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地圖上方向的判讀方 向 方向的三種表示方法計算: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注意單位間的換算)在圖幅大小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地圖表示的范圍越小,表示的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地圖表示的范圍越大,表示的內容越簡略。等高距:在地圖中,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度之差,叫作等高距。單位:等高線疏密與坡度陡緩的關系: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稀疏的區域,坡度越平緩;等高線越密集的區域,坡度越陡峭。爬山時選擇緩坡相對容易、省力(但走的路程會更遠)6.山頂(山峰):通常用“▲”表示;山脊/山谷: ;鞍部:兩座山峰之間下凹的部分,為山地的鞍部;陡崖:等高線重疊成鋸齒狀7.低緯度:0°~30°S/N;中緯度:30°~60°S/N;高緯度:60°~90°S/N。南/北極圈(66.5°S/N)以南/北地區為南/北寒帶66.5°S/N~90°S/N;南/北極圈(66.5°S/N)和南/北回歸線(23.5°S/N)之間為南/北溫帶23.5°S/N~66.5°S/N;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23.5°N~23.5°S。8.東西半球與南北半球界限及經緯度變化規律9.區域的自然環境:包括這一區域的地形、氣候、河流和自然資源等。地形:一般可以從海拔、地表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布三個方面來描述;氣候:一般從氣候類型和氣候特點等方面來描述,有時還需要描述月份的降水量和氣溫;影響氣候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河流:一般可以從河流名稱、流向(自XX向XX流)、徑流量大小、落差大小、河流季節變化大小來描述,河流眾多可以描述為河網密布;自然資源:××資源豐富或短缺。區域的人文環境:包括區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鄉村、風俗習慣等方面。常用的表述詞語有:××業(如種植業、林業、畜牧業、航運業、旅游業等)發達;經濟發達,資金雄厚;交通便利;城市眾多,市場廣闊;勞動力資源豐富,人才眾多;××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政策扶持;基礎設施完善;港口眾多,便于發展航運業。11.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描述:經緯度位置:可以從經緯度范圍、緯度帶、溫度帶、半球位置等角度來描述。相對位置:可以從海陸位置(相對于某大洋、河流、大洲、國家、山脈等附近重要地理事物的方位)來描述;也可以位于某地區的某個地理方位。12.分析某地的發展條件:有利的自然條件(光、熱、水、土)(1)地形:屬于什么平原(或河谷地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壤適合某種農作物種植。(2)氣候:屬于什么氣候,降水如何,氣溫如何(氣候特點)如屬于季風氣候的,還要寫上雨熱同期。(3)水文:臨近水源,灌溉便利;或河網密布,水源充足等(4)光照:如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光照充足等。有利的人文條件(市、交、勞、科、政):如可以從市場、交通、勞動力數量、科技、國家政策、產業基礎(歷史原因)、品牌等方面去分析大洲、大洋識圖14.世界重要的海峽/運河、河流、湖泊類 型 名 稱 地理位置 溝通的海洋海 峽 馬六甲海峽 位于東南亞 太平洋—印度洋直布羅陀海峽 位于歐洲、非洲之間 地中海—大西洋德雷克海峽 位于南美洲最南端 太平洋—大西洋運 河 蘇伊士運河 位于亞洲和非洲的分界處 地中海—紅海巴拿馬運河 位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處 太平洋—大西洋河 流 流 向 所在大洲尼羅河 自南向北 非洲(世界第一長河)剛果河 自東北向西南 非洲(水能資源最豐富)亞馬孫河 自西向東 南美洲(流量最大,面積最廣)密西西比河 自南向北 北美洲湄公河 自北向南 東南亞湖 泊 世界之最 湖 泊 世界之最里海 面積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最大的湖泊 納木錯湖 海拔最高的湖泊蘇必利爾湖 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死海 海拔最低的湖泊貝加爾湖 最深的湖泊 ——15.社區的功能/城市的功能/區域之間的聯系社區的服務功能: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文化方面/管理方面/醫療服務功能城市的功能:集多種功能于一體,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城市中人們主要從事:工業/商業/服務業區域之間的聯系:①人才交流:城市優秀教師支持西部偏遠地區教育②技術交流:醫學技術指導、農業技術指導③經濟交流:到農村賣彩電、冰箱、汽車、電腦④信息交流: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網上查找就業信息16.世界人口分布的總體特征:分布不均勻,有的地區人口稠密,有的地區人口稀疏。人口稠密地區:亞洲東部與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東南部等地區。大多處于中、低緯度地區,地勢平坦,氣候適宜,所以人口密度大。人口稀疏地區:青藏高原地區、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非洲北部、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地區、大洋洲的中西部地區。世界人種分布特點:世界人種在分布上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白色人種集中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東部和南部,亞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黃色人種集中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黑色人種集中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的西北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