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經濟與社會》第二單元背誦提綱第三課《我國的經濟發展》第一框題 《堅持新發展理念》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 是什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 怎樣做:①發展為了人民,就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②發展依靠人民,就要把人民作為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③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為什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二、貫徹新發展理念1.為什么(必要性):(1)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新時代需要新發展理念。(2)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 是什么+怎樣做(措施):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1)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原因: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措施:①堅持創新發展,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②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③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2)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原因:協調發展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措施:①堅持協調發展,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②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③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3)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原因: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措施:堅持綠色發展,①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②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③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4)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原因: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措施:堅持開放發展,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5)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原因: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享發展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措施:堅持共享發展,要作出面有效的制度安排,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3.五大發展理念的關系: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增強貫徹落實的全面性、系統性,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第二框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一、國家強 經濟體系必須強:1. 為什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原因)?①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②只有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堅實而強大的物質基礎。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什么(內涵)?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它包括①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②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③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④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⑤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⑦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關系:以上幾個體系是統一整體,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借鑒發達國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怎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措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1)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①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②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2)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①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3)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①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②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休系的國際競爭力。要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繼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4)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第四課《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第一框題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就決定了我國現階段必須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按勞分配:(1)地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制所決定的。(2)基本內容和要求: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收入,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3)意義:①實行按勞分配,勞動者的個人收人與自己付出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直接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②實行按勞分配是對人類以往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4)原因:實行按勞分配,是由一定的經濟條件決定的。①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②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③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2.按生產要素分配:(1)內容: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土地、數據等。(2)意義:實行按要素分配,有利于讓各種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3.居民收入的來源:勞動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4.勞動的重要性、要求: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都是來自人們的勞動創造。①要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②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守法勞動致富。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1.為什么(收入分配的重要性)完善個人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為此,必須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2.怎樣完善個人收入分配(措施)?①完善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②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③完善個人收入分配,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④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必須堅持消除貧困。消除貧困是保障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消除貧困,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第二框題 《我國的社會保障》一、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1. 為什么實行社會保障?(1)原因: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疾病、失業、養老、災害、生活貧困等各種問題,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2)作用:①社會保障作為精巧的“社會減震器”,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②社會保障通過收入再分配,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③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功能,同時發揮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和社會保障本身的持續健康發展。2. 是什么(社會保障的形式)?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組成,還存在大量補充性的社會保障形式,如慈善活動、企業年金、住房保障、社區服務等。(1)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主要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2)社會救助是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形式。它是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是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利的“最后一道防線”。(3)社會福利是政府和社會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提供社會化的服務、實物供給、福利津貼,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4)社會優撫是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寫 烈屬等優撫對象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的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的特殊社會保障。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如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措施)?完善社會保障,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①為此,要建立起覆蓋全民、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②同時,完善社會保障要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 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只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才能使社會保障持續發展。(3)完善社會保障要做到權責清晰。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4)總之,加強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