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德育教育案例——以勞促德 共創文明校園一、活動背景:勞動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沒有必要的勞動教育,學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成長。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指出“生產勞動是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和在道德上成熟起來的重要途徑”。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曾天山指出,勞動教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生活、生存教育,勞動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體現了分工合作精神,所以勞動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包含了深刻的育人價值。然而,部分學校勞動教育只停留在表面,有其名無其實,且多數家庭對孩子過分溺愛,嬌生慣養。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喪失了基本的勞動教育,使他們在學校表現怕苦怕累,偷懶取巧,甚至有害怕勞動、厭惡勞動的偏異心理,導致出現以自我為中心、同學關系冷漠等德道性格偏激等現狀。這對學生教育及成長極為不利。同時,枯燥的說教,學生極易產生逆反心理,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基于以上原因,我決定將德育與勞動技術有機結合,寓德育教育與勞動實踐之中,對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在勞動中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快樂,付出的收獲,探索的樂趣。在勞動中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二、理論支撐:《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中小學生德育工作指南。三、案例價值:1.持續推動中小學勞動教育,探求學校勞動教育途徑,豐富、完善學校勞動教育理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2.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性格與德育品質。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勵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磨煉學生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四、案例的意義:勞動教育是學校立德樹人,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勤勞節儉、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同時要增強教師的德育意識,注意德育工作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參與性,充分發揮勞動的德育功能,將德育教育融入勞動實踐活動中。五、主要措施:1.抓住勞動技術課堂,夯實勞動技術理論,有目的的進行勞動教育。2.拓寬勞動教育途徑,注重實踐,發揮基地教育功能。3.勞動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努力使勞動教育情景化、生活化。4.以“親臨、親身、親做、親悟”為抓手,結合競賽、演講、書法、故事等多極,全力推動勞動教育。六、案例創新點:將勞動教育融于學校教育過程中,克服單純的、單一的固定模式的勞動教育,打造勞動教育多極化,生活化,情景化,自然化。以“親臨、親觸、親做、親悟”為原則,打開課堂與勞動通道,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里獲得經驗、促進成長。七、案例實施過程:第一階段:抓住勞動技術課和班會主陣地,多途徑、多形式、有目的開展勞動教育。全方位的進行勞動實踐活動的宣傳發動,營造一個勞動意識的氛圍,激發同學們參加勞動的熱情。1.召開以“勞動最幸福”為主題的班會,宣傳勞動的重要意義。2.搜集勞動模范的事跡,講一講,感受英雄的無私。3.勞動手抄報、繪畫展。第二階段:發揮基地功能,遵循“親臨、親做、親身、親悟”原則,讓學生親身參與勞動實踐活動,掌握勞動工具的使用,學會相應的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激勵學生樹立自信心,磨煉學生的意志和毅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1.準備工作(1)和學校協調一塊實驗基地,最好是肥沃,離水源近的土地。(2)選擇適合栽種的蔬菜秧。(3)鋤頭、鎬、鏟子等工具。2.栽種過程:學生親自動手,教師旁邊指導。(1)用手把基地的草清理干凈,用鎬把土地挖松整平。(2)接著開始“打窩窩”,也就是每一棵菜的“家”,跟種小樹一樣,菜也需要一個小坑。注意坑的深淺以及寬度、間隔。因為菜秧不是特別大棵,所以不需要太寬太深,但要記得把周圍的土挖松,以便于菜秧汲取營養。如果茄子,間隔就大些;如果是白菜,就間隔小一些。(3)現在開始“種菜”,事先準備好的菜秧,用手把它放到小坑中,把菜根穩住,然后再刨一些碎土使菜秧牢固就可以了。(4)栽完菜,還得澆一次水,這是為了避免次日或者后來一直大太陽曬傷菜秧。(5)菜在逐漸長大過程中,要定期的除草,施肥,以及澆水、除蟲。3.收獲:當蔬菜長大了就可以吃了,盡情享受勞動成果吧!八、活動效果及反思:勞動實踐活動的扎實開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勞動觀念,更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提升學生道德素養,讓他們懂得了珍惜每個人的勞動成果,尊重別人的勞動。每次活動都使學生發生了明顯變化,百分之百的學生參與家校日常生活勞動,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明顯提高。學生懂得關愛他人,關心社會,學生的綜合素養明顯提升。隨著道德素養的提升,學生違規違紀現象逐步減少,各科學習成績隨之提高,在期末合格率驗收中各科均有明顯攀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