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1認識經濟全球化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2.列舉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3.學會辨識國際經濟中的比較優勢。4.掌握影響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5.了解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科學精神:正確理解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及影響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影響。公共參與:融入經濟全球化,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教學重點】影響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教學難點】比較優勢,影響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小組討論法和講授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視頻《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二、新課講授:議題一: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材料展示: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由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提出、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是中國著眼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 2018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指出,進口博覽會“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進口博覽會由商務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承辦,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已連續三屆成功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連續三年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表示經過3年發展,進博會讓展品變商品、讓展商變投資商,交流創意和理念,聯通中國和世界,成為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的四大平臺,成為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議學任務:舉行進博會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什么趨勢?學生討論回答:略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1、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商品、服務及技術、資金、勞務等要素,通過日益頻繁的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流動和廣泛配置,世界經濟出現了高度融合的局面,這就是經濟全球化。2、經濟全球化特征:各國經濟高度對外開放、深度相互依賴、全面相互融合3、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1)生產全球化(強調在生產領域)①原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協作不斷深化、加強。②表現:世界各國的生產相互聯系、相互協作,各國的生產活動成為世界生產鏈條中的一個環節。③作用:生產全球化可以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相關鏈接:比較優勢材料展示:如果一國生產某產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另一個國家,我們就可以說相對于另一個國家,該國生產某產品存在比較優勢。比較優勢不僅存在于國家之間,也存在于地區之間、個人之間。比較優勢的存在是形成分工的重要基礎。“我們工廠今年爆單了!” 義烏國際商貿城,做球衣的王鐘霞在電話里激動地對中國商報記者說,今年是近三年來生意最好的一年。離她不遠的另一家商戶是做手搖旗、嗚嗚祖拉等世界杯應援產品的,今年的生意也開始回暖。自然,他們都是跟著卡塔爾世界杯“沾光”的。在風靡這屆世界杯的中國元素中,“義務制造”分外耀眼,很多商戶迎來生意場上的“高光時刻”。而值得關注的是,義烏小商品市場中的不少商戶已經不再滿足于貼牌代工業務,如何借助此次世界杯的東風發展自有品牌成為他們的“心頭熱”。議學任務:這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哪一表現?學生回答:略教師活動:總結歸納(2)貿易全球化(強調在交換領域)①原因: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深化。②表現:世界各國都被卷入國際市場交換之中,對國際貿易的依賴度不斷提高。國際貿易的規模迅速擴大,參與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交易范圍越來越大。③貿易范圍:商品、服務、資本、技術、勞務。(3)金融全球化(強調在投資領域)①原因:國際金融市場迅速擴張。②表現:伴隨著生產和貿易全球化,國際金融市場迅速擴張,形成了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依托,通過信息網絡運行的、全球統一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國內外金融市場相互貫通的、無國界的全球性金融市場。【易錯辨析】: 判斷經濟全球化的表現①生產全球化:強調在生產領域,側重產品從設計到制造是由多個國家共同完成的,不是一國獨立完成的;②貿易全球化:強調在交換領域,側重進口、出口商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不是局限在某一國家或地區;③金融全球化:強調在投資領域,側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流動??鐕娌?并購、收購)是金融全球化。議題二:影響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議學活動:播放視頻《華為遇到的挑戰》議學任務:華為的發展面對重重阻撓,你認為華為公司應該繼續拓展海外市場還是退出?為什么?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總結。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多種動因共同驅動的結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1.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2、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根本動因是世界各國對本國本民族利益的追求。3、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體制基礎。市場經濟:正是市場競爭打破了經濟運行的國家和地域限制,把世界經濟聯結成一個整體的全球經濟,形成了統一的世界市場。沒有市場經濟的全球化,也就沒有真正的經濟全球化。議題三: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材料展示:總部在深圳,華東地區有上海研究所,南京研究所,杭州研究所;華北地區有北京研究所;華中地區有武漢研究所;西南地區有成都研究所;西北地區有西安研究所。華為在德國、瑞典斯德哥爾摩、美國達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羅爾、俄羅斯莫斯科、日本、加拿大、土耳其、中國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杭州、重慶、武漢等地設立了16個研究所,進行產品與解決方案的研究開發人員約70,000名(占公司總人數45%)。截至2013年12月31日,華為累計申請中國專利44,168件,外國專利申請累計18,791件,國際PCT專利申請累計14,555件。累計共獲得專利授權36,511件。華為將主流國際標準與產業緊密結合,與全球主流運營商密切合作,為做大ICT產業做出貢獻。議學任務:結合教材與材料,思考什么是跨國公司?學生回答:略教師活動:歸納總結1.跨國公司的含義:跨國公司是指以母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大型企業。2、跨國公司的要素:(1)是一家企業,其組成實體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經營業務;(2)有一個集中的全球決策體系,各分支機構和子公司服從內部的管理政策和統一的戰略目標;(3)組成實體共同分享資源和信息并分擔責任。3、跨國公司的經營:(1)目的:實現最大利益(2)投資方式:對外直接投資,在其他國家創立新企業,或并購現有企業,或擴張原有企業,利用世界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經營。(3)投資動機:追求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或交易成本、擴大原有市場、開拓新市場和克服貿易壁壘、從國外獲取穩定廉價的生產資源、享有東道國的比較優勢和優惠政策、充分利用本企業的壟斷優勢。展示材料:華為1996年進入香港;1997年進入俄羅斯;1998年進入印度;2000年進入中東和非洲;2001年迅速擴大到東南亞和歐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進入美國。截止2016年底,華為在全球168個國家有分公司或代表處;同時,依據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能力優勢,在美國、歐洲、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地區構建了16個研究所,28個創新中心,45個產品服務中心。華為有7萬多人的全球最大規模的研發團隊,每年銷售額10%投入研發,累計獲得專利授權36511件。過去10年,華為累計研發投入250億美金。在這樣一個全球性的市場網絡與研發平臺上,產品的研發需求來自華為,架構由歐美頂尖專家設計,硬件由華為中國團隊完成,軟件主要由印度科技人才承擔,制造主要由富士康公司完成,最后再在華為的全球市場網絡進行銷售。議學任務:分析華為公司跨國經營有什么好處、會面臨哪些風險和挑戰?學生回答:略教師活動:歸納總結4、跨國公司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到處奔走,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與國際分工的深化;②把國際分工發展為跨國公司的內部分工,把國際貿易發展為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形成了以公司內部分工和貿易為基礎的國際經濟體系,促進了資源配置的優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與進步;③為經濟全球化提供強有力的載體,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2)消極影響:如不考慮母國或東道國的國家利益,實行跨國行業壟斷、破壞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落后產能和環境污染等。各國必須制定相應政策,盡可能減少跨國公司的負面影響。知識整合【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