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教材分析《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是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的開篇第一課,主要內容有九一八事變,局部抗戰和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以及西安事變。從地位上看,本課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國共十年對峙及紅軍長征,下啟聯合抗日。“九一八”事變之后,中日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隨著本節內容的發展,中國歷史進入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抗戰。所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會為整個第六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礎。學情分析學生從小對抗日戰爭了解較多,但是對于抗日戰爭的背景還是不夠了解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對抗日戰爭的爆發有清晰的認識?;趯W生知識比較薄弱的這個點,本課一定要秉著深入淺出的原則引導學生。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知道九一八事變,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的起點;知道西安事變,理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講解引導、材料分析,視頻音頻展示和討論探究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這段波云詭譎,驚心動魄且發人深省的歷史。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親歷者張學良在歷史關鍵時刻的抉擇,探究個人抉擇與國家命運的關系。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每個人的細小抉擇甚至是正義的呼聲都將影響乃至改變國家的命運。微弱選擇背后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九一八事變爆發的原因與影響,西安事變的意義難點:理解九一八事變爆發的原因與影響。板書設計一 九一八事變1.概況2.原因柳條湖事件日本蓄謀已久3.影響二 一二九運動1.概況2.原因華北危機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三 西安事變1.概況2.意義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內容探究,課堂小結【導入新課】張學良將軍是奉系軍閥“東北王”張作霖之子,人稱少帥。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教授對他的評價是“花花公子,政治家,軍事家三位一體的張學良將軍”皇姑屯事件中父親張作霖被日本炸死,身系家難與國難的張學良掌握了東北的軍政大權,從此它的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的捆綁到了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抉擇改變了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進程。今天我們就從張學良先生在歷史關鍵時刻的抉擇來感知九一八到西安事變的歷史。【內容探究】一、戰與退的考量師: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后面臨著戰與退的考量,在一二九運動中面臨著忠與義的抉擇,最終在西安事變時做出了不悔的選擇,此課我們通過張學良來了解那段波云詭譎,驚心動魄且發人深省的歷史。提問: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對日本赤裸裸的侵略行徑是如何應對的?材料:“一接到消息,張學良立即命令士兵放下武器,不準開火不允許采取任何形式的反擊”。 ——《紐約時報》生:不允許抵抗反擊。師:歷史上稱之為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變后,抗日浪潮風起云涌,人人皆言抗日,甚至小學生都用實際行動發出了抗日的呼聲,“中國人應該支援你”向其捐款11美元,當時的愛國將領馬占山大為感動,“只要還有人跟著我打仗,我就會跟侵略者戰斗到底”。張學良的內心一定也受到了民眾愛國熱情的感染,但哪些因素促使張學良在戰與退的考量中將搖擺的天平倒向了退。材料:南京國民政府聲明,“要求中國民眾要保持冷靜,不能給予日本擴大軍事侵略的借口”。 ——《紐約時報》學生:南京國民政府消極抗日,不抵抗政策。材料:張學良接受日本NHK采訪音頻學生:張學良認為九一八事變僅僅是一次挑釁爭端,和以往日本在東北的歷次摩擦一樣。張學良對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動機誤判了。師:張學良在民眾的抗日要求,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及對日本野心的判斷的考量中后兩項因素使他的內心發生了傾斜選擇了退。活動探究:分小組從中日關系的角度論證日本侵略的蓄謀與必要性(蓄謀已久: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必要性:第18課86頁相關史事)師:不單單是日本政府對中國侵略蓄謀已久,而且將這種惡念植入到了平民百姓當中,““礦產豐富,是將來工業絕好的經營地,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再好沒有了”——《日本評論》。當一個國家舉國上下充滿侵略性具有軍國主義的特質我們將其稱為法西斯國家,此時的日本就是法西斯國家。總結:由于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20多萬東北軍退入關內,一個錯誤的決策致使3000萬東北百姓開始了14年的亡國奴生活,無數的東北人流亡,家鄉變為了故鄉。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開始了英勇的抵抗,共產黨人也派干部進入東北領導人民抗日,例如民族英雄楊靖宇。所以我們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二、忠與義的抉擇師: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4個月全部淪陷,日本欲壑難填又染指華北。日本鯨吞中國的目的昭然若揭,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于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爆發了一二九運動。視頻:一二九運動。師:失去故土流亡北平的東北大學生充當了一二九運動的主力,事后有40多名大學生被北平憲兵逮捕。后經張學良的周旋救助,被捕東北大學生全部釋放來到西安。材料:“東北淪陷我有責任,對家鄉子弟要更加愛護,特派秘書宋夢南全權處理被捕學生事宜” 。——寫給北平憲兵司令邵文凱的親筆信提問:張學良以東北大學校長的身份在西安建立分校。此時的張學良對學生的愛國行動和口號的態度?學生:支持一二九運動,認同一二九運動的口號。提問:一二九運動的口號?學生:“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教師:此時的張學良的內心是厭惡內戰,主張抗日的。但偏偏被蔣介石委以重任在西北“剿匪”,如火如荼的參與國共內戰,故屢般拖延。在此情況下蔣介石親臨西安督促張學良與楊虎城“剿匪”。此時張學良內心陷于糾結,是忠于親如兄長的蔣介石還是抗日的民族大義。材料:骨肉情親世莫, 私忠大義兩煎熬。 ——《懺悔錄》教師:1936年12月9日亦如一年前的那一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安愛國青年在街頭游行向蔣介石呼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蔣介石下令憲兵開槍鎮壓。張學良被這種愛國訴求所感染,對蔣介石的命令感到憤怒。材料: “我真的怒了”,“你這個老頭子,我要教訓教訓你”。 ——《張學良口述史》 以校長身份向學生承諾“請大家相信我,我用事實答復你們的要求”。 ——《沈陽日報》 教師:張學良向學生做出承諾的三天后,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了。在中國共產黨的調節下得以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張學良站在了民族大義的一邊。而張學良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被蔣介石囚禁了50多年。三、不悔的選擇材料:1991年張學良受美國記者采訪“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您還會如此做嗎?”張學良回答的非常干脆,”我還一樣那么做“沒什么后悔的,別說軟禁50年,槍斃了,我都不在乎!” ——《張學良文集下卷》【課堂小結】張學良對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侵華野心的錯誤判斷,以及保存東北軍實力的自我考量下選擇了退卻,100多萬的大好河山4個多月拱手讓人,3000萬人的命運就此改寫。民眾的生活隨著國家的命運跌宕起伏。我們發現手握權柄者責系大眾,責任不可謂不大,選擇更應慎重。日本步步緊逼導致華北危機,學生愛國運動風起云涌,他們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呼聲響徹中華大地。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選擇站在民族大義的一邊,這是歷史時局的一次轉折,成就了民族功臣張學良。我們再細細思考不禁反問自己,是什么力量促使張學良發生了轉變。是民眾的愛國訴求,無論力量大與小,或呼聲或實際行動,他們發出了那個時代正義的吶喊,是“你”“我”“他”,每一個平凡的人的抉擇和努力影響和改變了歷史,得民心者得大下。我們每個人都在國家命運中跌宕沉浮,而我們每個人又是歷史的創造者,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決定權在你的手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