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材分析1、本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統編版 中國歷史 七年級(上冊)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十九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內容,課時安排為一節課。2、本課主要講述了三目內容: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國家分裂時期,南方先后經歷了東晉和南朝時期,北方則先后經歷了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破,民族差異逐漸縮小,民族交融向前發展。本課主要是通過論述前秦和北魏這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不同的統治措施及其結果,主要凸顯出了民族交融的歷史潮流。3、本課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講到東漢末年后各政權的分裂與統一,促進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然而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為維護和鞏固統治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所以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之后,以國家政權推動了鮮卑族的漢化,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大交融,同時也為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的和老師進行互動學習。但也由于他們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其次,他們正處于積極思維的年齡,凡事都想知道為什么;因此,設計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還能使學生帶著探索奧秘的心情,積極地而不是被動的學習。教學目標課標要求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淝水之戰背景、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及其影響;了解北魏建立及統一北方的史實;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措施及影響;了解十六國、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實,培養一分為二的方法理解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合作,討論分析史料,開展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研讀史料、歸納綜合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人物孝文帝的科學評價,培養學生辯證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交融的前提條件。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民族交融和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教學重難點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響、北方民族大交融。難點: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板書設計教學方法:問題導學、合作探究、情境演繹、史料分析。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展示校園藝術節照片,提問:咱們學校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我們來欣賞一組照片,它們有什么共同點?生:略師:這是我們身邊民族交融的表現。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個過程就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歷程。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魏晉南北朝,感受民族交融的進程。請同學們翻開課本93頁。過渡: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繼春秋戰國之后,又一次大分裂大動蕩的時代。游牧在北方草原的少數民族不斷遷往中原,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鮮卑族。各民族在風俗習慣、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互相爭斗不休,建立了多個民族政權。他們與漢族經過長期的碰撞沖突、交流交往,逐漸走向交融。氐族苻堅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于376年統一北方。與南方漢族政權東晉的實力對比中,占據上風。于是苻堅信心滿滿的發動了對東晉的戰爭——淝水之戰,準備一統天下。首先我們通過視頻,了解戰爭的概況。二、交流合作,探索新知(一)胡漢之爭——淝水之戰師:播放視頻生:概括淝水之戰的概況和影響師:提問:回顧一下,歷史上還有哪些以少勝多的戰役?生:巨鹿之戰師:提問:淝水之戰中,前秦擁兵80萬,為何敗給了區區8萬軍隊的東晉呢?生:結合視頻和教材內容討論分析。總結:前秦才剛剛統一北方,各民族對于前秦政權還沒有認同感;而漢族政權東晉內部團結一致。正如日本學者所言,淝水之戰后,這個馬賽克般的政權,瞬間瓦解。可見,民族隔閡不利于統一大業的推進。師:淝水之戰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又是哪一個民族建立的哪一個政權再度統一了北方呢?生:北魏過渡:鮮卑族拓跋部在拓跋珪的帶領下現身中原,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北方。而南方則是劉宋政權,由此,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并立的時代。當粗獷豪放的草原游牧文明,碰撞上崇尚禮儀的中原農耕文明,北魏統治者又該如何抉擇呢?半個世紀后,北魏年輕的政治家孝文帝親政,以他的睿智和鐵腕手段進行了著名的漢化改革。(二)、胡人漢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師:講解胡人漢化內涵,即少數民族主動學習漢族文化的過程,引導學生答出改革的目的。師:播放視頻,提問:孝文帝親政后,改革的第一步是什么呢?生:學生觀看視頻回答,遷都洛陽。師:展示圖文材料,提問:為什么孝文帝要吧都城從平城遷往洛陽?生:保守勢力阻撓改革,平城經濟落后,統治中原需要,受到北方柔然的威脅。師:總結:由此可見,改革布滿艱辛,改革家必須要有極高的智慧與決斷的能力。師:遷都洛陽后,孝文帝是怎么進一步推進漢化措施的呢?我們一起夢回改革后的北魏,偶遇鮮卑公主大婚,從中尋找答案。請四名同學來進行角色扮演。生:角色扮演。師:出示問題。生:回答問題,總結歸納孝文帝漢化改革措施。師:考古學家在洛陽發現了一些北魏時代的石碑,這些拓印下來的文字又能說明什么呢?生:學習漢制。師:總結:確實,多方史料證明,鮮卑族還學習了漢族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專制,加速了其封建化的進程。師:展示材料,提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請同學同結合材料分析。材料一:南朝的官員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洛陽伽藍記》材料二:自西晉以后,經過兩百年的戰亂,洛陽已是一片瓦礫。孝文帝遷都后......經過北魏不僅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而且商業貿易之盛遠遠超出平城和南朝的建康(南京),成為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生:合作討論,分析孝文帝改革歷史意義。過渡:民族交融不僅體現在胡人漢化,我們也應看到,漢文化同樣深受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胡漢交融的進程進一步加快。(三)、胡漢交融——北方民族交融師:播放北方地區民族交融微課。生:結合微課視頻以及教材內容,概括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現。師:結合材料談談民族交融對我國歷史產生的影響? 材料一 他們(北方少數民族)帶來的有戰亂,還有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極富生氣和極其活躍的,它為中華民族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它還帶來歐亞大陸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種信息……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經歷了長期的痛苦歷程,但是由于漢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經濟上、文化上,不但沒有衰落,而且比之前更加興盛起來。中國歷史上空前強盛的隋唐封建國家,就是在這種民族大交融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生: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師總結:由此可見,民族交融推進國家統一。雖然534年北魏再度分裂了,但是55年后的隋朝一統天下,中國歷史進入到繁榮開放的隋唐時代。三、知識鞏固,拓展延伸1、知識小結:從淝水之戰中,我們讀到了民族之間的爭斗與較量,從前秦的失敗中,我們得到教訓,民族隔閡不利于國家統一;而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加速了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又為全國統一奠定基礎。2、主題升華: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民族交融,成就了我們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們是中華一家人!3、課后探究:學完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感悟,又存在什么疑惑呢?(師生互動,交流感悟)4、思維拓展: 材料一: ——摘編自杜士鐸主編《北魏史》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結果是鮮卑拓拔氏沒有了自己的語言,沒有了自己的姓氏,沒有了自己的服飾,沒有了自己純粹的血統。這樣一來,鮮卑拓拔氏便徹底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黃樸民《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的不歸路》 閱讀上述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實行的哪項漢化措施?除此之外,他還實行了哪些漢化措施?請列舉三項。(2)簡要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觀點。(3)有人說孝文帝的改革使鮮卑族最終消亡了,他是千古罪人;也有人說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你的觀點是什么?請說明理由。生:回答問題,談自己的看法,引出啟示師總結:當然,孝文帝的改革也提醒我們,在學習先進文化的同時,要注重保護自身的文化特色,堅持文化自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小到個人,我們應適當保持個性,不隨波逐流。教學特色:本課緊扣“民族交融”,從胡漢之爭、胡人漢化、胡漢交融三個方面展開,融合信息技術,突出漢民族經過長期的交往,既有碰撞沖突,又有交流、交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以校園文化節作為導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更好的感知歷史。結合史料,論從史出,落實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角色扮演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師生互動,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