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第四框 全民守法(教案設計)【教學目標】課標要求:闡述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1.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案例學習活動,理解全民守法的內涵、表現及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意義,提升全民守法的政治認同感、法治意識等核心素養。2.通過小組合作分析案例等學習活動,明確公民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等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提升法治意識、理性精神等核心素養,積極參與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重點難點】1.學習重點:全面理解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2.學習難點:理解全民守法之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學習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較法、文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要聞播報】【自主梳理】議題一:言論自由是想說啥就說啥嗎?案例一:2021年,南京網民賀某在朋友圈內發消息稱,“已經檢測出新冠陽性,本人在夫子廟上班,接觸的人很多,請遠離我。”經核實,此消息為賀某編造的虛假謠言,而這則謠言引起了群眾恐慌,賀某因此被當地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對此,有網友跟帖留言:言論自由,想說啥就說啥。小組合作探究二:運用全民守法等知識,分析賀某為什么會被行政拘留并評析跟帖網友的觀點。議題二:究竟由誰贍養老人?案例二:湯某年近9旬,沒有勞動能力、失去經濟來源和生活自理能力,而其六子女未能履行贍養義務。湯某于2021年4月將六子女訴至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人民法院,訴求被告履行贍養義務并承擔后續產生的醫療費。辦案法官考慮到原告年齡較大以及達到“教育一片”的法治效果,在原告所在村委會開展巡回審判,調解,并邀請該村20多名村民旁聽。調解過程中,有五被告一致認為二兒子霸占母親房屋、土地,而自己沒有獲得父母親財產,所以自己不承擔贍養義務。經過調解,形成約定六個子女的具體的贍養湯某的義務的協議。小組合作探究三:你同意本案中的“沒有獲得父母財產,所以不承擔贍養義務。”的觀點嗎?請結合案例,運用全民守法等知識評析以上觀點。議題三:如何正確維權?案例三:“城市上空之痛”何時休?2021年春節期間,上海市民蔣女士途經本市沈陽路某小區時,突然從她頭上掉下一袋垃圾,緊貼著她臉邊砸到地上,蔣女士的臉頰被垃圾袋里的碎瓷片嚴重刮傷,被縫了數針。事后蔣女士帶著該垃圾袋去報警。經排查,認定此包垃圾為該小區居民於某從8樓高空拋下,於某對自己的行為供認不諱。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一審,於某因犯高空拋物罪,被判有期徒刑8個月,并處罰金5000元。案例四:2021年4月19日,上海國際車展媒體日首日,特斯拉的展臺上出現一位穿著“剎車失靈”和特斯拉標識T恤的女士進行維權。當日,該女士站上特斯拉車頂,喊著“特斯拉剎車失靈”。后來涉事女子因擾亂公共秩序被處以行政拘留五日。小組合作探究三:(1)你認可案例中的蔣某還是特斯拉女車主的維權方式?為什么?(2)運用全民守法等知識談談我們如何預防高空拋物,共同維護“頭頂上的安全”?小組合作探究三:公民在維護自身權益時應當注意什么?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應通過合法的手段,理性維權。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爭議、化解矛盾,不應訴諸暴力或其他違法手段。【自主練習】1. “法治的真諦,在于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 忠實踐行。”這是央視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第六集《全民守法》中的一句解說詞,道出了全民守法對法治建議的重要意義。大力推進全民守法,要求( )①實現全體公民立法、司法和守法平等②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等法律的規范作用③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正當 權益④利用普法活動推動全民學法用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 某市公民馮某某為達到個人無理訴求,先后多次非正常上訪、鬧訪,先是利用國家舉辦重大活動期間,在國家信訪局門口等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混亂;后到該市人民政府等地制造影響,尋釁滋事。馮某某的行為( )A.正確,因為他是為維護自身利益依法行使監督權B.錯誤,因為他沒有依法負責行使監督權利C.正確,因為該政府對群眾上訪采取不作為的態度D.錯誤,因為他沒有認識到民主監督的重要性3.2021年2月20日,平安南京官微通過微博發布了南京市公安局警方通報內容,因為辣筆小球在網上發表惡意詆毀貶損5名衛國戍邊英雄官兵的違法言論,已經給社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負面影響,將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對其進行刑事拘留。這說明公民在微博上( )A.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B.可以擴大生活中的政治權利和義務C.有發布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的自由D.有表達的自由也需承擔表達的責任4.微信公眾號的迅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信息傳播和互動交流便利的同時,也逐漸成為謠言及違法信息的集散地,危害正常的網絡傳播秩序和公共利益。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除了政府常態化監管以外,還要求微信公眾號的使用者( )①遵守法律、規則和程序,有序參與政治生活 ②堅持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 ③積極參與民主管理,充分行使知情權、表達權 ④堅持不傳播、不擴散網絡信息,謠言止于智者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面對某市政府啟動的“植樹增綠行動”,市民潘某決定“收聲做事”,一是實地調研了解種樹決策的合理性及其缺陷,二是給政府有關部門打電話詢問情況并表達態度。潘某的“做事”啟示我們( )A.要充分利用輿論監督這一最有效的監督方式B.拓寬民意反映渠道是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C.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負責任地行使監督權D.要參與民主管理,不因人微言輕而放棄監督權6.所謂“曬客”,指的是那些熱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視頻等方式將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經歷放在網上曝光、與人分享的網友。“曬客族”的一個口號是“沒有不能曬的,只有不想曬的”。這種觀點( )A.是正確的,因為網絡是一片無拘無束的天空B.是正確的,因為公民不是網絡世界的權利主體C.是錯誤的,因為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D.是錯誤的,因為公民的自由是法律允許范圍內的自由7.2021年 4月,濟南市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整治行動會議召開,濟南市市場監管局、農業農村局、公安局、商務局、供銷合作社五部門分別作工作匯報,進一步交流工作經驗、分析研判問題、研究解決措施。會議強調,加強宣傳,采取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引導公眾增強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加大食品生產經營者培訓力度,告知農村食品生產經營者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嚴重后果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提高守法經營意識。要強化督導檢查,通過定目標、定措施、定責任人、定完成時限,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及時組織開展聯合督導檢查,定期調度掌握基層工作進展情況,推動整治工作取得實效。要加強協調配合,市場監管、農業農村、公安、商務、供銷等部門要建立協調機制,定期召開會議,強化協同配合,形成整治工作合力。結合材料,說明應如何減少假冒偽劣商品的銷售行為?參考答案議題一:(1)賀某在朋友圈散布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的謠言,引起群眾恐慌,擾亂社會公共秩序,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對這樣的違法行為,《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公安機關對行為人可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會觸犯刑法,構成犯罪。對此,我給學生補充引導:散布疫情之類的謠言還觸犯了國家新頒發的《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會受到嚴厲的制裁。(2)全民守法我們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言論自由。依法行使言論自由,不能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否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議題二:《民法典》規定:“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如果存在無經濟收入、喪失勞動力或不能獨立生活、父母對子女有嚴重犯罪行為等幾種特殊情況,成年子女可以免除贍養義務”;《老年人權益保護法》規定:“贍養人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者其他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本案中六個子女都不具有法律中免除贍養老人義務的情形,都有贍養母親湯某的義務。為此,法院督成六個子女與湯某約定贍養義務的法律調解協議。(2)此案例的全民守法的啟示:贍養老人是符合法律規定的成年公民的法律義務,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讓老人“老有所依”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公民的義務,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提升依法履行義務的法治意識,營造和諧家庭,共建和諧社會。公民要堅定法治信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全民守法的意識,實現情理法的統一,助推全面依法治國。議題三:(1)認可蔣某的正確維權方式,蔣某被侵權時,及時取證,報警,理性維權。當我們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應通過合法的手段,理性維權。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爭議、化解矛盾,不能像特斯拉女車主那樣以非法途徑維權。正確維權是全民守法的重要條件和要求。(2)如何預防高空拋物,做守法公民,共同維護頭頂上安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落實:①以學習高空拋物等方面的新法規精神,與時俱進地學習了與高空拋物相關的法律新精神,積累了法律知識。②正確理解全民守法的內涵:全民守法要求全體公民要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依法正確維護自己的權益;明白公民不得以高空拋物損壞國家、集體、社會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為此公民應用法律規范自己,同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自覺妥善處置、送放垃圾等物品,讓預防高空拋物從自身做起;發現別人高空拋物時,要及時勸止;如果對方不聽勸說,可報警;當發生高空拋物侵權時,應像案例三中蔣女士那樣及時取證,依法維權。以增強守法、依法維權的法治意識。自主練習:1. D 2. B 3.D 4.A 5.C 6.D7. ①銷售者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②遭受損失的消費者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應通過合法的手段,理性進行維權。③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④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構建誠信社會。⑤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