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節教學應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緊扣人與環境的關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關知識。學情分析:學生對神經調節的現象雖有一定的認識,但對神經調節是怎樣進行的知識卻知之甚少。所以教師要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實驗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2.通過膝跳反射的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3.描述反射弧的結構。4.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能力目標1.通過膝跳反射實施,獲取完成簡單實驗的能力。2.提出有關反應速度的問題,制定并實施探究計劃,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反射,特別是復雜反射的學習,理解在學校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建立復雜反射的過程,并用此理論指導自己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2.有了反射,機體方能很好地適應環境,由此形成機體與環境和協統一的觀點,進而產生關愛生命的情感。教學重點: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教學難點: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活動。教學準備教師:制作電腦課件,設計游戲。學生:復習人體神經系統組成和功能的知識。準備兩個游戲活動,并配以音樂。 教學設計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導學明標 參與活動:①打手。②抓手指。 復習舊知:①神經系統各部分的組成。②神經系統各部分的功能。 講述游戲規則。 組織學生活動。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做的這兩個活動是在你們的什么系統的參與下完成的 課件展示學習目標 創設復習情境。 通過游戲活動將學生迅速帶入本節課的主題。 激發學習興趣。 明確學習目標合作探究 一、反射概念 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和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實驗:膝跳反射 小組討論:反射的概念。 進行交流。 判斷區分什么是反射,說明理由。 引發學生思考:神經系統調節生命活動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精講:基本方式是反射。強調剛才我們做的兩個活動都是反射。 帶領學生繼續活動: 指導學生做膝跳反射。 引導學生通過這幾個活動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小結反射的概念。 展示各種實例,讓學生判斷哪個是反射。 引發思考 體會反射活動 小組合作實驗,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實驗能力。 培養學生通過實際例子概括總結的能力。 根據定義,應用于實際,即學即練。合作探究 二、反射弧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產生沖動。 ②傳入神經:將神經沖動傳到神經中樞。 ③神經中樞:產生沖動,傳給傳出神經。 ④傳出神經:傳導神經沖動。 ⑤效應器:由傳出神經的神經末梢與相應的肌肉組成。 分析“手拿燙饅頭后,來不及思考就扔掉”的反射弧的組成。 將五部分結構劃在書上。 根據學案提示,按神經沖動傳導順序畫出反射弧。一位同學到黑板板書。 說出電腦對應的反射弧名稱 根據學案提示,分組討論,寫出膝跳反射中的反射弧。 引發學生思考:我們已經了解了什么是反射,那么反射是通過什么來完成的呢?(反射弧) 結合書p102圖,閱讀框內文字,嘗試找出反射弧所應包括的五個結構名稱。用筆劃在書上。 這五個結構有沒有順序呢?引導學生將五部分結構用箭頭連接起來畫在學案中。 課件展示電腦各部分結構,并請同學結合反射弧,說出對應的名稱。 組織學生根據前面所學,分組畫出膝跳反射中的反射弧。 激發思考 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讀書,從書中找出關鍵詞的習慣。 激發學生展示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加深對反射弧的理解。 練習,鞏固。合作探究 三、反射的類型 簡單的反射:生來就具有的。 復雜的反射:人類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 舉生活中反射的實例并分析。 解釋教師提出的問題。 交流。 小結。 分小組討論,合作分析,得出結果,交流展示。 引導學生舉例并分析。 提出問題:以上所舉實例中,哪些反射是生來就具有的?哪些反射是人類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 總結,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學案中兩類反射類型的區別。 舉一反三,能舉例說明什么事反射。 能夠通過實例區分反射類型。 培養小組合作意識和主動學習能力。點撥歸納 總結本節知識點,畫出本節課的知識樹或知識體系。 組織學生,嘗試描繪知識樹。 培養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鞏固提升 根據學案內容練習 組織學生進行學案中練習,并講解。 鞏固本節知識點。自主生成 交流體會 談一談,這節課你都收獲了什么? 觸類旁通,引發思考。板書設計: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是反射。二、反射弧感受器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 效應器三、反射類型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教學反思: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著重采用游戲,實驗,例子去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出 1 、反射的概念; 2 、反射弧的構成; 3 、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的知識。用最熟悉的例子、直觀手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這樣既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