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探究二 從地球儀上看世界 練習- 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級上冊一、單項選擇題1.在地球上,緯度為0°、經度為129°的地點有( )A.1個 B.2個 C.4個 D.無數個2.在地球上,緯度40°、經度116°的地點有A.1個 B.2個 C.3個 D.4個3.2021年10月16日,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讀下圖,下列關于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地理現象描述正確的是①該地干旱少雨②地勢平坦,荒漠為主③位于黃土高原④位于高緯度、北溫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在下圖序號所示區域旅行,你可能會看見( )①高海拔山谷處種植的馬鈴薯 ②現代化海水淡化設施和高大的棗椰樹③5月份由南向北遷移的馬賽人④舉辦“男孩節”時隨風飄揚的鯉魚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為了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實現早澇保收,當地農民擬在圖示地區建一座蓄水量最大的水庫,合適的壩址是( )A.甲 B.乙 C.丙 D.丁6.讀圖,圖中B、C兩點的經度數,下列書寫正確的是( )A.20°E和160°W B.30°E和150°WC.160°E和20°W D.60°E和120°W7.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如果等高線從高處向低處凸出,則是( )A.山谷 B.陡崖 C.山脊 D.山頂8.“烏魯木齊大西門的海拔高度是900米”,表示( )A.大西門比海平面高900米 B.大西門比醫學院高900米C.大西門距離海洋900米 D.大西門的面積900米9.詩句“南國春意暖,北國正冰封”反映出我國( )A.緯度跨度較大 B.海岸線漫長曲折 C.地形復雜多樣 D.經度跨度較大10.圖中四點符合西半球、南半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1.山腳下雨山頂下雪,其景非常,其意不凡。下圖為5°S左右安第斯山脈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變化示意圖,引起該奇觀的主要因素是( )A.經度的差異 B.海陸位置 C.地勢的高低 D.緯度差異12.關于地球半球的敘述,正確的是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經線未必位于東半球C.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13.下列關于“經緯線”的描述,錯誤的是( )A.所有的緯線長度都相等 B.經線指示南北方向C.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 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14.地圖既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又是重要的地理信息載體,形形色色的地圖,都具備的要素是( )①方向 ②經緯度 ③比例尺 ④圖例與注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5.分層設色地形圖用不同的顏色反映了地表高低起伏的狀況。下列關于分層設色地形圖的描述,正確的是( )A.深淺不同的藍色可以用來表示陸地的高低起伏B.雪線以上的地區通常用白色,平原用綠色C.海洋用藍色,平原用黃褐色,山區高原用綠色D.綠色越淡,表示地勢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勢越低16.小含在作業本上寫了"東西半球劃分的界線是東西經0°和東西經180°,爸爸看了覺的不對,但也不知道具體的界線。你能幫助他們嗎?正確的是( )A.東經100°和西經80° B.東經160°和西經20°C.東經20°和西經160° D.東經90°和西經90°二、非選擇題17.讀經緯網地圖,完成下列各題(1)寫出經緯度坐標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如果有一點D(西經160°,北緯40°),D位于A的________方向。(3)A地位于_____(東、西半球)、位于____(緯度帶)、位于_____(五帶)。(4)南昌(115°E,29°N)的小明到C地旅游,他想給在家的爸爸媽媽打個電話,但是不知道家和C地之間差了幾個小時,請你告訴他差________小時。18.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閱讀材料,回到問題。(1)填出上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大洋名稱:大洲: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說出相關字母所代表的運河或海峽:溝通海洋H和J的海峽a是________;大洲B和E的分界線b是________;(3)世界上緯度最高和面積最大的大洋分別是________洋和________洋;世界上跨越經度最大和面積最大的大洲分別是________洲和________洲。(填圖中字母)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B2.D3.A4.D5.D6.B7.C8.A9.A10.C11.C12.D13.A14.D15.B16.B17. (40°N,170°E) (30°N,180°) (20°N,170°W) 正東 西 中 北溫帶 518. 南美洲 亞洲 北美洲 大洋洲 馬六甲海峽 蘇伊士運河 北冰 太平 B F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