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核心知識梳理思維導圖知識梳理1.世界海陸分布(1)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海洋約占地表總面積的71%,陸地約占地表總面積的29%。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2)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就南北半球而言,陸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但北極周圍是海洋,南極周圍是陸地;(3)無論如何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2.七大洲(1)輪廓和面積大小:按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2)分布特點:①北半球主要有: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②南半球主要有:大洋洲、南美洲、南極洲。③東半球主要有:亞洲、歐洲、非洲。④西半球主要有:北美洲、南美洲。⑤被赤道橫穿的有: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⑥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⑦跨緯度最廣的大洲是亞洲。(3)大洲分界線:①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烏烏里,大黑土)②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③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④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⑤南美洲與南極洲:德雷克海峽。⑥非洲與歐洲:直布羅陀海峽和地中海。(4)重要的海峽和運河3.四大洋(1)四大洋面積由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四大洋中,面積最大、最深、島嶼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主要位于東半球的是印度洋;位于南北美洲東側,且呈“S”型的大洋是大西洋。4.海陸變遷(1)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地球表面處于不斷運動之中。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自然原因。而人類活動,例如填海造陸等,這些人為原因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2)海陸變遷的證據:喜馬拉雅山中發現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道遺址;荷蘭為防止海水侵入而修建的圍海大堤等。5.大陸漂移說(1)提出者:德國科學家魏格納。(2)觀點: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3)證據:①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②大西洋兩岸的許多生物存在親緣關系。③大西洋兩岸的巖石、古老地層有相似性和連續性。6.板塊構造學說(1)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其六大板塊名稱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2)六大板塊都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在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帶,例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3)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4)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①地中海不斷縮小: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面積不斷縮小。②紅海擴張: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分裂擴張地帶,面積不斷擴大,將可能形成新的大洋。③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兩大板塊不斷靠近,印度洋板塊擠入亞歐板塊下方,使地面不斷隆起,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5)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地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