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9課:辛亥革命the Revolution of 1911壹·星火蔓延——革命志士的奮斗··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同盟會壹·星火蔓延——革命志士的奮斗·****起義時間:革命志士:地位:壹·星火蔓延——革命志士的奮斗·****起義時間:革命志士:地位:·劉道一(1884—1906)萍瀏醴起義1906年冬劉道一、蔡紹南同盟會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壹·星火蔓延——革命志士的奮斗·安慶起義時間:1907年革命志士:徐錫麟結果:寡不敵眾,徐錫麟死難。紹興起義時間:1907年夏革命志士:秋瑾結果:歹徒告密,秋瑾被捕遇難。·徐錫麟(1873—1907)·秋瑾(1875—1907)壹·星火蔓延——革命志士的奮斗·廣西/鎮南關起義時間:1907年革命志士:孫中山、黃興結果:奮戰七晝夜,最終失敗。壹·星火蔓延——革命志士的奮斗·廣州/黃花崗起義時間:1911年4月革命志士:黃興結果:寡不敵眾,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犧牲。·黃興(1874—1916)壹·星火蔓延——革命志士的奮斗·1912年,由當時的廣東軍政府撥10萬元在原墓地修建烈士陵園,并于同年5月15日(農歷三月廿九日)首次舉行了七十二烈士墓祭典。·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壹·星火蔓延——革命志士的奮斗··林覺民(1887—1911)事冗,無暇通候,罪過,罪過!本日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以當絕筆!——黃興《絕命書》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覺民《與妻書》·黃興(1874—1916)壹·星火蔓延——革命志士的奮斗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孫中山《<黃花崗烈士事略>序》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貳·帝國坍塌——武昌起義的勝利·萍瀏醴起義時間:1906年冬民主志士:劉道一、蔡紹南地位:同盟會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安慶起義時間:1907年民主志士:徐錫麟結果:寡不敵眾,徐錫麟死難。紹興起義時間:1907年夏民主志士:秋瑾結果:歹徒告密,秋瑾被捕遇難。廣西/鎮南關起義時間:1907年民主志士:孫中山、黃興結果:奮戰七晝夜,最終失敗。廣州/黃花崗起義時間:1911年4月民主志士:黃興結果:寡不敵眾,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犧牲。失敗貳·帝國坍塌——武昌起義的勝利··蔣翊武,辛亥革命前任武漢文學社社長。·孫武,辛亥革命前被武漢共進會、文學社等團體推為主席,并被推為革命軍參謀長。·四川保路運動發生后,清廷派湖北新軍前去鎮壓,造成武昌空虛,這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貳·帝國坍塌——武昌起義的勝利·10月9日前謀劃起義10月9日計劃泄露10月10日三鎮勝利10月11日軍政府成立11月下旬各省獨立孫武制造炸彈不慎爆炸,起義花名冊被俄國巡捕搜去。起義領導人有的被捕、有的逃亡,新軍革命黨人發動起義。武昌被起義軍占領后,漢陽、漢口的新軍積極響應起義。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全國一半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劉復基·彭楚藩·黎元洪貳·帝國坍塌——武昌起義的勝利··1911年10月11日,革命軍成立湖北軍政府·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貳·帝國坍塌——武昌起義的勝利··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叁·革命評價——是非功過的討論·材料一:在那時的中國,不把皇帝拉下馬,歷史就不能前進。封建制度是社會進步的最大障礙,而帝制又是這種制度最直接的體現者。革命派以鏟除帝制為己任,固然代表了中國社會的客觀要求……——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今者清廷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除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尊者,以違法論——孫中山《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材料三:關于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歷來的觀點認為,辛亥革命既勝利了,又失敗了。你認為它是否勝利了呢?請說明理由。叁·革命評價——是非功過的討論·如果說辛亥革命成功了,是因為:如果說辛亥革命失敗了,是因為: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2.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1.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叁·革命評價——是非功過的討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923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懇親大會上的題詞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我們要學習孫中山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我們要學習孫中山天下為公、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我們要學習孫中山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我們要學習孫中山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引自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時的講話【向偉人致敬】謝謝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9課 《辛亥革命》 教學設計一、設計理念本課以“辛亥革命”為教學主題,以“星火蔓延——革命志士的奮斗”“帝國坍塌——武昌起義的勝利”“革命評價——是非功過的討論”為線索,根據事件發生的順序環環相扣,不僅普及辛亥革命發展過程中的相關歷史常識,更將革命黨人身上所具有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力量融入到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和評判中,從而增強學生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民族振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知道關于辛亥革命的一些基本常識,如時間、地點、人物小故事等,但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如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和認識仍缺少辯證性和全面性。他們學習積極性高,好奇心強,但在學習方法和材料分析上還存在著不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年齡特征,采取創設情境、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之中,學會自主學習,積極思考探究,掌握學習方法,培養材料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三、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單元主題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上承《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下接《中華民國的創建》,無論從教材編寫角度還是歷史發展角度,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課。本課共有兩個子目:革命志士的奮斗和武昌起義,兩目之間是遞進發展關系,武昌起義前多次革命志士的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但是逐漸動搖了清朝的專制統治,為武昌起義成功作出了重要鋪墊。武昌起義振奮了民眾的革命精神,在其推動下,全國各地的革命斗爭迅速發展,形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新高潮。辛亥革命是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革命理論的重要實踐,它成功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四、教學目標(一)能夠通過對歷史圖片和材料的解讀知道同盟會成立后各地起義爆發的時間、地點和結果;能運用史實列舉出革命志士的英雄人物事跡;能夠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和解讀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二)能夠通過對武昌起義和之前各地起義的分析、對比,掌握前后革命發展的內在聯系。能用階級分析法和歷史分析法全面辯證地看待辛亥革命,認識到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三)能夠意識到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所進行的艱苦斗爭因其無法超越時代背景的局限性而必然走向妥協,認識到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斷探索的奮斗精神,從而堅定走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是歷史的必然,增強學生實現民族振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五、教學重難點分析(一)教學重點分析:同盟會成立多次革命志士的武裝起義和武昌起義的發展過程是本課的重點。武昌起義前多次革命志士的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但是逐漸動搖了清朝的專制統治,為武昌起義成功作出了重要鋪墊。武昌起義振奮了民眾的革命精神,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使得全國各地的革命斗爭迅速發展。(二)教學難點分析: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作為一個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何引導學生對辛亥革命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作出實事求是的科學評價,避免簡單肯定或否定,這對于師生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六、教學環節(一)新課導入展示:導語:同學們請看屏幕上的這張照片,這是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110多年前的1911年,正是在這里,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發布了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帝制,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那同學們是否了解,為了這一天的到來,革命志士們作了那些前赴后繼的斗爭?又付出了怎樣的犧牲?我們又能從他們身上學到怎樣的精神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堂,一起去了解一下革命黨人催人淚下的英雄事跡。教學設計意圖:圖片導入,再加上教師的講解和一連串的發問,學生能比較直觀感受接下來的學習任務,從而調動起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歷史遺跡導入也能使學生增強歷史的現實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建設歷史博物館和保護歷史遺跡的重要意義。(二)新課講授展示:教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孫中山的主張逐漸得到其他革命黨人的認同,成為革命黨人公認的領袖。為了集中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同盟會的成立使得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那在同盟會成員的領導下,革命黨人又發動了哪些起義呢?大家閱讀教材了解一下這些事跡,簡單列出起義的時間,參與或犧牲的革命志士有哪些,以及起義的結果是怎樣的。學生:結合教師的講述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并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展示:教師: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些革命志士為此作出了怎樣的努力。我們先看1906年萍瀏醴起義,這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最大規模武裝起義,聲勢浩大,前后參加的有三萬多人。但是這次起義以“會黨”為主體,會黨是民間反清的秘密團體。他們的組織龐大但沒有紀律,成員多數沒有文化,敢于造反但沒有政治信仰,也缺乏統一的領導核心。革命黨與會黨在反清目標上一拍即合,但革命黨控制不了會黨,起義一哄而起,很快失敗,劉道一等革命青年被俘遇害。再來看1907年的安慶、紹興起義:光復會的成員很多是留學日本的青年學生。徐錫麟和秋瑾從日本回來在浙江紹興辦大通學堂,聚集革命力量。徐錫麟通過關系弄到安徽巡警處會辦和巡警學校監督的職務,于是,他們準備在浙江、安徽同時發動起義。由于大通學堂公開練習槍械,并與會黨聯絡,起義還沒開始就暴露了。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得手,但沒多少人響應起義,徐錫麟被捕犧牲。紹興那邊的大通學堂被包圍,秋瑾不肯逃走,慷慨就義。1907年的鎮南關起義:孫中山親赴越南河內,與黃興共同籌劃領導廣西起義,襲取鎮南關,起義軍奮戰七晝夜,因彈藥缺乏最終失敗,這次起義的規模很小,地點又是在邊陲,影響并不大。影響最大的應該屬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這是孫中山、黃興等人精心籌劃的一次起義,也是花錢最多、犧牲最多的起義。孫中山的計劃是奪取廣州后,再分兵北伐武漢、南京。起義前革命黨籌劃到的錢可以武裝七八千人。自愿參加起義的都是青年知識分子,以海外華僑和福建、廣東人居多。起義準備接近完成之時,華僑青年溫生才獨自刺殺清廣州將軍孚琦,導致全城戒嚴,起義被迫改變計劃,發動之際只有四百人參加,黃興率領百余人攻打兩廣總督衙門,苦戰一晝夜,大部分人犧牲。現在到廣州黃花崗公園還可以看到七十二烈士墓,而實際犧牲的至少八十六人。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對這些武裝起義的大致情況進行了解。教師:革命黨人有明確的志向,為國為民不惜流血犧牲。他們很多人原本衣食無憂。黃興,長沙人,留學日本,成立華興會時,為解決革命經費,說服母親,變賣了祖產田地兩千畝和占地 30 畝的大宅院。林覺民,留學日本,犧牲時24歲,他的故居在如今福州市的“三坊七巷”,林家是殷實之家。他們如果為自己著想,都能享有超乎常人的生活水平,但是,他們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孫中山在評價黃花崗起義時曾說過:“是役也,碧血橫飛……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直可驚天地、泣鬼神。”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可歌可泣,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學生:了解這些革命志士如黃興和林覺民的英雄事跡,感受他們他們身上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學設計意圖:開頭通過新舊知識建立起聯系,達到舊識新用的目的,也便于學生建立起歷史發展的聯系觀。通過對各地爆發的起義的講解,結合歷史地圖,幫助學生樹立起基本的時空觀。通過對革命志士英雄事跡的了解,從他們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自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武裝起義,但都已失敗而告終。但他們并沒有氣餒,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發動起義,革命的浪潮日益高漲,逐漸地瓦解著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直到1911年,革命的局勢終于有了逆轉。大家閱讀教材第44頁第一自然段,了解革命黨人在武漢進行了哪些活動?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革命黨人在武漢的活動。教師:在1911年,湖北的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積極活動,湖北新軍約有 1.7 萬人,參加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的以及傾向革命的官兵已有6千人左右。1911 年 8、9 月之間,為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湖北新軍被調入川,留守武漢只有8千人,形勢對起義非常有利,這時武昌起義的內外部條件都已經具備了。那么這場起義是怎樣一步步將清王朝推翻的呢?大家結合屏幕上的時間節點再次閱讀教材。總結一下起義發展的幾個階段。學生:結合屏幕上展示的幾個時間點對武昌起義的過程進行梳理。展示:教師: 下面老師帶著大家梳理一下武昌起義的過程。1911年9月,文學社、共進會根據同盟會的指示聯合成立領導機構,準備起義。10月9日,共進會負責人孫武在漢口裝制炸彈失手引爆,起義計劃暴露。這天文學社也有30多人被捕,3人被殺。10月10 日,起義領導人劉復基、彭楚藩被捕,起義軍臨時總司令蔣翊武發出命令后逃亡,新軍內的革命士兵人人自危,要么坐以待斃,要么拼死一搏,晚7時,新軍工程營的熊秉坤偶然開槍,發出起義信號。起義士兵奪取軍械庫,進攻總督府,一夜之間,占領了武昌全城,漢陽、漢口的新軍也積極響應起義。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學生: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了解武昌起義的過程。教學設計意圖:通過對武昌起義過程的梳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學生的自主學習梳理為主,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展示:教師:(對辛亥革命的后續事件進行講述)“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獨立,革命形勢一片大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為避免生靈涂炭,革命黨人力圖通過和平方式實現共和,多次與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交涉,袁世凱以讓清帝退位為條件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清宣統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詔退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接著進行提問)“關于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歷來的觀點認為,辛亥革命既勝利了,又失敗了。你認為它是否成功了呢?請說明理由。”請大家結合以上材料相互之間討論一下并進行總結。學生:根據屏幕展示的內容和教材的內容進行充分討論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說明。教師:通過剛才的討論,老師進行一下總結。認為辛亥革命成功的同學的理由是: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2.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認為辛亥革命失敗的同學給出的理由是:1.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學生:對辛亥革命成功與否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總結。教學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通過討論和總結,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通過分析對辛亥革命成與敗的不同觀點,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思維。(三)本課小結展示:教師:正如認為辛亥革命失敗的同學那樣,孫中山的晚年仍然致力于民主革命,他在1923年中國國民黨懇親大會上的題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激勵著后來的一批又一批民主革命志士走向革命的戰場,后來這句話也成為了他遺囑中貫穿始終的中心思想。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時的講話時說的那樣:“我們要學習孫中山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天下為公、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心系天下,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將來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作出自己的貢獻!學生:學習孫中山的革命精神進行情感升華。教學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時的講話》,學習革命黨人為國為民、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認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締造共和的偉大歷史意義。從而使學生樹立起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同時又與開頭的提問相呼應,首位呼應,自成一體。七、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9課:辛亥革命教學設計.docx 第9課:辛亥革命設計.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