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 西北地區 練習- 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級下冊 歷史與社會一、單項選擇題1.有學者按自然地理特征,將中國分成如圖所示的四塊區域,并分別命名為“金色中國”、“銀色中國”、“綠色中國”和“黃色中國”。讀圖,有關各區域地理景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A.“綠色中國”——草原廣袤,牛羊成群B.“銀色中國”——沃野千里,綠樹成蔭C.“金色中國”——茫茫戈璧,黃沙漫漫D.“黃色中國”——地勢高聳,冰川廣布2.下列關于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A.農田主要分布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灌溉的地勢平坦的地區B.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地帶廣種水稻、小麥、棉花、瓜果C.西北地區依靠冰雪融水,畜牧業和林業發達D.內蒙古牧區以高山牧場為主3.讀甲、乙兩省區的輪廓圖,關于兩省區的敘述,下列說法中正確的一項是( )A.兩省區都位于沿海地區,海陸交通便利B.兩省區的自然資源豐富C.兩省區的氣候特征都是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D.兩省區的經濟都是出口導向型經濟4.位于我國西北地區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氣候干旱,但寧夏平原素有“塞上江南”之稱。請據下圖分析,其形成的優越自然條件是( )①平原地區,地形平坦 ②黃河經流,水源充足 ③歷史悠久,農業發達 ④“西部大開發”等政策支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閱讀下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①地區土地遼闊,人口密度小B.②地區降水最豐富,適合發展水稻種植C.③地區比①地區緯度更低,所以夏季更炎熱D.④地區礦產資源最豐富,可以跨區域支援其他地區6.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返回器攜帶月壤返回地球,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北緯41°10′~43°22′,東經110°20′~113°)著陸場。返回器選擇在四子王旗著陸是因為該地有符合探測器安全返回的自然條件,這些條件包括( )①位于內蒙古草原,地形平坦開闊 ②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晴天多③地處我國內陸,遠離國境線 ④人口稀少,附近交通方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我國西北地區風沙大,降水少,氣候干旱,主要原因是A.地勢高 B.緯度高 C.地處內陸,距離海洋較遠 D.多盆地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形的突出特點是( )A.區內沒有外流河 B.干旱少雨 C.“三山夾兩盆” D.平原、山地相間9.新疆的瓜果特別甜,主要是因為( )①晝夜溫差大,瓜果含糖量高 ②土質特殊 ③灌溉的水源特別 ④日照充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10.每年秋天,大量的河南農民奔赴新疆去采摘棉花,新疆種植棉花的優勢條件不包括( )A.晝夜溫差大 B.空氣濕度小 C.灌溉水源足 D.勞動力充足11.新疆“葡萄瓜果甜又甜“的原因是( )A.品種優良 B.灌溉水源充足 C.土壤肥沃 D.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12.新疆有一怪:“干旱盼太陽。”天氣越干旱,塔里木河流域的人們越盼望出太陽。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A.天氣干旱,河流斷流,吸引游人觀光 B.氣溫高,有利于牧草生長C.天氣干旱,太陽能豐富 D.氣溫高,冰雪融水多,灌溉水源充足13.《中國詩詞大會》點燃了國人對詩詞的熱情。以下詩詞均以“春”為關鍵詞,其中描述西北地區景觀的是( )A.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B.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C.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D.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14.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形成塬、梁、茆、川等不同的地貌景觀。讀“黃土高原生態建設圖”,思考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另一方面采取修梯田、擋土壩等工程措施,進行綜合治理B.圖中的緩坡地種植優質山杏、牧草、修梯田C.圖中的陡坡應該發展種植業,種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D.圖中的坡腳應修擋土壩、護坡壩15.近年來,我國西部地區根據當地實際,引進資金和人才,使農業、工礦業、旅游業等得到強勁發展。這一事實說明區域經濟發展應( )①因地制宜 ②優勢互補 ③完全均衡 ④體現特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社會調查是我們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重要渠道。以下是某中學組織開展的“調查家鄉”活動所獲信息。據此判斷,該家鄉最有可能的所屬省區是( )地理位置 西北地區氣候特征 年降水量幾乎都在400毫米以下生產生活 以畜牧業為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文化娛樂 那達慕大會是該地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A.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B.甘肅省 C.青海省 D.內蒙古自治區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資料卡“雙碳”目標 碳達峰是指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通過節能減排、植樹造林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零排放”。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讀圖1,寫出新疆油氣田主要分布的兩大盆地。(2)根據圖2,歸納新疆能源消費結構變化特點。(3)綜合上述材料,請你為新疆能源綠色轉型提出具體措施。18.天山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山系,綿延中國境內約1700千米,主要位于新疆。結合以下材料回答問題。(1)圖1中庫爾勒位于烏魯木齊的_____方向。(2)據圖1描述天山植被分布的特征,并結合圖2說明形成這一特征的主要因素。在新疆,天山被稱為垂直的牧場。那里的牧民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轉移草場放牧,稱為轉場。他們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節利用不同高度草場的遷徙游牧方式。(3)根據材料,簡述天山牧民轉場的大致過程。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這種遷移游牧方式。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C2.A3.B4.A5.A6.A7.C8.C9.D10.D11.D12.D13.B14.C15.B16.D17.(1)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2)新疆能源消費結構變化特點是以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為主;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占比低,比重不斷上升(3)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低碳技術推廣等18.(1)庫爾勒位于烏魯木齊的南方。(2)不同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不同海拔高度氣溫、降水的變化導致植被的明顯變化。(3)過程:夏季在海拔較高的草甸、草場放牧;冬季在山麓牧場放牧、過冬。這種轉場的游牧方式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了不同海拔的草場資源,同時也保護了草場資源,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和草場的可持續發展。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