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型 新授課 課題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課時 1教材分析 本課學習三目內容: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三目內容通過討論前秦和北魏這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不同的統治措施及結果,突顯出民族交融的歷史潮流。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國家分裂時期。222年,魏蜀吳形成三國鼎立之勢,280年,西晉短暫統一。316年,西晉滅亡,國家重新陷入分裂。南方先后歷經東晉和南朝時期,北方進入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先后歷經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十六國時期各少數民族政權彼此攻戰,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亂,各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民族交融向前發展。學情分析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需要歷史通過學習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重要學習內容,加之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思維雖然活躍但缺乏邏輯,其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也很遠,學習過程中可以多運用視頻、圖片、書籍等史料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觀,也可運用地圖等加深學生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認識。課標要求 知道肥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實,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義。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分別是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本課教學主要運用自主學習、史料討論探究的教學方式,進行問題探究教學,以此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史料實證:結合教材與材料,了解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歷史史實。歷史解釋:通過研讀史料,了解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唯物史觀:通過觀看地圖,了解淝水之戰的基本情況。時空觀念:通過分析圖片和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意義,認識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家國情懷:通過學習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教學重難點 重點:淝水之戰和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學方法 講解法、講述法、圖表示意教學法、談話法和討論教學法學習方法 讀圖法和分析法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備課復習導入 教師展示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小結內容: 教師依據復習上節課所學知識引導學生進入第19課的學習。 二、展示課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展示核心素養目標: 1.史料實證:結合教材與材料,了解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歷史史實。 2.歷史解釋:通過研讀史料,了解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3.時空觀念:通過觀看地圖,了解淝水之戰的基本情況。 2.唯物史觀:通過分析圖片和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意義,認識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 四、講授新課: (一)淝水之戰 1.背景 教師展示材料進行講解: 教師講述淝水之戰的背景是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前秦苻堅隨著前秦的強大而逐漸自傲,意圖滅亡東晉,實現統一。 2.概況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視頻與教材,自主學習淝水之戰的時間、戰爭雙方、人數對比、結果、特點、典故及影響。 教師在學生自主反饋的基礎上加以拓展,歸納自東漢末年以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三場戰役,得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應團結一致, 凝心聚力,才能一統天下的感悟。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所學知識探究: 在淝水之戰中,擁兵80多萬的前秦軍隊是如何被東晉的8萬守軍打敗的呢? 教師結合學生探究形成的觀點作以總結: 教師過渡:淝水之戰后政治局勢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教師展示材料,提出問題: 材料1: 材料2: 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 ——《魏書·序紀》 材料3:北魏建國至孝文帝執政前近一百年間,北魏境內以漢族人民為主體的各族人民起義多達八十余次。 ——張澤威、朱大渭《魏晉南北朝農民戰爭史料匯編》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遇到什么問題? 教師結合學生思考及回答明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需要保持原狀,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的困難重重,同時還需面對民族(胡漢)矛盾尖銳的情況,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2.內容 教師展示材料,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內容: 材料1: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治,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洛陽)王里。 ——《魏書.任城王傳》 材料2:(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魏書》 材料3: “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30歲以上的鮮卑官員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罷官降爵。 ——《資治通鑒》 材料4: 材料5: 孝文帝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他帶頭納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陜西李沖等漢族大士族的女兒以充后宮,并親自為六個弟弟聘室,六個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鮮卑貴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漢族大士族。通過這種聯姻把兩族統治者的利益和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以鞏固統治。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其一是遷都洛陽;其二是推行漢化措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和通婚姻)。 3.影響 教師展示材料,提出問題: 材料1: 北魏時期的洛陽是一座繁華的都城,城內有很大的市場,從四面來的商人匯集這里,交流著來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們中有很多人說著夾雜鮮卑語的漢語,穿著和漢族一樣的服飾,……從他們身上,已經看不出鮮卑族和漢族的區別了。 材料2: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感慨的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 ——皆譯自(北魏)楊衒(xuàn)之《洛陽伽藍記》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教師結合學生回答明確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教師過渡: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又有什么影響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以下。 (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北方地區民族交融在生產生活方面、政治制度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現。 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示相關材料,加深學生對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的理解: 教師結合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總結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特點是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其影響是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課堂小結 教師結合板書設計進行課堂小結。 六、隨堂練習 1.當你回到498年的北魏的時候,下列現象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在洛陽的街頭,人們都穿著漢族的服裝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鮮卑語向皇帝匯報 C.一家人正在舉辦婚禮,新郎是鮮卑人,新娘是漢族人 D.一個老師正在提問一個姓元的學生 2.下列朝代或歷史階段排列中,其關系與其他三項明顯不同的是 ( ) A.西周、東周 B.西漢、東漢 C.西晉、東晉 D.南朝、北朝 3.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國家以漢語為正音,三十歲以下的在朝官員,強令改說漢語,禁說鮮卑語。如有違反,將受到降職或者撤職的處理。孝文帝推行的這類措施( )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實力 C.沿襲了鮮卑習俗 D.實現了南北統一 4.《魏書 任城王傳》記載:“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據材料可知,下列說法不屬于孝文帝遷都的原因是(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強 C.平城中守舊勢力強大 D.洛陽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學生思考問題并回答 學生明確課題 齊讀核心素養目標 1.結合材料和教師的講解,明確淝水之戰的背景。 2.結合教材與視頻,明確淝水之戰的概況。 3.自主探究淝水之戰東晉取得勝利的原因。 結合教材,自主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響。 結合材料與教師講解,明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結合課本及材料,明確北方地區民族大交融的表現、特點及影響。。 自主完成隨堂練習檢測 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以時空觀念講述本課學習的社會背景,進入本課學習的情境。 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 掌握本課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把握重難點。 結合地圖與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 結合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家素養的培養。 結合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 隨堂檢測學生對于本課知識的理解程度。板書設計 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