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真情系熱土,勞動享農耕一、案例類型農業生產勞動二、適用年級七年級三、主題說明(一)主題目的通過農事體驗讓學生初步掌握農事技巧,感受勞動的辛苦與樂趣,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增強學生珍惜糧食、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意識,學會感恩。(二)學習內容1.普及農業基礎知識。2.學習部分農作物生長過程和培育方法。3.了解不同農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4.體驗農事勞動,學習農事技巧。(三)活動方式組織形式:個人、小組、班級活動相結合實踐形式:調查訪問、實踐勞動、小組合作交流、規劃、表達、反思(四)相關學科認知背景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生物學科,對生物學相關知識缺乏了解;在歷史學科中,對原始農耕有了初步的學習,但缺乏深入了解;大多數學生沒有體驗過農事活動,對糧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四、教學目標1.價值體認:通過實踐體驗,體會農民辛苦,感受糧食來之不易,形成正確積極的勞動觀念。2.解決問題:在農事體驗中,學會運用觀察法、訪談法、資料法、實驗法等方法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3.責任擔當:通過農事體驗,學會感恩,增強節約糧食、尊重農民勞動成果的社會責任感。4.創意物化:學習積累基礎的農學知識和農耕常識,將農耕體驗的過程、收獲、感受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示分享給同學。五、創新要點1.學生依托自家農田,與家人進行農事體驗。2.學校配有自留地,安全性高,學生集體實踐體驗農事活動。3.注重學科資源整合,綜合運用勞技、美術、音樂、書法、語文和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知識,完成本次實踐活動。六、教學設計第一階段:選擇確立主題,制定活動方案(一)利用主題班會《走近農耕文明》宣傳發動,成立課題小組。班會上通過播放《輝煌的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視頻,幫助學生了解農耕文明的變遷和發展方向,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接著引出幾個問題:同學們是否了解家鄉的各種農作物 是否能掌握簡單的農業知識?是否熟知家庭中的耕地狀況?是否在農忙時幫助過家人?同學們面面相覷,慚愧不已。順勢提出讓同學們進行一次體驗農耕的綜合實踐活動——《真情系熱土,勞動享農耕》。同學們興致勃勃,開始制定活動計劃和方案。設計意圖: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內在動機,幫助學生確定實踐活動和探究方向。主題班會的開展,就是此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敲門磚,便于學生們走進主題,開展活動。(二)集思廣益,確定各環節,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各階段任務。第一環節:學生利用調查問卷,對在校生進行農耕知識了解程度的調查。第二環節:學生收集并整理調查問卷,按照調查問卷所關心的內容,確定調查項目:1.農作物生長、培育過程2.農具的使用方法。第三環節:討論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全班分為七個小組,每組6至7人。每個小組又分為采訪組、資料組和考察組三個小組。設計意圖:給學生活動的方法和思路,便于活動的順利開展。要求組長從全局出發,根據小組成員的情況填寫活動計劃表。活動計劃表組員研究主題 樂享農耕,感恩擁有收集整理 1.確定選擇的當地農作物類型及農具類型。2.采用什么方式來搜集資料。3.如何整理同學收集的資料。實踐體驗 1.如何進行個人農事體驗。2.制定小組農耕實踐計劃。展示計劃 1.采用什么方式展示成果。2.為什么采用此方式。3.組內成員如何分配。預期效果設計意圖:教師在人員分配方面給予適當點撥和指導,讓每個學生各盡所能,各負其責。活動的具體過程由學生掌握主動權。這種由扶到放的指導方式,充分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和自主性。另外,制定計劃的過程又培養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各組制定好計劃之后,指導各小組相互交流計劃,互相補充,使計劃更完善合理。第二階段:搜集整理資料,展開調查研究(一)探尋生命之旅各小組確定選擇的農作物類型后,小組成員各司其職,通過采訪有豐富農耕經驗的親友,上網搜集資料,實地考察研究等方法,把該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過程和培育過程整理成完整資料。這一環節,我以水稻(非當地農作物)的生長培育為例,為學生示范了如何整理資料。指導學生以此為例,整理活動中的所需材料。(二)學習農具使用各小組確定選擇的農具類型后,小組成員各司其職,通過采訪有豐富農耕經驗的親友,上網搜集資料,實地考察研究等方法,把該農具的使用方法整理成完整資料。設計意圖:知識來源于生活,這一環節,切合了新課標的全新教育理念。課前讓學生走進生活,實現了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有機結合,把學習的觸角引向多個角落,培養學生運用觀察法、訪談法、資料法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匯總分享資料各小組把整理的資料以電子文檔形式匯總,全班分享資料,交流經驗,互利共贏,掌握更多的農耕知識和常識。設計意圖: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讓學生“做”出來的。讓學生在資料查閱、收集、整理,合作匯總、交流共享中進行學習,培養他們獨立獲得新知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團結合作的精神,使學生對農耕有更深入的了解。第三階段:個人農耕實踐,合作農事體驗(一)爭當小農民學生根據自身家庭耕地情況,利用節假日,在家長的陪同下體驗一項農事勞動。過程中請家長或者具有農事經驗的親友指導,并幫助拍照記錄。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在資料搜集階段獲取的農耕知識得以實踐,學習并掌握基礎的勞動技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農民的辛苦,感受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形成正確積極的勞動觀念。(二)合作享農耕利用學校的自留地和農具,在農耕經驗豐富的活動課教師指導下,帶領學生集體體驗農事勞動。教師負責拍攝紀錄。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集體體驗農耕這一環節,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體驗到集體勞作的快樂,體會到農耕勞動先苦后甜的幸福感。這一環節是整個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重頭戲,事實勝于雄辯,任何的語言文字都不如切身實踐更能讓學生深刻地感知農耕勞動的苦與甜,進而使學生學會感恩,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三)設計頌農耕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之后,指導學生設計作品來贊頌農耕,訴說感悟。學生通過整理照片、制作手抄報、撰寫心得體會、準備農耕農事的書法作品等保存資料,記錄成長歷程。另外部分同學著手準備歌頌農耕的歌曲演唱和短劇表演。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完全尊重學生的意愿。讓學生擇其所愛,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主發揮創造空間。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參與情況,為學生出謀劃策,力求提高作品水平。學生在實踐體驗的同時,繪畫、歌唱、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這樣寓教于樂,收放自如,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盡其所能。第四階段:成果交流匯報,展示評價活動(一)展示農耕美學生們以拍攝的當地農作物圖片、個人農耕體驗圖片、小組農事實踐圖片和視頻為依托,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活動過程,講述此次活動中的經歷和感悟。設計意圖:圖片承載情懷,讓學生仿佛重回熱火朝天的黃土地。語言蘊涵詩意,為實踐活動插上騰飛的翅膀,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起展示自我的信心。(二)評說農耕樂開展校園記者會,進行隨機采訪。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表達自身實踐中的個性化感受和活動過程中的趣事。設計意圖:此環節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給每個學生表達的機會,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充分鍛煉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三)感悟農耕情寫農耕、畫農耕、贊農耕、唱農耕、演農耕。有的學生動情地寫農耕的感悟,點點滴滴,歷歷在目;有的學生辦一期農耕主題的手抄報,用畫筆定格記憶;有的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自創作品;有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書法作品;有的學生用動聽的歌喉唱響農耕;有的學生表演小話劇……學生們各展其才,百花齊放,用短短四十五分鐘充分表達自己在此次活動中的感悟,展現少年的青春活力。設計意圖:這堂實踐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紐帶,以實踐活動為中心,通過充滿激情的話語入情,句句含意,使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讓學生們走近農耕,體會農民辛苦,感受糧食來之不易,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四)評價促發展此次勞動教育課程結束后,師生、家長共同完成以下評價表。勞動教育課程評價表活動主題:小組成員:被評價者: 日期:項目主體 收集處理信息 參與合作態度 勞動實踐能力 整體效果 總體評價(每項25分)同學評家長評老師評自己評設計意圖:通過評價,使學生對本次成果進一步總結和反思,使外部操作得以內化;通過評價,教師肯定學生的研究成果,激發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欲;通過評價,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體現課堂的民主;通過評價,把聽說能力貫穿在整個活動中。將學生在活動中的態度表現、取得的實踐成果,以有效的形式加以呈現,并將成果收錄成冊,宣傳、推廣,激發學生對農耕知識和實踐的學習興趣。七、活動反思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的目標就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備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及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在《真情系熱土,勞動享農耕》這一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從剛開始的提出問題到調查分析再到小組合作明確研究課題,直至最后的匯報展示,學生逐步樹立起了正確的勞動觀念,深刻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逐漸具備了基本的農業勞動能力,逐步培養了良好的勞動精神。總之,學生的勞動態度逐漸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勞動技能日益完善。我在此次活動的指導過程中還有許多欠缺的地方,但我相信,通過不懈努力,我校的勞動教育課程會日趨走向成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