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地理下冊第四、五單元知識點匯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地理下冊第四、五單元知識點匯總

資源簡介

人文地理下冊第四、五單元知識點匯總
第四單元 中國各族人民的家園
國土與人民
4.1.1遼闊的疆域
1、我國的半球位置:我國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緯度位置:大部分中緯度,小部分低緯度,沒有高緯度。
溫度帶位置:絕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少數在熱帶,沒有寒帶;
海陸位置:我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2、我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3、我國陸上鄰國14個(逆時針):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4、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以及臺灣以東的太平洋海域。
5、我國第一大島:臺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
6、我國領土的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
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
最西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上(73°E);
最東端:黑龍江省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135°E)。
7、我國是海陸兼備的國家,路上上國界線長達2.2萬多千米,大陸海岸(北起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口,南到中越邊境的北侖河口)線長18000多千米。
8、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及意義:我國東部瀕臨海洋,氣候濕潤,有利于農業生產;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于海上往來和發展海洋事業。西部深入亞歐大陸,通過陸上交通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往來。
4.1.2行政區劃
1、我國的行政區域劃分為三級:
省(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地級市、自治州)
縣(市、縣、自治縣、市轄區)、
鄉(鄉、民族鄉、鎮)
2、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直接國家管理)、2個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
3、一國兩制:祖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
編號 行政單位 簡稱 行政中心 編號 行政單位 簡稱 行政中心
1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 銀川 1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 烏魯木齊
2 山東省 魯 濟南 17 青海省 青 西寧
3 安徽省 皖 合肥 18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4 陜西省 陜或秦 西安 19 西藏自治區 藏 拉薩
5 江蘇省 蘇 南京 20 湖北省 鄂 武漢
6 山西省 晉 太原 21 江西省 贛 南昌
7 浙江省 浙 杭州 22 貴州省 貴或黔 貴陽
8 甘肅省 甘或隴 蘭州 23 福建省 閩 福州
9 河北省 冀 石家莊 24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 南寧
10 湖南省 湘 長沙 25 臺灣省 臺 臺北
11 黑龍江省 黑 哈爾濱 26 重慶市 渝 重慶
12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27 吉林省 吉 長春
13 河南省 豫 鄭州 28 海南省 瓊 海口
14 廣東省 粵 廣州 29 遼寧省 遼 沈陽
15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 呼和浩特
有的省級行政區域的名稱跟山脈、河流和湖泊有關,
有些升級行政區的簡稱與歷史有關。
4、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省:黑龍江;
最早看見日出的省:黑龍江;
跨緯度最多的省:海南;
跨經度最多的省:內蒙古;
面積最大的省:新疆;
全部位于熱帶的省:海南。
最早見到日出的省:黑龍江;
全部位于熱帶的省:海南;
鄰國最多的省:新疆;
鄰省最多的省:內蒙古、陜西;
既臨渤海又臨黃海的省級行政區域單位有遼寧、山東。
北回歸線自西向東依次穿過我國的省區是:云南、廣西、廣東、臺灣(簡稱云、桂、粵、臺)。
4.1.3眾多的人口
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我國總人口約為14.4億(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國人口分布不均,人口東多西少。以黑龍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騰沖一線為界,此線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為什么我國人口分布東南多、西北少(言之有理即可)
①東部地區: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氣候適宜,降水豐富,有利于發展農業;
交通便利,發展工業的歷史悠久,經濟水平比較高;
②西部地區:地形以高原和山脈為主, 氣候干燥,降水少,沙漠、戈壁廣布;
交通相對不便,工業起步晚。
4.1.4多民族的大家庭
我國共有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漢族約占全國人口的91.11%。
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人口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9個):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在祖國大家庭里,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漢族人口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我國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的特點 。
6、蒙古族—內蒙古,回族---寧夏,藏族---西藏,維吾爾族—新疆,壯族---廣西,高山族—臺灣,黎族—海南
7、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云南省。
第二課 山川秀美
4.2.1復雜多樣的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點是:
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我國地形的分布特點:山地、高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丘陵主要分布在東部。
2、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山地占我國總面積的33%,高原占我國總面積的26%,丘陵占我國總面積的10%,盆地占我國總面積的19%,平原占我國總面積的12%。
3、我國的地勢特點是: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4、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對我國的影響:
①對河流: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在階梯交界處,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豐富。
②對交通:溝通東西交通,加強了東西部的聯系。
③對氣候:有利于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豐富降水。
④對人口分布:人口集中分布在東部地區,東密西疏
⑤對地形:因平原多為河流沖積而成,故我國平原多分布在東部地區
5、山區:
通常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我國山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
山區的劣勢:
地表起伏較大,土壤不夠肥沃,交通不便,資金短缺,耕作有一定困難,經濟發展緩慢等。
山區的優勢:
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有很大發展潛力,資源豐富,如森林資源、水力資源、礦產資源、 旅游資源等。
6、構成我國地形“骨架”的是縱橫交錯的山脈,熟記下列山脈的位置。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天山山脈;陰山山脈;昆侖山脈;秦嶺;南嶺。
(2)南北走向的山脈:
橫斷山脈;賀蘭山。
(3)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阿爾泰山脈;祁連山脈;小興安嶺。
(5)弧形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脈。
7、我國的地勢:
海拔 主要地形區 主要地形類型
第一級階梯 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柴達木盆地 高原、盆地
界線(向東、向北):昆侖山——阿爾金山脈---祁連山---橫斷山
第二級階梯 1000米—2000米 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 高原、盆地
界線(最東面):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平原、丘陵
4.2.2季風的影響
一、氣候
1、我國氣候的兩個主要特征是:氣候復雜多樣和季風氣候顯著。
2、氣候分布:
(1)東部沿海地區以季風氣候為主。從南到北分布著: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2)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臺灣省、廣東省、海南省、云南省。
(3)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4)西北地區分布著溫帶大陸性氣候。
(5)青藏高原地區分布著高原山地氣候。
(6)我國一些高大的山地,氣候呈明顯的垂直變化。
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全年干燥少雨
高原山地氣候 氣溫低,降水少,垂直變化顯著
二、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1、影響我國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地勢等。
①南北跨度大,緯度高低不同;
(緯度位置)
②東西跨度大,離海遠近不同;
(海陸位置)
③地形地勢起伏大,海拔高低不同。
(地形地勢)
冬季盛行從蒙古、西伯利亞部吹來的偏北風(西北季風和東北季風),寒冷干燥,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使南北溫差加大;夏季盛行從太平洋吹來的東南風和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風,溫暖濕潤,雨熱同期。
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為季風區。中國季風氣候顯著,
習慣上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為界,把我國劃分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4、梅雨:6月中旬到七月上旬,長江中下游地區長達一個月時間的雨季。
5、季風氣候的影響:
(1)利:季風氣候給我們提供了有利于生產和生活的優越條件。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這一特點對農作物、森林的生長有利。
(2)弊:由于季風具有不穩定性,有時也會造成一些災害,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4.2.3母親河
一、長江
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流入東海。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江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亞熱帶,沒有結冰期。
長江干流依次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云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
2、長江是我國巨大的“水能寶庫”,水能資源蘊藏量占全國的1/3,長江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我國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就位于長江上游。
3、長江是我國東西運輸的大動脈,宜賓以下四季通航,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中下游流經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這里地勢低平、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易發生洪澇災害。
4、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及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措施:
上游 中游 下游
劃分的地點 宜昌以上 宜昌到湖口 湖口以下
流經的地形區 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優勢 水能資源豐富(水能寶庫) 航運價值高(黃金水道) 2、發展淡水養殖
存在的問題 水土流失嚴重 洪澇災害嚴重
產生問題的原因 毀林開荒,陡坡墾殖 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
降水時,干支流同時漲水
1、泥沙淤積; 2、圍湖造田;
解決的措施 植樹造林 長江上游地區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退耕還湖
二、黃河
1、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呈巨大的“幾”字形,在山東省注入渤海。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
黃河干流依次流經青海省、四川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陜西省、河南省、山東省。
2、黃河上中游水能資源豐富;黃河塑造了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和華北平原;灌溉了有著“塞上江南”之稱的河套平原和寧夏平原。
3、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土層疏松,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導致河水泥沙含量增大;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河床坡度變緩,水流速度減慢,河水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形成“地上河”,洪澇災害嚴重。
4、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黃河的上游地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樞紐;在下游加固黃河大堤。
5、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
上游 中游 下游
劃分的地點 源頭到河口 河口到桃花峪 桃花峪以下
流經的地形區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存在的問題 荒漠化嚴重 凌汛 水土流失嚴重 地上河 凌汛
問題產生的原因 氣候干旱、過度放牧 受緯度位置影響 植被覆蓋率低;黃土土質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陡坡墾殖 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水流緩慢,泥沙淤積 受緯度位置影響
解決的措施 合理放牧、減少放牧數量,退耕還草 爆破 退耕還林還草,植樹種草,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保持水土 1、加固大堤 2、加強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爆破
三、長江和黃河( 重點)
長 江 黃 河
長 度 6300千米 5500千米
發源地 唐古拉山脈 巴顏喀拉山脈
特 點 呈“V+W”字形,是我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 呈“幾”字形,是我國第二長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注入海洋 東海 渤海
上、中、下游的 分界點 源頭——宜昌(湖北)——湖口(江西)——入海口 源頭——河口(內蒙古)——桃花峪(河南 )——入海口
流經省區 青、藏、川、云、渝、鄂、湘、贛、皖、蘇、滬(11個) 青、川、甘、寧、內蒙古、陜、晉、豫、魯(9個)
流經地形區 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主要支流 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漢江、烏江、湘江、贛江 涇河、湟水、汾河、渭河
開 發 ①“水能寶庫”,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著名水電站:三峽、葛洲壩。 ②“黃金水道”,干流橫貫東西,終年不凍,宜賓以下四季通航。 ①中上游利用水能發電。著名水電站:龍羊峽、三門峽、小浪底。 ②引黃灌溉:塞外江南——寧夏平原、河套平原;華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憂 患 ①長江上中游湖泊面積縮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岸的漢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區洪水的三個主要來源。 ③川江灘多流急,荊江河段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泥沙淤積。 ①上游:氣候趨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寧夏、內蒙古和山東境內初春時節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成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變寬,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沉積,使河床抬高,成為“地上河”,洪水威脅嚴重,水污染加重。山東境內初春時節易形成凌汛。
治理措施 ①興建長江中上游防護林,保持水土;興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還林還湖。(導)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治理川江和荊江(裁灣取直)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復林草植被,改善生態環境。修建水庫、水電站。(用) ②中游: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打壩淤地,保持水土。(防) ③下游:加固加高黃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治)
第三課 地域差異顯著
4.3.1秦嶺-淮河分南北
我國南北方之間的自然環境方面的差異
我國南北方之間的人文環境方面的差異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自然地理上一條重要的分界線(重點 )
(1)南方與北方(2)1月0°C等溫線(3)800mm等降水量線(4)東部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5)水田農業區與旱作農業區(6)河流冬季封凍與否(7)作物一年兩熟到三熟與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8)亞熱帶和溫帶氣候
4.3.2交流與互補
1、交流與互補的原因、目的:因為我國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等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差異,需要區域之間進行交流與合作,以達到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的。
2、在各種交通運輸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
3、我國主要的鐵路干線
主要東西向干線:濱洲—濱綏線;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昆線;青藏線。
主要南北向干線:哈大線;京滬線;京九線;京廣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
4、我國交通的發展,對區域交流與互補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各種運輸方式都實現了快速發展,為不同區域的交流互補提供了重要支撐和強有力的保障。
5、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在加強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國家制定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各個地區的發展。例如,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充分利用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等多方面的優勢,給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6、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
國家還實施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區域一體的發展戰略。例如,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就是調整優化這三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模式。
綜合探究四 走進臺灣
1.范圍:臺灣省包括臺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等許多小島。
2.位置:臺灣島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
3.地位: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
4.臺灣島地理位置的獨特性
臺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處于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連接地帶,地理位置獨特,在我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交通作用。
戰略:鞏固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國防安全。
交通:扼西太平洋航道中心,是海上交通樞紐,是我國和太平洋各國海上
交通要道。
5.地形:臺灣島多山,山地面積約占2/3。臺灣山脈縱貫南北,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的最頂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是人口主要集中的區域。
6.氣候:臺灣島屬亞熱帶、熱帶季風氣侯,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分,夏秋多臺風和暴雨。
7.河流:臺灣島島上河流短急,水能豐富。最長河流是濁水溪,最大的湖泊是日月潭。
8.臺灣的美稱:
①“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自然環境優越,森林、礦產、水產等資源非常豐富);
②“亞洲天然植物園〞(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稻米、甘蔗、茶葉和熱帶、亞熱帶水果);
③海上米倉(盛產大米,最著名的是“蓬萊米〞);
④東方糖庫(盛產甘蔗);
⑤水果之鄉(盛產香蕉、菠蘿等熱帶、亞熱帶水果);
⑥蘭花之鄉(盛產蘭花,品種多,都很珍貴);
⑦植物王國、森林之海(森林面積廣闊,樹種繁多,最著名的樹種是樟樹,樟腦9.少數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10.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注意與地形區進行區分)
第五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北方地區
5.1.1紅松之鄉
1.小興安嶺的地理位置:位于黑龍江省的中北部
2.小興安嶺的自然條件與當地植被的關系
①地形:山地地形為主 ,適合林木生長
②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冬季漫長,氣候寒冷,蒸發量小,總體氣候濕潤,適合針葉林生長。
3.生產特色:
①林業發達,是中國重要的木材基地。(木材運輸方式:鐵路、水運、公路)
②旅游業、森林食品加工業和木材加工業蓬勃發展。
4.林區曾經面臨的問題:
①對森林長期過量開采,森林資源急劇減少,經濟出現衰退;
②對野生菌和藥材進行毀滅性的采集和挖掘,嚴重破壞了林區生態壞境。
5.林區的保護措施:
①尋找新的生產方式
模仿森林的自然發育過程來采伐森林,并進行合理的經營與管理
②實現林業資源經濟轉型
堅持創新發展,開發森林食品、森林旅游和木材深加工等,如用鋸末栽種木耳、把樹枝和木材邊角料加工成雪糕棒,實現了保護森林資源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
5.1.2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
從四大地理分區看,位于北方地區;從階梯位置看,位于第二級階梯;東起太行山脈,西到烏鞘嶺,北抵長城,南連秦嶺。地跨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
二、自然環境
1.地形地貌(1)地形:黃土高原海拔1000~2000米,遠望高原頂部,地勢平緩、略有起伏。(2)地貌:無數的溝壑,把這里的地面割裂得支離破碎,即溝壑縱橫。
2.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濕潤炎熱。
3.土壤: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土質疏松,便于開墾,使這里很早就成為我國農業發達的地區。
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1)自然因素: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多暴雨;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保護;黃土土質疏松;裸露的黃土在雨水和河流的沖刷下大量流失等。
(2)人為因素:人類不遵循自然規律,過度開發,使高原上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四、生活特色
角度 生活特色 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衣 白羊肚頭巾、羊皮坎肩 氣候、地形、土壤:黃土高原海拔高,氣溫低,風沙大 生產:黃土高原牧羊業
食 玉米、辣椒 氣候: (1)年降水總量不大,適合種植玉米等旱地作物; (2)黃土高原海拔高,冬季寒冷干燥。 土壤:黃土土質疏松,便于開墾,適合種植業生產。
住 窯洞 氣候:黃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濕潤炎熱,而窯洞冬暖夏涼。 土壤:黃土具有直立性。
行 驢車、馬車 地形:黃土高原千溝萬壑, 交通不便。
樂 信天游、安塞腰鼓 ——
5.1.3古老而現代的首都——北京
地理位置
位于華北平原北部,西、北兩面有太行山、燕山作為屏障,東臨渤海灣,南面是千里中原(進可攻退可守,軍事位置極為重要)
自然環境
1、地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2、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河流:潮白河、溫榆河、永定河自西北向東南注入渤海。
三、城市地位和職能
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現代化大都市,它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1.政治中心
(1)作為首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是中央國家機關所在地。中南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生活的心臟,是國家領導人接見外賓的重要場所。
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場所。
(3)天安門廣場是政治集會和節日活動的重要場所。
2.文化中心
(1)故宮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又稱“紫禁城”。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杰作。
(2)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歷史與藝術并重的綜合性博物館,豐富的藏品展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異彩紛呈的民族國粹,如京劇等。密集的科研機構和院校,如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國家體育場,被親切地稱為“鳥巢”。
(3)在邁向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現代文化元素的滲入,更增強了北京作為文化之都的魅力。
國際交往中心
北京作為首都,代表國家形象參與國際交往,是國際交往中心。外交機構、國際組織、國際商業機構云集。
科技創新中心
北京將充分發揮豐富的科技資源優勢,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搶占全球科技制高點,規劃建設好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創新型產業集群和“中國制造2025”創新引領示范區,形成“三城一區”為重點,輻射帶動多園優化發展的科技創新中心空間格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南方地區
5.2.1水鄉城鎮
一、太湖流域的位置
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南緣,三面瀕江臨海——北抵長江,南瀕杭州灣,東臨東海。地跨蘇、浙、滬兩省一市。
二、太湖流域優越的自然條件
1、地形: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2、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雨熱同期,溫暖濕潤
3、河流與湖泊: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運便利,灌溉條件優越
三、太湖流域城鎮興起 集市 小城鎮
有利條件 :農副業、手工業比較發達;四通八達的水路
2、江南水鄉六大古鎮:同里、甪直、周莊(蘇)、西塘、南潯、烏鎮(浙)
四、生產特色
1、種植水稻,養殖魚蝦(“魚米之鄉”)
2、古鎮旅游業興起
3.水鄉城鎮新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從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到外向型經濟的迅猛發展,從民營經濟的不斷壯大到創新型經濟的蓬勃興起……太湖周邊地區社會經濟高質量持續發展。更多的水鄉村落建起成片的新式樓房,配備了現代化的公共設施,人們生活更加富裕。伴隨著農業人口的城鎮化過程,一座座新的城鎮正悄然興起,煥發出新的活力。
五、生活特色
1、行(交通) 水是水鄉城鎮的特色,這里的城鎮多沿河或環湖分布。眾多的河道是城鎮聯系外界和物資進出的通道,以船為主要交通工具。
2、住(建筑) 目的:便于洗滌、取水和出行便利。人們往往臨河建屋。(他們利用木樁支架把閣樓建在河岸上,樓的一側伸出水面,樓下有石筑的碼頭,石級直抵河邊。)
3、飲食 盛產各種魚蝦、種植水稻 太湖三白——太湖銀魚、白魚、白蝦
4、風俗文化 周莊的搖快船始于清初。經過悠悠數百年的沿襲 ,搖快船已成為民間良辰佳節、喜慶豐收、婚嫁迎親時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型娛樂活動。 同里人過六十歲大壽之日有“過三橋”的習俗,相繼經過古鎮內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取太平、吉利、長慶之意。
5.2.2富庶的四川盆地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位于中國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是我國著名的盆地。大致范圍包括了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位于我國南方地區、季風區和地勢第二級階梯。
自然環境
1.地形
盆地四周多被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環繞,地勢四周高、中間低;盆地內部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較少。
氣候
地處亞熱帶,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因四周山脈環繞,特別是北面秦
嶺、大巴山的屏障,大大減弱了冬季寒潮和冷空氣的入侵程度,也使夏季熱量不易擴散,因而具有冬暖、春早、夏熱的特點。雖日照不足,但氣候溫和,熱量充足,降水豐沛。
河流
長江、岷江、嘉陵江、烏江等。
4.自然資源
(1)眾多的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
(2)天然氣、芒硝等礦產資源居中國之冠;
(3)井鹽資源分布廣泛,開采歷史悠久。位于盆地西南部的自貢,是我國最大的井鹽生產基地,素有“千年鹽都”之譽。
(4)野生動植物資源多樣性: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使四川盆地成為眾多野生動植物的家園。
生產特色——中國重要的農業基地,擁有發達的農業
1.農業發達的表現
(1)我國最大的水稻和油菜籽產區。
(2)成都平原是西南地區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3)禽畜種類多,肉豬和家禽產量高。
2.農業發達的原因
(1)得益于優越的自然環境
四川盆地內的成都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全年適宜耕種;河流眾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等。
(2)得益于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位于岷江中游,秦國的李冰主持修建。建成后,成都平原的人們過上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生活。成都平原自古以來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時至今天,都江堰仍然在為成都平原-我國西南地區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發揮著作用。
生活特色
川劇
川菜
5.2.3開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區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地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地區,三地陸路相通、水路相連,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
二、區域地位
憑借毗鄰港澳的地理位置優勢,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三、自然環境
1.地形
平原廣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熱量十分充足,降水極為豐沛。
3.水文
河川眾多,水量豐富。
四、生產特色
1.農業發達
農作物全年都能生長。這里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基地、蔗糖基地、淡水魚基地和亞熱帶水果基地。如今,珠江三角洲地區已建設成為現代化農業基地。花卉種植業發達,廣州擁有很多大型鮮花批發市場。農產品除了滿足本地居民消費外,還大量銷往港澳地區。
2.制造業和對外貿易發達
這里生產的家用電器、服裝、電子及通信設備等,主要通過港澳貿易出口到東南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這里還是亞洲乃至世界的信息產品制造業基地和出口基地,被譽為“世界工廠”。
①港澳地區的優勢:擁有大量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經驗
②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優勢:優越的地理位置;廉價的勞動力;低成本的土地;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是著名僑鄉
發展轉型
原因:近些年,歐美國家對“中國制造”產品的需求大大降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制造業受到嚴重沖擊。
措施:①改變發展模式,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
②在發揮制造業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港澳的服務業和對外聯系優勢,與港澳緊密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③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特別是大灣區內多項跨境工程陸續投入使用,發達的交通網絡逐漸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之間的聯系更加便捷,區內發展潛力顯著提高。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現代化農業基地的原因
(1)自然環境優勢:平原廣闊,土壤肥沃,熱量充足,降水豐沛,適宜農作物全年生長。
(2)位置優勢:毗鄰港澳,鄰近東南亞地區,市場廣闊。
(3)交通優勢:背陸臨海,港口眾多,交通便利,利于鮮活農副產品輸出。
5.2.4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上海
一、城市地位
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
上海成為中國經濟中心的原因
1.地理位置
上海地處東海之濱,以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依托;居于我國大陸
海岸線中樞,扼長江入海口。
2.自然條件
(1)地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坦蕩低平,土壤肥沃。
(2)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3)水文:河湖眾多,與太湖流域相連成片,扼長江入海口。
3.歷史背景
200多年前,上海就有“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的稱譽。
4.工業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依靠良好的工業基礎,以及大批掌握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的人才,形成了一個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城市,經濟發展一直居于全國領先地位。
5.政策支持
1990年國家實施浦東開發戰略后,浦東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經過30多年的發展,浦東已經建成為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區內有5個國家重點開發區和多個現代產業區。
交通運輸
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交通發達而便捷,上海是中國水、陸、空交通的樞紐。
三、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的表現
1.重要的工業基地
工業歷來是上海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動上海發展的重要力量。新中國成立后,上海依靠良好的工業基礎,形成了一個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城市。
2.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
上海自古就是我國對外交通和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在對外經濟聯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金融業、航運、貿易中心、高科技產業中心
浦東的金融業和高科技產業是上海的經濟增長點。
四、上海的作用與影響力
上海經濟的繁榮產生了跨領域、跨區域的輻射效應,促進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成長,帶動著全國經濟的發展。上海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門戶,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第三課 西北地區
5.3.1絲路明珠
一、地理位置
位于我國西北部,深入內陸,遠離海洋。
二、自然環境
1、地形:以高山和盆地為主(“三山夾兩盆”)
2、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干旱。(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3、河流:新疆河流少,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每當進入酷熱的夏季,河水流量急劇增長(高山融水)
4、綠洲分布:只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區,分布著星星點點的綠洲。為絲綢之路上的往來商旅提供寶貴的水和食物
5、資源:天然氣、石油豐富
三、生產特色-----綠洲農業
1、發展綠洲農業的有利條件
(1)良好的灌溉設施——坎兒井。將高山雪水經過暗渠引到農田里,既免去運水之勞,又減少了水的蒸發。
(2)有利的自然條件
①光熱條件好:夏季高溫,光照充足,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種植;
夏季高溫,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長和采摘
②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瓜果中糖分的積累,所以這里瓜果特別甜
③地形優勢:土地平坦,多為山前或盆地內的平原地區,適宜開展大型機械化作業。
④塔里木河的灌溉
(3)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
一些農場安裝了太陽能電子自動化節水灌溉設備。
(4)新疆人民的勤勞、勇敢、智慧
2、綠洲農業
生產葡萄、哈密瓜、棉花(長絨棉)、小麥等。綠洲地區不僅糧食和主要農作物能夠自給自足,而且還有多種農產品大量外銷。
5.3.2草原風情
一、地理位置
地處西北地區,位于我國西北內陸,遠離海洋。
二、自然環境
1、地形:高原為主,地勢平坦
2、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較少
(1)降水分布特征:降水量幾乎都在400毫米以下,降水自東向西減少
(2)原因:自東向西離海越來越遠,受海洋影響逐漸減小
3、植被:草場資源豐富,草原遼闊。
受降水影響,植被景觀自東向西發生變化:森林-草原-荒漠
三、生產特色
1、畜牧業發達:建立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為基礎的畜牧業基地。
2、毛紡織業發達:打造以羊絨、羊毛為基礎的毛紡工業基地。
四、生活特色
5.3.3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烏魯木齊
一、城市地位
①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是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
②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和對外經貿往來以及文化交流的窗口。
二、烏魯木齊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的條件
1、優越的地理位置
(1)它位于中國西北、新疆中部,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自古就有“開天辟地之門戶”的稱謂,是連接天山南北、溝通新疆與內地的交通樞紐。
(2)地處西北邊疆,鄰國眾多。
(3)是中國連接中亞地區乃至歐洲的陸路交通樞紐。
2、發達的交通網絡
(1)新亞歐大陸橋途經烏魯木齊,從陸路上溝通了亞歐的往來,縮短了路程,便利了貿易。
(2)烏魯木齊交通便捷,具有完備的公路、鐵路和航空立體交通網,形成了連接內外、橫貫南北的交通網絡。
(3)隨著中歐班列的開通,烏魯木齊已成為中歐班列的集結中心。中歐班列依托新亞歐大陸橋和西伯利亞大陸橋,已形成西、中、東三條運輸通道。
3、國家政策的支持
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三、生產特色----對外貿易發達、商業、運輸業發達
烏魯木齊不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中亞地區重要的進出口貿易集散地,成為中國西部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城市。
四、生活特色
1、多民族共居,主要有漢族、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等。
2、國際大巴扎是烏魯木齊團結、開放和繁榮的象征
青藏地區
5.4.1海拔最高的牧區
一、地理位置
青藏牧區位于我國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
二、自然環境
1.地形
高原為主,地勢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為主,冬冷夏涼,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分旱雨兩季,太陽光強烈,晝夜溫差大。
植被
耕地很少,但草場廣布,牧草資源豐富,類型多樣,營養成分含量高。
牧草的營養成分含量高的原因:青藏地區海拔高,太陽光強烈,有利于牧草中蛋白質的合成;而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其他營養物質的積累;高寒氣候條件下植株矮小,莖干少而葉量大。
三、生產特色
1、畜牧業是主要支柱產業
畜種:牦牛、藏山羊、藏綿羊
能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等特殊的高原環境
2、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
青藏鐵路的開通,牧區的牛羊肉產品走向全國。
四、生活特色
5.4.2日光城——拉薩
一、地理位置
拉薩位于西藏的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
二、自然環境
1.地形
位于青藏高原,海拔36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較高的城市之一。
2.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冬冷夏涼,多晴朗天氣,降水少且集中在6~9月份。
河流
拉薩河流經,水源充足。
三、城市特色
1.西藏自治區的首府
2.歷史文化名城
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城。7世紀中葉,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他在此造宮殿,建寺院,奠定了拉薩城區雛形。
(1)布達拉宮:是拉薩的標志性建筑,珍藏大量文物,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筑群。
(2)大昭寺:位于拉薩老城區的中心,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筑。
3.日光城
(1)成因:拉薩海拔高,空氣稀薄,透明度好,太陽光通過大氣時損失少,加之緯度低,因此日照時間特別長。拉薩年平均日照時數超過3000小時,是我國太陽輻射量最豐富的地方,故有“日光城”之稱。(發展太陽能的優勢)
(2)太陽能的使用:如今,太陽能資源包括光伏發電已廣泛應用于照明、取暖、通信、交通等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等已進入千家萬戶。(3)發展太陽能帶來的好處:彌補拉薩燃料資源的不足;積極推進清潔能源的使用,因地制宜大力開發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有利于充分利用拉薩豐富的光能資源,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四、發展現狀與前景
1.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幢幢現代化建筑拔地而起,與老城區的傳統建筑交相輝映。新建的居民小區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條件,同時還保留了藏族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
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發展西藏的教育事業,使西藏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
藏民生活越來越好
“打林卡”是藏族同胞特有的休閑方式之一。
重視環境保護和文化建設
拉薩十分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文化建設。如今,一座座新建的園林公園,將這里裝扮得更加美麗和充滿活力。
投資環境越來越好
交通、通信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來此投資創業,觀光旅游。
綜合探究五 如何開展社會調查——以調查家鄉為例
一、什么是社會調查
指應用科學方法對特定的社會現象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其發生的各種原因和相關聯系,從而提出解決社會問題對策的活動。
社會調查的重要性
社會調查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主要渠道。
三、社會調查的基本步驟
1.確定主題。2.擬訂提綱。3.實施調查。4.撰寫調查報告。
四、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
1.實地調查法:指調查者深入現場或一定情境,直接觀察調對象,并有目的地搜集研究對象相關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
2.文獻調查法:指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獲得有用信息的方法,是一種間接調查的方法。(▲具體方式:圖書館查閱文獻、上網查閱、報刊查閱等)
3.訪問調查法:指訪問者與被訪問者通過面對面的接觸,有目的的談話,以尋求研究問題的方法。(▲具體方式:座談會、面對面采訪、電話采訪等)
4.問卷調查法: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
(▲一般在調查對象較多時使用)
五、調查成果
可以是一份調查報告,也可以是一幅包含信息的地圖,還可以是一篇充滿激情的記敘文。
六、中學生參與社會調查的意義
學生積極參加社會調查這一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助于把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融入社會,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关县| 宁阳县| 灵石县| 静海县| 张家口市| 黔西县| 团风县| 手游| 南投市| 安陆市| 洪湖市| 基隆市| 简阳市| 秦皇岛市| 栾川县| 青阳县| 东台市| 灵川县| 合阳县| 林州市| 绿春县| 明溪县| 池州市| 汶川县| 鸡西市| 三台县| 瑞昌市| 岗巴县| 星座| 莱芜市| 马关县| 满洲里市| 合作市| 台南市| 翁牛特旗| 杨浦区| 崇礼县| 永仁县| 开封市| 西乌珠穆沁旗| 丰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