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本題有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面一組圖片是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據此推斷,該遺址最有可能是( ?。?br/>A.元謀人遺址 B.半坡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北京人遺址
【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
AB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河姆渡遺址和題干圖片內容相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2.(2021七上·臨海期末)青銅工藝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標志,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
A.利簋 B.毛公鼎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司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司母戊鼎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注意識記商朝青銅器的有關史實。
3.(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圖中,該人物的貢獻有(  )

①制作生產工具 ②教民開墾耕種
③教人挖掘水井 ④帶人治水除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相傳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①②是炎帝的貢獻,和題干中的禹不符,排除。
B項③④是夏禹的貢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夏禹的準確識記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4.(2021七上·臨海期末)《禮記》中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 ?。?br/>A.分封制 禪讓制 B.分封制 世襲制
C.禪讓制 世襲制 D.禪讓制 郡縣制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禪讓制和世襲制。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禪讓制 世襲制分別是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禪讓制到世襲制的演變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禪讓制和世襲制。
5.(2021七上·臨海期末)“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達,卻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薄八笔侵福ā 。?br/>A.故宮 B.靈渠 C.大運河 D.都江堰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據“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達,卻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聯系所學可知,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BC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都江堰和題干描述相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的相關史實。
6.(2021七上·臨海期末)西安霸陵出土的文物,進一步印證了漢文帝重視“以德化民”,下列史實中能說明漢文帝“德”的是( ?。?br/>①在位20多年,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
②實行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
③吸取秦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訓,下令“兵皆罷歸家”
④拒絕接受進獻的千里馬,還下詔表明不接受獻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漢文帝在位 20多年,生活簡樸,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有人獻千里馬,他拒絕接受,還下詔表明不接受獻禮。①④能說明漢文帝重視“以德化民”。 ②實行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的是漢武帝;③吸取秦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訓,下令“兵皆罷歸家”的是漢高祖。
C項①④能說明漢文帝的“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
7.(2021七上·臨海期末)請你仔細觀察下圖,據圖指出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br/>A.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遷往中原 B.中原漢族人民大量前往江南
C.江南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 D.南朝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
【答案】B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分析圖片可知,東漢末年,北方戰亂,為躲避戰亂,人口開始南遷,西晉后期,匈奴等族乘漢族統治者集團內亂之機起兵,西北少數民族不斷向中原推進。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浪潮。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為南方補充了大量勞動人手,而且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經驗,使本來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的江南地區迅速發展起來,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初步開發。
ACD三項解讀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中原漢族人民大量前往江南是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的主要因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掌握北人南遷的原因和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8.(2021七上·臨海期末)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下列關于文化成就對應正確的是( ?。?br/>時期 人物 著作(成就)
A 西漢 司馬遷 《史記》
B 西晉 蔡倫 總結前人的經驗,改進造紙術
C 東晉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D 南北朝 祖沖之 《齊民要術》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A項A對應正確,符合題意;
B項B對應錯誤,蔡倫生活于東漢時期,不符合題意;
C項C對應錯誤,張仲景生活于東漢時期,不符合題意;
D項D對應錯誤,《齊民要術》的作者是賈思勰,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圖為浙江某山區地形圖。據圖判斷該山區可能孕育河流的是( ?。?br/>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分析】 讀圖可知,圖中①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②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山谷處容易形成河流;③處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④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河流發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水往低處流,由此可以推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河流發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從高處流向低處。一般來說,地勢的高低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反過來,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勢的高低狀況。
10.(2021七上·臨海期末)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黃河、長江的河流流向是( ?。?br/>A.向東流 B.向北流 C.向西流 D.向南流
【答案】A
【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黃河、長江的河流流向是向東流。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受地勢的影響,我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注入太平洋 。
11.(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圖為臺州某地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讀圖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是( ?。?br/>A.熱帶季風氣候 B.亞熱帶季風氣候
C.溫帶季風氣候 D.溫帶大陸性氣候
【答案】B
【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
【解析】【分析】 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由此可以確定該地位于亞熱帶地區。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讀圖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
12.(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圖為某飛機在甲、乙、丙間沿地球大圓周飛行軌跡示意圖。
據圖確定,飛機沿甲、乙、丙飛行,其飛行方向是( ?。?br/>A.一直都向東飛 B.一直向東北飛
C.先西北后西南 D.先東北后東南
【答案】D
【知識點】經緯網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飛機從甲地飛往乙地,是向東北方向飛行;從乙地飛往丙地,是向東南方向飛行。因此, 飛機沿甲、乙、丙飛行,其飛行方向是先向東北后向東南。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根據在經緯網上,經線的度數叫做經度,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緯線的度數叫緯度,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
二、非選擇題(本題有3小題,共30分)
13.(2021七上·臨海期末)“大一統”觀念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某班同學以“大一統”為主題開展三個層面的探究活動,以下是同學們收集的資料,請你參與。
【百家爭鳴】
材料一:
學派 ①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莊子 墨子 韓非子 吳起 孫臏
【制度創新】
材料二:秦始皇采納了法家的主張,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2000余年政治制
度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摘編自諶旭彬《秦制兩千年》
【思想抉擇】
材料三:漢武帝問策賢良,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1)表格中①處應該填寫什么學派?并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這套“新的政治體制”是什么。
(3)依據董仲舒的觀點,漢武帝在思想領域采取了什么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武帝
采納其觀點的原因。
【答案】(1)①儒家 ②仁
(2)中央集權制度。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孔子是儒家學說創始人,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鬃拥乃枷牒诵氖恰叭省?。
(2)根據材料二“秦始皇采納了法家的主張,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聯系所學,秦始皇在政治上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3)聯系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思想統治,思想文化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漢武帝之所以采納其觀點,是因為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故答案為:(1)①儒家;②仁。
(2)中央集權制度。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措施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百家爭鳴,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相關知識。
14.(2021七上·臨海期末)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民族交融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斗爭中的融合】
材料一: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各自利益,展開激烈的爭斗。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與此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在與周邊少數民族長期交往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摘編自統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溝通中的融合】
材料二:
【相處中的融合】
材料三: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雜居相處……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少數民族的食物、服裝、用具等也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統治者,與漢族人士合作,研習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
——摘編自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材料一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什么?
(2)圖一反映了西漢時期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圖一與圖二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3)根據材料,概括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方式,并結合所學闡明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歷史作
用。
【答案】(1)諸侯爭霸;民族交融。
(2)張騫出使/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有利于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或者張騫通
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3)人口遷徙(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兩點即可)
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
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各自利益,展開激烈的爭斗。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諸侯爭霸。材料一中的“與此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在與周邊少數民族長期交往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交融。
(2)仔細觀察材料二圖片可知,圖一反映了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圖二反映了絲綢之路。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與內地之間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
(3)根據材料三中的“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雜居相處……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少數民族的食物、服裝、用具等也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統治者,與漢族人士合作,研習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可知,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方式有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故答案為:(1)諸侯爭霸;民族交融。
(2)張騫出使/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有利于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或者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3)人口遷徙(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兩點即可)。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民族交融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調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15.(2021七上·臨海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圖1 亞洲部分地區略圖
圖2 甲城市各月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
(1)說出圖1中重要洲界名稱:①是  ?。ㄉ矫}),②是  ?。ê#?;該地區的居民多  ?。ㄈ朔N),信奉    (宗教)。
(2)圖1 中的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島的   ,其選址受   因素影響。
(3)根據圖2,分析甲所在半島“傳統民居墻比較厚、窗子比較小”的原因。
【答案】(1)大高加索山脈;紅海;白色人種;伊斯蘭教
(2)西部;地形
(3)該地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沙漠廣布,晝夜溫差大);墻厚可以隔
熱,窗小可以阻風、防風沙
【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
【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結合圖中信息可知,①是大高加索山脈,②是紅海;該地區的居民多白色人種,信仰伊斯蘭教。
(2)、圖1 中的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島的西部,其選址受地形因素影響。
(3)、根據圖2,分析甲所在半島“傳統民居墻比較厚、窗子比較小”的原因是該地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沙漠廣布,晝夜溫差大);墻厚可以隔熱,窗小可以阻風、防風沙。
【點評】中東地區主要是白色人種。這里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是伊斯蘭文化的核心地帶以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地區。阿拉伯人普遍信奉伊斯蘭教。麥加城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地理位置、民族矛盾、宗教文化糾紛、領土紛爭、對石油和水資源的爭奪,是中東地區必久生戰爭和沖突的重要因素。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臺州市臨??h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本題有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面一組圖片是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據此推斷,該遺址最有可能是( ?。?br/>A.元謀人遺址 B.半坡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北京人遺址
2.(2021七上·臨海期末)青銅工藝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標志,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br/>A.利簋 B.毛公鼎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3.(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圖中,該人物的貢獻有(  )

①制作生產工具 ②教民開墾耕種
③教人挖掘水井 ④帶人治水除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021七上·臨海期末)《禮記》中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 ?。?br/>A.分封制 禪讓制 B.分封制 世襲制
C.禪讓制 世襲制 D.禪讓制 郡縣制
5.(2021七上·臨海期末)“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達,卻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薄八笔侵福ā 。?br/>A.故宮 B.靈渠 C.大運河 D.都江堰
6.(2021七上·臨海期末)西安霸陵出土的文物,進一步印證了漢文帝重視“以德化民”,下列史實中能說明漢文帝“德”的是( ?。?br/>①在位20多年,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
②實行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
③吸取秦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訓,下令“兵皆罷歸家”
④拒絕接受進獻的千里馬,還下詔表明不接受獻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2021七上·臨海期末)請你仔細觀察下圖,據圖指出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br/>A.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遷往中原 B.中原漢族人民大量前往江南
C.江南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 D.南朝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
8.(2021七上·臨海期末)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下列關于文化成就對應正確的是( ?。?br/>時期 人物 著作(成就)
A 西漢 司馬遷 《史記》
B 西晉 蔡倫 總結前人的經驗,改進造紙術
C 東晉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D 南北朝 祖沖之 《齊民要術》
A.A B.B C.C D.D
9.(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圖為浙江某山區地形圖。據圖判斷該山區可能孕育河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1七上·臨海期末)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黃河、長江的河流流向是( ?。?br/>A.向東流 B.向北流 C.向西流 D.向南流
11.(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圖為臺州某地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讀圖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是( ?。?br/>A.熱帶季風氣候 B.亞熱帶季風氣候
C.溫帶季風氣候 D.溫帶大陸性氣候
12.(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圖為某飛機在甲、乙、丙間沿地球大圓周飛行軌跡示意圖。
據圖確定,飛機沿甲、乙、丙飛行,其飛行方向是( ?。?br/>A.一直都向東飛 B.一直向東北飛
C.先西北后西南 D.先東北后東南
二、非選擇題(本題有3小題,共30分)
13.(2021七上·臨海期末)“大一統”觀念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某班同學以“大一統”為主題開展三個層面的探究活動,以下是同學們收集的資料,請你參與。
【百家爭鳴】
材料一:
學派 ①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莊子 墨子 韓非子 吳起 孫臏
【制度創新】
材料二:秦始皇采納了法家的主張,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2000余年政治制
度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摘編自諶旭彬《秦制兩千年》
【思想抉擇】
材料三:漢武帝問策賢良,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br/>——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1)表格中①處應該填寫什么學派?并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這套“新的政治體制”是什么。
(3)依據董仲舒的觀點,漢武帝在思想領域采取了什么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武帝
采納其觀點的原因。
14.(2021七上·臨海期末)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民族交融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斗爭中的融合】
材料一: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各自利益,展開激烈的爭斗。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與此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在與周邊少數民族長期交往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摘編自統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溝通中的融合】
材料二:
【相處中的融合】
材料三: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雜居相處……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少數民族的食物、服裝、用具等也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統治者,與漢族人士合作,研習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
——摘編自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材料一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什么?
(2)圖一反映了西漢時期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圖一與圖二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3)根據材料,概括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方式,并結合所學闡明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歷史作
用。
15.(2021七上·臨海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圖1 亞洲部分地區略圖
圖2 甲城市各月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
(1)說出圖1中重要洲界名稱:①是  ?。ㄉ矫}),②是   (海);該地區的居民多  ?。ㄈ朔N),信奉    (宗教)。
(2)圖1 中的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島的   ,其選址受   因素影響。
(3)根據圖2,分析甲所在半島“傳統民居墻比較厚、窗子比較小”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
AB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河姆渡遺址和題干圖片內容相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2.【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司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司母戊鼎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注意識記商朝青銅器的有關史實。
3.【答案】B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相傳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①②是炎帝的貢獻,和題干中的禹不符,排除。
B項③④是夏禹的貢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夏禹的準確識記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4.【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禪讓制和世襲制。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禪讓制 世襲制分別是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禪讓制到世襲制的演變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禪讓制和世襲制。
5.【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據“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達,卻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聯系所學可知,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BC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都江堰和題干描述相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的相關史實。
6.【答案】C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漢文帝在位 20多年,生活簡樸,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有人獻千里馬,他拒絕接受,還下詔表明不接受獻禮。①④能說明漢文帝重視“以德化民”。 ②實行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的是漢武帝;③吸取秦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訓,下令“兵皆罷歸家”的是漢高祖。
C項①④能說明漢文帝的“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
7.【答案】B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分析圖片可知,東漢末年,北方戰亂,為躲避戰亂,人口開始南遷,西晉后期,匈奴等族乘漢族統治者集團內亂之機起兵,西北少數民族不斷向中原推進。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浪潮。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為南方補充了大量勞動人手,而且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經驗,使本來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的江南地區迅速發展起來,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初步開發。
ACD三項解讀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中原漢族人民大量前往江南是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的主要因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掌握北人南遷的原因和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8.【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A項A對應正確,符合題意;
B項B對應錯誤,蔡倫生活于東漢時期,不符合題意;
C項C對應錯誤,張仲景生活于東漢時期,不符合題意;
D項D對應錯誤,《齊民要術》的作者是賈思勰,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答案】B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分析】 讀圖可知,圖中①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②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山谷處容易形成河流;③處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④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河流發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水往低處流,由此可以推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河流發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從高處流向低處。一般來說,地勢的高低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反過來,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勢的高低狀況。
10.【答案】A
【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黃河、長江的河流流向是向東流。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受地勢的影響,我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注入太平洋 。
11.【答案】B
【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
【解析】【分析】 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由此可以確定該地位于亞熱帶地區。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讀圖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
12.【答案】D
【知識點】經緯網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飛機從甲地飛往乙地,是向東北方向飛行;從乙地飛往丙地,是向東南方向飛行。因此, 飛機沿甲、乙、丙飛行,其飛行方向是先向東北后向東南。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根據在經緯網上,經線的度數叫做經度,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緯線的度數叫緯度,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
13.【答案】(1)①儒家 ②仁
(2)中央集權制度。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孔子是儒家學說創始人,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鬃拥乃枷牒诵氖恰叭省?。
(2)根據材料二“秦始皇采納了法家的主張,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聯系所學,秦始皇在政治上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3)聯系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思想統治,思想文化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漢武帝之所以采納其觀點,是因為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故答案為:(1)①儒家;②仁。
(2)中央集權制度。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措施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百家爭鳴,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相關知識。
14.【答案】(1)諸侯爭霸;民族交融。
(2)張騫出使/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有利于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或者張騫通
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3)人口遷徙(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兩點即可)
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
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各自利益,展開激烈的爭斗。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諸侯爭霸。材料一中的“與此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在與周邊少數民族長期交往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交融。
(2)仔細觀察材料二圖片可知,圖一反映了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圖二反映了絲綢之路。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與內地之間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
(3)根據材料三中的“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雜居相處……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少數民族的食物、服裝、用具等也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統治者,與漢族人士合作,研習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可知,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方式有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故答案為:(1)諸侯爭霸;民族交融。
(2)張騫出使/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有利于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或者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3)人口遷徙(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兩點即可)。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民族交融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調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15.【答案】(1)大高加索山脈;紅海;白色人種;伊斯蘭教
(2)西部;地形
(3)該地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沙漠廣布,晝夜溫差大);墻厚可以隔
熱,窗小可以阻風、防風沙
【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
【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結合圖中信息可知,①是大高加索山脈,②是紅海;該地區的居民多白色人種,信仰伊斯蘭教。
(2)、圖1 中的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島的西部,其選址受地形因素影響。
(3)、根據圖2,分析甲所在半島“傳統民居墻比較厚、窗子比較小”的原因是該地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沙漠廣布,晝夜溫差大);墻厚可以隔熱,窗小可以阻風、防風沙。
【點評】中東地區主要是白色人種。這里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是伊斯蘭文化的核心地帶以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地區。阿拉伯人普遍信奉伊斯蘭教。麥加城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地理位置、民族矛盾、宗教文化糾紛、領土紛爭、對石油和水資源的爭奪,是中東地區必久生戰爭和沖突的重要因素。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洛隆县| 汶上县| 乌鲁木齐市| 盈江县| 高碑店市| 德清县| 开鲁县| 游戏| 西昌市| 汽车| 鄂托克前旗| 福贡县| 富裕县| 平塘县| 公安县| 扎赉特旗| 互助| 伊金霍洛旗| 乡宁县| 南川市| 龙泉市| 宜君县| 福建省| 衡南县| 大悟县| 江安县| 商河县| 平潭县| 湟源县| 五大连池市| 安塞县| 织金县| 佛山市| 陵川县| 阿拉善盟| 平潭县| 无锡市| 青浦区| 瑞安市| 上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