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微專題26 海-氣相互作用【情境探究】“冷沙漠”阿塔卡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南北長約1100千米,從沿海到東部山麓寬100多千米。這里位于熱帶,但卻不炎熱,因此又被稱為“冷沙漠”。2015年3月,在厄爾尼諾影響下,阿塔卡馬沙漠部分地區形成了降雨,罕見的大雨讓沙漠覆蓋上了美麗的“地毯”。1.解釋阿塔卡馬地區形成“冷沙漠”的原因。(8分)2.描述阿塔卡馬沙漠2015年3月大雨的形成過程。(6分)正常情況下,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和西岸海水溫度存在差異,從而在上空形成大氣熱力環流。1.在圖中用箭頭標出熱力環流方向。2.說出該熱力環流存在的條件。(6分)描述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兩岸的氣候狀況。(6分)小結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自然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圖示影響 洋流沃克環流東南信風太平洋水溫天氣、氣候生物關聯性 拉尼娜現象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后【真題鏈接】(2018·海南)圖5示意我國近海海面年蒸發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發強烈,出現了年蒸發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區。據此完成1~2題。1.形成年蒸發量高值區的原因是該海域( )A.海水流動快 B.有暖流經過 C.太陽輻射強 D.靠近陸地2.年蒸發量高值區海域冬季海面蒸發更強,最主要的原因是該海域冬季( )A.降水少 B.輻射強 C.海氣溫差大 D.風力強(2020·浙江)下圖為兩極地區多年平均海冰面積年內變化圖。對比兩極地區年內海冰消融速度差異,原因可能是( )A.南極地區受西風漂流影響,海冰消融慢B.北極地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海冰消融快C.南極地區下墊面比熱小,吸熱升溫快,海冰消融快D.北極地區臭氧空洞小,太陽輻射強度大,海冰消融慢(2021·廣東)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體中的分子態氧,其含量變化與水溫、鹽度、有機物質分解和生物活動等相關。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長江口外海域水體溶解氧低值區的面積和強度不斷增加,夏季尤其顯著,對海洋生態環境產生了許多現實和潛在影響。分析長江口外海域水體溶解氧低值區在夏季強度顯著增加的原因。(10分)【典題精練】海—氣間在進行水分交換的同時,也實現了熱量的交換,下圖為世界某區域圖。據此完成1、2題。1.世界海洋水溫最高值出現在5°N~10°N洋面,主要原因是( )A.北半球陸地廣,南半球海洋廣 B.北半球極晝長,南半球極晝短C.北半球海洋水體比熱容大 D.赤道附近蒸發量大2.下列關于圖示海域海—氣相互作用特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海洋水溫高,向大氣輸送熱量多 B.海—氣間水分交換比較活躍C.蒸發量大,海洋向大氣輸送水汽多 D.以下沉氣流為主,降水較少(2021·山東濰坊一模)海洋—大氣之間進行著廣泛的水熱交換,深刻影響著全球環境及其變化。讀圖,完成3~5題。3.海洋向大氣輸送熱量的主要方式有( )①洋流熱量輸送 ②海氣之間對流 ③海面長波輻射 ④蒸發潛熱輸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4.圖中中緯度海域數值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氣運動 B.洋流分布 C.天氣變化 D.太陽輻射5.圖中向大氣輸送熱量最少的海區( )A.雨霧天氣較多 B.浮冰和冰山廣布C.漁業資源較豐富 D.鹽度比周圍海域高讀太平洋表層水溫異常現象圖,完成6、7題。6.根據圖示信息判斷,下列敘述可信的是( )A.澳大利亞東部降水將增加 B.秘魯漁業將喜獲豐收C.中國可能出現寒冬 D.印度尼西亞可能出現森林大火7.圖示時間( )A.地球公轉速度較快 B.中國南極長城站出現極晝C.尼羅河正值汛期 D.開普敦溫和多雨(2021·西安模擬)2016年為強厄爾尼諾年,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關系密切。塔希提與達爾文兩地的海平面氣壓差的距平值被普遍地用以表示南方濤動的特征指數。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帶與印度洋赤道低氣壓帶差值的距平值連續保持負值時發生厄爾尼諾現象。下圖為1980~2016年南方濤動指數年際變化,縱軸數值表示南方濤動特征指數。(備注:距平是某一系列數值中的某一個數值與平均值的差)。讀圖,完成8、9題。8.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 )A.信風帶勢力增強,太平洋東部海水異常增溫B.信風帶勢力增強,太平洋東部海水異常降溫C.信風帶勢力減弱,太平洋東部海水異常增溫D.信風帶勢力減弱,太平洋東部海水異常降溫9.1988年至1992年( )A.塔希提氣壓一直高于達爾文,1992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B.塔希提氣壓一直低于達爾文,1988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C.塔希提氣壓由大于達爾文轉變為小于達爾文,1988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D.塔希提氣壓由大于達爾文轉變為小于達爾文,1992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氣相互作用出現異常的典型代表。讀圖,完成10、11題。10.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的發生,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具有( )A.區域性特征 B.差異性特征 C.開放性特征 D.整體性特征11.關于圖中海—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敘述正確的是( )A.表層海水運動方向決定著東南信風的強弱B.厄爾尼諾年份東太平洋海域海水異常降溫C.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強D.厄爾尼諾年份洋流運動方向與拉尼娜年份相反秘魯鯤是一種棲息于東南太平洋的小型中上層魚類,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區域為其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環境。下圖示意南美洲西岸某海域某時段表層海水溫度分布。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該區域水溫會有異常變化。完成下面小題。12.圖示時段內,在甲、乙、丙、丁四片海域中,最有利于秘魯鯤棲息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13.有經驗的漁民會追隨魚群捕撈。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最能反映漁民捕撈秘魯鯤線路變化的是A.向北 B.向南 C.向西 D.原地不動14.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下列現象不可能發 生的是A.世界大豆價格上漲 B.當地大量漁民失業C.食鯤海鳥大量死亡 D.當地魚粉加工繁忙沃克環流是指通常情況下發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空的一種熱力環流。下圖中的虛線圈是正常情況下發生的熱力環流。回答問題。15.圖中沃克環流正常的情況下,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甲地多晴天 B.甲地垂直方向氣流下沉C.乙地為低壓 D.近地面空氣由乙地流向甲地16.該環流加強的年份,降水可能增加的地區是( )①秘魯沿海 ②我國南部 ③北美南部 ④澳大利亞東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8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高出0.46℃,比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1℃。完成下面小題。17.下列事件與氣候變化相關性最小的是A.厄爾尼諾現象 B.人類燃燒化石原料C.污染水體排放 D.大面積的森林砍伐18.全球氣候變化將直接A.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減少 B.使北方沙塵天數減少C.影響北極熊的生存環境 D.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參考答案:【主題探究】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南信風的影響。副高影響下空氣下沉,氣候干燥;該處的東南信風由陸地吹向海洋,海洋水汽難以登陸;該地東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脈阻擋了來自大陸的水汽,并形成焚風;緯度低,晴天多,蒸發強,氣候干燥;受沿岸秘魯寒流降溫減濕作用影響明顯,該地降水少,氣溫偏低。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太平洋東部沿海水溫異常升高,秘魯寒流效應被削弱;蒸發增強,水汽增多;沙漠附近氣流上升,出現降雨。【高考鏈接】B 2.C 3.C4.夏季長江口外海域水溫高,海域中的溶解氧低值區面積擴大;夏季長江口外海域鹽度下降,且水溫高,海水密度小,水體垂直交換弱,深層海水缺乏氧氣的補充;長江口外海域夏季水溫高,有機物質分解快,消耗水中的氧增多;夏季長江口外海域魚類等生物活動頻繁,消耗的溶解氧多,溶解氧減少;近年來,長江水污染不斷加劇,水中植物生長繁育受到影響,釋放的氧氣逐漸減少。【典題精練】1.A 2.D 3.D 4.B 5.C 6.D 7.A 8.C 9.A 10.D 11.D 12.A 13.B 14.D15.D 16.D17.C 18.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定義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升溫的現象太平洋東南信風減弱,赤道附近表層暖水向東回流。東太平洋冷海水上泛現象消失,暖水回流加劇,成因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水溫升高。下沉氣流減弱或者消失,甚至出現上升氣流,氣候由干燥變為多雨,引發洪澇災害。東岸秘魯寒流減弱,下層海水中的無機鹽類等營養成分不再涌向海面,秘魯漁場減產,甚至鳥類因饑餓而死亡。海面溫差減小厄爾尼諾發生年份厄爾尼諾影響上升氣流減弱或者消失,氣候由溫潤多雨轉大氣環流狀況西岸變為干燥少雨,帶來旱災或者森林大火。夏季降雨帶的位置偏南,會出現南方暴雨成信風減弱災,北方干旱少雨的異常現象。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期的時間偏晚。我國赤道容易出現暖冬。三太平常濕展的海洋上層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臺風數量偏少。〔缺乏養分)寒冷的海彈下層(富含養分)120°東經80°西經啟示大陸上的氣候異常,往往需要從海洋上找答案;局部海區水文異常,其影響范圍可能擴展至全球…(共33張PPT)微專題26海—氣相互作用運用圖表,分析海一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課程標準海洋和大氣直接接觸,它們既有直接的物質(氣體、干或者濕的粒子)、能量和動量交換,也通過水循環、大氣環流、海水表層大洋環流等動力過程聯系在一起。海洋對大氣主要是熱力作用,大氣對海洋主要的動力作用。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是海-氣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維持全球水熱平衡的基礎。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水熱平衡海-氣相互作用的途徑主要包括:1.海洋是大氣中云雨的故鄉,海洋主要通過向大氣輸送水汽和熱量來影響大氣運動;2.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能量儲存庫,海洋溫度分布狀況影響著大氣環流;3.大氣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和動量,近地層的風是大洋環流的主要驅動力。海—氣之間的水分交換過程海洋是大氣最主要的水汽來源。海面蒸發產生的水汽91%直接進行海上內循環,以降水的形式重返海洋;9%的水汽參與海陸大循環。通過蒸發作用,向大氣提供水汽。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從而實現與海洋的水分交換。海洋的蒸發量與海水溫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海水溫度越高,蒸發量越大。因此,低緯度海區和有暖流流經的海區,海面蒸發旺盛,空氣濕度大,降水也較豐富,海—氣間的水分交換也較為活躍。如下圖:海—氣之間的水分交換過程海—氣之間的熱量交換過程海洋吸收了到達地表太陽輻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熱量儲存在海洋表層。海洋再通過潛熱(海水蒸發吸收的熱量或水汽凝結時釋放的熱量就是潛熱)、長波輻射等方式把儲存的太陽輻射能輸送給大氣。可以說,海洋是大氣最主要的熱量儲存庫。海洋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受海洋表面水溫的影響,水溫高的海區,向大氣輸送的熱量也多。如下圖:海—氣之間的熱量交換過程由于熱容量的影響,海洋對熱能反映表現為:吸熱較慢,增溫較緩,放熱較慢,降溫也較緩。海洋對大氣溫度起著顯著的調節作用;而大陸熱容量比海洋小,陸地吸收太陽輻射熱能后,分子傳導速度緩慢,熱能只能下傳到地面以下的淺薄層中。陸地對熱能反映表現為:吸熱很快,增溫也快,放熱迅速,降溫也迅速。陸地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小,以致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比海洋大。如下圖:海洋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水熱平衡海洋與大氣之間進行著大量且復雜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大氣通過風向海洋傳遞動能,驅使表層海水運動——風海流;洋流在高低緯度地區之間傳遞熱量,縮小了高低緯度地區間的溫差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水熱平衡全球水熱平衡主要依靠海-氣相互作用形成的大洋表層洋流和大氣環流(包括三圈環流、季風環流等)來維持。海洋是大氣最主要的水汽來源和熱量儲存庫。知識拓展 大氣對海洋的作用阿塔卡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南北長約1100千米,從沿海到東部山麓寬100多千米。這里位于熱帶,但卻不炎熱,因此又被稱為“冷沙漠”。2015年3月,在厄爾尼諾影響下,阿塔卡馬沙漠部分地區形成了降雨,罕見的大雨讓沙漠覆蓋上了美麗的“地毯”。20°S30°S1.解釋阿塔卡馬地區形成“冷沙漠”的原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南信風的影響。副高影響下空氣下沉,氣候干燥;該處的東南信風由陸地吹向海洋,海洋水汽難以登陸;該地東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脈阻擋了來自大陸的水汽,并形成焚風;緯度低,晴天多,蒸發強,氣候干燥;受沿岸秘魯寒流降溫減濕作用影響明顯,該地降水少,氣溫偏低。主題探究 “冷沙漠”正常年份 沃克環流正常情況下,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和西岸海水溫度存在差異,從而在上空形成大氣熱力環流。1.在圖中用箭頭標出熱力環流方向。2.說出該熱力環流存在的條件。3.描述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兩岸的氣候狀況。正常情況下,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和西岸海水溫度存在差異,從而在上空形成大氣熱力環流。1.在圖中用箭頭標出熱力環流方向。正常年份 沃克環流正常情況下,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和西岸海水溫度存在差異,從而在上空形成大氣熱力環流。2.簡析該熱力環流存在的條件。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受寒流影響水溫低,氣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氣壓高空形成低氣壓;太平洋西岸受暖流影響水溫較高,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高空形成高氣壓。正常年份 沃克環流正常情況下,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和西岸海水溫度存在差異,從而在上空形成大氣熱力環流。3.描述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兩岸的氣候狀況。太平洋東岸氣流下沉,降水少,氣候干熱;西岸氣流上升,降水多,氣候暖濕。正常年份 沃克環流異常年份 厄爾尼諾現象阿塔卡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南北長約1100千米,從沿海到東部山麓寬100多千米。這里位于熱帶,但卻不炎熱,因此又被稱為“冷沙漠”。2015年3月,在厄爾尼諾影響下,阿塔卡馬沙漠部分地區形成了降雨,罕見的大雨讓沙漠覆蓋上了美麗的“地毯”。20°S30°S2.描述阿塔卡馬沙漠2015年3月大雨的形成過程。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太平洋東部沿海水溫異常升高,秘魯寒流效應被削弱;蒸發加強,水汽增多;沙漠附近氣流上升,出現降雨。厄爾尼諾一詞源于西班牙語,意為“圣嬰”。19世紀初,南美洲厄瓜多爾和秘魯等國的漁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到次年3月,會出現一股沿著海岸南移的暖流,使得表層水溫明顯升高,冷水魚類大量死亡。因為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圣誕節前后,漁民就稱其為“上帝之子”(圣嬰)。異常年份 厄爾尼諾現象主題探究 “冷沙漠”阿塔卡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南北長約1100千米,從沿海到東部山麓寬100多千米。這里位于熱帶,但卻不炎熱,因此又被稱為“冷沙漠”。2015年3月,在厄爾尼諾影響下,阿塔卡馬沙漠部分地區形成了降雨,罕見的大雨讓沙漠覆蓋上了美麗的“地毯”。20°S30°S2.描述阿塔卡馬沙漠2015年3月大雨的形成過程。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太平洋東部沿海水溫異常升高,秘魯寒流效應被削弱;蒸發增強,水汽增多;沙漠附近氣流上升,出現降雨。非正常年份,東南信風減弱,赤道逆流(自西向東)增強,迫使秘魯寒流勢力減弱,即產生厄爾尼諾現象。沃克環流厄爾尼諾環流異常年份 厄爾尼諾現象原因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水溫上升,大氣對流活動加強、降水增多,暴雨頻繁,引發洪澇災害 ;主要影響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帶,由于水溫下降,大氣對流活動減弱、降水減少,旱災嚴重;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區發生的熱帶風暴都比常年偏少 ;溫暖的海水使冷水魚及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漁業遭受巨大損失。厄爾尼諾環流異常年份 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國的影響東亞季風減弱,南澇北旱;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期偏晚;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臺風數量減少;暖冬涼夏。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秘魯漁場的魚大量死亡,請分析魚類死亡的可能原因。異常年份 厄爾尼諾現象溫暖海水大規模南下,改變了魚類的生存環境,導致魚類的大量死亡。東南風減弱,使上升補償流減弱,營養鹽類減少,浮游生物減少,魚類缺乏食物死亡。水溫升高,海水的含氧量等物理、化學成分改變,使魚類死亡……厄爾尼諾現象知識小結拉尼娜西班牙語“圣女”的意思。是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域水溫異常偏低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表現為中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部的溫度差異增大,引起氣候異常和水旱災害。帶來的影響概念對我國的影響拉尼娜發生時,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次數增多。異常年份 拉尼娜現象知識小結自然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圖示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影響 洋流 溫暖海水從赤道向南流動,迫使秘魯寒流向西流動;赤道逆流減弱 當太平洋東部的秘魯寒流過于強盛時,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擴散到更遠;赤道逆流增強沃克環流 減弱或消失 增強東南信風 弱 強太平洋水溫 西岸降低,東岸增高 太平洋西岸增高,東岸降低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影響 天氣、氣候 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亞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現嚴重旱災,東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海面氣壓偏高,云量減少;降水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氣壓偏低,對流活動增強,云量增多,降水偏多生物 太平洋東岸海區水溫升高,營養物質減少,浮游生物和魚類、鳥類死亡 -關聯性 拉尼娜現象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后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思維導圖小結真題鏈接(2018·海南)圖5示意我國近海海面年蒸發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發強烈,出現了年蒸發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區。據此完成1~2題。1.形成年蒸發量高值區的原因是該海域( )A.海水流動快 B.有暖流經過 C.太陽輻射強 D.靠近陸地2.年蒸發量高值區海域冬季海面蒸發更強,最主要的原因是該海域冬季( )A.降水少 B.輻射強 C.海氣溫差大 D.風力強√√真題鏈接(2020·浙江)下圖為兩極地區多年平均海冰面積年內變化圖。A.南極地區受西風漂流影響,海冰消融慢B.北極地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海冰消融快C.南極地區下墊面比熱小,吸熱升溫快,海冰消融快D.北極地區臭氧空洞小,太陽輻射強度大,海冰消融慢√3.對比兩極地區年內海冰消融速度差異,原因可能是( )真題鏈接(2021·廣東)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體中的分子態氧,其含量變化與水溫、鹽度、有機物質分解和生物活動等相關。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長江口外海域水體溶解氧低值區的面積和強度不斷增加,夏季尤其顯著,對海洋生態環境產生了許多現實和潛在影響。4.分析長江口外海域水體溶解氧低值區在夏季強度顯著增加的原因。夏季長江口外海域水溫高,海域中的溶解氧低值區面積擴大;夏季長江口外海域鹽度下降,且水溫高,海水密度小,水體垂直交換弱,深層海水缺乏氧氣的補充;長江口外海域夏季水溫高,有機物質分解快,消耗水中的氧增多;夏季長江口外海域魚類等生物活動頻繁,消耗的溶解氧多,溶解氧減少;近年來,長江水污染不斷加劇,水中植物生長繁育受到影響,釋放的氧氣逐漸減少。秘魯鯤是一種棲息于東南太平洋的小型中上層魚類,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區域為其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環境。下圖示意南美洲西岸某海域某時段表層海水溫度分布。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該區域水溫會有異常變化。完成下面小題。1.圖示時段內,在甲、乙、丙、丁四片海域中,最有利于秘魯鯤棲息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有經驗的漁民會追隨魚群捕撈。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最能反映漁民捕撈秘魯鯤線路變化的是A.向北 B.向南 C.向西 D.原地不動3.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下列現象不可能發 生的是A.世界大豆價格上漲 B.當地大量漁民失業C.食鯤海鳥大量死亡 D.當地魚粉加工繁忙ABD典題精練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異常降低的現象。定義太平洋東南信風異常增強,把赤道附近表層暖拉尼娜發生年份水向西太平洋輸送,表層海水產生強大的離岸大氣環流狀況→→流,造成這里持續的海水輻散;下層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時秘魯寒流也北上補充,導致海面信風增強成因溫度大幅降低。拉尼娜赤道氣候:海水溫度低于氣溫,空氣層結穩定,對大平E至流不易發展,赤道東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降雨祖暖的海洋上層(缺乏養分)偏少,氣候偏干旱;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區降寒冷的海洋下層水異常增多,常形成洪澇災害。(高含養分)120°東經80°西經生物: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海域冷海水上泛將影響海底的營養鹽類帶到海面,魚類豐富。我國:①我國容易出現冷冬熱夏。②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生成及登陸我國的臺風數量比常年偏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厄爾尼諾.pdf 微專題26 海-氣相互作用.doc 微專題26 海-氣相互作用.pptx 拉尼娜.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