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月滿情濃,共話中秋——自制月餅勞動教育課程教學設計一、活動主題的確定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中秋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度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民間傳統習俗,人們把月餅當做吉祥團圓的象征。月餅代表團圓和收獲,具有深厚的中華飲食文化底蘊。月餅既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中國文明史的一個符號,同時是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歷史、民俗和中華文化的文化橋梁。合理傳承月餅風俗,既能有效將中華傳統經典文化發揚光大,又能在月餅中凝聚出強大的愛國能量。它是向世界推薦中國,展示中國的一張好名片,月餅的文化意義才是其內涵之所在。二、活動背景當今社會,淺文化、俗文化、網絡文化充斥人們的生活,傳統文化在學生中心目的地位越來越低,他們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加上英美等國家一些“洋節的入侵”:“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這樣的節日成了中學生關注的主流節日,而我國傳統的 “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節”等節日以及其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被拋諸腦后。七年級學生還普遍存在缺乏基本常識和動手實踐能力的特點,為了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我選取了走進中秋,探尋月餅文化這一主題,把學生的目光從課堂書本引入動手實踐,鼓勵孩子在了解中秋節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親自實踐,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激發其學習熱情。適用年級:七年級四、活動目標(一)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調查等方式初步了解中秋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的風俗習慣。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比較,分析和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二)通過了解家鄉過中秋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通過實踐,引導學生主動、大方地與人交流,積極、自信地參與活動。五、活動實施過程本活動分五個階段進行:課題準備階段、課題實施階段、課題總結階段、課題成果展示階段、活動延伸階段。具體實施過程分為七步:(一)歌曲、視頻導入,引入課題。(二)全班討論,確定課題。(三)建立課題小組,設計小課題研究方案。(四)教師進行實踐活動的指導。(五)學生整理資料,形成成果。(六)課題成果,展示交流。(七)教師點評,總結指導。六、活動過程(一)歌曲和視頻導入新課播放歌曲《水調歌頭》。大家都能聽出在歌曲中,展示的是中秋節。同學們,你們能說出中秋佳節中的傳統習俗嗎?中秋佳節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接下來我們一起觀看一些民俗視頻,來品味中華傳統文化。(二)課題的確定通過觀看不同的習俗視頻,學生對每一個習俗發表見解,進行討論,看看哪一個民俗是學生最了解與喜愛的。通過全班同學對于不同習俗的回饋,最終班級選定“月滿情濃,共話中秋”為主題。本課題是由學生自己選定,同學們積極性都特別高,個個摩拳擦掌,都希望在本次實踐活動中發揮自己優勢。(三)建立課題小組,分工并制定研究方案學生共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中有一名小組長,負責總體布局。根據組員各自擅長的領域,分為:和面負責項、餡料負責項、餅皮負責項、包裹負責項。(四)教師進行實踐活動的指導第一環節:學習小組交流,認識制作月餅的工具、材料,了解制作月餅的方法。第二環節: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制作月餅的工具、材料。(1)工具:月餅模子、烤箱、面板等。(2)材料:面粉、轉化糖漿、花生油、堿水、豆沙或者棗泥餡、鮮雞蛋等。第三環節:1.教師示范月餅的制作步驟:和面、調餡兒——做餅皮——包餡——壓模——成型——烘烤2.教師示范每個步驟關鍵要領,學生根據分工不同,做好各自的記錄。(1)壓皮兒:把面團揉至軟硬適度、皮面光潔,醒發約30分鐘后,把醒好的面揪成大小相同的小面團,并搟成一個個面餅待用。教師繼續給與指導:面團需要經過多次力度適中的揉捏才可以變得光潔,光潔的面團是制作好餅皮的關鍵步驟。(2)包餡兒:按照面皮、餡料1:4的比例將豆沙或者棗泥餡分好。然后用餅皮包裹已分好的餡料,包時餅皮要壓的平整,合口要圓滑均勻。教師先進行展示,指導學生需要注意,以圓形月餅為例:①豆沙或棗泥餡料首先要團成圓形。②圓球需放置在面餅的正中部分。③面皮需要緊緊裹住餡料。展示做好的秘訣:右手托著部分面皮,左手挑起一指寬的面皮摁壓在右手圓球餡料的上方,接下來的每一個挑起都需要緊貼住上一個完成動作,因此制作出的球形半成品內無空氣,形狀也好看,利于下一步的制作。(3)壓模:將團好的月餅坯放入模具輕輕用手壓實、壓平,壓時要力度均衡,使月餅棱角分明,花紋清晰。教師提醒:放入模具之前,月餅需要沾染適量面粉,防止后期粘連。月餅摁壓后,邊不能出模具。(4)成型:把模具拿到案板邊上將餅坯拍出,脫模時要注意輕磕模具四周,以保持餅型的平整。(5)烘烤:在月餅上噴清水入烤箱,溫度為180℃ ,烘至餅皮成米白色或微有金黃色時才可以抽出。用雞蛋調出蛋汁,比例為三個蛋黃,一個全蛋。在餅面上涂刷蛋汁,再放回烤箱內烘至熟透,戴上隔熱手套取出即可。(五)學生整理資料,形成成果月餅制作大比拼規則:1.比賽在35分鐘之內完成, 根據用時不同進行加減分項。2.每一個月餅都要有一定的寓意,其外形,內涵需一致,根據不同效果進行加減分項。3.烤制出的月餅,根據月餅的味道,進行加減分項。4.加減分項每次最高均為5分。比賽開始:(六)課題成果,展示交流1.比一比,誰做的月餅外觀最好看?2.嘗一嘗,誰的月餅味道最美。3.學生投票選出月餅制作最精良,合作最好的小組。比賽結果:組別 用時 形狀 寓意 得分1 28分 圓形 團圓和睦 252 30分 菠蘿形 豐收碩果 253 26分 小豬形 圓圓滿滿 284 27分 心形 與你同在 275 29分 花瓣形 花好月圓 266 26分 魚形 如魚得水 28結果:三組和六組獲得最后比賽的勝利。兩個小組組長分別進行獲獎感言以及制作過程中的感受和收獲,以及分享取勝的秘訣。(七)教師點評,總結指導通過“走進中秋,探尋月餅文化”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同學們不僅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還明白了許多知識和道理。很多同學的表現還特別積極與出色。1.主要以學生的自我評價為主。讓每個學生談談自己在這一活動中的表現,然后全班選出表現最突出的小組進行獎勵。2.評價的側重點要以學生綜合技能和實踐的記錄為標準、輔以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與評價。3.將學生在活動中的態度表現、取得的實踐成果,以有效的形式加以呈現。并將成果收錄成冊,宣傳、推廣,得到了校領導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同時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七、作業布置1.選擇其它形式的餡料,在家中與父母制作月餅,并做好記錄、收獲以及感悟。(可在資料一中自選風味)2.搜集關于中秋節的其它文化形式,選擇一種,做深入了解,并做好記錄,在下次綜合實踐課中作匯報交流。附:教學使用資料制作各種風味月餅制作各種不同口味的月餅,調制月餅餡很重。餡料中成分的不同、比例的差異都會使味道相差很大。根據下列餡料的成分、比例,制作不同口味的月餅進行品嘗、交流,也可以自己選擇原料,調制月餅餡。制作各種風味月餅餡料配方月餅名稱 配料冰皮月餅 糯米粉90g,粘米粉90g,澄粉20g糖粉90g,紫心番薯500g,牛奶560g,細砂糖20g,油51g。鮮肉月餅 普通面粉150克,豬油60克,細砂糖25克,水42克,普通面粉100克、豬油50克。豬肉餡225克,白砂糖20克,蜂蜜1大勺(15ML)炒熟的白芝麻1/2大勺(7.5ML),香油10ML醬油1/2大勺(7.5ML),料酒1小勺(5ML),鹽6克姜末1小勺(5ML),蒜末1小勺(5ML)蛋黃液半個、黑芝麻(白芝麻亦可)適量五仁月餅 低筋面粉(200克)、小麥面粉(100克)、核桃仁(40克)花生仁(40克)、葵花籽仁(40克)、杏仁(40克)芝麻仁(30克)、糯米粉(50克)、雞蛋黃(1個)雞蛋清(1勺)、果脯(適量)花生油(55克)、食言(2克)、糖漿(150克)堿(1克)、麥芽糖(3大勺)、水(80毫升)、白糖(80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