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第1課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掌握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體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了解莊園法庭的相關內容。2.史料實證:知道歐洲教會和城市發展的史實,體會二者對王權強化的影響。3.時空觀念:了解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發展歷程。教學重難點重點:掌握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難點: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城市自治產生的影響。課前準備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出示圖片:2世紀初的羅馬帝國【師】: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的這段時期。“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西歐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新課講授】1、西歐封建社會1.西歐封建社會(1)產生背景: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國的基礎上,西歐封建社會產生了。(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2.封君封臣制度(1)產生背景: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出示圖片及材料:臣服之禮我以主的名義在此圣壇宣誓:我將依從上帝的法則和人世的秩序,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契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美】約翰·巴克勒等著《西方社會史》【師】:結合材料及課本封君和封臣分別有什么權利和義務?【生】:權利和義務:封君授予封臣土地,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權力;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封君封臣僅限于互相宣誓的兩個個體之間,雙方以契約約束了彼此的關系:一方面,封臣不盡義務不得享受權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權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任何沒有直接簽訂契約的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權利或義務關系。因此中世紀流傳著一句諺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世界歷史讀本》【師】:封君封臣制度有哪些特征?【生】:①以土地為紐帶;②層層分封,嚴格等級制③雙向權利義務;④契約意識;⑤地方領主相對獨立。出示圖片:【師】:如何評價封君封臣制度?【生】:評價:一方面,土地被層層分封,各級封建主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另一方面,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權力被層層分割,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出示材料:材料:一個領主單獨管轄的特別區域的農業種植園叫作莊園,有時鄉村和莊園是相當一致的,也就是說,一個農民的村落形成一個領主特有的莊園;但是,有時一個莊園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鄉村,而有時一個大鄉村可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莊園。——《西歐中世紀史》【美】布菜恩·蒂爾尼西尼·佩因特【師】:封君在分封土地時,往往會把士地上的農民一塊兒授予封建主。這些封地就形成了大小不一的莊園。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回答什么是莊園。3.西歐莊園制度(1)概念: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大小不一,耕地由領主自營地和農民分地組成。(2)產生背景: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結合《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找出莊園的組成部分。【生】:主要組成①領主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②農民分地:是農民從領主那領有的土地,分為農奴分地和自由份地,自耕自收。【師】:農奴和自由農民他們有何區別?他們的義務分別是什么?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問題。【生】:義務①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向領主納稅。②自由農民: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向領主納稅。【師】:同學們莊園里生活著領主和農民,他們之間如果產生矛盾和糾紛,有誰處理?【生】:莊園法庭【師】:莊園法庭有誰主持?法庭的主要職責是什么?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小組討論得出。【生】:莊園法庭①主持者:領主或其管家②特點: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沒有固定的開庭地點。③職責:審理侵犯領主利益的行為;審理佃戶之間關于土地、借貸和婚姻的糾紛;審理違反莊園公共規則的行為。④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⑤懲罰手段:通常處以罰金。⑥作用:維護莊園秩序;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出示圖片及材料:1320年6月末的一天,太陽很早就升起來了,但伯孔貝這個小村莊的農民起身也不晚。……絕大多數農舍內,人們正在醒來,不久出現在門口,抬頭看看天,接著開始簡單的早餐,吃一塊面包,喝一口啤酒,然后再次出門,從草棚里取出鐮刀和釘耙,開始走上街道。……不久,他們就路過教堂,來到敞開的田野。……男人在田間勞動,女人操持家務;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彌撒,聽牧師布道;做晚禱;享用一日三餐(三餐的內容不盡一樣)或領主為酬勞農奴的收割而提供的豐盛晚宴;跳舞、喝酒、狂歡;以及出席莊園法庭。——【英】亨利 斯坦利 貝內特著《英國莊園生活:1150-1400 年農民生活狀況研究》【師】:結合材料及上述所學,西歐莊園有怎樣的特點?【生】:自給自足。【師】西歐封建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在多方面取得進步,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2、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1. 王權的強化(1)背景:封建制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2)表現:到15世紀晚期,英格蘭逐漸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到15世紀晚期,法蘭西國王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家形成。出示圖片及材料: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消除封建割據,在政治上實現國家的統一,建立以王權為代表的中央集權的政府,是這一時期政治發展的重要內容。——呂嘉《世界中世紀政治史》2.西歐城市的興起(1)興起背景: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據估算,從1000年到1300年左右,意大利人口增加了1倍,英格蘭的人口增加了2倍,法國的人口增加了2.5倍。——【法】羅伯特·福西耶《劍橋插圖中世紀史》13世紀西歐城市人口城市 米蘭 熱那亞 巴黎 倫敦 巴塞羅納人口數量 20萬 10萬 10萬 4萬 4萬——根據【美】道格拉斯·諾思《西方世紀的興起》整理(2)城市自治①城市居民構成:主要居民是手工業者和商人。14世紀熱那亞的銀行職員②爭取自治的原因: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對市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造成影響。瑯城是法國北部一個比較富裕的工商業城市,它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領地上,高德理非常貪得無厭。為了擺脫高德理的統治,12世紀初,瑯城的居民湊了一大筆贖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國王路易六世買回了城市的自治權。但是,高德理背信棄義,得到錢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統治瑯城。瑯城居民聞訊十分憤怒,1112年,瑯城居民發動起義,成立“公社”,堅持斗爭,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瑯城頒發特許狀。【師】:請同學們閱讀材料,以瑯城為例分析城市爭取自治的方式有哪些?③爭取自治的方式:與封建主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④結果: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出示材料:從經濟來看,城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著農村的自然經濟。從13世紀起,貨幣地租逐漸取代勞役地租和實物地租,農民必須出賣一部分勞動產品,就意味著逐漸打破自給自足的經濟……。封建主把莊園內的自營地出租,莊園制度解體。從政治來看,市民反對領主特權,與王權之間保持暫時的結盟關系,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以強大王權為基礎的民族國家逐漸形成。從思想文化來看,大學的建立,羅馬法研究的復興,沖擊著傳統的教權主義與禁欲主義的束縛,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摘編自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師】:城市自治對西歐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些影響呢?【生】:影響:有利于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大學的興辦。出示材料:基督教 :公元1世紀,耶穌創立,發源于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11世紀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16世紀產生了新教。它信仰上帝創造并主宰世界,認為人類從始祖起就因不遵守上帝的律法而犯了罪,只有信仰上帝,借助耶穌基督,才能獲救。基督教信仰的表述以《圣經》為藍本。2. 基督教會的統治(1)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2)政治: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3)文化: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出示圖片:(4)影響: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師】: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查士丁尼大帝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因首都在古希臘殖民城邦拜占庭的舊址——君士坦丁堡,又稱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在位期間東征西討,拜占庭一度成為強大的帝國,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拜占庭帝國發展歷程,取得了哪些成就,又是如何走向滅亡的。3、拜占庭與俄羅斯1. 拜占庭帝國(1)首都:君士坦丁堡(2)成就1 經濟:工商業發達,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出示圖片及材料:6世紀亞歐非貿易路線圖君士坦丁堡是一座繁忙的城市,來自每一個國家的商人通過海路或陸路進入它,除偉大的伊斯蘭城市巴格達之外,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與其比肩。——【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②法律:《查士丁尼法典》的編訂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同時或稍后編纂的《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在地中海世界,特別是歐洲的中西部,商品經濟的復蘇與發展需要更靈活、更都市化的法律。……系統而又縝密的羅馬法恰逢其時,不僅具有詳細的人法、物權法、繼承法、債權法和訴訟法,而且對社會各種組織的地位亦有較為明確的法律規定。——侯建新《交融與創生:西歐文明的三個來源》2.走向滅亡①6世紀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拜占庭帝國陷入混亂。②7世紀中后期,帝國喪失了從敘利亞到北非的大片土地,僅保有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區。此后帝國一度復興,但再也未能恢復鼎盛時期的疆域。2 奧斯曼土耳其興起后,逐步蠶食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地區。3 1453年,拜占庭首都被攻陷,帝國滅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師】:俄羅斯曾被蒙古統治,在反抗蒙古統治的過程中,莫斯科公國逐漸興起建立統一國家,并不斷向外擴張,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了解俄羅斯帝國建立的過程。2.俄羅斯帝國(1)概況:俄羅斯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13世紀上半期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統治的過程中,莫斯科公國逐漸興起;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并向周圍擴張;17世紀末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拜占庭帝國國徽 俄羅斯國徽伊凡四世【師】:俄羅斯在對外擴張的同時,對內進行改革,上圖為伊凡四世的圖像,伊凡四世在位期間采取了哪些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2)伊凡四世改革: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他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課后總結本課學習了中古時期歐洲封建社會的狀況,5-15世紀被稱為中古時期,時間跨度較大,因此時空線索非常重要,需要同學們學習教材的同時結合地圖,梳理中古時期歐洲社會發展的時間脈絡,掌握拜占庭和俄羅斯帝國的發展歷程。同時運用史料結合教材幫助同學們理解中古世界西歐封建社會基本特征和封建社會發展中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西歐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認識到城市爭取自治的斗爭以及基督教會的統治地位。板書設計中古世界的歐洲1、西歐封建社會1.封君封臣制度2.莊園與農奴制度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1.教會利用經濟和精神力量,地位顯赫2.城市自治、大學興辦三、拜占庭與俄羅斯1.拜占庭帝國與《查士丁尼法典》2.俄羅斯帝國與伊凡四世改革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