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1課 鴉 片 戰 爭【目標解讀】【課程標準】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列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教學目標】知識 與能 力 了解鴉片戰爭前的中外形勢、林則徐禁煙運動,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知道《南京條約》的內容,簡單分析其影響,進而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過程 與方 法 觀看影片《林則徐》的片段,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精神;讓學生走上講臺,利用地圖講述鴉片戰爭的過程;設計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理解《南京條約》的危害情感 態度 與價 值觀 學習林則徐敢于反抗侵略、維護民族利益的斗爭精神;通過學習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的危害及影響【重點難點】重點:1.鴉片戰爭前的中外形勢。2.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的危害。難點: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的危害。【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提問:這是什么花?學生答:罌粟花鮮花是美麗的,但有一種花卻是與罪惡聯系在一起。一百多年前,中英兩國之間爆發的鴉片戰爭與這種花有著密切的聯系。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 這場戰爭能否避免呢 它對中國社會又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讓我們一起步入今天的歷史課堂,一起走進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新課探究】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展示世界地圖,標識出中英位置,說明從中國到英國直線距離約為8800公里。飛機:約10-15個小時我們不禁思考,這一令人費解的問題:遠隔重洋的兩大國家何以會產生貿易沖突,進而演化為戰爭?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英國在鴉片戰爭前,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危機四伏,而此時的英國,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雙方各個方面的差異是非常大的。我們重點來分析經濟方面的差異。我們以紡織業為例:展示《清代廣州通草畫》與《英國紡織機械化生產》同學們對比一下,中英在紡織業上,有什么區別?顯然,中英兩國的顯著區別,在于紡織生產的動力不同,中國主要以人力生產為主,而英國已經用機器取代了人力。鴉片戰爭前的清朝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英國經過工業革命已經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大家想想,人力和機器,哪個生產效率更高?毫無疑問,是機器效率更高。高效率的機器生產,在滿足英國人生活所需的同時,也帶來新的問題。本土市場飽和,需要為這些滯銷的工業品尋找新的銷售市場,而且高效率的機器生產在大規模生產工業品的同時,也來了信的問題,那就是原材料問題。展示1764年-1841年英國棉花加工量的增長柱狀圖:說明英國對于棉花原材料和開辟新銷售市場的欲望這些都刺激了英國對原料產地和海外商品傾銷市場擴張的欲望。(英國東印度公司)展示《康熙全覽圖》說明:清帝國幅員遼闊,擁有著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近4億人口,物產豐富,中國成為了英國擴張中的重要目標。沉浸在田園牧歌的農業社會中,自詡為天朝上國。中國幅員那么廣大,居民是那么多,物產是各種各樣……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就能夠支撐很大的制造業 。 ——亞當.斯密《國富論》但是,我們回憶一下我們在七年及下冊所學的清朝政策,想想,當時的中國市場對外開放沒有?很顯然,沒有,不僅沒有,中國還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只留下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在當時有限的中英貿易往來中,在這大家不妨看看這個表格,在中英貿易中,哪個國家更賺錢?從1765年-1830年,中英貿易中,中國的出口總額總是多于英國的,中國長時間處于出超地位。而且英國工業制品,在中國幾乎賣不出去,并不是因為布匹有多貴,而是因為當時中國還是以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對英國的紡織品存在抵制和排斥。所以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出口>進口,出超,貿易順差英國:出口<進口,入超,貿易逆差清前期中英貿易情況——中國出超,英國入超,英國處于貿易逆差地位。因此,在中英貿易中,英國前來中國商船除了攜帶少量的工業制品與中國交換,其他都攜帶大量白銀,因此,英國白銀向中國流入。教師引導: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想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鴉片。展示罌粟花、罌粟果和鴉片圖片和資料鴉片俗名大煙,由罌粟果內乳汁經干燥制成,為棕色至黑色的干膏狀塊,有特殊氣味,藥用鴉片為粉末狀。鴉片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中國原來把它作為安神止痛的藥材使用,稱為洋藥。但鴉片含有大量的嗎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而且吸上了癮就不易戒除,使人體力日衰,精力消耗,意志萎靡,以致喪失生命。鴉片貿易在中國是違法的,所以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這一行為,是對中國進行的一次經濟侵略。教師提問: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是否達到了預期?展示中國人吸食鴉片圖片和《1799年-1839年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數量》柱狀圖1箱鴉片利潤200多兩長期吸食鴉片耗費大量錢財,最終導致傾家蕩產,而且使人變得面黃肌瘦,目光呆滯,有氣無力,甚至喪失先天免疫力,患染各種疾病,直至死亡。 提問: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哪些危害 展示材料:臣竊見近來銀價遞增,每銀一兩,易制錢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銀于內地,實漏銀于外夷也……其初不過紈绔子弟,習為浮靡,尚知斂戟。嗣后上至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吏,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以中國有用之才,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黃爵滋《請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學生閱讀材料,根據提示回答:財政危機、政治更加腐敗、軍隊戰斗力下降。面對如此急迫的情況,道光帝是怎么做的呢?當時清朝朝廷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弛禁派認為:鴉片難以禁絕,不如允許納稅進口。官兵吸食,依例嚴懲;百姓吸食,聽其自便。嚴禁派:鴉片為害甚劇,絕不容于圣賢義理和國家政體。必須嚴禁根除,不惜施以死刑。(嚴禁,還要制定法律嚴禁,如果任由鴉片發展,中國軍隊戰斗力會直線下滑)道光皇帝在反復考量后,說“此物不禁絕,使流行于內地,不但亡家,實可亡國。”,便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鴉片走私最為猖獗的廣州禁煙。7.展示林則徐資料林則徐前往廣州禁煙,英國商人極力抵制,他們以為林則徐只是來裝裝樣子,但是林則徐一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直接道明自己堅決查禁鴉片的決心于是林則徐在廣州明察暗訪,緝拿煙販,繳收英美鴉片,終止中英鴉片貿易,在1839年6月3日-25日廣東虎門海灘,當眾集中銷毀鴉片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直到今天,在廣東虎門禁煙廣場,上面的雕塑是一把被折斷的鴉片煙槍,以彰顯中國禁煙的決心。這一行動,8.展示材料英國紡織中心曼徹斯特與對華貿易相關的39家制造商要求英國采取行動,要“利用這個機會,將對華貿易置于安全的穩固的、永久的基礎之上”——整理自《英國藍皮書》林則徐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之后,英國人叫囂著要通過戰爭來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有人認為鴉片戰爭引發的,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是否會發動戰爭?學生閱讀材料教師勾畫材料重點,說明英國制造商的核心訴求是“對華貿易”鴉片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當時世界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經濟迅速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極力擴大海外市場,開拓殖民地。而封建統治下日趨沒落的中國,必然成為它們的侵略對象,中英之間在鴉片問題上的沖突,僅僅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和導火線,即使沒有這種沖突,戰爭也將因其他借口而發生。在經過反復辯論,英國決定向中國出兵,發動侵略戰爭。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1.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據圖講述鴉片戰爭的經過鴉片戰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40.6-1841.1英軍封鎖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趨天津清政府革職林則徐,改派琦善前往廣東與英國談判,但是在談判的過程當中,英國談判。但是在談判的過程當中,英方單方面宣布占領香港島,并且要求清政府賠款,600萬銀元這一消息傳回,臣民一片反對,道光皇帝像英國宣戰,戰爭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1841.1-1841.5占領虎門——攻打廣州鎮守廣州的清軍將領奕繕與英軍簽訂《廣州停戰協定》并花費600萬銀元贖回廣州城,然而此時,英國對于他的既得利益并不滿足決定擴大侵略,第三階段:1841年秋-1842.81841年初,英國強占香港島。—— 1841年秋,攻占廈門、定海、寧波、吳淞——1842.8 英占南京下關清政府求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結束。教師提問:大清以逸待勞,英國長途奔襲,為何卻以失敗告終?在鴉片戰爭中,中國4億人口,軍隊80萬人,廣東福建水師:195艘水師船,按道理說,英國軍隊:約7000人(最多時2萬余人),人口:約1700萬人,艦船:19艘,我們有本土作戰的先決條件,又擁有百倍于英軍的武裝,卻為何敗于遠道而來的總兵力僅1萬人的英軍 中國 英國政治 封建主義,政治腐敗 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 落后的自然經濟,財政拮據 完成了工業革命,商品經濟發達軍事 裝備陳舊,國防廢弛 船堅炮利外交 閉關自守,愚昧無知 殖民擴張綜合 封建統治危機四伏 資本主義迅速崛起答案提示:①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鴉片戰爭時,英國已完成工業革命,處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生產力發達,制度先進,軍備優良,戰爭準備充分。②主觀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政治腐敗、經濟落后、軍備廢弛、戰爭領導者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作戰組織指揮不力。③根本原因——中國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無法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3.教師總結: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強國,這樣一個擁有先進生產力和近代戰爭武器的英國在同清王朝的較量中明顯處于優勢,這也決定了社會制度、生產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必然失敗的命運。“落后就要挨打”是鴉片戰爭留給國人最深刻的歷史教訓。三、《南京條約》的簽訂1.多媒體展示:中英《南京條約》場景圖是圖依據條約簽署親歷人約翰·普拉特上尉(Captain John Platt)所作油畫雕版原畫作現收藏于英國政府辦公機構白廳(White Hall)的“海外和英聯邦外交辦公室”。版畫下方有印有繪制人、雕版人、出版商等圖注右下角鈐中文鋼印“永遠和好”。(清政府代表:耆英;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約翰.普拉特 故意營造的“中英平等”的簽約場景,但《南京條約》真的平等嗎? 教師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 100萬銀元五口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關稅協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稅款,雙方協議2.教師引導學生,逐條歸納內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割地:嚴重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賠款:不但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困難,也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五口通商: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損害了中國的貿易主權。協定關稅:這表明關稅稅則中國自己不能做主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同時,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以“利益均沾”為借口,紛紛效尤。這樣,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就落入所有與中國通商的資本主義國家手中。《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此后,西方各國蜂擁而來,當時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正文部分內容,并提問:《南京條約》簽訂后,西方侵略者又強迫中國簽訂了哪些條約 有什么樣的危害 學生回答: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英國通過《虎門條約》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美國和法國通過條約,除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外,還擴大了侵略權益。領事裁判權: 領事裁判權是一種法外治權, 外國在華僑民脫離中國司法管轄的一種特權。然而這并非是指他們可以不遵守中國的法律,按照各自本國的駐華官員按照他們本國所準許的司法程序來確定他們的權利和義務的特權。總理衙門也曾明確表示外國人應和中國人一樣遵守中國的法律,如果違反應按照他們本國對類似案件所規定的法律予以懲罰。片面最惠國待遇:一國被迫給予另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當時的最優惠待遇(一般指商務方面,當時的中國則超出此范圍),也就是說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優惠只是針對締約國的一方而行的,并不是將締約雙方都賦予這種權利。4.教師總結:《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名義上是獨立的國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開始遭到外來干預,中國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課堂小結】鴉片戰爭以中國慘敗而告終,中國的天朝體系在英國的堅船利炮之下開始瓦解。這場戰爭以血淋淋的教訓告訴當時的中國政府我們已經落后,必須實現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思想的近代化。但當時的中國政府和精英階層們意識到了嗎?歷史的悲劇在第一次降臨時,人們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劇重演時,人們才會感到切膚之痛。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蒙之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