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教學設計——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備課專業化課題 1.1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 授課對象 高二級學生日期 設計人 廖俊遠 節次 教材來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選擇性必修二《法律與生活》第2-6頁目標確立依據 課標分析 課標摘錄:1.1 了解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識別我國公民的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 課標分解: 1.學生學什么 理解民法與民事法律關系,理解民法基本原則。 2.學生學到什么程度 理解民法的含義;理解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理解堅持法治與德治的關系;解析民法基本原則。 3.學生怎么學 (1)結合教材P2-3,運用有關民法漫畫的形式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國民法典的作用。 (2)結合教材P3-4,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分析民事法律關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同時,設計了2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 (3)結合教材P5,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從法律和道德兩個層面,評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觀點,從而理解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 (4)結合教材P6,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結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討論案例中的取名行為是否合理合法,并說明理由,理解民法基本原則。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教材 分析 在我國,以憲法為核心構建的法律體系中,民法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關系尤為密切,民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許多條紋包含“權利”二字,民事權利表現為各種各樣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并貫穿人的一生。那么,民法包含哪些民事權利和義務權利?人應當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義務人沒有履行義務可能承擔什么法律責任?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民法的世界:第一課講述“在生活中學民法用民法”分兩框題內容:第一框: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第二框:積極維護人身權利。學情分析 已有知識經驗:學生在初中及高中已經學過法律的基本知識。 已有生活經驗:學生生活在法治社會、法治國家,在生活中已經在遵循和運用相關法律知識。 已有策略經驗:學生自學、合作探究、反思的學習方式較為熟練;學生的思辨能力較強。 學習困難障礙: 1.對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及內容的準確理解較難掌握; 2.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具體內容較難掌握; 突破措施:在議學情境中設計議學任務,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尊重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多讓學生思辨,并聯系實際社會熱點,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敘寫 學習目標 1.結合教材P2-3,運用有關民法漫畫的形式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國民法典的作用。 2.結合教材P3-4,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分析民事法律關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 3.結合教材P5,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從法律和道德兩個層面,評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觀點,從而理解德治與法治的關系。 4.結合教材P6,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結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討論案例中的取名行為是否合理合法,并說明理由,理解民法基本原則。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及內容。評估任務 1.結合教材P2-3,運用有關民法漫畫的形式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國民法典的作用。(對應目標1) 2.結合教材P3-4,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分析民事法律關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同時,設計了2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應目標2) 3.結合教材P5,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從法律和道德兩個層面,評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觀點,從而理解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應目標3) 4.結合教材P6,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結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討論案例中的取名行為是否合理合法,并說明理由,理解民法基本原則。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應目標4)活動設計 1.活動一:學生課前自主預習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并課前完成練習冊的主干知識的填空題。 2.活動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探究、分享各個議學任務。 2.活動三:限時完成針對性訓練題。 3活動四:自主構建本課知識網絡。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估要點新課預習檢查 學生:提前預習教材P2-6,課前自主預習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并課前完成練習冊的主干知識的填空題。 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資料,并在課堂上反饋。 全體學生都能完成。展示學習目標 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學習目標,學生明確本節課要掌握的學生目標。 1.結合教材P2-3,運用有關民法漫畫的形式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國民法典的作用。 2.結合教材P3-4,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分析民事法律關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 3.結合教材P5,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從法律和道德兩個層面,評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觀點,從而理解德治與法治的關系。 4.結合教材P6,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結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討論案例中的取名行為是否合理合法,并說明理由,理解民法基本原則。 全體學生明確學生內容和學習任務。講授新課 一、透視民法與民事法律關系 (一)民法的含義 議學情境 運用有關民法漫畫的形式設計議學情境, 議學任務: 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國民法典的作用 議學提示: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小結。 議學小結 一、透視民法與民事法律關系 (一)民法的含義 民法: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思辨訓練:下列情形中適合民法調整嗎? 1.張某與前妻因為離婚產生的財產糾紛。 2.李某拒絕繳納交警罰款金額。 3.小米在微信朋友圈辱罵班上某同學。 4.某老師因違反疫情防控相關規定被行政主管部門通報批評。 結合教材P2-3,運用有關民法漫畫的形式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了解我國民法典的作用。講授新課 (二)民事法律關系 1.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1)民事主體 (2)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3)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議學情境 案件:15周歲的原告李某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某平臺先后七次從被告經營的網店“X游戲”購買374個游戲賬號,共計支付36652元,上述游戲賬號內的裝備都是皮膚、面具、小花裙子等。原告父母次日發現后,及時與被告經營網店的客服人員聯系,表示對原告購買游戲賬號及付款行為不予追認并要求被告退款,被告不同意全額退款。 議學任務: (1)此案件調整的是人身關系還是財產關系?此民事法律關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分別是什么? (2)李某實施的購買行為有效嗎?為什么?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小結。 議學小結 (二)民事法律關系 1.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由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包含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個要素。 (1)民事主體 (2)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3)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針對性限時訓練 小女孩甲(9歲)與小男孩乙(11歲)放學后常結伴回家,一天甲對乙講:“聽說我們回家需要經過的王家昨天買了一條狗,我們能否繞道回家?”乙答:“不要怕!被狗咬了,我負責。”后甲和乙路經王家時都被狗咬傷住院。對該案賠償責任的承擔,理解正確的是( ) ①乙自行承擔責任,乙的家長和王家共同賠償甲的損失 ②王家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③甲和乙明知有惡犬而不繞行,應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④本起傷害屬于無過錯侵權責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下列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是( ) A.7個月的胎兒 B.滿月的嬰兒 C.會畫畫的猩猩 D.英雄烈士 結合教材P3-4,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分析民事法律關系中涉及的三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同時,設計了2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講授新課 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1)依據: (2)表現: 議學情境 小林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只皮包,里面裝有票據和現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準備第二天交給老師處理。當晚,電臺播出一則尋物啟事,失主聲明,若有人歸還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謝。小林心想,自己撿到的皮包可能就是這位失主的。當小林準備把皮包歸還失主時,他的父母認為應當向失主收取500元錢,可他覺得,如果收錢就不是拾金不昧了。 議學任務:請你從法律和道德兩個層面,評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觀點。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小結。 議學小結 2.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1)依據: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2)表現: ①民法不僅體現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 (法中有德) ② 民法強調獨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權利明確、財產關系穩定與交易安全的社會秩序,凸顯了文明、和諧、平等、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德中有法) 針對性限時訓練 《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規定,國家保護英雄烈士,對英雄烈士予以褒揚、紀念,加強對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的宣傳教育,維護英雄烈士尊嚴和合法權益。該規定( ) ①體現了權利和責任的統一 ②維護了英雄烈士的生命權和身份權 ③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的統一 ④維護了英雄烈士的名譽權和榮譽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結合教材P5,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從法律和道德兩個層面,評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觀點,從而理解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講授新課 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則 議學情境 孟某、江某夫婦決定為他們剛出生的女兒取名為“北燕南飛”,但在為女兒申請辦理戶口登記時,卻被當地公安機關以該姓名違背公序良俗為由拒絕辦理。孟某認為其女兒享有姓名權,作為父母有為子女取名的自由。有人則認為,這種取名方法不帶有父母任何一方姓氏,過于任性,與習慣做法不符,不應提倡。 議學任務:請你結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討論案例中的取名行為是否合理合法,并說明理由。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小結。 議學小結 解析民法基本原則 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則: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3.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6.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針對性限時訓練 甲、乙雙方連續幾年都簽訂有買賣“交流電機”的合同。在一次合同中,雙方在“標的物”一欄只寫了“電機”兩字。當時正值交流電機熱銷,而甲方供不應求,故甲方就以直流電機交貨。就民法的基本原則而言,甲方違反了( ) A.自愿原則 B.誠信原則 C.平等原則 D.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 結合教材P6,設計情境,圍繞議學任務,結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討論案例中的取名行為是否合理合法,并說明理由,理解民法基本原則。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課堂小結 1.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 2.學習對應學習目標進行自主反思,對沒有達成的學習任務進行跟進。 全體學生進行知識回顧與反思作業布置 必做: (1)反思課堂學習內容、整理筆記; (2)限時完成練習冊配套練習題; (3)熟記原理內容 2.選做:《五三高考》 3.預習:下節課教材內容、練習冊預習內容 筆記留痕、錯題的歸因分析板書設計復盤反思基于目標的復盤式評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