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拔茅中學等五校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階段性檢測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拔茅中學等五校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階段性檢測試卷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拔茅中學等五校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階段性檢測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請選擇一個你認為最恰當的選項,每小題2分,共40分)
1.(2022七上·新昌期中)獲取有效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約70-20萬年”、“制作石器”、“學會用火”三個信息的古人類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區,他們使用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共同勞動(采集、狩獵)共同分享勞動成果;會使用天然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故符合“距今約70萬~20萬年”“學會使用火”“使用打制石器”三個信息的古人類是北京人。
A項北京人符合“距今約70-20萬年”、“制作石器”、“學會用火”三個信息,不符合題意;
B項元謀人生活距今約170萬年,符合題意;
C項山頂洞人生活距今約3萬年,會人工取火,不符合題意;
D項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約7000年,使用磨制石器,建干欄式房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京人,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2.(2022七上·新昌期中)距今約一萬年左右,我國開始出現了原始農業。為我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  )
A.舊石器時代結束 B.鐵制農具的使用
C.家畜的飼養 D.耒耜等翻土工具的出現
【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 原始社會時期,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家畜的飼養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3.(2022七上·新昌期中)下列事件不屬于歷史傳說的是(  )
A.涿鹿之戰
B.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數是半地穴式結構
C.炎黃部落聯盟
D.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遠古傳說與真實歷史之間有何區別也有聯系,主要區別是傳說中有真實的歷史,也有與歷史不相符合的部分,半坡遺址是有考古發掘為證的,不屬于歷史傳說。
ACD三項都屬于歷史傳說,不符合題意;
B項不屬于歷史傳說,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史實與歷史傳說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4.(2022七上·新昌期中)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周代的諸侯,有王室的家屬、商之子孫和現有各部落國家的首長。他們按國之大小,理論上以五等面積,封為五級。這些諸侯各按所封地距國王都城的距離而有不同的功能和義務。”材料不能說明(  )
A.周朝實行分封制
B.分封對象包括親屬、殷商遺民等
C.分封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D.諸侯擁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 “周代的諸侯,有王室的家屬、商之子孫,和現有各部落國家的首長……這些諸侯各按所封地距國王都城的距離而有不同的功能和義務”體現了西周朝實行分封制、分封對象包括親屬、殷商遺民等、諸侯擁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沒有說明分封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ABD三項材料都能說明,不符合題意;
C項分封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材料不能說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分封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題干信息。
5.(2022七上·新昌期中)考古發現是研究史前時期歷史的主要途徑之一。下圖展示的是在殷墟發現的刻有文字的龜甲。關于這種文字的說法不恰當的是(  )
A.它是古代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B.它是研究商朝歷史的唯一資料
C.它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 D.它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產狀況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商朝歷史的唯一資料的說法錯誤,研究商朝歷史還有其他資料,例如出土的商朝其他實物。
ACD三項說法正確,甲骨文是古代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它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它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產狀況,不符合題意;
B項它是研究商朝歷史的唯一資料說法不恰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朝甲骨文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正確掌握甲骨文的相關知識。
6.(2022七上·新昌期中)“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極致、追求品質的精神,造就了如圖兩件絕世青銅精品。它們鑄造于(  )
A.商朝 B.夏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可知,圖片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這都是我國商朝時期青銅器的精品,體現了我國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青銅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商朝的青銅器制造規模大,技藝精湛,品種多,其中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A項商朝鑄造了題干圖片兩件絕世青銅精品,符合題意;
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青銅器的相關知識。注意對圖片的解讀,識記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相關知識。
7.(2022七上·新昌期中)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評價,正確的有(  )
①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
②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
③在爭霸過程中,許多諸侯國通過改革加強了自身力量
④華夏族和其他各族頻繁接觸,促進了民族交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爭霸戰爭破壞了社會經濟,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戰爭中大國兼并小國,有利于國家的統一;為了在爭霸中處于有利地位,許多國家都進行了改革,著名的有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戰爭中華夏族和其它少數民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因此①②③④評價正確。
D項①②③④評價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和兼并戰爭的認識。知道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和兼并戰爭沒有使國家走向分裂。
8.(2022七上·新昌期中)“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是商鞅變法的依據。商鞅的下列變法措施,旨在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推行縣制
C.重視農業 D.獎勵軍功
【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商鞅變法的措施中,旨在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是獎勵軍功,即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這樣可以使那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從而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獎勵軍功旨在提高軍隊戰斗力,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知道商鞅變法的內容中旨在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是獎勵軍功。
9.(2022七上·新昌期中)《史記》記載,陳勝在發動起義時說:“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包括(  )
①戰亂頻繁 ②沉重的賦稅 ③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④刑罰殘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天下苦秦久矣”意思是天下的老百姓苦于忍受秦朝的暴政太久了,暗示是該結束的時候了。秦的暴政是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表現為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和刑罰殘酷。②③④符合題意,.①戰亂頻繁和農民起義的發生無關。
B項②③④是“天下苦秦”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了解起義的背景是解題的關鍵。
10.(2022七上·新昌期中)“縣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縣治,天下無不治”體現了縣級機構的重要作用。以下朝代最先推行這一制度的是(  )
A.西漢 B.西周 C.秦朝 D.元朝
【答案】C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秦朝建立后,為加強封建統治,秦始皇創立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縣制的推行,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秦朝最先推行郡縣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11.(2022七上·新昌期中)西漢初年, 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 其根本目的是為了(  )。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減輕人民的負擔
C.發展生產 D.鞏固封建統治
【答案】D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了秦朝因暴政滅亡的教訓,采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鞏固統治,同時這些措施的實行客觀上起到了減輕人們負擔和發展生產的作用。
A項吸取秦亡的教訓是休養生息政策制定的原因,不符合題意;
BC兩項均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題意;
D項鞏固封建統治是西漢初年, 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政策,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
12.(2022七上·新昌期中)歷史劇《漢武大帝》曾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結合所學歷史知識我們知道,漢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那么,下列哪項不是其大一統的措施呢?(  )
A.平定“七國之亂” B.頒布“推恩令”
C.統一鑄幣權 D.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為了解決王國問題,接受主父堰的建議,頒布“推恩令”;為加強經濟控制,統一鑄幣權;為了控制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A項平定“七國之亂” 的是漢景帝,不是漢武帝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是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的史實。解答本題需掌握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
13.(2022七上·新昌期中)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下列史實與東漢無關的是(  )
A.光武帝統治后期出現了“光武中興”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動搖了東漢的統
C.公元184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
D.人們開始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
【答案】D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西漢時期中國已經開始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ABC三項史實與東漢有關,不符合題意;
D項人們開始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與東漢無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東漢的相關史實。識記東漢時期的史實,了解造紙術的發展歷程。
14.我國古代科技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其中既在發明過程中體現“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又對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條件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紙術 B.印刷術 C.指南針 D.火藥
【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東漢時候,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做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這種技術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紙的質量也很高,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后人就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紙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保存,
A項造紙術在發明過程中體現“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又對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條件,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蔡倫改進造紙術的相關知識的準確理解與識記。要注意題干里的““變廢為寶”、“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5.(2022七上·新昌期中)公元207年,曹操曾寫詩明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結合所學知識判斷,當時曹操“志”在何處(  )
A.統一全國 B.消滅袁紹 C.廢漢稱帝 D.建立魏國
【答案】A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后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趁勢統一北方,但是南方的孫權、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統一大業尚未實現,曹操有此詩作,抒發了他變革現實、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
A項統一全國是當時曹操的“志”,符合題意;
B項消滅袁紹錯誤,公元200年,已消滅袁紹,不符合題意;
CD兩項與曹丕相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曹操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
16.(2022七上·新昌期中)圖示法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將復雜的歷史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圖符合公元229年三國局勢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位于四川地區。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吳”,史稱東吳,位于江南地區,至此三國正式鼎立。
ACD三項的格局示意圖,不符合題意;
B項示意圖符合公元229年三國局勢,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學生對圖片信息的獲取與分析理解能力。重點掌握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7.(2022七上·新昌期中)西晉是一個驟起驟滅的政權,其盛衰興亡耐人尋味。對西晉“驟滅”有著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是(  )
A.司馬氏篡魏 B.定都洛陽 C.七國之亂 D.八王之亂
【答案】D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西晉統一后,統治集團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晉惠帝智力低下,無力治理國家,為爭奪皇位,皇族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16年,西晉從此衰落。因此對西晉“驟滅”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是八王之亂。
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八王之亂對西晉“驟滅”有著重大影響,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晉的滅亡,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8.(2022七上·新昌期中)“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②社會相對安定 ③自然條件好 ④南方生產力先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人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南方社會安定,自然條件優越,這些都是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①②③符合題意;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生產力比較落后,排除④。
A項①②③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理解和把握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原因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9.(2022七上·新昌期中)下圖為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中的某一片段。圖中①②代表的朝代分別是(  )
A.蜀、北魏 B.東漢、南宋 C.蜀、東晉 D.蜀、西夏
【答案】C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圖”指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依據已學知識可知220年,曹魏、蜀漢、孫吳先后稱帝建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晉完成短期統一,但迅速敗亡;317年西晉皇族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420年,劉裕廢晉自立,東晉滅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即南朝;東晉時期,北方和西南地區先后出現十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割據政權,統稱十六國;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現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即北朝。據此分析可知①②分別為蜀、東晉。
C項蜀、東晉分別是圖中①②代表的朝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朝代更迭,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文信息。
20.(2022七上·新昌期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歷法天文計算精,圓周小數點分明。千年國外方求出,月后環山宇宙名。”這首詩稱贊的是(  )
A.賈思勰 B.祖沖之 C.顧愷之 D.王羲之
【答案】B
【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歷法天文計算精,圓周小數點分明;千年國外方求出,月后環山宇宙名”可知, 這首詩稱贊的是祖沖之。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還是天文學家,他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為了紀念它的成就,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稱作“祖沖之山”。
A項賈思勰是北朝時期的農學家,不符合題意;
B項祖沖之是題干詩稱贊的人物,符合題意;
C項顧愷之是東晉時期的畫家,不符合題意;
D項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祖沖之及學生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掌握祖沖之的成就。
二、非選擇題(5大題,共60分)
21.(2022七上·新昌期中)歷史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記錄,歷史就在我們身邊。請結合下列發現歷史的途徑,回答問題。
【遺址中的歷史】
【文物中的歷史】
【傳說中的歷史】
材料一:“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遂禽殺蚩尤。”——《史記 五帝本紀》
材料二:“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 尚賢》
(1) 結合圖一回答元謀人在我國人類發展的歷史中有著怎樣的特殊地位?
(2) 參觀圖二中的周口店遺址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人類使用的生產工具是什么?
(3) 圖三文物被我國哪一原始居民使用過?圖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圖三和圖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經進入了農耕時代,請你結合史實加以說明。
(4)材料一記述的是哪一場戰役?材料二的內容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哪一種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答案】(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打制石器。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都會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建造房屋等
(4)涿鹿之戰;禪讓制。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元謀人,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根據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元謀人在我國人類發展的歷史中的特殊地位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本題考查北京人、山頂洞人使用的生產工具,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根據圖片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口店遺址中可以了解到的遠古人類有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是打制石器。
(3)本題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狀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根據圖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三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因此是河姆渡居民使用過的工具。根據圖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四是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因此是半坡居民制作的彩陶。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原始居民已經進入了農耕時代,他們都會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建造房屋等。
(4)本題考查炎黃聯盟和禪讓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遂禽殺蚩尤”可知,記述的戰役是涿鹿之戰。炎黃聯盟在涿鹿打敗蚩尤,史稱涿鹿之戰。根據材料二“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可知,反映的是禪讓制。堯、舜、禹時期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將部落聯盟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稱為禪讓制。
故答案為:(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打制石器。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都會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建造房屋等。
(4)涿鹿之戰;禪讓制。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歷史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記錄,歷史就在我們身邊為主線綜合考查元謀人、北京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涿鹿之戰、禪讓制等史實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元謀人、北京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涿鹿之戰、禪讓制的相關知識。
22.(2022七上·新昌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仁”即要愛人,要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應強加于人。
材料二: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
(1)材料一反映的是誰的思想主張?他屬于哪家學派?其思想核心是什么?戰國時期誰繼承了他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家學派思想?戰國時期采用該派思想進行改革并取得重大效果的是什么事件?
(3)穿越時空的七年級某班學習小組組員小華幫助《百家爭鳴》電視臺招聘一些節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員最后入圍,請你幫忙給他們安排最合適的節目主持。
入圍人員:孔子、莊子、孫臏、韓非、墨子、荀子
人與自然——(   ) 法制在線——(   ) 軍事天地——(   )
教育論壇——(   ) 勤儉持家——(   ) 禮治社會——(   )
【答案】(1)孔子;儒家;仁;孟子
(2)法家;商鞅變法。
(3)莊子;韓非子;孫臏;孔子;墨子;荀子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孔子、孟子,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依據材料一“‘仁’就是要愛人,要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應強加于人”可知,此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晚期的孔子的主張,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戰國時期孟子繼承了他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
(2)本題考查韓非子,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據材料二“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 ”可知這反映的是法家學派,戰國時期采用該派思想進行改革并取得重大效果的是商鞅變法。法家重視法律,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法家主張君主集權。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就深受秦國國君的賞識。由此可見,商鞅和韓非都屬于法家學派。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是當時效果最顯著的變法,使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3)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莊子主張順應自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因而《人與自然》欄目的主持人莊子可以入圍;韓非子是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因而《法制在線》欄目的主持人韓非子可以入圍;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軍事家孫武,最早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他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軍事家孫臏繼承并發展了孫武的思想,因而《軍事天地》欄目中孫臏入圍;孔子是中國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尊奉為“圣人”;在教育方面,孔子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教育產生著積極的影響。因而《教育論壇》欄目的主持人孔子可以入圍;墨家的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要求勤儉持家,因而《勤儉持家》欄目,墨子可以入圍。荀子的思想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重視人為的努力。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因而《 禮治社會》欄目中荀子入圍。
故答案為:(1)孔子;儒家;仁;孟子。
(2)法家;商鞅變法。
(3)莊子;韓非子;孫臏;孔子;墨子;荀子。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3.(2022七上·新昌期中)某校初中歷史興趣小組開展“話說秦皇漢武”專題學習,請你參與下列活動。
【材料學史】
材料一:天下藏有《詩》《書》等諸子百家著作者,命令朝廷官吏全部焚燒;有談論或學習《詩》《書》者,殺;以古非今者,滅其全族。
【史海泛舟】
材料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比較歸納】
材料三:“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毛澤東《沁園春·雪》
(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提出的主張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2)董仲舒的這段話與后來漢朝實行的哪一項國策有關?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項國策的實行有何深遠的影響。
(3)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將“秦皇漢武”并稱的主要原因。
【答案】(1)事件:焚書坑儒。
(2)國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主要原因:①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②都采用制度創新來鞏固中央集權。③這些制度都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且對封建社會起到了推動作用。④都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征。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秦始皇為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的政策。秦始皇下令焚燒《秦紀》以外的列國史記。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外,其他不屬于博士官所藏的《詩》《書》等限期交出燒毀。私自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此舉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損失。
(2)材料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的標準,儒家開始壟斷教育,儒學成為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
(3)結合所學知識,“秦皇漢武”并稱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他們都采用創新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這些制度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且對封建社會歷史起到推動作用,所以,人們稱他們為“秦皇漢武”。
故答案為:(1)事件:焚書坑儒。
(2)國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主要原因:①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②都采用制度創新來鞏固中央集權。③這些制度都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且對封建社會起到了推動作用。④都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征。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4.(2022七上·新昌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張騫始開西域之跡。
材料二:縱橫山水,行走天下。開往秋天的絲綢之路專列帶你走遍大西部的古城遺跡,助你夢想成真,讓你大快朵頤地享受美好的旅行套餐。認識中國古老的藝術,體味最濃郁的民族風情,從這趟列車開始…
材料三:絲綢之路示意圖
材料四:古羅馬的帝王/古樓蘭的姑娘/還有古印度和阿拉伯的許多地方/你們身上華麗精美的絲綢衣裳/都是源自我們古老的東方/我們的商隊歷盡艱難險阻/日出日落風雨兼程/硬是全線貫通了東西方/不同的經濟文化思想文明/在這條路上碰撞融合/相得益彰
(1) 張騫生活于哪個皇帝在位時期?材料一為什么說他“始開西域之跡”?
(2)材料二是某旅游公司打出的廣告,請你為此絲綢之旅設計一句廣告詞。(要求:簡潔,有吸引力)如果你是這個公司的導游,請你結合材料三的絲綢之路示意圖向游客介紹此行的路線。
(3)材料四是一首歌頌絲綢之路的詩歌。結合所學知識及這首詩歌,說說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何重大意義。
【答案】(1)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2)走絲綢之路,尋中西文明融合之旅(或絲綢之路,中西交流之路)。從長安(今西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和西亞,再到歐洲。
(3)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生活于西漢武帝在位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所以說他“始開西域之跡”。
(2)材料二是某旅游公司打出的廣告,結合所學知識為此絲綢之旅設計一句廣告詞為走絲綢之路,尋中西文明融合之旅(或:絲綢之路,中西交流之路)。如果你是這個公司的導游,向游客介紹此行的路線可以為漢朝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羅馬),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
(3)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四這首詩歌可知,絲綢之路的開通的要意義是絲綢之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故答案為:(1)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2)走絲綢之路,尋中西文明融合之旅(或絲綢之路,中西交流之路)。從長安(今西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和西亞,再到歐洲。
(3)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則文字圖片材料為背景依托,考查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路線、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等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路線、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等知識。
25.(2022七上·新昌期中)改革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這證明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能推動生產力的迅猛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觀察下列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幅圖
材料二:…商君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共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變法五年后,國家富強起來。
材料三: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資治通鑒》
(1)據材料一,代表當時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兩項重要技術(工具)分別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誰?根據材料二指出在“商君”變法的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權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項。
(3)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誰?他為“斷諸北語,一從正音”采取了什么措施?除此以外,“魏主”還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改革創新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鐵農具;牛耕。
(2)商鞅。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
(3)北魏孝文帝。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聯姻、遷都洛陽。(任意兩點)
(4)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社會發展。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進步,要求具備讀圖識圖能力。根據圖片和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代表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兩項重要技術(工具)分別是鐵器和牛耕的出現。
(2)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第一小問,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第二小問,緊扣“中央集權”的題意并根據“商君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共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可知,商鞅變法中確立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3)本題考查魏孝文帝改革,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與知識運用的能力。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孝文帝。他為“斷諸北語,一從正音”采取了說漢語的措施。除此以外,“魏主”還采取了穿漢服、與漢人通婚、遷都洛陽等措施。
(4)本題考查改革創新的作用,要求具備綜合分析與對歷史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綜合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并根據所學可知,改革創新可以 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鐵農具;牛耕。
(2)商鞅。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
(3)北魏孝文帝。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聯姻、遷都洛陽。(任意兩點)
(4)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社會發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是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拔茅中學等五校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階段性檢測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請選擇一個你認為最恰當的選項,每小題2分,共40分)
1.(2022七上·新昌期中)獲取有效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約70-20萬年”、“制作石器”、“學會用火”三個信息的古人類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
2.(2022七上·新昌期中)距今約一萬年左右,我國開始出現了原始農業。為我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  )
A.舊石器時代結束 B.鐵制農具的使用
C.家畜的飼養 D.耒耜等翻土工具的出現
3.(2022七上·新昌期中)下列事件不屬于歷史傳說的是(  )
A.涿鹿之戰
B.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數是半地穴式結構
C.炎黃部落聯盟
D.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4.(2022七上·新昌期中)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周代的諸侯,有王室的家屬、商之子孫和現有各部落國家的首長。他們按國之大小,理論上以五等面積,封為五級。這些諸侯各按所封地距國王都城的距離而有不同的功能和義務。”材料不能說明(  )
A.周朝實行分封制
B.分封對象包括親屬、殷商遺民等
C.分封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D.諸侯擁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
5.(2022七上·新昌期中)考古發現是研究史前時期歷史的主要途徑之一。下圖展示的是在殷墟發現的刻有文字的龜甲。關于這種文字的說法不恰當的是(  )
A.它是古代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B.它是研究商朝歷史的唯一資料
C.它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 D.它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產狀況
6.(2022七上·新昌期中)“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極致、追求品質的精神,造就了如圖兩件絕世青銅精品。它們鑄造于(  )
A.商朝 B.夏朝 C.周朝 D.秦朝
7.(2022七上·新昌期中)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評價,正確的有(  )
①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
②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
③在爭霸過程中,許多諸侯國通過改革加強了自身力量
④華夏族和其他各族頻繁接觸,促進了民族交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2022七上·新昌期中)“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是商鞅變法的依據。商鞅的下列變法措施,旨在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推行縣制
C.重視農業 D.獎勵軍功
9.(2022七上·新昌期中)《史記》記載,陳勝在發動起義時說:“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包括(  )
①戰亂頻繁 ②沉重的賦稅 ③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④刑罰殘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2022七上·新昌期中)“縣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縣治,天下無不治”體現了縣級機構的重要作用。以下朝代最先推行這一制度的是(  )
A.西漢 B.西周 C.秦朝 D.元朝
11.(2022七上·新昌期中)西漢初年, 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 其根本目的是為了(  )。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減輕人民的負擔
C.發展生產 D.鞏固封建統治
12.(2022七上·新昌期中)歷史劇《漢武大帝》曾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結合所學歷史知識我們知道,漢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那么,下列哪項不是其大一統的措施呢?(  )
A.平定“七國之亂” B.頒布“推恩令”
C.統一鑄幣權 D.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3.(2022七上·新昌期中)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下列史實與東漢無關的是(  )
A.光武帝統治后期出現了“光武中興”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動搖了東漢的統
C.公元184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
D.人們開始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
14.我國古代科技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其中既在發明過程中體現“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又對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條件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紙術 B.印刷術 C.指南針 D.火藥
15.(2022七上·新昌期中)公元207年,曹操曾寫詩明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結合所學知識判斷,當時曹操“志”在何處(  )
A.統一全國 B.消滅袁紹 C.廢漢稱帝 D.建立魏國
16.(2022七上·新昌期中)圖示法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將復雜的歷史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圖符合公元229年三國局勢的是(  )
A. B.
C. D.
17.(2022七上·新昌期中)西晉是一個驟起驟滅的政權,其盛衰興亡耐人尋味。對西晉“驟滅”有著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是(  )
A.司馬氏篡魏 B.定都洛陽 C.七國之亂 D.八王之亂
18.(2022七上·新昌期中)“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②社會相對安定 ③自然條件好 ④南方生產力先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2022七上·新昌期中)下圖為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中的某一片段。圖中①②代表的朝代分別是(  )
A.蜀、北魏 B.東漢、南宋 C.蜀、東晉 D.蜀、西夏
20.(2022七上·新昌期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歷法天文計算精,圓周小數點分明。千年國外方求出,月后環山宇宙名。”這首詩稱贊的是(  )
A.賈思勰 B.祖沖之 C.顧愷之 D.王羲之
二、非選擇題(5大題,共60分)
21.(2022七上·新昌期中)歷史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記錄,歷史就在我們身邊。請結合下列發現歷史的途徑,回答問題。
【遺址中的歷史】
【文物中的歷史】
【傳說中的歷史】
材料一:“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遂禽殺蚩尤。”——《史記 五帝本紀》
材料二:“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 尚賢》
(1) 結合圖一回答元謀人在我國人類發展的歷史中有著怎樣的特殊地位?
(2) 參觀圖二中的周口店遺址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人類使用的生產工具是什么?
(3) 圖三文物被我國哪一原始居民使用過?圖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圖三和圖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經進入了農耕時代,請你結合史實加以說明。
(4)材料一記述的是哪一場戰役?材料二的內容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哪一種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22.(2022七上·新昌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仁”即要愛人,要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應強加于人。
材料二: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
(1)材料一反映的是誰的思想主張?他屬于哪家學派?其思想核心是什么?戰國時期誰繼承了他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家學派思想?戰國時期采用該派思想進行改革并取得重大效果的是什么事件?
(3)穿越時空的七年級某班學習小組組員小華幫助《百家爭鳴》電視臺招聘一些節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員最后入圍,請你幫忙給他們安排最合適的節目主持。
入圍人員:孔子、莊子、孫臏、韓非、墨子、荀子
人與自然——(   ) 法制在線——(   ) 軍事天地——(   )
教育論壇——(   ) 勤儉持家——(   ) 禮治社會——(   )
23.(2022七上·新昌期中)某校初中歷史興趣小組開展“話說秦皇漢武”專題學習,請你參與下列活動。
【材料學史】
材料一:天下藏有《詩》《書》等諸子百家著作者,命令朝廷官吏全部焚燒;有談論或學習《詩》《書》者,殺;以古非今者,滅其全族。
【史海泛舟】
材料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比較歸納】
材料三:“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毛澤東《沁園春·雪》
(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提出的主張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2)董仲舒的這段話與后來漢朝實行的哪一項國策有關?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項國策的實行有何深遠的影響。
(3)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將“秦皇漢武”并稱的主要原因。
24.(2022七上·新昌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張騫始開西域之跡。
材料二:縱橫山水,行走天下。開往秋天的絲綢之路專列帶你走遍大西部的古城遺跡,助你夢想成真,讓你大快朵頤地享受美好的旅行套餐。認識中國古老的藝術,體味最濃郁的民族風情,從這趟列車開始…
材料三:絲綢之路示意圖
材料四:古羅馬的帝王/古樓蘭的姑娘/還有古印度和阿拉伯的許多地方/你們身上華麗精美的絲綢衣裳/都是源自我們古老的東方/我們的商隊歷盡艱難險阻/日出日落風雨兼程/硬是全線貫通了東西方/不同的經濟文化思想文明/在這條路上碰撞融合/相得益彰
(1) 張騫生活于哪個皇帝在位時期?材料一為什么說他“始開西域之跡”?
(2)材料二是某旅游公司打出的廣告,請你為此絲綢之旅設計一句廣告詞。(要求:簡潔,有吸引力)如果你是這個公司的導游,請你結合材料三的絲綢之路示意圖向游客介紹此行的路線。
(3)材料四是一首歌頌絲綢之路的詩歌。結合所學知識及這首詩歌,說說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何重大意義。
25.(2022七上·新昌期中)改革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這證明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能推動生產力的迅猛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觀察下列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幅圖
材料二:…商君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共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變法五年后,國家富強起來。
材料三: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資治通鑒》
(1)據材料一,代表當時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兩項重要技術(工具)分別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誰?根據材料二指出在“商君”變法的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權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項。
(3)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誰?他為“斷諸北語,一從正音”采取了什么措施?除此以外,“魏主”還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改革創新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區,他們使用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共同勞動(采集、狩獵)共同分享勞動成果;會使用天然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故符合“距今約70萬~20萬年”“學會使用火”“使用打制石器”三個信息的古人類是北京人。
A項北京人符合“距今約70-20萬年”、“制作石器”、“學會用火”三個信息,不符合題意;
B項元謀人生活距今約170萬年,符合題意;
C項山頂洞人生活距今約3萬年,會人工取火,不符合題意;
D項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約7000年,使用磨制石器,建干欄式房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京人,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2.【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 原始社會時期,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家畜的飼養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3.【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遠古傳說與真實歷史之間有何區別也有聯系,主要區別是傳說中有真實的歷史,也有與歷史不相符合的部分,半坡遺址是有考古發掘為證的,不屬于歷史傳說。
ACD三項都屬于歷史傳說,不符合題意;
B項不屬于歷史傳說,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史實與歷史傳說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4.【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 “周代的諸侯,有王室的家屬、商之子孫,和現有各部落國家的首長……這些諸侯各按所封地距國王都城的距離而有不同的功能和義務”體現了西周朝實行分封制、分封對象包括親屬、殷商遺民等、諸侯擁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沒有說明分封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ABD三項材料都能說明,不符合題意;
C項分封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材料不能說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分封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題干信息。
5.【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商朝歷史的唯一資料的說法錯誤,研究商朝歷史還有其他資料,例如出土的商朝其他實物。
ACD三項說法正確,甲骨文是古代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它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它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產狀況,不符合題意;
B項它是研究商朝歷史的唯一資料說法不恰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朝甲骨文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正確掌握甲骨文的相關知識。
6.【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可知,圖片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這都是我國商朝時期青銅器的精品,體現了我國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青銅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商朝的青銅器制造規模大,技藝精湛,品種多,其中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A項商朝鑄造了題干圖片兩件絕世青銅精品,符合題意;
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青銅器的相關知識。注意對圖片的解讀,識記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相關知識。
7.【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爭霸戰爭破壞了社會經濟,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戰爭中大國兼并小國,有利于國家的統一;為了在爭霸中處于有利地位,許多國家都進行了改革,著名的有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戰爭中華夏族和其它少數民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因此①②③④評價正確。
D項①②③④評價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和兼并戰爭的認識。知道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和兼并戰爭沒有使國家走向分裂。
8.【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商鞅變法的措施中,旨在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是獎勵軍功,即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這樣可以使那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從而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獎勵軍功旨在提高軍隊戰斗力,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知道商鞅變法的內容中旨在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是獎勵軍功。
9.【答案】B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天下苦秦久矣”意思是天下的老百姓苦于忍受秦朝的暴政太久了,暗示是該結束的時候了。秦的暴政是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表現為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和刑罰殘酷。②③④符合題意,.①戰亂頻繁和農民起義的發生無關。
B項②③④是“天下苦秦”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了解起義的背景是解題的關鍵。
10.【答案】C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秦朝建立后,為加強封建統治,秦始皇創立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縣制的推行,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秦朝最先推行郡縣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11.【答案】D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了秦朝因暴政滅亡的教訓,采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鞏固統治,同時這些措施的實行客觀上起到了減輕人們負擔和發展生產的作用。
A項吸取秦亡的教訓是休養生息政策制定的原因,不符合題意;
BC兩項均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題意;
D項鞏固封建統治是西漢初年, 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政策,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
12.【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為了解決王國問題,接受主父堰的建議,頒布“推恩令”;為加強經濟控制,統一鑄幣權;為了控制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A項平定“七國之亂” 的是漢景帝,不是漢武帝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是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的史實。解答本題需掌握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
13.【答案】D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西漢時期中國已經開始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ABC三項史實與東漢有關,不符合題意;
D項人們開始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與東漢無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東漢的相關史實。識記東漢時期的史實,了解造紙術的發展歷程。
14.【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東漢時候,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做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這種技術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紙的質量也很高,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后人就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紙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保存,
A項造紙術在發明過程中體現“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又對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條件,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蔡倫改進造紙術的相關知識的準確理解與識記。要注意題干里的““變廢為寶”、“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5.【答案】A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后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趁勢統一北方,但是南方的孫權、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統一大業尚未實現,曹操有此詩作,抒發了他變革現實、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
A項統一全國是當時曹操的“志”,符合題意;
B項消滅袁紹錯誤,公元200年,已消滅袁紹,不符合題意;
CD兩項與曹丕相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曹操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
16.【答案】B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位于四川地區。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吳”,史稱東吳,位于江南地區,至此三國正式鼎立。
ACD三項的格局示意圖,不符合題意;
B項示意圖符合公元229年三國局勢,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學生對圖片信息的獲取與分析理解能力。重點掌握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7.【答案】D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西晉統一后,統治集團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晉惠帝智力低下,無力治理國家,為爭奪皇位,皇族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16年,西晉從此衰落。因此對西晉“驟滅”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是八王之亂。
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八王之亂對西晉“驟滅”有著重大影響,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晉的滅亡,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8.【答案】A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人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南方社會安定,自然條件優越,這些都是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①②③符合題意;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生產力比較落后,排除④。
A項①②③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理解和把握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原因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9.【答案】C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圖”指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依據已學知識可知220年,曹魏、蜀漢、孫吳先后稱帝建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晉完成短期統一,但迅速敗亡;317年西晉皇族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420年,劉裕廢晉自立,東晉滅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即南朝;東晉時期,北方和西南地區先后出現十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割據政權,統稱十六國;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現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即北朝。據此分析可知①②分別為蜀、東晉。
C項蜀、東晉分別是圖中①②代表的朝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朝代更迭,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文信息。
20.【答案】B
【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歷法天文計算精,圓周小數點分明;千年國外方求出,月后環山宇宙名”可知, 這首詩稱贊的是祖沖之。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還是天文學家,他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為了紀念它的成就,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稱作“祖沖之山”。
A項賈思勰是北朝時期的農學家,不符合題意;
B項祖沖之是題干詩稱贊的人物,符合題意;
C項顧愷之是東晉時期的畫家,不符合題意;
D項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祖沖之及學生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掌握祖沖之的成就。
21.【答案】(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打制石器。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都會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建造房屋等
(4)涿鹿之戰;禪讓制。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元謀人,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根據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元謀人在我國人類發展的歷史中的特殊地位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本題考查北京人、山頂洞人使用的生產工具,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根據圖片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口店遺址中可以了解到的遠古人類有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是打制石器。
(3)本題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狀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根據圖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三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因此是河姆渡居民使用過的工具。根據圖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四是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因此是半坡居民制作的彩陶。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原始居民已經進入了農耕時代,他們都會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建造房屋等。
(4)本題考查炎黃聯盟和禪讓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遂禽殺蚩尤”可知,記述的戰役是涿鹿之戰。炎黃聯盟在涿鹿打敗蚩尤,史稱涿鹿之戰。根據材料二“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可知,反映的是禪讓制。堯、舜、禹時期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將部落聯盟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稱為禪讓制。
故答案為:(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打制石器。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都會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建造房屋等。
(4)涿鹿之戰;禪讓制。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歷史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記錄,歷史就在我們身邊為主線綜合考查元謀人、北京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涿鹿之戰、禪讓制等史實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元謀人、北京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涿鹿之戰、禪讓制的相關知識。
22.【答案】(1)孔子;儒家;仁;孟子
(2)法家;商鞅變法。
(3)莊子;韓非子;孫臏;孔子;墨子;荀子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孔子、孟子,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依據材料一“‘仁’就是要愛人,要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應強加于人”可知,此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晚期的孔子的主張,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戰國時期孟子繼承了他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
(2)本題考查韓非子,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據材料二“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 ”可知這反映的是法家學派,戰國時期采用該派思想進行改革并取得重大效果的是商鞅變法。法家重視法律,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法家主張君主集權。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就深受秦國國君的賞識。由此可見,商鞅和韓非都屬于法家學派。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是當時效果最顯著的變法,使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3)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莊子主張順應自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因而《人與自然》欄目的主持人莊子可以入圍;韓非子是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因而《法制在線》欄目的主持人韓非子可以入圍;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軍事家孫武,最早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他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軍事家孫臏繼承并發展了孫武的思想,因而《軍事天地》欄目中孫臏入圍;孔子是中國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尊奉為“圣人”;在教育方面,孔子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教育產生著積極的影響。因而《教育論壇》欄目的主持人孔子可以入圍;墨家的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要求勤儉持家,因而《勤儉持家》欄目,墨子可以入圍。荀子的思想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重視人為的努力。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因而《 禮治社會》欄目中荀子入圍。
故答案為:(1)孔子;儒家;仁;孟子。
(2)法家;商鞅變法。
(3)莊子;韓非子;孫臏;孔子;墨子;荀子。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3.【答案】(1)事件:焚書坑儒。
(2)國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主要原因:①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②都采用制度創新來鞏固中央集權。③這些制度都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且對封建社會起到了推動作用。④都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征。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秦始皇為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的政策。秦始皇下令焚燒《秦紀》以外的列國史記。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外,其他不屬于博士官所藏的《詩》《書》等限期交出燒毀。私自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此舉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損失。
(2)材料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的標準,儒家開始壟斷教育,儒學成為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
(3)結合所學知識,“秦皇漢武”并稱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他們都采用創新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這些制度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且對封建社會歷史起到推動作用,所以,人們稱他們為“秦皇漢武”。
故答案為:(1)事件:焚書坑儒。
(2)國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主要原因:①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②都采用制度創新來鞏固中央集權。③這些制度都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且對封建社會起到了推動作用。④都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征。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4.【答案】(1)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2)走絲綢之路,尋中西文明融合之旅(或絲綢之路,中西交流之路)。從長安(今西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和西亞,再到歐洲。
(3)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生活于西漢武帝在位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所以說他“始開西域之跡”。
(2)材料二是某旅游公司打出的廣告,結合所學知識為此絲綢之旅設計一句廣告詞為走絲綢之路,尋中西文明融合之旅(或:絲綢之路,中西交流之路)。如果你是這個公司的導游,向游客介紹此行的路線可以為漢朝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羅馬),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
(3)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四這首詩歌可知,絲綢之路的開通的要意義是絲綢之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故答案為:(1)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2)走絲綢之路,尋中西文明融合之旅(或絲綢之路,中西交流之路)。從長安(今西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和西亞,再到歐洲。
(3)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則文字圖片材料為背景依托,考查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路線、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等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路線、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等知識。
25.【答案】(1)鐵農具;牛耕。
(2)商鞅。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
(3)北魏孝文帝。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聯姻、遷都洛陽。(任意兩點)
(4)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社會發展。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進步,要求具備讀圖識圖能力。根據圖片和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代表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兩項重要技術(工具)分別是鐵器和牛耕的出現。
(2)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第一小問,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第二小問,緊扣“中央集權”的題意并根據“商君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共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可知,商鞅變法中確立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3)本題考查魏孝文帝改革,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與知識運用的能力。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孝文帝。他為“斷諸北語,一從正音”采取了說漢語的措施。除此以外,“魏主”還采取了穿漢服、與漢人通婚、遷都洛陽等措施。
(4)本題考查改革創新的作用,要求具備綜合分析與對歷史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綜合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并根據所學可知,改革創新可以 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鐵農具;牛耕。
(2)商鞅。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
(3)北魏孝文帝。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聯姻、遷都洛陽。(任意兩點)
(4)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社會發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是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融水| 济宁市| 无锡市| 中牟县| 中超| 西乌珠穆沁旗| 霸州市| 玉门市| 洪湖市| 武川县| 江川县| 潮州市| 太谷县| 浏阳市| 富民县| 多伦县| 咸丰县| 师宗县| 维西| 庄河市| 林州市| 德庆县| 阆中市| 贵州省| 穆棱市| 嘉祥县| 壤塘县| 化州市| 徐闻县| 林芝县| 万州区| 安远县| 分宜县| 漠河县| 肇源县| 德令哈市| 临汾市| 土默特右旗| 江口县| 万盛区| 罗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