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七上·吳興期末)讀圖,下列關于該地的說法正確的是( )A.乙村位于甲村的南方 B.丙河自東南向西北流C.乙村的海拔比甲村高 D.甲乙兩村相距200千米【答案】A【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以甲村建立方向坐標,乙村位于甲村的南方。根據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可知,圖中,丙河自西向東流。乙村的海拔是在700到800米之間,甲村的海拔在900到1000米之間,乙村的海拔比甲村低。根據圖中給出的比例尺,量出甲乙兩村的圖上距離,甲乙兩村相距200千米,錯誤。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地圖中方向的判讀一般采用以下三種:一般定向法,指向標,經緯網。根據圖中給出的方向,即可判斷區某地需要朝那個方向走。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值比例尺、線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2020七上·吳興期末)讀圖,完成問題。2.圖中小島位于 圖1 某地等高線地形圖( )①東半球、北半球 ②熱帶、低緯度 ③西半球、北半球 ④溫帶、中緯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關于該小島的自然景觀描述,正確的是( )A.沙丘連綿 B.冰雪覆蓋 C.草原遼闊 D.植被蔥郁【答案】2.C3.D【知識點】經緯網;自然景觀【解析】【點評】南北半球與南北緯度的分界線是赤道,以北為北半球(北緯),以南為南半球(南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是以30度和60度為界,0°-30°是低緯度,30°-60°是中緯度,60°-90°是高緯度。熱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23.5°S,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66.5°N,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N﹣90°N,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S﹣66.5°S,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S﹣90°S。2.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中小島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經度大于東經160度。由此可知,圖中小島位于北半球,西半球,低緯度,熱帶地區。 ②③ ,正確。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3.根據小島的地理位置判斷,該地處于低緯度熱帶地區,海拔不高,氣溫不會降到0°以下,排除B項冰雪覆蓋。該小島周圍被海洋包圍,水汽充足,不可能干旱,氣候濕潤。關于該小島的自然景觀描述 是植被蔥郁。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2020七上·吳興期末)讀圖,回答問題。4.該大洲西部瀕臨的海域甲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5.對該大洲區域特色的描述,正確的有( )①該大洲西部居民普遍使用西班牙語②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東非高原③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④丁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4.A5.B【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解析】【點評】南美洲是南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位于西半球、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南部和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南美洲是陸地面積第四大的大洲,陸地面積1784萬平方千米。安第斯山脈幾乎縱貫整個南美洲西部,擁有美洲最高的山峰——阿空加瓜山。安第斯山脈東部就是面積廣大的亞馬孫河盆地,占地超過70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區都是熱帶雨林。4.根據給出的剖面圖分析可知,該大洲是南美洲。該大洲西部瀕臨的海域甲是太平洋。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5.結合上題可知,該大洲 是南美洲。①該大洲西部居民普遍使用西班牙語,正確。②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東非高原,錯誤,應該是巴西高原。③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錯誤,緯度位置不對。④丁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正確。①④ ,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6.(2020七上·吳興期末)下列勞動工具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勞動工具的演變。根據所學可知,打制石器是最早出現的,然后是磨制石器,后來出現了骨耜之類的其他工具,最后出現了青銅器。故正確答案為B項。【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7.(2020七上·吳興期末)《三字經》寫道:“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從這段材料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有( )①夏、商、西周政權更迭的歷程②三個朝代中,周朝的統治時間最長③暴政導致國家滅亡的歷史規律④禹在位時,“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從材料可知,“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不能體現暴政導致國家滅亡的歷史規律、禹在位時,”公天下“變成了”甲天下“。故正確答案為A項。【點評】本題考查夏商周的更替的相關知識。(2020七上·吳興期末)紀錄片《中華文明》中提到:秦王朝開創的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漢武帝為達成“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所采取的措施是( )A.實施“推恩令” B.注重發展農業生產C.實行鹽鐵專賣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9.從材料中我們可以概括出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答案】8.D9.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時期的歷史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8.結合所學,為加強思想控制,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把儒家學說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可知,漢武帝為達成“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所采取的措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為達成“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所采取的措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9.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首次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統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漢朝繼之而起后基本延續秦的制度,史稱“漢承秦制”,漢武帝時期實現了大一統。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A項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B項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C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符合題意;D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0.(2020七上·吳興期末)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下列符合222年三國局勢的是( )A. B.C. D.【答案】B【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稱”魏“,位于北方。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位于四川地區。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為”吳“,史稱東吳,位于江南地區,至此三國正式鼎立。故正確答案為B項。【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注意三國鼎立的時間順序。11.(2020七上·吳興期末)下列說法中,與歷史事實相符的是( )A.司母戊鼎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最重的青銅器B.甲骨文是世界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C.都江堰是秦朝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D.《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0多篇【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A. 司母戊鼎是世界目前已發現的最早、最重的青銅器。故A項錯誤;B.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故B項錯誤;C. 都江堰是秦國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故C項錯誤;D.《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0多篇。故D項正確。【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2020七上·吳興期末)歷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發展的,我們要善于發現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下列歷史事件(現象)存在因果關系的有( )①牧野之戰——西周滅亡②漢初休養生息——文景之治③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④州牧割據——加速東漢瓦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牧野之戰滅亡的是商朝,故①項錯誤;③官渡之戰后曹操統一了北方,故③項錯誤。綜上,正確答案為C項。【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2020七上·吳興期末)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講話中,習總書記稱贊中國古代人民“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他提及的歷史事件是( )A.修筑長城 B.開辟絲綢之路C.修建都江堰 D.開發江南地區【答案】B【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 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 “,題干描述的是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故正確答案為B項。【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非選擇題14.(2020七上·吳興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內馬(內羅畢——馬拉巴)、蒙內(蒙巴薩——內羅畢)鐵路是中國企業在肯尼亞承建的首條海外中國標準鐵路,被肯尼亞人譽為“世紀鐵路”。(1)根據圖5、圖6指出肯尼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首都內羅畢的氣候類型。(2)“世紀鐵路”中許多橋梁式通道凈高在6.5米以上。請觀察圖7沿途景觀分析其原因。(3)聯系材料,從地形和氣候角度說說修通該“世紀鐵路”需要克服哪些困難?【答案】(1)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印度洋西岸/東臨印度洋;熱帶草原氣候。(2)因為沿途經過馬賽人的游牧路線,為了不影響馬賽人的生活生產;沿途穿越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了避免環境破環;經過納庫魯濕地等,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所以需要架設高架橋梁。(3)氣候角度:地處赤道附近(或緯度低),天氣炎熱(終年高溫);地形角度:部分路段海拔在2000米左右,地勢較高,而且全線不同路段之間落差較大;【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解析】【分析】(1)、根據圖5、圖6可知,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印度洋西岸,東臨印度洋;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的氣候類型是熱帶草原氣候。(2)、通過觀察圖7沿途景觀分析橋梁凈高6.5米以上的原因是因為沿途經過馬賽人的游牧路線,為了不影響馬賽人的生活生產;沿途穿越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了避免環境破環;經過納庫魯濕地等,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所以需要架設高架橋梁。(3)、根據題意,結合材料可知,修建世紀鐵路需要克服的困難有:氣候角度:地處赤道附近(或緯度低),天氣炎熱(終年高溫);地形角度:部分路段海拔在2000米左右,地勢較高,而且全線不同路段之間落差較大;【點評】描述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主要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半球位置等方面進行回答。 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即確定一個區域范圍或具體地點,在地球表面具有唯一性;相對位置,主要看與周邊事物的相對關系;海陸位置主要從海陸角度看,是否沿海,大陸的東西岸;半球位置是看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南半球還是北半球。15.(2020七上·吳興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請將材料中的四個序號填在年代尺上方對應的橫線位置 。(2)結合材料歸納我國古代推動民族融合的不同方式。(3)國家的局部統一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請結合材料加以印證。【答案】(1)③ ② ① ④(2)圖①民族遷移 圖②和平交往(和親)圖③武力征服(戰爭) 圖④統治者實行改革或新政策(3)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孝文帝即位后,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他還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讀圖并依據所學可知,“民族內遷”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昭君出塞”發生在西漢。(2)四幅圖片分別反映了遷徙、和親、戰爭和制度創新等方式,據此歸納即可。(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即位后,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他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故答案為:(1)③②①④。(2)圖①民族遷移,圖②和平交往(和親),圖③武力征服(戰爭),圖④統治者實行改革或新政策。(3)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孝文帝即位后,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他還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民族融合與國家統一的史實,我國古代促進民族融合的具體途徑,國家的統一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要求學生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的能力與知識運用的能力。16.(2020七上·吳興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鄒紀萬在《魏晉南北朝史》中提出了“晉室被迫南渡后,江南的經濟力量趨于壯盛” 的觀點。為證實這一觀點,小杜同學搜集了以下資料。(1)“晉室被迫南渡”是指哪一歷史事件?(2)結合上述材料,找出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并予以說明。(3)“江南的經濟力量趨于壯盛”對此后的經濟、政治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答案】(1)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了西晉。隨后,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2)材料一東晉時期,北方人民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材料二東晉時期興修水利,吳興太守殷康興修荻塘,使溇港進一步發展,在防洪和灌溉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從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3)經濟影響: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政治影響:為新的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可知,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隨后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2)材料一東晉時期,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材料二東晉時期興修水利,吳興太守殷康興修荻塘,使溇港進一步發展,在防洪和灌溉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從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3)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南方經濟的發展為新的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了西晉。隨后,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2)材料一東晉時期,北方人民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材料二東晉時期興修水利,吳興太守殷康興修荻塘,使溇港進一步發展,在防洪和灌溉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從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3)經濟影響: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政治影響:為新的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口南遷,江南經濟的開發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七上·吳興期末)讀圖,下列關于該地的說法正確的是( )A.乙村位于甲村的南方 B.丙河自東南向西北流C.乙村的海拔比甲村高 D.甲乙兩村相距200千米(2020七上·吳興期末)讀圖,完成問題。2.圖中小島位于 圖1 某地等高線地形圖( )①東半球、北半球 ②熱帶、低緯度 ③西半球、北半球 ④溫帶、中緯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關于該小島的自然景觀描述,正確的是( )A.沙丘連綿 B.冰雪覆蓋 C.草原遼闊 D.植被蔥郁(2020七上·吳興期末)讀圖,回答問題。4.該大洲西部瀕臨的海域甲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5.對該大洲區域特色的描述,正確的有( )①該大洲西部居民普遍使用西班牙語②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東非高原③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④丁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0七上·吳興期末)下列勞動工具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7.(2020七上·吳興期末)《三字經》寫道:“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從這段材料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有( )①夏、商、西周政權更迭的歷程②三個朝代中,周朝的統治時間最長③暴政導致國家滅亡的歷史規律④禹在位時,“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0七上·吳興期末)紀錄片《中華文明》中提到:秦王朝開創的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漢武帝為達成“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所采取的措施是( )A.實施“推恩令” B.注重發展農業生產C.實行鹽鐵專賣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9.從材料中我們可以概括出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10.(2020七上·吳興期末)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下列符合222年三國局勢的是( )A. B.C. D.11.(2020七上·吳興期末)下列說法中,與歷史事實相符的是( )A.司母戊鼎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最重的青銅器B.甲骨文是世界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C.都江堰是秦朝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D.《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0多篇12.(2020七上·吳興期末)歷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發展的,我們要善于發現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下列歷史事件(現象)存在因果關系的有( )①牧野之戰——西周滅亡②漢初休養生息——文景之治③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④州牧割據——加速東漢瓦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0七上·吳興期末)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講話中,習總書記稱贊中國古代人民“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他提及的歷史事件是( )A.修筑長城 B.開辟絲綢之路C.修建都江堰 D.開發江南地區二、非選擇題14.(2020七上·吳興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內馬(內羅畢——馬拉巴)、蒙內(蒙巴薩——內羅畢)鐵路是中國企業在肯尼亞承建的首條海外中國標準鐵路,被肯尼亞人譽為“世紀鐵路”。(1)根據圖5、圖6指出肯尼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首都內羅畢的氣候類型。(2)“世紀鐵路”中許多橋梁式通道凈高在6.5米以上。請觀察圖7沿途景觀分析其原因。(3)聯系材料,從地形和氣候角度說說修通該“世紀鐵路”需要克服哪些困難?15.(2020七上·吳興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請將材料中的四個序號填在年代尺上方對應的橫線位置 。(2)結合材料歸納我國古代推動民族融合的不同方式。(3)國家的局部統一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請結合材料加以印證。16.(2020七上·吳興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鄒紀萬在《魏晉南北朝史》中提出了“晉室被迫南渡后,江南的經濟力量趨于壯盛” 的觀點。為證實這一觀點,小杜同學搜集了以下資料。(1)“晉室被迫南渡”是指哪一歷史事件?(2)結合上述材料,找出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并予以說明。(3)“江南的經濟力量趨于壯盛”對此后的經濟、政治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以甲村建立方向坐標,乙村位于甲村的南方。根據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可知,圖中,丙河自西向東流。乙村的海拔是在700到800米之間,甲村的海拔在900到1000米之間,乙村的海拔比甲村低。根據圖中給出的比例尺,量出甲乙兩村的圖上距離,甲乙兩村相距200千米,錯誤。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地圖中方向的判讀一般采用以下三種:一般定向法,指向標,經緯網。根據圖中給出的方向,即可判斷區某地需要朝那個方向走。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值比例尺、線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答案】2.C3.D【知識點】經緯網;自然景觀【解析】【點評】南北半球與南北緯度的分界線是赤道,以北為北半球(北緯),以南為南半球(南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是以30度和60度為界,0°-30°是低緯度,30°-60°是中緯度,60°-90°是高緯度。熱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23.5°S,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66.5°N,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N﹣90°N,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S﹣66.5°S,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S﹣90°S。2.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中小島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經度大于東經160度。由此可知,圖中小島位于北半球,西半球,低緯度,熱帶地區。 ②③ ,正確。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3.根據小島的地理位置判斷,該地處于低緯度熱帶地區,海拔不高,氣溫不會降到0°以下,排除B項冰雪覆蓋。該小島周圍被海洋包圍,水汽充足,不可能干旱,氣候濕潤。關于該小島的自然景觀描述 是植被蔥郁。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答案】4.A5.B【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解析】【點評】南美洲是南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位于西半球、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南部和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南美洲是陸地面積第四大的大洲,陸地面積1784萬平方千米。安第斯山脈幾乎縱貫整個南美洲西部,擁有美洲最高的山峰——阿空加瓜山。安第斯山脈東部就是面積廣大的亞馬孫河盆地,占地超過70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區都是熱帶雨林。4.根據給出的剖面圖分析可知,該大洲是南美洲。該大洲西部瀕臨的海域甲是太平洋。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5.結合上題可知,該大洲 是南美洲。①該大洲西部居民普遍使用西班牙語,正確。②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東非高原,錯誤,應該是巴西高原。③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錯誤,緯度位置不對。④丁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正確。①④ ,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6.【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勞動工具的演變。根據所學可知,打制石器是最早出現的,然后是磨制石器,后來出現了骨耜之類的其他工具,最后出現了青銅器。故正確答案為B項。【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7.【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從材料可知,“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不能體現暴政導致國家滅亡的歷史規律、禹在位時,”公天下“變成了”甲天下“。故正確答案為A項。【點評】本題考查夏商周的更替的相關知識。【答案】8.D9.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時期的歷史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8.結合所學,為加強思想控制,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把儒家學說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可知,漢武帝為達成“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所采取的措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為達成“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所采取的措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9.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首次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統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漢朝繼之而起后基本延續秦的制度,史稱“漢承秦制”,漢武帝時期實現了大一統。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A項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B項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C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符合題意;D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0.【答案】B【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稱”魏“,位于北方。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位于四川地區。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為”吳“,史稱東吳,位于江南地區,至此三國正式鼎立。故正確答案為B項。【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注意三國鼎立的時間順序。11.【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A. 司母戊鼎是世界目前已發現的最早、最重的青銅器。故A項錯誤;B.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故B項錯誤;C. 都江堰是秦國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故C項錯誤;D.《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0多篇。故D項正確。【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牧野之戰滅亡的是商朝,故①項錯誤;③官渡之戰后曹操統一了北方,故③項錯誤。綜上,正確答案為C項。【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答案】B【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 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 “,題干描述的是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故正確答案為B項。【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4.【答案】(1)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印度洋西岸/東臨印度洋;熱帶草原氣候。(2)因為沿途經過馬賽人的游牧路線,為了不影響馬賽人的生活生產;沿途穿越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了避免環境破環;經過納庫魯濕地等,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所以需要架設高架橋梁。(3)氣候角度:地處赤道附近(或緯度低),天氣炎熱(終年高溫);地形角度:部分路段海拔在2000米左右,地勢較高,而且全線不同路段之間落差較大;【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解析】【分析】(1)、根據圖5、圖6可知,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印度洋西岸,東臨印度洋;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的氣候類型是熱帶草原氣候。(2)、通過觀察圖7沿途景觀分析橋梁凈高6.5米以上的原因是因為沿途經過馬賽人的游牧路線,為了不影響馬賽人的生活生產;沿途穿越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了避免環境破環;經過納庫魯濕地等,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所以需要架設高架橋梁。(3)、根據題意,結合材料可知,修建世紀鐵路需要克服的困難有:氣候角度:地處赤道附近(或緯度低),天氣炎熱(終年高溫);地形角度:部分路段海拔在2000米左右,地勢較高,而且全線不同路段之間落差較大;【點評】描述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主要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半球位置等方面進行回答。 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即確定一個區域范圍或具體地點,在地球表面具有唯一性;相對位置,主要看與周邊事物的相對關系;海陸位置主要從海陸角度看,是否沿海,大陸的東西岸;半球位置是看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南半球還是北半球。15.【答案】(1)③ ② ① ④(2)圖①民族遷移 圖②和平交往(和親)圖③武力征服(戰爭) 圖④統治者實行改革或新政策(3)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孝文帝即位后,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他還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讀圖并依據所學可知,“民族內遷”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昭君出塞”發生在西漢。(2)四幅圖片分別反映了遷徙、和親、戰爭和制度創新等方式,據此歸納即可。(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即位后,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他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故答案為:(1)③②①④。(2)圖①民族遷移,圖②和平交往(和親),圖③武力征服(戰爭),圖④統治者實行改革或新政策。(3)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孝文帝即位后,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他還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民族融合與國家統一的史實,我國古代促進民族融合的具體途徑,國家的統一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要求學生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的能力與知識運用的能力。16.【答案】(1)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了西晉。隨后,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2)材料一東晉時期,北方人民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材料二東晉時期興修水利,吳興太守殷康興修荻塘,使溇港進一步發展,在防洪和灌溉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從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3)經濟影響: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政治影響:為新的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可知,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隨后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2)材料一東晉時期,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材料二東晉時期興修水利,吳興太守殷康興修荻塘,使溇港進一步發展,在防洪和灌溉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從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3)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南方經濟的發展為新的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了西晉。隨后,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2)材料一東晉時期,北方人民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材料二東晉時期興修水利,吳興太守殷康興修荻塘,使溇港進一步發展,在防洪和灌溉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從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3)經濟影響: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政治影響:為新的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口南遷,江南經濟的開發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