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型 新授課 課題 第16課 三國鼎立 課時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從東漢末年分裂割據到局部統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主要圍繞三部分內容展開,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三部分內容之間因果相聯,在一些重大戰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勢力逐步崛起,進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必然后果,它的形成,實現了大范圍內的局部統一,為下一課學習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學情分析 三國鼎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需要歷史通過學習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重要學習內容,加之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思維雖然活躍但缺乏邏輯,其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也很遠,學習過程中可以多運用視頻、圖片、書籍等史料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觀,也可運用地圖等加深學生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理解。課標要求 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三國鼎立的歷史史實,理解以少勝多戰役中的智慧。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分別是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本課教學主要運用自主學習、史料討論探究的教學方式,進行問題探究教學,以此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史料實證:結合課本及材料,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歷史史實,提高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結合課本及材料,了解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思考兩場戰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形成對歷史史實的再認識。唯物史觀:結合課本及材料,客觀評價三國中的歷史人物,使學生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時空觀念:結合地圖及材料,明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戰爭過程。家國情懷:閱讀《三國演義》片段,認識文學作品和真實歷史之間的區別,了解歷史人物的相關史實,認識到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應該是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教學重難點 重點: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難點:文學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區別教學方法 講解法、講述法、圖表示意教學法、談話法和討論教學法學習方法 讀圖法和分析法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備課一、課堂導入 教師展示黃巾起義后東漢末年的局勢圖: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局勢圖明: 袁紹占據冀青幽并四州,有軍隊數十萬,兵精糧足。準備南攻曹操,進取中原,實現他討平天下的愿望。 曹操率大軍攻取河內郡(今河南武陟西南),河內"南拒虎牢之險,北倚在行之固"是黃河北岸一戰略要地。 劉備重新占據徐州,不再聽命于曹操,兵力達數萬人,對曹操形成威脅。 孫策率軍襲取廬江,獲袁術妻子及軍十三萬余人。 教師依據三國鼎立的背景講解引導學生進入第16課的學習。 二、展示課題: 《三國鼎立》 展示核心素養目標: 1.史料實證:結合課本及材料,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歷史史實。 2.歷史解釋:結合課本及材料,了解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思考兩場戰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形成對歷史史實的再認識。 3.時空觀念:結合地圖及材料,明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戰爭過程。 4.唯物史觀:結合課本及材料,客觀評價三國中的歷史人物,使學生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 5.家國情懷:閱讀《三國演義》片段,認識文學作品和真實歷史之間的區別,了解歷史人物的相關史實,認識到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應該是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 四、講授新課: (一)官渡之戰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曹操崛起的過程概況學習: 教師結合學生的自主反饋展示答案: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 二.用人上:招攬并重用人才; 三.經濟上:招募流民和兵士屯田,重視農業生產。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內容,并指出由此曹操的勢力逐漸壯大,在北方形成與袁紹對峙的局面。 教師展示形勢圖,并解讀內容: 教師結合形勢圖解讀:袁紹和曹操都想吞并對手,稱雄北方。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決戰黃河邊的官渡(今河南中牟)。 教師展示官渡之戰的戰役過程圖表: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官渡之戰的特點及其影響? 教師結合學生思考總結官渡之戰的特點是曹操以少勝多的戰役,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 教師過渡:官渡之戰后,袁紹的兒子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公元207年,53歲的曹操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在得勝回師途中,他東臨碣石,寫下了《觀滄海》和《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教師展示詩歌,提出問題: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詩中的曹操是怎樣的形象?有何志向?你印象中的曹操又是怎樣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是什么? 教師過渡:對于曹操的了解我們更要從下一場戰役說起,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明確赤壁之戰爆發的背景: 教師結合學生自主反饋的結果講解: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歷史在這一年開始謀篇布局,為一年后的赤壁之 戰埋下了伏筆:江東的孫策于200年因刺客所傷后身亡,年僅26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劉備201年投靠荊州牧劉表,駐守在荊州的北邊新野縣,為劉表鎮守北境。 教師展示形勢圖描述赤壁之戰的經過: 教師結合過程形勢圖進行講解:208年7月曹操率軍南下,直奔劉表的荊州襄陽而來,曹操兵不血刃奪取襄陽,駐守樊城的劉備只能一路南逃。江陵是荊州的軍事要地,且有劉表貯存的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親率五千精銳騎兵,一天一夜走三百里路,順利占領江陵,劉備在當陽戰敗后,逃到夏口。諸葛亮聯絡孫權,共謀抗曹之計。周瑜堅決主張抗曹。至此,孫劉聯盟形成,曹操由于輕易地取得了荊州,更加滋長了驕傲輕敵的思想。曹操率軍進駐赤壁,雙方隔江而望,戰事一觸即發,第一戰曹軍因不習水性戰敗,曹操下令將戰船用鐵鎖聯結,停駐在長江北岸,兩軍形成對峙之勢。曹操由于輕易地取得了荊州,更加滋長了驕傲輕敵的思想。曹操率軍進駐赤壁,雙方隔江而望,戰事一觸即發,第一戰曹軍因不習水性戰敗,曹操 下令將戰船用鐵鎖聯結,停駐在長江北岸,兩軍形成對峙之勢。 教師強調:曹操的20多萬大軍,與孫權、劉備的5萬人馬在赤壁附近的長江兩岸對峙。在此危急情勢下,你知道戰事將如何發展?你知道雙方都采用了哪些計策?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并結合回答總結以下內容: 教師播放視頻,引導學生明確赤壁之戰的結果,并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思考赤壁之戰的特點及其影響? 教師結合學生思考并歸納總結赤壁之戰的特點是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影響是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教師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探究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的原因? 教師結合學生回答總結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的原因: 1.缺乏統一全國的實力(根本) 2.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慣水戰 3.曹操驕傲自滿,誤判形勢 4.孫劉聯軍戰術正確 教師過渡:赤壁之戰后,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讓我們一起來進行了解。 (三)三國鼎立 教師展示赤壁之戰后的全國形勢: 教師講解: 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劉備:占據湘鄂大部,向西南發展,占取 云貴川地區。 孫權:統治范圍延伸到閩粵后又搶奪了劉備在湘鄂的勢力范圍。 教師展示三國鼎立形勢圖: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220年曹丕在洛陽稱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因此公元229年,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歸納三國時期的國家治理措施。 教師結合學生回答明確三國時期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蜀漢丞相諸葛亮重視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 教師講解完三國治理措施后著重強調230年孫權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以及魏國的馬鈞改進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翻車。翻車可以連續將低處的水提升到高處,便利灌溉。 教師強調三國鼎立局面實現了區域性統一, 有利于國家統一。統一是歷史潮流。 教師展示探究材料,引導學生明確真實歷史與文學作品之間的區別: 材料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三國蜀漢·諸葛亮《出師表》 材料2: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 魏晉·陳壽《三國志·隆中對》 材料3: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哪則材料屬于一手史料?文學作品是否具有史學價值? 教師結合學生探究結果給出答案: 1.一手史料:當事人自身經歷/同時代或距離那個時代較近的人的記錄。 2.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一定史料價值但使用時須用其他史料印證。 五、課堂小結 教師結合板書設計進行課堂小結 隨堂練習 1.北宋蘇軾曾賦詞贊譽歷史上某戰役時說:“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下列選項中,對這一戰役的影響表述正確的是( ) A.為華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礎 B.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C.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戰的狀態 2.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其中失敗一方主觀上的共同原因是( ) A.驕傲輕敵 B.軍心渙散 C.準備不充分 D.士兵不習水戰 3.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稱,最早定都南京的政權是( ) A.東周 B.東漢 C.東吳 D.東晉 4.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評價,表述正確的是( ) A.局部統一,為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B.戰亂頻繁,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 C.政權割據,形成了國家分裂局面 D.破壞民族關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學生思考問題并回答 學生明確課題 齊讀核心素養目標 1.結合課本,自主完成曹操崛起的原因及表現。 2.結合教材與教師的講解,明確官渡之戰的特點與影響。 結合課本及材料,明確赤壁之戰的背景。 結合圖表,明確赤壁之戰的過程。 結合視頻,思考赤壁之戰的特點及影響。 結合教師講解,明確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 結合地圖,明確赤壁之戰后的全國形勢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結合材料探究,明確文學作品與真實歷史的區別。 自主完成隨堂練習檢測 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以時空觀念講述本課學習的社會背景,進入本課學習的情境。 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 掌握本課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把握重難點。 結合地圖與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 結合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家素養的培養。 結合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家素養的培養。 隨堂檢測學生對于本課知識的理解程度。板書設計 第16課:三國鼎立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