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四運動 說課稿一、說教材本課是人教版部編教材八年級中國歷史第四單元第13課的內容,承接第12課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主要講述了自新文化運動后,五四運動的原因、過程、意義,以及五四運動所表現出的五四精神。課文首先介紹了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1919年5月4日在北大首先爆發了大規模的游行示威活動,6月5日發展到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并取得初步勝利。接著,課文介紹了五四運動的性質為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主義運動以及五四運動的意義。隨后,課文拓展——五四精神。二、說學情學生已經學習了新文化運動,對五四運動有了印象上的認識,課外對“五四”青年節也有一定認識,但缺乏對五四運動的全面分析和縱向邏輯探究。創設歷史情境,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全面分析能力和歷史意識的學科核心素養。八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有一定想象力、創造力和探索精神。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創設激發學生探索精神的情境。三、說目標(一)課程標準本課對應的課程標準是夯實基礎知識,梳理五四運動的知識脈絡和結構;認識到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學習五四青年徹底的不妥協的愛國主義精神。(二)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知道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2.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理解五四精神(三)教學重難點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情,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1.知道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2.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難點是: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理解五四精神。四、說教法學法史料是歷史學習的重要載體。因此本課重點采用史料分析法,讓學生從史料中獲取信息,并進行分析、歸納。所采用的的史料包括文字資料、圖片、視頻等。1、在教學中堅持“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在后”,采用講授法、比較法等方法,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體現學為中心的理念。2、在教學中,學生主要采取史料分析法和自主探究法,提高學生從史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學科核心素養。五、說教學過程課堂是實現上述構想的最佳途徑。我將課分為以下4個環節。(一)新課導入由“五四”青年節為切入點,通過互聊的形式,引出五四運動。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采用與課堂緊密聯系的節日導入,可以充分激發學生是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二)講授新課1.活動一:巴黎和會上的失敗展示:中國政府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探究:巴黎和會前后,陳獨秀對威爾遜的評價發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概括: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在中國引發一場全國愛國群眾運動。親歷者的前后反映的對比既對學生回答的驗證,又是讓學生深層思考巴黎和會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的原因。2.活動2:出示表格,讓學生填寫五四運動的原因、過程(兩個階段、兩個地點、兩個主力、結果)。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出描述一個歷史事件需要從哪幾方面入手,組織學生描述五四運動。此項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歷史事件要素來描述歷史事件的能力。3.活動3:出示材料:從材料中分析為什么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材料分析中概括出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從而提高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歸納總結的能力。4.活動4:播放視頻——五四運動影視片段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視頻,感受五四精神。在課堂臨近結束時播放視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緩解上課疲憊感,更好地投入課堂學習中。(三)課堂小結引導學生自己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構建知識框架。這樣既小結本課的內容,又可以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四)鞏固練習利用幾道練習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做到教學評一致性,力求本節課內容當堂落實,減輕學生課后負擔。五、作業布置本課的作業是分析“五四”青年節。讓學生課后搜集資料,結合本課所學,在進一步了解“五四”青年節的由來及五四精神傳承與發揚。這是一個開放性作業,不拘泥于教材,是教材的拓展和延伸。通過搜集資料,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歷史意識學科核心素養。六、說板書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1919年 五四運動 五四精神意義這個板書涵蓋了本課重要事件,突出了重難點,有利于學生課后復習。這一板書還留有空白,這是交由學生豐富的,從而構建出本課較為完整的思維導圖。2021年5月25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