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6課 兩次鴉片戰爭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一方面能夠史論結合、實事求是的論述歷史問題。另一方面能夠辯證的看待歷史現象。2、史料實證:培養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做到“論從史出”。3、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探討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雙重影響。4、時空觀念:一方面掌握兩次鴉片戰爭經過的路線圖和時間線;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不同時空框架下對歷史事件做出合理解釋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圖片、史料和視頻介紹兩次鴉片戰爭中西方的入侵與中國人的反抗,讓學生掌握近代中國的一條主線之一就是入侵與反抗,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二、教材分析本課屬于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第16課。從課程安排上屬于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共分為三個部分: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兩次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實際上就是在講述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條約內容、影響四個大的知識點。而我將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為人物線索,1820、1840、1860三個時間節點為時間軸,將教材整合為三個部分:從“1820前后:兩個平行世界”到“1840前后:兩個世界的碰撞”再到“1860前后:兩個世界碰撞的加劇”。從而帶領學生學習掌握這兩次鴉片戰爭的知識點。并通過設計兩道探究題和一個視頻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三、學情分析本節課為新授課,授課對象為高一。由于本節課我涉及到很多世界史的相關知識而學生尚未學到世界史,所以關于世界史部分更多的是以資料卡片的形式出現從而考察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而涉及到的中國古代史部分的相關知識由于學生剛剛學習完明清史,所以更為熟悉。由于學生整體成績為普通,所以整節課設計的時候并沒有特別的深入去講,只是在一些關鍵的地方深入分析。四、高考分析兩次鴉片一課屬于高考的重點。此前更注重從宏觀角度出發考察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條約內容、影響。但從新高考來說出現了三點新的變化:第一就是更注重從核心素養的角度考察學生對兩次鴉片戰爭的一個深入理解;第二就是更注重從微觀角度入手考察學生對兩次鴉片戰爭的一個詳細掌握。所以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一方面重點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素養,并對一些歷史問題和學生進行深入的解讀;另一方面在細節上尤其戰爭經過進行一個較詳細的解讀。第三就是不僅將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還將其與世界近代史和中國古代史緊密聯系在一起,更考驗學生時空觀的養成、基礎知識的整合、歷史階段的對比。五、教學重難點1、重點:構建兩次鴉片戰爭的整體知識框架,尤其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及雙重影響。2、難點: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的能力。六、教學手段1、課前通過導學案,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大體基礎知識點和框架。2、課上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教學(PPT更多的是史料、歷史圖片和地圖,以及播放影視資料)。另一方面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3、課后通過習題鞏固復習所學知識。七、教學過程導課1840年2月10日,一場盛大婚禮在英國圣詹姆斯宮舉行。婚禮雙方分別是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婚禮上維多利亞女王身穿一襲白色婚紗,而這在19世紀的歐洲并不多見。維多利亞女王選擇白色婚紗是為了更好的展示蕾絲花邊。因為當時英國的蕾絲制造業正在苦苦掙扎,維多利亞女王想要借助自己的婚禮為這一行業注入全新的活力。當阿爾伯特親王步入婚禮殿堂時,樂隊響起了非常應景的伴奏旋律“看,征服者來了”。顯然阿爾伯特已經征服了維多利亞女王的芳心,而4個月之后這位女王將帶著她的商業帝國夢踏上另一條征服之路。而這次她要征服的是一條日趨年邁的中國龍,而當時中國的道光皇帝渾然不知一場數千年未遇之大變局已經來臨。正課1、先找學生閱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1)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爆發原因,掌握條約內容,并嘗試運用唯物史觀對其進行解釋。(2)探討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雙重影響,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3)掌握中國近代史的一條主線就是入侵與反抗,培養家國情懷。2、最后老師強調:本節課我們的學習重點是掌握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帶給中國社會的雙重影響,在此過程中培養大家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的能力。(一)1820前后:兩個“平行世界”(請同學們根據昨天下發的導學案,總結中英兩國1820年前后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外交方面各自獨立的發展軌跡)英國材料一:1820年1月,維多利亞公主的父親去世,當時她還不到一歲。而一周后她的祖父英王喬治三世去世,喬治四世以長子的身份在得到議會認可后繼承了王位。按照君主立憲政體的規定,時任首相羅伯特·詹金遜按照慣例代表政府形式上向新任英王匯報國家情況。1、政治:君主立憲政體(學生回答)材料二:1819年8月,瓦特去世,這一年恰是維多利亞出生,仿佛是歷史的交接。瓦特改良的蒸汽機使英國步入蒸汽時代,而這又將推動著全新的維多利亞時代。同一年李嘉圖成為了英國下院議員,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成為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作,主張自由主義經濟思想。2、經濟:工業革命,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學生回答)材料三:1819年6月,亞當斯出生于英國后畢業于劍橋大學,專注于天文學和數學,并最終發現了海王星 ,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接見。1821年2月,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濟慈去世享年25歲,其所宣揚的人文主義精神愛與美是其畢生的追求。3、思想文化:人文精神與自然科學的發展(學生回答)材料四:1819年9月,普魯士元帥布呂歇爾去世,他曾在1815年滑鐵盧戰役中與英軍合力擊敗了戰神拿破侖。兩年后1821年英國人的老對手拿破侖在圣赫勒拿島去世,他的近代軍事思想尤其是火炮的應用影響了整個歐陸。此時英國已成為全歐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海軍。4、軍事:堅船利炮(學生回答)材料五:1820年英國的殖民地已經遍布六大洲。1820年1月,英國皇家海軍艦長愛德華·布蘭斯菲爾德發現了南極洲。外交:殖民擴張(學生回答)中國材料一:1820年7月,嘉慶皇帝在熱河行宮駕崩。道光皇帝登基,成為了大清第八位皇帝,也是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其即位后不久就改組軍機處,裁撤了年老體邁的領班軍機大臣,鞏固自己的皇位。政治: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學生回答)材料二: 1819年7月,黃河水在河南蘭陽等地溢出。不久,黃河大堤部分出現決口,上萬頃良田被淹。嘉慶帝聞報后,命戶部發銀一千一百余萬兩,筑壩修堤,抓緊恢復百姓農業活動。1821年道光皇帝下詔令對大商幫加征茶稅、鹽稅。2、經濟:小農經濟,重農抑商(學生回答)材料三:1820年,徐桐出生。后師宗宋儒成為晚清著名的理學家,并通過層層的科舉考試,最終官至內閣大學士,甚至成為同治皇帝的老師。但對西學極度排斥,反對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不接受任何外來事物,是頑固派的代表人物。3、思想文化:傳統理學束縛思想(學生回答)材料四:1821年初,清廷籌劃解決八旗生計問題。八旗生計,指駐防京師及各大城市的八旗兵不用訓練,主要靠朝廷所發的糧餉生活。雖經多方籌劃,仍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同年天津大沽炮臺的6門火炮因年老失修報廢。4、軍事:裝備落后,訓練廢弛(學生回答)材料五:1820年2月,越南阮朝開國皇帝阮福映駕崩。他于1802年統一越南建立阮朝,并遣使向中國清朝請求冊封,嘉慶帝賜封國號為越南。1821年道光皇帝下旨,再次要求加強對廣州十三行夷人管理主要內容:不許夷人在廣州過冬;夷人在廣州只能住在行商各館;禁止夷人雇請民人傳遞信息;嚴禁夷人進入中國內地,夷人不得帶婦番。5、外交:閉關鎖國,天朝上國(學生回答)總結歸納: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對比(找同學進行最后的總結歸納)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 工業文明;衰落的封建社會 農業文明兩個“平行世界”間的時空隧道·茶葉與鴉片(二)1840年:兩個世界的碰撞碰撞的動因維多利亞女王酷愛喝下午茶,在其推動下,英式下午茶進入全盛時代,其不僅在英國上流社會流行,在工人階層中也傳播開來。導致英國對中國的茶葉需求巨大,而中國則因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英國的商品需求量小。(老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以下材料歸納造成碰撞的直接動因(找同學回答)材料一:1780到1790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達1640萬兩,1800到1810年則達2600萬兩,這種有利于中國的貿易順差持續到19世紀20年代中期。之后貿易開始向相反一端傾斜:1831年到1833年間約有1000萬兩從中國流出,而且這種逆差進一步擴大。——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4000125762033135445402007889)材料二:英向中輸入鴉片激增表材料三:1839年林則徐受道光之命到廣州主持禁煙。林則徐寫了一封致維多利亞女王的信,要求女王放棄鴉片貿易。材料四:1840年1月16日,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朕正密切注意英商在華利益及國家尊嚴。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引起雙方通商關系中斷。4月國會對是否向中國出兵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1)直接原因:英國為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林則徐虎門銷煙觸動英國利益展示一組英國工業革命的圖片(老師引導,同學們一起說)根本原因: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對市場和原料需求越來越強烈。碰撞的火花(老師通過地圖、故事的方式,圍繞入侵與反抗的主線講解第一次鴉片戰爭經過)入侵①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懿律率軍艦40余艘,士兵4000多名,進攻中國。第一階段:1840-1841年廣州—廈門—浙江定海—天津大沽口—和談《穿鼻草約》②英國政府認為《穿鼻草約》所獲權益太少,想要擴大侵略。1841年8月,英軍再次北上。第二階段:1841-1842年廣州—廈門—吳淞—鎮江—簽訂《南京條約》(2)反抗①1841年英軍對虎門要塞發動總攻,年逾六旬的水師提督關天培親自指揮,盡管人數低于對方,面對猛攻,仍死守陣地。終因援軍未至被槍彈擊中,壯烈殉國。②1842年英軍全力進攻吳淞要塞。六十七歲的老將陳化成一直與侵略軍對擊。兩江總督牛鑒主張議和,但陳化成誓與陣地共存亡,帶領親兵數十人,堅定陣地,最終英勇犧牲。③三元里抗英,人民自發保衛家園3、碰撞的裂痕(中國)(1)簽訂《南京條約》(找同學進行填空)內容 危害割地 割占香港島 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完整賠款 2100萬銀元 加重人們負擔 激化階級矛盾開阜 五口通商 (廣、廈、福、寧、上) 打開中國市場 便于資本主義商品輸出關稅 中方關稅需與英方商定 中國喪失關稅自主權注:①1843年又簽訂了《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條約。英國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通商口岸傳教權等。②1844年中國又先后于美國、法國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美法兩國取得了和英國在華一樣的特權。在此老師解釋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含義A、領事裁判權:指外國在華僑民脫離中國司法管轄的一種特權,實際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B、片面最惠國待遇:一國被迫給予另一國在通商、航海、關稅、公民法律等方面最優厚的待遇;單方面;一體均沾。(2)沖擊與反應材料一:就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生活在這一尚未現代化區域中的人們,體會現實,探索問題,免不了聯系到那次災難性的戰爭。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種種情緒交織,民族情感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材料二:“沖擊——反應”是國內外史學界解釋中國近代歷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觀點為中國社會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傳統框架的內部動力;從19世紀中期開始,西方的沖擊促使中國發生劇烈變化。——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請同學們根據以上兩則材料并結合書本知識,運用“沖擊和反應”模式,解釋為何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找同學回答)(1)沖擊①政治上社會性質變化: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破壞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社會矛盾變化:在原有階級矛盾上增加了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革命任務變化:由反封建變為反封建反侵略;中國舊民主主義的開端②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入侵,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被迫卷入世界市場③外交上:打破了閉關鎖國狀態反應思想上:地主階級改革(抵抗)派睜眼看世界人物 著作 特點林則徐 《四洲志》《華事夷言》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海國圖志》 師夷長技以制夷徐繼畬 《瀛寰志略》 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評價 ①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有利于推動此后洋務運動發展②沒有實踐;根本上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政治、經濟、外交上的沖擊與思想上的反應↓轉折: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材料三:但鴉片戰爭并沒有促使國人驚醒,中國人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落后。林則徐在他有機會對抗敵人之前就被撤職一事,導致許多人認為戰爭的失敗只是一樁歷史的偶然事件,他們拒不承認中國在軍事上的劣勢和政治上的衰退,這樣他們便讓自己繼續沉睡了二十年。——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小組合作探究一:有觀點認為“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你是否贊同此觀點,并運用以上材料和基礎知識說明理由小組討論并找代表回答老師進行最終答案的展示及講解不贊同 理由:①不符合史實。中國真正開啟近代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開展的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改革派雖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但并未實踐。且清朝高層統治者依然封閉、愚昧與腐朽。②混淆了主觀故意和客觀結果之間的區別。鴉片戰爭雖打破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也使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但對于中國來說是被動的,對于英國來說也并不是主觀故意,而是客觀造成的結果。③混淆了正常的文明之間的交流與野蠻的殖民入侵之間的區別。鴉片戰爭本質上是一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一方面使得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入侵,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加重了人民負擔,給人民造成了嚴重的財產損失,威脅生命安全。4、維多利亞時代的來臨(老師知識拓展)鴉片戰爭后的英國繼續發展。1851年在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積極籌備下,第一次萬國博覽會在倫敦開幕,向全世界展現英國世界工廠和經濟霸主的地位。1857年,英國取得了世界上最重要航道之一的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進一步便利了英國的殖民擴張和商品輸出。維多利亞時代已經到來。(三)1860前后:兩個世界碰撞的加劇加速碰撞的因子(通過以下兩則材料歸納碰撞加劇的根本和直接原因,同學回答)材料一:鴉片戰爭后近十年的時間,英國對華工業品貿易始終在200萬英鎊左右,鴉片貿易也沒有較大增長。材料二: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于十二年后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約要求,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1856年,英、法、美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2)直接原因:英法美修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老師通過兩幅圖片簡單介紹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索)(3)導火索:英國“亞羅號”事件和法國“馬神甫”事件2、碰撞的硝煙:(老師通過地圖、故事的方式,圍繞入侵與反抗的主線講解第一次鴉片戰爭經過)(1)入侵(英法聯軍+美俄“調停人”)①第一階段1856—1858年:廣州——天津大沽口——《天津條約》②第二階段1858—1860年:天津大沽口—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英法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2)反抗:第二階段的大沽口戰役中,在清軍將領僧格林沁的英勇正確指揮下,斃傷敵軍近500人,英法聯軍慘遭失敗,這也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唯一—次的勝利。3、碰撞的碎片(中國)(1)《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內容①開放包括天津在內的十一個通商口岸(通過地圖總結十一個通商口岸開放的特點,老師引導,大家一起說)A、數量多;B、范圍廣;C、開始深入內地(同學一起改錯)②內河航行權、通商口岸傳教權(將“通商口岸”改為“內地”)③鴉片貿易合法化④允許各國在廣州駐使(將“廣州”改為“北京”)⑤大量賠款(英法各800萬兩)⑥割香港島給英國(將“香港島”改為“九龍半島”)二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在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地區修建港口,并命名維多利亞港(老師介紹)(2)俄國割占中國領土(老師通過地圖展示與大家一起填空相結合)①1858年《璦琿條約》割占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②1860年割占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4年割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土地。俄國共割占中國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最大獲利者(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①使中國喪失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加嚴重的侵害②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③客觀上推動了洋務運動的展開和中國近代化4、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老師介紹)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英國繼續全方位發展。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正式加冕為印度女皇,加強了英國對印度的直接統治。而印度則是大英帝國王冠上的一顆明珠,直接推動了日不落帝國的持續繁榮。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思想文化的進一步發展,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提出進化論;1861年狄更斯發表《遠大前程》批判社會現實。英國已經迎來了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小組合作探究二材料一材料二: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榮態勢,促成了貿易交流與地理知識、航海科技的傳播。在古代這就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和平友好往來的見證,也反映了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注重平等的經貿往來。——《拓展海上絲綢之路復興海洋文明》材料三:自公元1500年,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歐洲國家就利用它們在工業技術、經濟與政治制度上的優勢,孜孜不倦地探求在這個全新時代尋求霸權的道路:從西班牙國王伊莎貝拉女王……(到)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女王,都清楚地明白經濟發展、海外擴張與軍事征服,將成為構筑一個大國的三根必要支柱。——《西方大國崛起的條件:海權,工業,殖民》(1)以上四幅圖反映的是1845年、1150年、1790年、1876年四個年份中國主要通商口岸分布圖。分別提取四幅圖的有效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對應的時間及反映的歷史現象。(2)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指出,與古代中國相比近代西方征服世界手段有何不同?并分別從全球史觀和革命史觀評價西方列強征服世界的活動。第一問(學生回答)①圖一:主要通商口岸為明州、泉州和廣州。說明這是1150年,宋代海上絲綢之路②圖二:主要通商口岸只有廣州一處。說明這是1790年,清朝閉關鎖國一口通商,廣州十三行③圖三:通商口岸分別為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說明這是1845年,鴉片戰爭后的五口通商④圖四:通商口岸增加了漢口和天津。說明這是1876年,二次鴉片戰爭后十一口通商第二問(學生回答)①不同:掠奪原料、商品資本輸出、殖民擴張、武力征服、霸權主義②全球史觀:使世界日益形成一個整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形成③革命史觀:給被侵略國家和人民帶去了深重災難,引發了其反侵略斗爭(四)民族之淚1、形式:通過播發2分鐘的關于圓明園的復原視頻,回顧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罪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2、結語:一代名園圓明園的毀滅,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也是文明古國落后了也會挨打的證明。我們以一場英國的婚禮開始,一場中國的大火結束,反映近代以來中英兩國不同的歷史命運,也告誡我們要時刻居安思危,自強不息,只有讓自身不斷強大,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五)課堂小結1、通過板書總結本節課的知識框架2、重點回顧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帶給中國的影響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的問題。而且也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1 / 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