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1.教學內容分析(“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塊3《政治與法治》第七課第一框的內容。本框所述的“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與第二框所述的“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共同構成了“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一主題,簡要回顧了我國法律法治的歷史,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基本觀點;闡述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原則,培育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2.學習者分析 (知識經驗分析: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了依法治國相關知識,已初步了解關于法律的基礎知識;進入高中階段后,在學習本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這些都為本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鋪墊了良好的知識經驗基礎。 心智特征分析:思想政治課教學,要以課程標準和教材為依據,以發展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高二學生的思想活動和行為方式具有多樣性、可塑性,教師要創設合適的情境,設計有梯度的任務,組織有效的學生活動,通過問題的引導和討論,全方位、多角度給予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在合作探究中落實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落實核心素養。)3.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明確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 2.明確法的本質、起源和發展規律,懂得馬克思主義關于法的基本觀點,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我國法治建設歷程,分析生活中的相關案例。 3.簡述新中國發展簡述成就,明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法的本質。 難點:法的階級本質。)5.學習評價設計(討論式教學法。)6.學習活動設計 新課導入:奇葩法律條文展示進行導入。學生活動:閱讀法律條文。篇章一: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教師活動1 1.教師展示材料,并提問: 閱讀材料,思考2分鐘,結合教材,你能從材料中得到哪些關于法的信息。 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基于同樣的或相似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法律制度之間會有很多差別?”,引導學生思考。 教師列舉案例,讓學生進行斷案,引出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 教師列舉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常回家看看”列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全國人大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二者區別,結合教材談法的產生。 教師點出法的基本特征三: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教師引導學生區分法的職能。學生活動1 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進行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思考法的本質、產生和決定因素。 學生結合案例、教材,思考法的作用,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 學生對比例子,得出法的產生:制定或認可。 學生判斷區分法的職能: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該環節,引導學生思考法的本質、產生和決定因素、基本特征以及法的職能)篇章二:中華法系之發展歷程教師活動2: 教師展示董仲舒案,引導學生思考,結合歷史背景,判斷董仲舒最后的決定。 播放視頻,并引導學生梳理中華法系發展歷程。 點出法治與人治的區別。學生活動2: 閱讀董仲舒案,結合歷史背景,判斷董仲舒案的結果。 觀看視頻,結合教材,梳理中華法系發展歷程。 閱讀法治與人治的區別。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該環節,講解中華法系相關知識。)議題三: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教師活動3: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圖片,結合教材,說出新中國法治建設成就。 情感升華: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法治建設取得一定成就,中華法系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法系。 學生活動3: 1.觀看圖片,結合教材,說出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活動意圖說明:(在該環節,通過學生回答點出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板書設計 中華法系的含義 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 發展歷程 中華法系的地位 法的產生 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 法的本質 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 法的本質的決定性因素 法的歷史類型 法的基本特征 法的職能 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教學反思與改進 本框集價值、知識于一體,在進行本框講授時,既要突破教學重難點,也要落實情感價值。 本框涉及專業概念較多,具有一定難度,教師要進行適當引導與點撥。說明: (1)教學設計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依據學科課程標準要求突出課時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設計情境化、活動化、任務化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性、實踐性和整體性。日常工作中,教師“基本信息”可以簡寫。 (2)教學反思與改進突出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度,依據學生的變化和本課教學的特色,從教學觀念系統和操作系統兩方面進行反思;教學設計和教學手段等是否合理,教學行為與教學目標是否一致,情境活動和師生關系等是否符合教學規律,等等。從設計、實施、評價、理念落實等方面找優點,并說明今后完善與改進不足的辦法。教學反思與評價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須真實客觀。 (3)教學設計、課堂實施和學習評價要保持一致性,目的是促進課堂“教-學-評”的改進。可依據課堂實施實際狀況整理教學實錄和教學案例,詳細呈現某一課時的教學實踐過程,呈現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學習表現;呈現教師引導(評價)學生深入學習的方式方法,從而分析學生在課堂每個環節中的實際表現和實際收獲,突出課堂中學生學習活動與教師的示范、指導、評價等教學過程的對應。過程完整,資源齊全,任務具體,互動充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