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和地圖一、地球和地球儀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2.地球的大小:(1)平均半徑6371千米(2)赤道周長(最大周長)4萬千米,(坐地日行八萬里:赤道地區)(3)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3.地球是球體的證據:(1)麥哲倫環球航行(2)月食(3)輪船由遠駛近,先見船桿后見船身(4)地球衛星照片(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4.經線和緯線:緯線 經線定 義 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接南北兩極并和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形 狀 圓 半圓長 度 從赤道向極點逐漸縮短 相等(所有經線赤道長度赤道長度的一半)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相互關系 所有緯線相互平行,經線與緯線相互垂直 相交于南北兩極點5.經度和緯度:經度 緯度劃分起點 0°經線(本初子午線) 0°緯線(赤道)劃分方法 0°經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 0°緯線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數值范圍 0°—180° 0°—90°表達方式 W(西經)或E(東經) N(北緯)或S(南緯)半球劃分 20°W以東至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至160°E以東為西半球。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特殊的經線:(1)0°經線: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東西經分界線,東西經起始線。0°經線以東為東經,向東增至180°,0°經線以西為東經,向西增至180°。(2)180°經線:東西經分界線,東西經止點線。180°經線以西為東經,向西減少為0°,180°經線以東為西經,向東減少為0°。6、判斷東、西經,南、北緯:(1)有0°的可以直接判斷,0°經線以東是(E)、以西是(W),0°緯線以北是(N)、以南是(S)(2)沒有0°經線或緯線的經緯網根據數值的增加方向來判斷—數值向東增為東經(E),數值向西增為西經(W),向北增為北緯(N)向南增為南緯(S)7. 判斷半球位置:(1)根據緯度判斷南、北半球:緯度后面的字母為(N)即北半球,為(S)即南半球(2)根據經度判斷東、西半球:數值法:1、經度<20°的在東半球2、經度>160°的在西半球;1、經度20°~160°的看WE,后面是W在西半球,后面是E在東半球。8、地球儀:按一定比例縮小的地球模型9、經緯網: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形成經緯網。(1)一條經線和一條緯線只有一個交點,所以任何地點在經緯網中都有對應的經度值和緯度值;(2)作用:①定位,②定方向:經線指向南北方向,緯線指向東西方向;③廣泛應用于軍事、航海、航空和氣象觀測等許多領域。(3)經緯網網格面積:緯度越高,經緯網網格面積越小;緯度越小(越靠近赤道),經緯網網格面積越大。10.、溫度帶的形成與分布(P11)(1)五帶的劃分:依據地球表面獲得太陽熱量的多少。(2)地球上五帶的劃分:A熱帶:回歸線之間23.5°N—23.5°S(太陽光有直射);B北溫帶: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23.5°N—66.5°N(有四季變化);C南溫帶: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23.5°S—66.5°S(有四季變化);D北寒帶:北極圈內66.5°N—90°N(有極晝、極夜);E南寒帶:南極圈內66.5°S—90°S(有極晝、極夜);注:從五帶分布來看,非洲最熱,南極洲最冷。3、特點: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無極夜極晝現象,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終年炎熱;寒帶——陽光斜射,有極夜極晝現象,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少,終年嚴寒;溫帶——陽光斜射,無極夜極晝現象,四季變化明顯。9.高中低緯的劃分:(1)低緯:0° -30°(2)中緯:30°-60°(3)高緯:60°-90°10、一個人站在北極,他的四面都是南;一個人站在南極,他的四周都是北。二、地圖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1.方向:(1)一 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2)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3)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2.比例尺:(1)定 義: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2)公 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3)表示形式: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4)應 用: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 范 圍 內 容大 小 詳細小 大 簡略3.圖例和注記:(1)圖例:地圖上用來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2)注記:用來說明地理事物名稱的文字和說明海拔高度的數字4、普通地圖:綜合反映地形、河流、城市、行政區域等多種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專題地圖:集中反映一兩種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如:人口分布圖、氣候類型圖、資源分布圖等)地圖家族新成員:遙感影像地圖;電子地圖優點 應用遙感影像地圖(航空影像地圖和衛星影像地圖) 快捷、直觀、信息豐富、覆蓋面廣 軍事活動、氣象預測、城市規劃、地球資源勘測(如天氣預報中的衛星云圖)電子地圖 可快速獲取地理信息、攜帶方便、內容更新快、不易損壞和變形 定位、導航、政府管理與決策、城市公共設施管理1、海拔和相對高度 以“米”作為計量單位海 拔:地面上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又叫絕對高度。相對高度: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珠穆朗瑪峰:我國最高峰,世界最高峰,“世界第三極”;吐魯番盆地:我國陸地最低點。2、陸地地形(地形類型)地形的五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海拔500米以上,外圍陡,內部范圍寬廣、起伏和緩;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多呈脈狀分布,高度、起伏大(山頂 山坡 山麓)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地勢起伏小、坡度緩;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寬廣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周圍是山地或高原,中間是平原或丘陵;等高線地形圖(1)等高線:我們把一個地區內海相同的各點相連的線叫做等高線。(2) 拔等高線圖的高度注記為“海拔高度”;即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我國的海拔是高出黃海海平面的距離。山體部位:山:山峰在地圖上一般用“△”表示;山頂(山峰):中間高,四周低;等高線閉合(瞭望臺、觀景臺)盆地或洼地:中間低,四周高;等高線閉合,鞍部:兩個山頂中間的低處,形似馬鞍;是山谷線的最高處。陡崖:等高線重合在一起;(攀巖、蹦極、玻璃棧道、瀑布)陡坡:等高線密集;(漂流)緩坡:等高線稀疏;(爬山,省力,安全)山脊:等高彎向低值; (分水嶺)山谷:等高彎向高值。(易形成河流)注: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坡越緩。實際運用:a、海拔估算,相對高度計算(大數減小數);b、海拔高的地區氣溫低;C、 水庫壩址選擇盆地、洼地的入口處或峽谷地帶;d、建鐵路、公路應建在坡度平緩的地區,沿等高線修建,盡量避免跨越多條等高線;e、修梯田:緩坡修梯田,沿等高線修;f、平原地區發展耕作業(種植業),山地、丘陵發展林業。g、引水線路:由海拔高處到海拔低處;h、工業區、居民區:平坦開闊、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I、瀑布:陡崖或者等高線非常密集接近重合的陡坡處分層設色地形圖:①地形圖用綠色→黃色→褐色的顏色漸變表示陸地地勢由低到高的變化;②平原:綠色,山地高原:黃色、褐色;雪山冰川:白色;海洋:藍色;③優點:醒目,有立體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