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說課課題: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材結構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有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兩目之間因果相聯,人民解放戰爭是國共兩黨的最后決戰,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迅速走向勝利的階段。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在廣大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軍屢戰屢勝,獲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中國近代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課程標準 知道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了解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史實, 知道遼沈、淮海、平靜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 簡析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核心素養目標 史料實證:通過有關土地改革的文件、圖片及影音資料,還原歷史史實,引導學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歷史解釋:結合教材及史料,對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及南京解放等歷史史實進行再認識。 時空觀念:依據《三大戰役示意圖》,明確人民解放戰爭中進行戰略反攻的三大戰役,加強歷史學習中的時空觀念。 唯物史觀:依據《三大戰役示意圖》,明確人民解放戰爭中進行戰略反攻的三大戰役,加強歷史學習中的時空觀念。 家國情懷:通過學習三大戰役的勝利,使學生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學生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想象力豐富,有表現自己的熱情,他們朝氣蓬勃、思維敏捷、敢為人先、最少陳舊觀念、最具創造活力、思維積極性很容易被激發出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是需要學生銘記并體會共產黨得道者多助的奮斗過程。其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近,學習過程中可以以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觀,也可運用多類史料和地圖加深學生對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原因的理解。兩基三點 基礎知識:了解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和戰略反攻及南京解放的基本歷史史實。 基本技能:培養學生依據史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 重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戰略反攻及南京解放 難點: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 易混淆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與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需有所區分,易混淆重 難點突破 針對重點: 針對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教師首先需讓學生明白土地改革的概念和與此相關的抗戰時期所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而后結合教師講解《中國土地法大綱》和改革的總路線,最后引導學生從解放區、解放區農民和解放戰爭三個方面去概括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針對三大戰役,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引導學生明確三大戰役的背景,結合地圖講解三大戰役的經過或者播放《大觀戰》等影像資料,讓學生感受人民解放戰爭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最后強調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針對難點: 針對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教師可以出示三大材料,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從共產黨的戰略戰術、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以及解放區土地改革后 ,人民群眾的支持三大方面去歸納概括,且可以結合《淮海戰役人民支前統計表》加以說明。教法學法 教法:講述法、講解法、圖表示意教學法、 談話法和討論教學法 學法:讀圖法、分析法教學過程及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2分鐘) 展示《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詩歌導入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學習。 二、展示課題、整體感知(1分鐘) 《人民解放戰爭》 三、解讀目標 、指向明確(2分鐘) 史料實證:通過有關土地改革的文件、圖片及影音資料,還原歷史史實,引導學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歷史解釋:結合教材及史料,對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及南京解放等歷史史實進行再認識。 時空觀念:依據《三大戰役示意圖》,明確人民解放戰爭中進行戰略反攻的三大戰役,加強歷史學習中的時空觀念。 唯物史觀:依據《三大戰役示意圖》,明確人民解放戰爭中進行戰略反攻的三大戰役,加強歷史學習中的時空觀念。 家國情懷:通過學習三大戰役的勝利,使學生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學生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新課教授 凝聚知識 自主學習—梳理知識(5分鐘) 自主梳理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內容和目的、戰略反攻的標志和三大戰役的概括、七屆二中全會的內容與意義。 2.教師講解—重點講解(10分鐘)教師出示材料簡述引導學生思考解放區土地改革的背景與意義,結合地圖講解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重要意義,結合地圖與材料講解三大戰役的具體經過,結合材料引導學生探究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 合作探究—難點突破(15分鐘) 【一】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材料1:1937年,這里的貧雇農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畝,到1947年,他們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畝,在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地主、雇農和長工都不存在了...... —《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 材料2:在參軍保田口號下,大批青壯年農民潮水般涌入人民軍隊。各地農民不僅將糧食、被服等送上前線,而且組成運輸隊、擔架隊、破路隊等隨軍組織,擔負戰地勤務。他們還廣泛建立與加強民兵組織,配合解放軍作戰。 材料3: 探究: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有什么歷史意義? 【二】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 材料一:萬急,延安毛澤東先生勛鑒: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 ——蔣介石給毛澤東的電報 材料二:解放區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民踴躍參軍。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也由戰前的120萬增加到195萬,在戰場上逐漸占據了主動。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軍變戰略防御為戰略進攻的決策。 材料三:解放戰爭(1946.7—1950.6)國共軍隊人員損失統計表 結合材料探究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及啟示? 合作交流形成觀點: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及啟示(5分鐘) 小組展示觀點交鋒:不同角度不同觀點不同結論 (7分鐘) 歸納點撥展示答案:展示結論著重升華學習素養 (3分鐘) 達標檢測(3分鐘) 依據導學案,完成隨堂練習作業,定時上傳 課堂小結(2分鐘)評價設計 分值評價、激勵性語言評價 考查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方面進行評價,積極給予鼓勵和引導,激發與提升歷史學習的積極性,規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行為與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