洋 在上海市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 在山東省注入渤海流經地形區 青藏高原、橫斷山區、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氣候類型 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1、著名水電站有: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青銅峽等電站。(龍李劉家峽,青銅在寧夏)2、為什么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如何治理黃河水患?[或問:治理黃河的關鍵是什么?](P97)答:原因:在中游,黃河流經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這里植被破壞嚴重,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所以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措施:治理黃河的關鍵在于做好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3、黃河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或者黃河下游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在中游,黃河流經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這里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嚴重,導致黃河含沙量增加;在下游,黃河進入華北平原,地勢地平,河道變寬,流速變慢,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生態問題與治理:黃河上游 黃河中游 黃河下游問題 草場退化、荒漠化;凌汛 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地上河”、凌汛治理措施 植樹種草;合理放牧;及時爆破疏通河道 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修淤地壩;修梯田 加固堤壩,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及時爆破疏通河道4 黃河“地上河”治理措施(或者下游易決口改道,引起洪澇災害的治理措施):(關鍵是中游水土保持工作——治沙)5.黃河對社會經濟的影響:⑴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文明;⑵水能資源豐富,特別是上游;⑶黃河為沿岸提供水資源(塞上江南:寧夏平原,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特色農業基地);黃河塑造了寧夏平原、河套平原、華北平原,⑷黃河流域礦產資源豐富。(①煤炭:山西、陜西、內蒙古②鉬、鋁、稀土③石油、天然氣:河南、山東)長江1、長江對社會經濟的影響:(1)長江航運發達,“黃金水道”;(2)長江水能資源豐富,尤其是上游,有“水能寶庫”之稱,建有世界上最大水電站三峽大壩;(位于三峽位于重慶市(渝)和湖北省(鄂)的交界處。)(3)經濟作物種類繁多;(蠶絲、油菜籽、茶葉、煙葉等)(4)長江流域的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水生生物資源很豐富。長江(“黃金水道”) 黃河(“母親河”)上游 源頭-湖北宜昌,流經地勢的第一、二級階梯。多峽谷(如虎跳峽)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 源頭—內蒙古河口,多峽谷(如:龍羊峽,劉家峽等),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中游 湖北宜昌—江西湖口,湖泊星羅棋布,河道彎曲(九曲回腸),支流多,水患頻發 河口—河南鄭州桃花峪,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大下游 江西湖口—入海口,江闊水深,水流緩慢,利于航行 桃花峪—入海口,河床變寬,地勢平坦,水流緩慢,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懸河)2、.鄱陽湖是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湖泊,它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3.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市。(青、藏、川、云或滇、渝、鄂、湘、贛、皖、蘇、滬)4.重要水電站:三峽和葛洲壩,三峽水利樞紐位于重慶市(渝)和湖北省(鄂)的交界處。5、生態問題與治理:長江上游 長江中游 長江下游問題 亂砍亂伐導致水土流失 河道彎曲,泥沙淤積,洪澇災害 圍湖造田,水污染,洪澇災害治理措施 退耕還林、還草,保持水土 疏通航道,防災減災 退耕還湖,防治水污染,加固堤防,修建分洪、蓄洪工程6、.長江中下游洪水多發的原因:中上游濫伐林木,水土流失,長江含沙量增加(人為原因);中下游進入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河道彎曲,流速減慢,泥沙淤積,造成水流不暢,一遇暴雨,易發生洪澇災害(自然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