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說課課題: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教材結構分析 本課兩部分之間的內容為并列關系,都是中國在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下,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的變化及發展情況。近代以來,外商在華投資建廠,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近代工業。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開明官員開展洋務運動,創辦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也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近代中國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發展水平落后且分布不均衡,帶有深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烙印。工業文明還影響了社會生活的變化。首先是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火車、輪船等交通工具的應用,使人們出行速度加快,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電報、電話的傳入,加強了人們之間的聯系和各種信息的傳遞。這些改變也使人們的生活觀念和風俗習慣發生著變化,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社會生活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特點。課程標準 了解張謇等人興辦實業的事跡, 了解近代社會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初步認識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分析近代社會生活的習俗辯護的原因和特征。核心素養目標 史料實證:結合課本及材料,了解張謇等人興辦實業的事跡。了解近代社會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歷史解釋:結合課本及材料,初步認識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分析近代社會生活和習俗變化的原因與特征。 時空觀念:結合圖表,明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及其呈現出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時間、空間觀念。 唯物史觀:結合材料,并通過比較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使學生學會用發展的觀念和歷史縱向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家國情懷:認識近代實業家張謇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和與時俱進的態度。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想象力豐富,有表現自己的熱情,他們朝氣蓬勃、思維敏捷、敢為人先、最少陳舊觀念、最具創造活力、思維積極性很容易被激發出來。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是需要學生體會近代發展過程中經濟和社會的變化,感悟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歷程。其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學習過程中可以以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觀,也可運用多類史料和地圖加深學生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和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的理解。兩基三點 基礎知識:了解張謇等人興辦實業的事跡和近代社會生活和習俗的基本歷史史實。 基本技能:培養學生依據史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 重點: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難點: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易混淆點:外國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的概念易混淆重 難點突破 針對重點: 針對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辛亥革命后,中國的社會習俗發生了許多變化。剪辮易服等習俗的變化既體現了中國社會面貌的變化,也體現出思想觀念的革新。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的傳入,對于中國國民精神的塑造和人格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 針對難點: 針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狀元實業家張謇是中國近代民族資本家的典型代表,從他所創辦的近代企業,以及福新面粉公司等企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窺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特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是本課的難點,可按照時間的推移劃分為萌發、發展、受挫等幾個階段。教法學法 教法:講述法、講解法、圖表示意教學法、 談話法和討論教學法 學法:讀圖法、分析法教學過程及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2分鐘) 展示狀元實業家張謇的大生紗廠企業導入經濟和社會生活變化的學習。 二、展示課題、整體感知(1分鐘)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三、解讀目標 、指向明確(2分鐘) 解讀核心素養的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要求。 新課教授 凝聚知識 自主學習—梳理知識(5分鐘) 自主梳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產生、發展、熱潮、短暫的春天、再度受挫)和近代社會生活在衣食住行用等領域的變化,并學會結合材料論證自主學習中總結歸納出的歷史史實,落實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還原真實歷史。 2.教師講解—重點講解(10分鐘)教師結合圖表材料講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材料講解分析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和特征,引導學生形成對歷史史實的再認識,落實學科中的歷史解釋與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培養。 合作探究—難點突破(15分鐘) 【一】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 材料1: 材料2: 探究: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有什么特點? 【二】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 材料1: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國人的時髦打扮已變成“短衫窄褲,頭戴小草帽,時辰表鏈,特掛胸前”。 ——摘編自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 材料2:張謇創辦企業獲利后,興辦了博物館、圖書館、體育場、公園、劇場、醫院等一系列公共設施,使江蘇南通逐漸從一個封閉落后的小城鎮,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近代新型城市。 材料3:“辛亥革命革去長揖磕頭之禮,代之以握手與鞠躬;大人老爺之稱,改呼先生或銜職;男子勸其剪發,女子禁其纏足;吸食鴉片者,嚴令戒絕……”。 ——王家槐《海南近》 探究: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材料探究問題,學會客觀的看待歷史事件并從中獲得社會生活變化中民主平等觀念深入人心的啟示,增強歷史學科中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 合作交流形成觀點: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及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7分鐘) 小組展示觀點交鋒:不同角度不同觀點不同結論 (5分鐘) 歸納點撥展示答案:展示結論著重升華學習素養 (3分鐘) 達標檢測(3分鐘) 依據導學案,完成隨堂練習作業,定時上傳 課堂小結(2分鐘)評價設計 激勵性語言評價: 考查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方面進行評價,積極給予鼓勵和引導,激發與提升歷史學習的積極性,規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行為與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