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簡易地球儀的制作》一、 活動內容分析:課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加強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教材編排設計了此項活動,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針對大部分初中學生來說要徹底理解,弄明白,熟練地做一些題目是有一定難度的。通過此項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二、活動對象分析: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由于空間想象和空間思維能力有限,要想將經緯線、經緯度、半球的劃分等抽象的內容學懂、徹底弄明白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將這些內容能輕松理解和掌握,特此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簡易的地球儀。三、活動目標:1、通過地球儀的制作,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經線和緯線的形狀,經度和緯度的變化規律,半球的劃分和地球五帶的劃分;2、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3、能利用掌握的知識靈活地解決問題;4、通過動手小制作,培養學生 的合作意識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體,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教師以指導者的身份給予適當的建議,并適時進行指導,以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與能力的發展。學生是個體獨立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參與者,也是學習活動的評價者。讓學生自主與合作活動相結合,再通過學生交流展示,教師點評的方式,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在活動中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五、活動要求:1、要畫出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并標明所畫緯線和經線的度數;2、注意小孔(極點)到赤道上各點的距離要相等;3、傾斜的鐵絲(即地軸)要與垂線成23.5°角;4、制作的小地球儀要較為準確且美觀,底座要比較穩固;六、活動過程:1、材料和用具:乒乓球、細鐵絲、膠布、橡皮泥(橡皮)、大頭針、量角器、圓規等;2、制作過程:(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紅筆畫上一個圓圈,作為赤道;在赤道兩側各鉆一個小孔(南北極點),使小孔到赤道上各點的距離相等;(2)連接南、北兩極并與赤道垂直相交畫出一條經線作為0°經線;然后再畫出對應的半個圓作為180 ° 經線;從0°經線開始將赤道平分成6等分(畫出均分點),(3)從0°經線東側開始,以此類推,畫出其它經線。(4)將赤道到極點的經線分成三等分(畫出均分點),然后將距離赤道相等的點連接起來,或以極點為圓心,南、北極點到均分點的距離為半徑用圓規畫出四條緯線(30°和60°);(5)根據經度和緯度的變化規律,在所畫的線上標出具體的經度(標在赤道和經線相交的位置)和緯度(標在緯線和0 °經線相交的位置 );(6)畫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 ° W, 160 ° E);南、北回歸線(23.5 ° )和南、北極圈(66.5 °);(7)把乒乓球用鐵絲(纏有膠帶)穿起來;(8)把鐵絲插入橡皮泥或橡皮上,注意傾斜的鐵絲要與垂線成23.5°角,使做好的小地球儀不會翻倒。七、學生互評,評出制作小能手1、小組內評出一個優秀作品;2、各組派一名代表拿著優秀作品向同學們介紹作品的優缺點。3、最后評出三個代表作品作為一、二、三等獎。八、活動總結總體來說,同學們大多都能夠制作出像模像樣的小地球儀,基本上掌握了地球儀的構造,經線和緯線的形狀及經度和緯度的變化規律、半球的劃分界限,還有一部分同學能夠將地球儀上的符號反映到自己的作品上,根據制作的規范程度我們評出了一些制作小能手。希望以后的活動同學更加積極地去參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