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核心素養目標:史料實證:結合課本與材料,了解東晉、南朝政權更替歷史與江南地區開發的歷史史實。歷史解釋:通過材料研讀,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及表現,提高史料分析技巧和史料解讀能力。唯物史觀:學習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用江南經濟發展的經驗為家鄉經濟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認識到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時空觀念:通過時間軸梳理朝代更迭順序,利用地圖了解朝代更替歷史,提高讀圖、識圖能力。家國情懷:通過祖逖北伐的相關故事,感悟祖逖矢志報國的家國情懷。二、教學重難點:重點: 東晉、南朝的政權更迭:難點: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三、教學方法:情境導入法、圖示講解法、材料分析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相對安定,得到大規模的開發。這一時期農業、手工業有長足的發展,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這種變化?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哪些表現?(二)、講授新課一、東晉的興亡:1、東晉的建立材料:五胡內遷后,西晉向其收重稅,征兵派役,掠賣人口。由于受到西晉統治者的壓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公元316年,匈奴軍攻破長安,愍帝獻城投降,西晉結束。通過分析材料。西晉滅亡的原因是什么?316年,內遷匈奴人滅掉了西晉。隨后,鎮守長江中下游的皇族司馬睿于公元317年重建晉朝,都建康,史稱東晉。材料:東晉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廷都由士族大家把持。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瑯琊(今山東省臨沂市)的王氏家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重用,3/4朝野官員是王家人或與王家相關的人,王家南朝時出了八位皇后。司馬睿舉行即位大典時,居然邀請王導共坐御床。材料什么東晉在政治上面有什么特點?材料一:(東晉時期)晉主雖有南面之尊,無總御之實,宰輔執政,政出多門,權去公家,遂成習俗。——《晉書·姚興載記》材料二:(東晉謝安)又于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侄往來游集,肴饌亦屢費百金。 ——《晉書·謝安傳》材料三:世家大族王,與睿天下匡;利益相互享,軍政共執掌。北方夷族狂,遍地是災荒;盼望帝北伐,檄文聲勢漲。遲遲兵不往,惱火愛國將;只圖安逸度,本無北伐想。閥士族與王權相互依存;士族經濟富裕、把持朝政、擁有特權;統治階層貪圖安逸,無心北伐,偏安一隅,胸無大志。“王與馬,共天下”: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2、東晉北伐:祖逖(266年-321年),曾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響應,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領土。然而因勢力強盛受到東晉朝廷忌憚,功業未成,祖逖憂憤而逝。東晉初期,多次進行北伐,曾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由于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東晉最終未能回復中原。3、東晉的發展狀況:材料:東晉在淝水之戰中取勝,江南地區免遭戰爭摧殘,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相對安定的環境。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東晉成功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二、南朝的政治:1、南朝: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材料:劉裕十分關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減免稅役。對于那些原來因戰爭需要被征發的奴隸也一律放還。材料:整頓吏治,清理戶籍,重視農業生產。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兩次下令減輕以至免除農民積欠政府的“諸逋債”。有元嘉之治之稱。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約30年的時間里,賦輕役稀,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南朝時,鎮守地方的貴族和將領勢力很大。梁武帝蕭衍從地方起兵奪取帝位后。放縱皇室成員和官僚大地主盤剝平民百姓,政治日益敗壞。材料:侯景之亂是指中國南北朝時期,梁朝將領侯景于548年發動的武裝叛亂事件,使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侯景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于548年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自立為帝,國號漢。后因梁湘東王蕭繹收復建康,侯景被部下殺死,叛亂終于平息。分析侯景之亂造成哪些影響?侯景之亂致使百姓流離失所,千里之內罕見人煙,社會經濟遭受到破壞性的打擊。從此,在南北雙方的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三,江南地區的開發:背景: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二: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ぁぁぁぁぁ~鹽杞梓之利,充牣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對比一下,《史記》與《宋書》中對江南地區的描述有什么不同?《史記》中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力水平落后,商業不發達。《宋書》描述了江南開發后的景象,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發達秦漢時期,北方和南方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黃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全國經濟重心;江南地區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后。原因: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禍南下。到東晉后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布滿了南遷的流民,尤以江蘇一帶為多;有一部分流民繼續南下,進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廣東等地。材料:自晉氏流遷(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域之內,晏(安定)如也。 ——[梁]沈約《宋書》江南地區,不像北方戰亂不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材料:建安初,關中百姓流入荊州十余萬家.......至于永嘉,喪亂彌甚。------房玄齡《晉書》材料:是海內大亂,獨江東差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司馬光《資治通鑒》材料: 據譚其驤統計,晉室南遷的人口多達九十萬,占當時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通過以上材料分析江南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有哪些?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3.南方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在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不斷努力下,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并興修很多水利。農業技術也有很大改進。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水稻由原來的直播變成了育秧移栽,這是水稻生產技術的重大改進;普遍實行了麥稻兼作,五嶺以南還種植了雙季稻,使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還發展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等,實行農業的多種經營。手工業:南方的手工業也有了快速的進步。在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材料一:建康城東晉初年只有4萬戶左右,而梁代急增至28萬,短短200年左右的時間里增長了6倍。而同時期北方最大的都會城市洛陽的人口不過10萬9千余戶,尚不及建康的一半 ——簡修煒等《六朝史稿》材料二:以建康為代表的商業城市的興起,其周圍有許多市場,貿易來往,舟船車輛云集,人口集中,最盛時達一百四十萬左右。——羅宗真《探索歷史的真相:江蘇地區考古、歷史研究文集》材料三:從江以南,千斛為貨——(梁)沈約《宋書》分析江南商業發展情況?商業方面: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促進了商業的交流和城市的繁榮。 南朝時的建康,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三)、本課小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政權分立時期,從這一時期開始,我國南方的經濟就逐漸發展并趕上北方,南北方經濟發展趨于平衡,但是總體面言,我國南方的經濟依然落后于北方,直到兩宋時期,我國的經濟心最終南移。(四)課堂練習:1、司馬睿被稱為是“一生無所作為”的君主。他建立的王朝是( B )A.西晉 B.東晉 C.宋朝 D.陳朝2、“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边@則材料說明的是( A )A.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 B.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目的C.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意義 D.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結果3.西晉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間,我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C )A.北方人口向北遷移 B.經歷了無法抗拒的瘟疫C.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D.戰爭導致人口大量減少4. 南朝時,以為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區最繁華的城市去采購絲綢和瓷器,他們最應該去的城市是( B )A.廣州 B.建康 C.揚州 D.荊州(五)、板書設計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一、東晉的興亡1、東晉的建立2、東晉北伐二、南朝的政治1、南朝2、宋齊梁陳的更替三、江南地區的開發1、背景2、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3、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