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格爾尼卡》教案一:教材分析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運用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形式,以變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繪了在法西斯獸行下,人民驚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慘情景。 本課時教學通過對《格爾尼卡》一畫的欣賞,學習畢加索運用變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強烈情感,學習畢加索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美好品質。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格爾尼卡》這幅著名作品的主題表達。能力目標:感受藝術大師的創造性思維,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目標:體會愛祖國、愛和平的主題思想。三、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品中藝術語言與主題表達的關系。2)從藝術的角度感受戰爭帶給人類的傷害。 四、課前準備(一)學生課前準備:查閱相關資料:“格爾尼卡”、“日軍侵華戰爭”等。五、課時安排:1課時六、教學過程一)導入。 請同學們看一段由一陣防空警報引入著名導演馮小剛作品《一九四二》中日本法西斯轟炸重慶和逃難貧民的視頻。讓學生產生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之情。師:馮小剛的以電影藝術的形式給我們展示出在二戰期間亞洲戰場上日本法西斯對中國進行的慘無人道的侵略,同是二戰期間在歐洲戰場上德國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的一座小鎮里的平民也實施了殘忍的轟炸,這一次藝術大師畢加索用繪畫的藝術形式向全世界接露了這一暴行。今天讓我們再一次的回顧一下戰爭帶給人們的痛苦。二)作品導入分析及畫家簡介:《格爾尼卡》:畫面感覺支離破碎,我們看到的是飽受戰爭摧殘的生靈。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痛苦焦慮的感受。這幅作品是西班牙著名畫家,立體主義畫派代表人物畢加索的作品。三)教師介紹作品歷史背景。在1937年4月26日那天下午,希特勒德國干涉西班牙內戰,出動飛機向格爾尼卡投下了10萬磅炸彈。居民傷亡慘重,據不完全統計,1500多人被當場炸死,3/4建筑物被徹底毀滅。畢加索得知格爾尼卡被希特勒轟炸后義憤填膺,懷著滿腔愛國激情創作了寬7.76米,高3.49米的油畫《格爾尼卡》。這幅巨畫表現了畫家對德軍法西斯暴行強烈的憤怒,也激起了全人類一切有正義感的人們的憤慨。 四)畫面分析: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畢加索筆下的這幅作品,看看大師會用怎樣的形象來控訴這個事件。教師播放幻燈片對畫面中的形象以問答的形式逐一分析: 畫面在最右側,一個女人高舉雙手,顯然她是從一座著火的房子上跌下來。另一婦女向畫面中央奔跑,跑向光明的地方。左邊有一母親,她手托被炸死的嬰兒,在啼哭呼號。地上倒臥著戰士們殘缺的肢體。斷臂上還握著被折斷了的劍。劍旁有一朵鮮花,這可能是對英雄的哀悼。 靠左側上方,有一眼睛已移位了的牛頭,形象十分猙獰。人們從畢加索過去的畫上常出現牛頭這一事實來分析,認為它可能象征邪惡。靠中央上方,有一因受傷而嘶鳴著的馬頭,它張裂著口,由于爆炸聲而受到驚嚇,他在怒吼著,控訴著。右角一婦人的頭從窗戶里探出,她舉著一盞油燈,向前平舉,象征揭露,她把這一切展示在光照之下,讓世人看個分曉。在畫面的中央,高處有一眼睛似的燈光,可是眼睛的瞳仁卻是個燈泡。這盞燈發出鋸齒般的光芒,給同學們帶來什么樣的感受?答:給人以一種慌亂、不安定的感覺。教師進行畫面形象總結五)構圖與色彩: 構圖:十分隨意,有些雜亂,表現了戰爭帶來的緊張氣氛。 色彩:黑白灰為主色調,帶給我們一種陰冷、沉重、恐怖的感覺。突出了戰爭 的殘酷。五)作品逸事: 二戰期間,德國的將領和士兵經常出入于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爭相觀看畢加索的藝術。可是這些不速之客受到的卻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藝術館的出口處,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副他的油畫《格爾尼卡》的復制品,一位德國軍官指著這幅畫問畢加索:這是您的杰作嗎?畢加索面色嚴峻的說:“不!不!這是你們的杰作!”六)作業練習: 教師播放幻燈讓學生們觀看一些關于戰爭的圖片,進一步的感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痛苦,讓學生體會和平的重要。作業: 以戰爭或和平為題材用鉛筆手繪的形式完成一幅繪畫作品七)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一起欣賞了《格爾尼卡》這幅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戰爭帶給人民的傷害,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為了我們祖國的和平,為了祖國的美好明天去奮斗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