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政權名稱 遼 西夏 金 建立的少數民族 契丹族 黨項族 女真族 所在區域 內蒙古、遼寧一帶 寧夏地區 東北地區 與北宋的關系 澶淵之盟 議和 金滅遼,再滅宋5.秦始皇為鞏固國家統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主 要 內 容 影 響政治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 (2)推行郡縣制;(3)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由皇帝任免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經濟(1)統一貨幣,以圓形方孔錢為全國貨幣;(2)統一度量衡便于各地經濟交流文化統一文字: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推行全國,后又演變成“隸書”方便政今推行,促進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思想實施“焚書坑儒”雖然當時有利于統一,但摧殘了文化,禁錮了思想交通(1)修馳道,排路障,統一全國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 (2)開鑿靈渠改善了陸路、水路交通,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邊疆治理 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鞏固了邊防,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積極影響:秦朝一統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6.漢武帝為鞏固國家統一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活動及影響) 主 要 內 容 影 響政治(1)頒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諸侯王原來的封地和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2)加強監察制度對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進行監督,以加強皇帝權威經濟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思想文化 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太學,在地方設立官學實現了思想統一,保證了皇帝的權威和朝廷政令的推行,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邊疆治理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率兵反擊匈奴;在河西走廊陸續設郡;還把長城延伸到敦煌以西的地區有利于北部邊疆的鞏固和發展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建立起友好關系漢武帝時期,漢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政 治(1)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魏征);(2)重視軍民關系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3)沿襲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保證了決策的正確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經 濟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有利于經濟的恢復發展,促進社會安定、國力增強文化教育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沿襲和完善了隋代的科舉制,強調以才能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科舉制還影響到鄰國民族關系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贏得各少數民族的愛戴,促使民族關系融洽,被尊稱為“天可汗”7.唐太宗的統治措施8.三位皇帝為鞏固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比較:皇 帝 政 治 經 濟 思 想 文 化 民族關系 邊疆治理秦始皇統一六國,加強中央集權和皇帝權威,設三公,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統一貨幣、度量衡,“修馳道,車同軌”統一文字——小篆,焚書坑儒北擊匈奴修長城;南征越族筑靈渠。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監察制度。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儒學教育,設太學、官學派衛青、霍去病武力反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唐太宗善于用人,虛心納諫;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天可汗”9.漢唐的強盛對我們今天的借鑒意義: (1)要與時俱進,實行改革,完善各項制度。 (2)要以人為本,愛惜民力,采取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措施。 (3)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重視“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4)要重視科技、文化和人才的培養、選拔。 (5)加強民族團結,實現社會穩定、國家統一。(6)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勤勞節儉,廉潔奉公。10.元朝對國家統一的貢獻——為實現有效的統治而采取的措施貢 獻 具 體 措 施加強對地方的行政管轄建立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其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元朝加強對邊疆的管理元朝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在西藏設立宣政院,委派官吏,駐扎軍隊,清查戶口,征收賦稅,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元朝稱臺灣為琉球),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改善交通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使交通暢通,既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又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開發邊疆,促進民族融合許多漢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做出了貢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地區,同漢族等雜居相處。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11.歷代政府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管轄:名稱 邊 疆 地 區 的 開 發 和 管 轄新疆張騫出使西域,漢朝和西域建立了友好關系。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從此,這一地區正式歸入西漢的版圖。西藏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臺灣三國時,吳國艦隊曾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和臺灣地區的聯系。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元朝稱臺灣為琉球),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12.漢唐盛世文化的概況領域 人 物 貢 獻史學司馬遷(西漢)撰寫《史記》。它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三千年的主要史事。《史記》具有很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宗教佛教玄奘(唐朝)致力于佛教的傳播。為求取佛教精義,到達天竺,即今印度半島。他帶回多部佛學經典,進行佛經的翻譯。還將西行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古代印度等國家歷史的重要資料鑒真(唐朝)致力于佛教的傳播。東渡日本,除了傳播佛教外,還將盛唐的醫藥、建筑、雕塑、繪畫等知識與技術介紹到日本道教 /道教產生于東漢末年,尊老子為教主,宣揚通過修身養性和煉丹服藥,可以長生不老。道教經典是《道德經》文學李白(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杜甫(唐朝)現實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圣”藝術書法王羲之(東晉)集漢魏書法藝術之大成,被后人譽為“書圣”。他的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其代表作有《蘭亭序》《七月都下貼》等顏真卿(唐朝)創立了氣勢雄渾、形狀敦厚的“顏體”。其代表作有《多寶塔碑》等繪畫顧愷之(東晉)擅長人物畫。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閻立本(唐朝)擅長人物故事畫。代表作有《歷代帝王圖》《步輦圖》等雕塑/ 云岡石窟、龍門石窟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影響背景1.西晉滅亡后,北方陷入長期混亂,出現了多個少數民族政權。鮮卑拓跋部建立北魏,于5世紀統一了黃河流域。2.北方出現民族融合的趨勢。北魏孝文帝在位時,為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內容廢除鮮卑族的舊俗.主動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1.學說漢話,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鮮卑語及其他各族語言,統一使用漢語;2.改穿漢服,官員和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3.改用漢姓.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如拓跋——元4.與漢族通婚。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5.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等等。意義影響)1.北魏孝文帝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2.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習和吸收中原漢族地區先進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3.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14.主要學派及觀點學派思想家 主張(思想觀點)備注儒家孔子(1)政治主張:①主張“仁”。“仁”就是愛人,要求統治者關心和愛護百姓;“仁”的另一面是“克己復禮”,即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②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2)教育思想:主張“有教無類”,提倡“因材施教”(3)儒家創始人,言行記錄于《論語》孔孟之道孟子(1)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減輕對人民的剝削,輕徭薄賦(2)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準則道家老子(1)辯證思想: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2)主張“無為”,要求人們順應自然,反對統治者侵擾百姓 (3)道家創始人,代表作《道德經》 老莊哲學莊子主張“無為” 墨家墨子(1)主張“非攻”,反對掠奪戰爭(2)主張“兼愛”,就是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友愛 墨家創始人法家韓非子(1)主張“法治”。認為君主應憑借權力和威勢,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以鞏固君主的地位(2)主張強化中央集權和君主權力,用嚴酷的刑罰鎮壓人們的反抗,以維護國家統治法家集大成者兵家孫武主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著《孫子兵法》兵家鼻祖孫臏著《孫臏兵法》——15.隋朝大運河的概況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原因:①我國主要河流的走向是自西向東,南北交通很不便利。 ②唐朝后期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向南轉移,而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南糧北運成為關系到王朝安危、政局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③隋煬帝為加強北方和東南地區的控制,到江南巡游。 概況:“一個中心、兩個端點、四個河段、五大水系”。 (1)“一個中心”——洛陽。(2)“兩個端點”——北端點為涿郡(現北京),南端點為余杭(現杭州)。(3)“四個河段”——從北到南依次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五大水系”——從北到南依次為: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 作用:大運河的開通,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對于鞏固統一和推動沿岸地區的城鎮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為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創造了條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