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提綱【一至五(1,2課)】
班級 姓名
第一單元 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
第一課 戰后世界新格局
一、“兩極”與“冷戰”(P4)
1.《雅爾塔協定》簽訂的時間,參加的國家及領導人和重要影響是什么?
時間:1945年2月。
國家及領導人;蘇聯(斯大林) 美國(羅斯福) 英國(丘吉爾)
影響: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北約和華約建立、性質、影響各是什么?
北約:1949年,以美國為首,資本主義陣營
華約:1955年,以蘇聯為首,社會主義陣營
性質:軍事政治集團。
影響: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的出現,標志著東西方對峙格局的形成。
3.“冷戰”的時間,標志,含義是什么?
時間:1946年“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1947年的“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的正式開始。
1991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意味著冷戰的結束。
含義: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軍事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為。
4.美蘇爭霸開始時間、主要形式、重大事件、影響各是什么?
時間:20世紀50年代末以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并成為超級大國。
形式:“冷戰”
事件:“柏林墻”事件;核軍備競賽[美蘇爭霸];古巴導彈危機[美蘇爭霸];越南戰爭。
影響;是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的根源。
5.美國為什么要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冷戰”?
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膨脹,意圖稱霸世界,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是其稱霸的主要障礙。
6.美國歷史上歷時最長,損失最大的戰爭是什么?
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侵越戰爭
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各國的現代化追求(P8)
1.戰后,具有世界意義的變化有哪些? 最具世界意義的變化是: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
其他:各國對現代化的追求。
2.最先走上民族解放運動的是哪個大洲?主要有哪些國家?
亞洲 越南北部;朝鮮;中國;印度(最大的殖民地)
3.“非洲獨立年”是哪一年?為什么是獨立年?
1960年 因為那一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獲得了獨立。
4.殖民時代終結的標志是什么? 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
5.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原因是什么?
(1)最重要原因是: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動。
(2)資本主義國家對生產關系進行了局部調整。
6.“亞洲四小龍”出現的原因,時間和地區是什么?
時間:20世紀六七十年代。 地區: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
原因:A 政治上擺脫了殖民枷鎖;B 利用了發達國家對外轉移資本和技術的時機。
7.亞非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原因及我國提出的重要內容是什么?
時間:1955年。 地點:印尼的萬隆。
特點::是獨立后的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地區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
內容:周恩來總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后引申和發展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今天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公認的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原則。
8.戰后發生的哪些事件可以說明亞非拉國家的崛起?
(1)非洲大陸民族獨立運動的完成,結束了殖民統治大時代;
(2)亞非會議的成功召開; (3)亞洲四小龍經濟的迅速發展;
(4)“七十七國集團”的建立; (5)中東國家的覺醒。等等
第二課 共和國的風雨歷程
一、鞏固新生政權(P11)
1.朝鮮戰爭爆發的時間是什么? 1950年6月。
2.抗美援朝開始的時間是什么? 1950年10月。
3.抗美援朝的軍隊,總司令,結局分別是什么? 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 司令;彭德懷。
結局:迫使美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的勝利。
4.中朝人民取得勝利的原因,性質 和意義分別是什么?
原因:1)英勇頑強的中朝人民和軍隊。2)美軍遠離本土作戰,朝鮮多山的地形。3)堅
強統一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4)蘇聯的大力支持。5)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性質: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意義:1)守住了“三八線”,保證了我國東北的安定建設。2)取得了重要的軍事經驗。3)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4)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
5.我國為什么要進行抗美援朝? 為了保家衛國。(詳見課本P12)
6.我國鞏固新生政權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1)抗美援朝戰爭。 (2)肅清了國民黨舊政權留在大陸的殘余武裝和土匪。
(3)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中國大陸全部解放)。(4)建立了各級各地人民政府。
(5)恢復和發展了國民經濟。 (6)到1952年底,中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7.土地改革的影響是什么?
使農民真正地獲得了解放,實行了農民個體的土地所有制;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了。
二、進入社會主義(P14)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時間、內容、方法和意義各是什么?
時間;1953開始——1956年底基本完成。
內容: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
方法:農業和手工業成立生產合作社,實行集體所有的公有制。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公私合營和贖買,實行國有的公有制。
意義: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2.“一五計劃”的時間,主要成就和影響各是什么?
時間;1953開始——1957年超額完成。 成就: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詳見課本P16)
影響: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三、失誤與挫折(P17)
1.新中國良好開端的表現有哪些?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中共八大正確路線的制定。
2.失誤與挫折有哪些?時間?
1958年的“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3.出現這些挫折與失誤根本原因是什么?
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急于求成。
4.“大躍進”與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有哪些錯誤做法不符合經濟的發展?
“大躍進”:(1)高指標(工業上鋼產量翻番;農業上糧食產量“放衛星”)
(2)瞎指揮(不尊重客觀經濟規律) (3)浮夸風(說假話,大話)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共產風(一切收歸公有,大辦公共食堂等)
5.“大躍進”與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帶來了怎樣的后果?
“大躍進”:A使自然環境更加惡化;B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C n 造成了人們急于求成,急躁冒進的不良風氣。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了群眾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總之: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大的損失。
6.發動“文革”的主要人物是誰?他為什么要發動這樣一場革命?
人物:毛澤東。
原因:為了防止資本主義的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分嚴重的估計了我國的階級斗爭形勢,又采取了“大民主”的錯誤
7.“文革”中有哪些“革命的做法”?   破“四舊”;寫大字報;開批斗會等等。
8.“文革”結束的標志是什么?
1976年黨中央粉碎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結束了“文革”這場災難。
9.“文革”的性質,后果和教訓分別是什么?
性質:是毛澤東錯誤發動的被反黨集團利用的,給全國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后果:使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摧殘;使民主被踐踏;使法制遭到破壞;廣大職工和知識分子深受迫害。
教訓: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防止個人崇拜,同時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
四、成長的驕傲:“兩彈一星”精神永駐(P20)
1.“兩彈一星”指的是什么?  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衛星。
2.我國“兩彈一星”開發的主要人物及成功的時間?
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鄧稼先(“兩彈元勛”、在大漠默默奉獻)錢三強
時間:1964年6月,中近程地對地導彈實驗成功;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地對地導彈實驗成功;1967年6月,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16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
3.“兩彈一星”精神是怎樣的?核心是:科技創新。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作,勇于攀登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體現。
4.新中國石油事業
 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油田:黑龍江大慶油田   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李四光
形成的精神財富:鐵人王進喜,鐵人精神(核心是艱苦創業)
5.為人民服務的好代表
雷鋒及雷鋒精神,毛澤東題詞:為人民服務; 黨的好干部,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
第三課 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一、改革開放的年代(P23)
1.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1978年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什么?(為什么說是歷史的偉大轉折?)
①會議恢復了馬克思主義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②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
③鄧小平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3.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是什么?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中國從此進入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4.改革首先從農村展開,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稱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全面展開,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什么?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6.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何作用?
它極大地激發起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迅速發展,使中國很快解決了12億人口的溫飽問題。
7.開放首先從哪里開始的?最早的開放措施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從沿海地區開始的。
設立經濟特區。主要設立了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四個經特區。
目的: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貿易。
8.對外開放最大的舉措是什么?有何積極影響? 2001年加入WTO,
積極影響: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臺。
9.改革開放的作用(意義)何在?(為什么說是成功的?)
正是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也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綜合國力也顯著增強。
二、一國兩制與統一大業(P26)
1.“什么是“一國兩制”?是誰提出的?他為什么提出這一政策?最先針對什么問題?
“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是鄧小平提出來的。
從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提出的。 最先針對的是香港問題。
2.香港,澳門為什么能夠收回?時間是什么?意義是什么?
根本原因: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時間: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門——1999年12月20日。
意義:A.是中國人民洗雪百年國恥的盛事;B.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進程中的重要一
C.使“一國兩制”由理論變成了現實。
3.臺灣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們黨用什么方針解決?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原因:國共內戰,蔣介石敗退臺灣;美帝國主義的阻撓。
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絕不放棄使用武力。
有利因素:祖國大陸的日益強大;《反分裂國家法》的實施;國際上的共識;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等等。
阻擾因素:島內——臺獨分裂勢力;島外——外國干涉勢力。
4.實行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提、基礎和原則是什么? 都是一個中國的原則。
三、獨立自主,和平外交(P29)
1.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國外交事業基礎的時間和事件分別是什么?
1953年,周恩來總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意義:奠定了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基礎。
4.七十年代中國外交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聯合公報》,結束兩國敵對、隔絕的狀態;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5.什么時候開始中國外交活動進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主動、最有利、最活躍的時期?
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6.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外政策又有了重大發展,提出了不與任何大國結盟的新戰略,賦予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內容。
7.進放新的世紀,中國外交又取得了哪些成就?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這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
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2001年,中國、俄羅斯等六國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這是每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
第四課 時代主題與當代中國
一、“冷戰”后的和平主題(P32)
1.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什么?和平與發展。
2.為什么和平成為世界主題?
冷戰結束后,世界正在向多極化發展。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絕大多數國家都致力于發展本國經濟,普遍反對建立一國獨霸的單極世界;國際社會祁盼和平的呼聲不斷高漲,維護和平的力量日益壯大,爭取世界和平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之一。
3.當今世界的基本態勢是什么?總體和平,局部戰亂
4.東西方對峙格局終結,冷戰結束的時間和標志是什么?
時間: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標志性事件: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5.威脅當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②恐怖主義    ③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的紛爭
6.當今世界不太平根源(最主要因素):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7.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新的表現是什么?
超級大國倚仗其經濟、科技、軍事優勢,鼓吹“先發制人”和“預防性干預”,以爭奪和控制世界戰略要地和資源重地。
8.恐怖主義產生的原因: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矛盾交織的產物。
9.恐怖主義的危害:給世界政治、經濟、安全形勢帶來嚴重威脅。
10.維護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徑是什么?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
二、南北關系與發展主題(P36)
1.為什么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另一主題?
當今國際社會仍是一個貧富差距懸殊的世界,落后、貧困、危機、債務,捆擾著占世界人口2/3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民。
2.發展問題為什么也稱南北問題?
發展問題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而發達國家大多分布于北半球,發展中國家大多分布于南半球,所以也稱為南北問題或南北關系。
3.造成當今世界發展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歷史上長期的殖民掠奪和統治(歷史原因)
②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根本原因)
③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外債;發展中國家國內的戰亂和不穩定
4.解決南北問題途徑(對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根本途徑)
其他途徑(對策):①不斷推進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②維護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保持國內社會穩定。③致力于本國的經濟建設
5.建設和諧世界我國應奉行怎樣的內外政策?其作用何在?
對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保持社會穩定。
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三、新世紀的中國,機遇與挑戰(P40)
1.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什么?為什么?解決的根本途徑是什么?
基本的國情: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原因: 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底,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夠完善。
解決的根本途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2.當代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各是什么?
機遇:A.在和平與發展的潮流中,爭取較長時間的國際和平環境是可能的;
B.世界范圍內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為我們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挑戰:A.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
B.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的差距還很大,壓力很大,如果不能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就會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3.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兩大跨越:
第一次跨越:上世紀九十年代,解決了溫飽問題
第二次跨越:進入二十一世紀頭,實現總體小康(特點: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
4.新世紀頭二十年我國人民的奮斗目標
  目標是什么?實現全面小康   實現的時間:2020年左右
  內容包括:經濟更發達;民主更健全;科教更進步;文化更繁榮;社會更和諧;人民生活更殷實。
第二單元 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
一、人類只有一個地球(P46――58)
1.PRED四者關系: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是一個相互作用、 相互依賴的整體。
2.在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關系中(PRED),人口因素是:關鍵因素。
人口因素是關鍵因素的原因: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造成資源短缺;人類排放的廢棄物也逐漸超過了自然環境的自凈能力,造成了環境污染,終會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見人口數量的變化會引發包括資源、環境、經濟發展及社會變動等一系列的變化。
3.自然資源是人類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地位、作用)。人類與自然資源是休戚與共的關系。(關系)
4.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位、作用)
當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協調時,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是平衡的,人類生活、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就比較優越;否則,就會制約人類的生活、生存和發展。
5.目前世界人口現狀如何?
(1)總數已達70億,增速雖有所下降,但總量還有持續增長。  (2)人口增長的地區不平衡,發達國家增長緩慢甚至零增長或負增長;發展中國家快速增長。
6.為什么發展中國家人口快速增長?
政治上剛剛取得獨立;民族經濟獲得發展;醫療衛生事來進步等。
7.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口問題,不同的影響,不同的人口政策(詳見課本P52日本和印度的比較)
8.自然資源的分類:
可再生資源:如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水資源等。
非可再生資源:主要是指各種礦產資源,如石油、鐵礦等。
9.環境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哪些不同的表現?
 史前社會:主要是各類自然災害;
農業社會:是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破壞,以及水土流失和環境退化;
 工業社會:又增加了新的內容,主要是自然資源的大量損耗和破壞,以及工業廢氣、廢水和廢渣形成的“三廢”污染。
10.氣候變暖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對人類的影響有哪些?
  原因:人類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氣體不斷增多,使大氣增溫現象日趨明顯。
  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降水減少,干旱加劇,農作物熟作變化,農業減產。
對沿海地方的影響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勢低洼地區海水內灌,土地鹽漬化,或被淹沒。
二、我國人口現狀及對社會發展影響,計劃生育是我國國策(P59——68)
1.我國人口現狀:①人口數量大,每年新增人口多②人口素質不高③人口老齡化加速
2..我國人口現狀對社會發展有何影響?
總說:人口數量大、人口素質低、人口老齡化對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都會帶來沉重壓力。
分說:①人口數量大影響:使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加劇了資源危機、環境惡化;加重就業壓力,使諸如交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更加突出;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人口素質偏低影響:增加了就業難度;環境意識薄弱,不僅開發利用資源的程度低,還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③人口老齡化影響:增加了養老、福利、社會保障事業的經濟壓力,增加了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支出等,給社會進步帶來很大壓力。
3.為此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計劃生育具體內容: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4.計劃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5.解決人口問題的首要任務:控制嚴格控制人口數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6.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提高人口素質
7.實現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對我國社會健康發展產生了哪些作用?
降低了人口出生率,減緩了人口的過快增長;提高人口文化素質;節省了大量的資源和資金,減緩了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緩解了人口過快增長給人們的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等帶來的壓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人口的文化素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三、我國資源狀況及對社會發展影響,我國解決資源問題措施(P62——71)
1.我國資源狀況如何?(除了總量豐富外,其他是我國的資源問題)
①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的資源量很少,這是我國自然資源國情的基本特征
②資源分布不平衡 ③自然資源的質量不高 ④資源利用率低,破壞與浪費嚴重”
2.我國自然資源國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國自然資源的總量豐富的,但人均占有的資源量很少
3.自然資源特點:數量有限
4.資源利用中出現種種問題的危害:進一步加劇了資源短缺問題。
5.我國應對資源問題的措施有哪些?
①開源與節流  ②依靠科學技術  ③跨區域調配。如“南水北調”和“西氣東輸”等
④做好立法工作,把對資源的保護納入法制軌道
6.“開源”是指什么? “開源”指不斷增加資源的探明儲量,擴展資源開發的范圍。
7.節流:以節水、節能、節材為中心
8.開源與節流關鍵在于:科學技術。
9.解決資源問題,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什么? 開源 (“嫦娥一號” “神七”發射目的之一)
10.科學技術在資源方面的作用何在?
①利用科學技術,可用可再生資源代替非可再生資源。
②利用科學技術,可以發掘新資源、研制新材料。
③利用科學技術,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等
11.資源問題的出現有何危害? 資源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步伐。
12.在資源問題上青少年應做到什么?
①樹立人均觀念和 節約觀點,珍惜和節約資源,減少浪費。
②遵守資源的有關法律法規,依法同浪費資源的行為作斗爭。
③做到節水、節電、節地,不吃野生動物,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日常生活中具體行動)
四、我國環境問題及對社會發展影響,我國解決環境問題對策(P65——74)
1.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及原因: 現狀:人與環境的關系日趨緊張,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原因: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人口持續的增長;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技術;管理水平低。
2.環境問題可以分為哪兩類? 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
3.中國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4.中國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廢氣 、廢水及固體廢氣物污染
5..環境問題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危害是什么?
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6.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
7.我國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
①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地位)
②保護環境的主要措施: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我國的環保方針),決不重蹈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
具體行動:
生態建設方面:①開展大規模的防護林工程建設,如三北防護林工程。
②大力開展治沙工作,如生物固沙技術。
③還實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和退耕還牧等工程,恢復自然環境本來面貌。
環境污染治理方面:①重點治理大江大河的水體污染②治理重工業地區和城市的大氣污染。
8.在環境問題上,青少年應做到什么?
①提高環境意識和環境法制意識,積極宣傳環保。
②積極參與環保活動,依法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
③做到愛護花木,植樹種草,拒絕在街頭、露天燒烤,不焚燒廢棄物,不亂扔垃圾。
五、走可持續發展之路(P77)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2.可持續發展中人類應樹立的意識是什么?(對人類有何要求?)
可持續發展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的責任,要求人們必須以很高的道德標準,保護好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需的資源和環境基礎。人類應該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在不損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發展。
3.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①公平性原則 含義: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其他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 含義: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 含義:許多區域性的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的問題,要求地方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的整體協調。
4.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正在從觀念走向實踐
①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
②不僅積極開拓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而且踴躍參加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國際合作。
第三單元 走向新世紀的政治文明
第一課 人權的歷程
一、人權的足跡(P82)
1.什么是人權?包括哪些內容?
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受到法律認可的,公民享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人身自由權利和民主權利。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
2.資產階級爭取人權的斗爭歷程有哪些?
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第一個人權宣言”
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天賦人權”第一次進入國家根本大法
1948年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次系統地在國際范圍內提出人權的具體內容
3.“天賦人權”思想產生在什么時期?  啟蒙運動時期
4.實現人權的根本途徑是什么?     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
5.我們該堅持什么樣的人權觀念?
(1)人權的普遍性原則應該與各國國情相結合;
(2)實現人權的根本途徑是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6.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充分的人權還任重而道遠的表現:
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發表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
二、中國人權的百年巨變(P86)
1.20世紀領導中國人民走向獨立富強的主要領導人有哪三個?他們主要有什么歷史功績?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毛澤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
鄧小平——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中國人權狀況最好的時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你知道是為什么嗎?有哪些表現?
時間:20世紀下半葉開始的。
原因:1)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人民獲得了政治上的獨立;
2)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
表現:A實現了兩次跨越 [貧困——溫飽——小康];
B 中國人民的生存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C 中國人民擁有了廣泛的,公平的和真實的人權[中國人權的特點]
3.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是什么?  生存權和發展權。
4.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應堅持怎樣的人權觀?
(1)沒有主權就沒有人權,人權要主權來保護。
(2)對于發展中國家,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
(3)人權的發展系于國家和民族的興衰
第三課 在法治國家中
一、以法律為準繩(P98)
1.法治社會與人治社會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最大的權威是來自法律(法治社會)還是國王(人治社會)
2.法治社會和人治社會最突出的表現是什么?
法治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最大的權威。 (法律高于個人意志, 人依法)
人治社會:國王是最大的權威. 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法依人]
3.法治社會與人治社會各有什么表現?
人治社會:權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任人唯親,裙帶關系等;
法治社會:任何權力都來自法律,辦任何事情以法律為依據,法律既管民,更要管官,法大于權,民告官等。
4.在我國,法律的權威來自哪里? 來自人民。
5.舉例說明在我們的生活實際中可能會與哪些法律打交道?
民法,刑法,行政法,環境保護法等
6.簡要說明憲法的重要作用?
(1)憲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 (2)憲法是一個國家的總章程,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3)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7.依法治國方略的主要意義是什么?
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8.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具體要求: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要求對象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要求對象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
執法必嚴:是依法治國的關鍵,要求對象是各級行政執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違法必究:依法治國的必然結果,要求對象是公、檢、法等司法機關和國家行政執法機關對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追究,。
9.在法治社會里怎樣才能更好地生活? 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行使權利,切實履行義務。
二、我是中國公民(P101)
1.什么是公民?
公民:指具有一國國籍的人。我國憲法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1)公民依法享有一切法定的權利、履行法定的義務;
(2)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割、統一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3.我們為什么要珍重“公民”這一稱號?
公民的稱號表達了法律對人權的確認和保護,一旦喪失了公民的稱號,就意味著失去了該國法律的保護。
4.人民和公民有什么區別?
公民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其中,人民占絕大多數,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其他敵對分子屬于公民不屬于人民,他們雖然也包括在公民范圍之內,但并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基本權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義務。
5.區分現代社會公民與古代“臣民”“子民”的不同
是否既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三、同樣的權利,同樣的尊嚴(P104)
1.為什么公民在游行示威前要向公安機關申請呢?如果不申請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因為:公民行使游行示威的自由主要是為了向政府有關部門表達自己的意愿,但如果不向公安機關申請就可能影響其他公民正常工作和生活,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和自由。
后果:自己的合法權利得不到維護;侵犯其他人的合法權利和自由;違反法律。
2.怎么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這是我國法律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則),也是我國公民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
(2)所有的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
(3)所有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
(4)任何公民,都不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都不得強迫其他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
3.我國有哪些弱勢群體?
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失業者,貧困者,下崗職工,災難中的求助者,農民工,非正規就業者,在勞動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等等。
4.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尊重,有何意義?
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尺,反映了現代法治社會對維護公民平等權利和人格尊嚴的關注。
5.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尊重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是否矛盾?
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體現之一。
6.我們該怎樣去保護和尊重弱勢群體?
A 制定專門的法律;B 尊重他們的權利;C 關注他們的人格尊嚴。
7.政治文明的三個重要話題是什么?它們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三個話題:人權、民主、法治。
關系:(1)發展民主政治,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內在要求;
(2)建設法治國家,是發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
(3)人權的保障,民主的健全都離不開法治的發展。
第四單元 與經濟成長、科技進步同行
第一課 置身于市場經濟
一、“看不見的手”(P110)
1.人類經濟的發展,根據生產的目的可以劃分為哪三類 請加以解釋。
自然經濟:人們生產所有的生活用品,主要用于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
商品經濟:人們生產所有的生活用品,除滿足自己的需求外,主要用于交換。
市場經濟:全社會生產什么、生產多少,誰來生產、在哪里生產,主要由市場來調節
商品: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2.“看不見手”是指什么?
看不見的手是指市場的調節,即通過價格傳遞的信號,指揮著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適時的改變他們的計劃,自發的調節著人、財、物在社會范圍內的分配。
3.市場調節有何作用? 能夠自動組織、協調全社會的經濟活動,起到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
4.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如何? 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5.市場調節有何弱點? 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
6.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平等性、法制性、開放性、競爭性。
7.市場經濟有哪些好處? 詳見課本P112
二、“看得見的手”(P113)
1.“看得見的手”是指什么? 是指國家和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
2.市場經濟為什么要有“看得見的手”?(即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首先,有些產品和服務無法靠市場提供,如路燈、防洪堤等。其次,有些產品不能任由市場調節發,如毒品、槍支彈藥、不健康的書刊等。最后,市場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即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所以,需要政府進行必要的干預和宏觀調控。
3.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有哪些?
經濟手段(制定計劃,指明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方向)
法律手段(制定法規,規范經濟活動參加者的行為)
行政手段(可以采取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措施,調整管理經濟活動)
4.宏觀調控的原則是什么? 必須要遵循市場規律
結論:在市場經濟中,我們必須將“看不見的手”--------市場、市場調節和“看得見的手”------政府宏觀調控,這兩只手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使經濟健康發展。
三、因地制宜,優勢互補(P116)
1.我國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兩地之間)
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本地)
2.為什么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千差萬別
3.怎樣因地制宜的發展區域經濟?
發展區域經濟,首先應分析地區發展的條件,主導因素和優勢產品,才能使經濟得到健康發展。
其次,大力開展貿易活動,做到互通有無。
4.我國各種資源區域分布是怎樣的?
①西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有發展能源工業的優勢條件;
②東部地區工業和交通的基礎好,人才、技術、資金雄厚,成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③南方降水充沛、空氣濕潤、水資源豐富,很多地方是魚米之鄉。
④北方降水量較少、空氣較干燥、水資源較少,適于發展旱作農業。
5.西氣東輸工程對東、西部發展有何意義: 詳見課本P118
第二課 感受科技之光
一、科學技術的力量(P122)
1.科學技術源于生產實踐并顯示強大的力量;科技發展每次的重大突破,又都會引起經濟的變革和社會的進步。
2.科學技術的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怎樣?
科學中有技術,技術中也有科學;科學產生技術,技術也產生科學。
4.列舉三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時間和標志?
第一次:18世紀中后期,以蒸汽機發明和應用為標志;
第二次:19世紀末,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
第三次:20世紀中葉,以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
5.人類第一臺計算機誕生于何時何地? 1946年的美國。
6.現代科技發展的特點和意義?
①電子計算機的出現,是人類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里程碑; ②科學與技術的融合,加快了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的鏈接,縮短了技術發明與實際應用的距離; ③原子能的發現和利用,是人類認識和開發能源史上的里程碑; ④使人類越來越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及人類本身; ⑤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發展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蒸汽時代和電力革命。
還有,科技發展的速度加快、科技發展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加劇、科技發展改變了世界的經濟結構;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類越來越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人類本身。
二、知識經濟,方興未艾(P126)
1.知識經濟時代產生的時間和背景分別是什么?
時間:20世紀90年代 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
2.人類經濟發展經歷了哪三階段?
農業經濟時代——開發的主要資源是土地,勞動力的占有和使用是發展的關鍵。又稱勞動密集型經濟。
工業經濟時代——開發的主要資源是各種礦產,對自然資源的占有和對資金的利用是發展的關鍵。又稱資本密集型經濟。
知識經濟時代——有知識的人,對原有的知識創造性的開發,生產出新的知識。又稱為知識密集型經濟。
3.什么是知識經濟?
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使用和消費基礎之上的經濟,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杠桿。
4.知識作為經濟資源,具有哪些優點?
(1)可以被無數次使用,能被創造出新的知識,越用越多,使用的成本越來越低。
(2)可以由許多人同時使用,而較少受時空局限。 (3)便于傳播和處理。
5.科技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地位和作用:
決定國家或民族的強弱。可以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掌握最先進的科技知識,將決定其綜合國力的強弱和文明程度的高低。
6.知識經濟的特點有哪些?
(1)知識和技術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2)信息技術等智力資源起決定作用
(3)誰擁有新知識誰就能占領發展制高點。
(4)高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管理人才成為勞動力的主體。
三、學習型社會(P129)
1.學習型社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什么是學習型社會)
人人必須學習,事事都要學習,處處皆可學習,時時都能學習。
2.學習型社會里每個人應樹立怎樣的學習觀念? 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3.為什么每人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由于科技的迅速發展,知識積累增多,更新速度加快,學習的需要也越來越強烈;
今天學到的知識,明天就可能過時,誰停止學習,誰就難以在現代社會生存。
4.學習型社會里,學習的內容、形式、方法、條件發生了哪些變化?
學習內容:不僅學習科技知識,也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會學習的方法;要求知識綜合化等。
學習形式:學校教育、成人教育、職業培訓、遠程教育等。
學習方法:選擇性地學習、探究式地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學習條件: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和互聯網的發展,為其創造了新的條件。
第三課 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
一、精神風貌煥然一新(P132)
1.市場經濟給人們思想觀念帶來的積極影響有哪些?
(一)伴隨商品等價交換而產生的平等意識;(二)伴隨市場競爭而產生的開拓進取精神;
(三)伴隨尊重市場運行機制和規范而產生的法治觀觀念。
2.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起著怎樣作用
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決定著精神文明的發展方向。
3.市場交易的原則是什么? 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
4.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哪些?
安全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自主選擇權、求償權,人格尊嚴受尊重權、風俗習慣受尊重權等
5.消費者維護權益的途徑有哪些?
與生產者或經營者溝通;向消費者協會投訴;向工商管理部門申訴;向人民法院訴訟。
6.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有何積極意義?
會推動人們不斷創新,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極大激發人們開拓進取的精神。
7.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應具備怎樣的素質? 良好的專業素養、創新、冒險精神。
8.簡述市場交易原則與法制精神的內在聯系.
市場交易原則的內容從不同方面滲透了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真正保障市場交易原則的條件。
二、伴隨科技進步(P134)
1.科學進步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產生了哪些方面的積極影響?
(1)對世界的認識(世界觀):如世界不是宇宙的中心;神靈造人學說的動搖;人是機器的呼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立等。
(2)價值取向(價值觀):如理性、發展、效率、競爭、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等。
(3)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借助計算機處理各種信息;電子郵箱;網上娛樂等。
(4)文化藝術:如電子版的《清明上河圖》等。
2.19世紀三大科學成就是什么? 細胞說、生物進化論、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
3.申辦北京奧運會時提出的口號是什么? 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
4.在中國第一個宣傳進化論的是誰?
嚴復。他把英國科學家赫胥黎進化論翻譯成《天演論》,書中“物況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對中國傳統“天不變、道也不變”的價值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三、“君子以厚德載物”(P137)
1.市場經濟物質利益原則產生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為追求一己之利生產假冒偽劣產品、采用不正當手段(如欺詐、舞弊等)開展經營和競爭;對外界產生消極影響,如,破壞生態環境,忽視社會效益等;不利于公用事業發展。公用事業一般具有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收益慢、為社會公眾享用等特點,例如基礎設施、科學研究、環保項目等,企業一般對此不感興趣;容易引起收入差距拉大和分配的不公平,從而引發社會矛盾。
2.科技成果濫用的消極影響.
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人類應用它卻存在著既可善用亦可惡用的倫理選擇
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能提供新的犯罪手段、犯罪方式,誘使人走向犯罪。如,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就可以通過修改計算機程序獲取不義之財。這種新的犯罪手段、方式比傳統的偷竊、搶劫更隱蔽,更難以破獲,也就會更加激活不法之徒的犯罪動機。
3.市場弱點與科技成果濫用給人們精神生活帶來哪些消極的影響?
會使一些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主義滋長;
導致見利忘義、損公肥私時有發生; 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
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
4.如何應對市場經濟與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這一挑戰?
(1)要加強法制建設,實施依法治國方略;
(2)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積極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實施以德治國方略,即:“君子以厚德載物”。
第五單元 生活在國際社會
第一課 聚集經濟全球化
一、“天涯若比鄰”
1.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現:縮小了空間 (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使各地的聯系不斷加強;信息技術的發展,真正使世界變成了“地球村”。)
2.新的通訊工具的出現:縮短了時間 (信息技術在社會生活中顯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還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
二、“國籍模糊”生產與消費
1.產品產地模糊 2.跨國公司的出現 3.網絡交易商品 綜上說明:市場越來越大
(1)經濟全球化是各地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市場不斷擴展。
(2)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生產銷售全球化(生產經營全球化);消費全球化(經濟活動全球化);經濟體制一體化(跨國公司國際化)。
注意:跨國公司促進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球化。
三、因地制宜,優勢互補
1.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有利于世界范圍內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有利于世界經濟和人類的發展。
2.經濟全球化的弊端(經濟全球化對于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3.南北差距逐漸拉大的主要原因:第一、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第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第三、經濟全球化的實現,是發達國家發展速度加快,但發展中國家發展緩慢,甚至有些國家出現倒退。
4.解決南北問題的根本辦法:建立公平、合理和公正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目前主要靠外援來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5.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第一,南北差距逐漸拉大;第二、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
6.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來解決。
如和平問題、發展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等。
注意:1.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系加強,命運相關。
2.《京都議定書〉被稱為人類”為防止全球變暖邁出的第一步”。
第二課 多極世界有規則
一、在多極化的過程中
1.當今國際形勢的特點: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
2.國際格局多極化表現:美國:惟一的超級大國    俄羅斯: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
日本: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   中國:正在日益的和平崛起
歐盟:政治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前身是歐共體;1993年成為歐盟;是一個經濟政治實體;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
3.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作用:
(一)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
(二)推動多種力量并存,有利于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三)有利于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四)有利于實現各國人民對新世界的美好追求。P152
二、聯合國與《聯合國憲章》
1.聯合國
(1)聯合國扮演的角色:國際關系規則的制定者
(2)對聯合國的形成有重大影響的會議:雅爾塔會議。
2.成立目的:為了維護人類的持久和平
過程:1945年召開制憲會議;6月25日通過《聯合國憲章》;10月24日,聯合國誕生
3.聯合國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會員國應遵循的原則: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禁止對他國使用武力或進行武力威脅;集體協作,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不干涉他國內政。
4.聯合國的作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經濟社會發展
5.聯合國的曲折歷程:初期;美蘇爭霸時期;第三世界的興起;冷戰后。
6.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作用: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
三、世界貿易組織(扮演的角色:世界經濟規則的制定者)
1.形成過程
前身:1948年成立的叫關貿總協定  成立時間:1995年1月1日, 有“經濟聯合國”之稱。
2.基本職能:制定并監督規則的執行;組織談判;解決爭端
3.重要作用:降低關稅水平;推動貿易發展;促進貿易有序進行
4.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時間:2001年12月11日
影響:有利于經濟發展,也將給中國政府和人民帶來重大的責任和。挑戰
5.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利與弊:教材16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门县| 马边| 千阳县| 菏泽市| 泌阳县| 太仆寺旗| 来凤县| 潢川县| 河东区| 安龙县| 灌阳县| 兴安盟| 甘谷县| 项城市| 江口县| 玉龙| 古田县| 富顺县| 读书| 手游| 秀山| 榆中县| 西吉县| 萝北县| 晋中市| 涿州市| 安泽县| 韩城市| 茂名市| 淮北市| 隆尧县| 绥阳县| 泗洪县| 玉林市| 黄浦区| 当涂县| 文成县| 永安市| 永泰县| 漠河县| 新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