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第一課《中國抗日戰爭》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2017九上·瑞安期末)觀看紀錄片,是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2017年是“七七事變”爆發80周年,了解并緬懷這段歷史,下列紀錄片中最合適的是( )A. 《勿忘記9·18》B. 《烽火1937》C. 《一份報紙的抗戰》D. 《解放:人民的選擇》2.教育部提出要在教材中要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這樣的改變能( )①增加中華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時間 ②突顯東北軍民對抗日戰爭的巨大付出③更全面詮釋中華民族的抗戰歷程 ④強調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電視劇《亮劍》中有這樣的情節:“國民黨團長楚云飛約請共產黨獨立團團長李云龍到日軍盤踞的縣城喝茶晤談,兩人只帶了衛士卻將日軍憲兵隊殺得人仰馬翻。”這一故事情節的發生不應早于( )A.1931年 B.1936年 C.1937年 D.1945年4.某中學擬舉辦題為“抗日烽火”的講座,準備請一位親自經歷過這段歷史的老教師來主講,請你根據下面幾位教師的出生年代,幫助他們確定主講人( )A.王老師-1958年 B.張老師-1928年C.李老師-1946年 D.鄭老師-1956年5.(2017九上·臺州期中)2017年,收藏家張貴銀發現了一日軍侵華力證——《支那事變戰跡の刊》。此書記錄了“七七事變”爆發后一年期間,日軍侵略中國的全過程。下列時間有可能被此書記錄的是( )①淞滬會戰 ②南京大屠殺 ③九·一八事變 ④一二 九運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中國近代史上,國共兩次合作都取得了重要的民主革命成果。其中,第二次國共合作( )A.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B.宣告了中華民族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C.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經濟恢復的基礎D.取得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7.位于嵊州、奉化和余姚交界的四明山被稱為浙東抗日的“心臟”,是新四軍抗日的重要基地之一。新四軍誕生于( )A.革命統一戰線旗幟下 B.國共對峙的烽火中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 D.土地革命時期8.(2017九上·臺州期中)1945年,蔣介石致電毛澤東:“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電文中的“陪都”是( )A.廣州 B.重慶 C.成都 D.南京9.“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這首膾炙人口的《鐵道游擊隊》主題曲描述的歷史發生在( )A.鴉片戰爭期間 B.抗日戰爭期間C.土地革命期間 D.國民大革命期間10.(2017九上·樂清期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2017年在教材中要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 )A.一二八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七七事變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東三省的游擊戰爭,在全國抗戰未起以前當然不發生配合問題,但在抗戰起來以后,配合的意義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那里的游擊隊多打死一個敵兵,多消耗一個敵彈,多鉗制一個敵兵使之不能入關南下,就算對整個抗戰增加了一分力量。至此給予整個敵軍敵國以精神上的不利影響,給予整個我軍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共產黨是東北抗戰的中流砥柱》材料二:中國的抗日戰爭體現出了鮮明特點:抗戰期間,中國有4.74億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卷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曾經內戰不休的各派系軍隊捐棄前嫌、相繼出動,投入對日作戰;曾經政見對立的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中,中國是戰爭時間持續最長的國家。在戰勝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是反法西斯同盟與日本法西斯在亞洲大陸較量的主要戰場,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蘇聯、美國等國家先后派出軍隊與中國軍隊并肩作戰。來自20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參加了中國抗戰。——摘自《求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回顧和思考》材料三: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南方局特別重視爭取和團結中間勢力,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國民黨民主派、地方實力派、著名知識分子等廣泛接觸,共商國是,使他們了解共產黨的主張,并逐步取得他們的信任,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南方局在開展國際統一戰線工作方面同樣取得很大成績,爭取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團結抗戰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黨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簡史》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說說東三省的抗戰與全國抗戰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歸納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抗戰期間的主要貢獻。12.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2014年12月13日,在一場國家公祭儀式上,七七名青少年宣讀了一篇《和平宣言》,全文如下: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舉世震驚,九州同悼,雪松紀年,寒梅怒放。亙古浩劫,文明罹難,百年悲嘆,警鐘鳴響。積貧積弱,山河蒙羞,內憂外患,國破家亡。民族覺醒,獨立解放,改革振興,國運日昌。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殷憂啟圣,多難興邦。七十七載,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長。二零一四,國家公祭,中外人士,齊聚廣場。白花致哀,莊嚴肅穆,丹忱抒寫,和平詩章。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德曰生,和氣致祥。和平發展,時代主題,民族復興,世代夢想。龍盤虎踞,彝訓鼎銘,繼往開來,永志不忘。請回答:(1)請問材料中的“金陵”指的是今天的哪一座城市?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這里犯下了怎樣的罪行?(2)面對“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了一個什么樣的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抗戰?為了保存抗戰力量,國民政府將首都遷往何處?(3)八路軍115師取得了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是什么?中共領導軍民深入敵后,建立了什么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4)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中華民族終于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抗戰勝利的原因有哪些?13.(2017九上·慈溪期中)歌曲往往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征,欣賞下列經典歌曲,回答問題:歌曲一: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從哪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了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家鄉?——《松花江上》歌曲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大刀流行曲》歌曲三: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義勇軍進行曲》(1)歌曲中“那個悲慘的時候”開始于哪一重大事件?東北人民是何時“回到那可愛的家鄉”?(2)歌曲二的創作與日軍發動的哪一歷史事件有關?此事件后國共兩黨采取了什么行動使二十九軍不再是“孤軍”?(3)請舉出兩例中國人民血肉筑長城的典型戰例?(4)經典總是令人回味,說說這些經典歌曲傳唱至今具有怎樣的意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A項《勿忘記9·18》反映的是九一八事變,不符合題意。B項《烽火1937》反映的是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符合題意。C項《一份報紙的抗戰》是中國首部以中國報人和新聞記者的獨特視角反映中國抗戰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片,不符合題意。D項《解放:人民的選擇》是為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打造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反映的是解放戰爭,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七七事變的相關知識。2.【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了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挑起“九一八事變”。 面對日本對中國東北三省的侵略,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從“八年抗戰”到“十四年抗戰”的轉變,是在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更真實地呈現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全過程,強調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②③④說法正確,中華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時間實際上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這是客觀事實,①說法不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3.【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有關知識。解題注意題文中的“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云龍和國民黨晉綏軍某部團長楚云飛共同抗日”這句話。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的抗戰.所以才會出現題文中的情景. 故電視劇《亮劍》中有這樣的情節,這一故事情節的發生不應早于1937年。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國共第二次合作的識記。4.【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起止時間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材料“抗日烽火”可知,抗日戰爭發生在1931年到1945年,結合備選項中的四位老師中,只有B符合題意,ACD三位老師都沒有經歷過抗日。所以請一位親自經歷過這段歷史的老教師來主講,應該請B張老師。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起止時間的識記。5.【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給書籍記錄的是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侵略中國的過程。淞滬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12月;九 一八事變發生于1931年;一二 九運動發生在1935的,所以①②有可能被《支那事變戰跡の刊》記錄,③④沒有可能記錄。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識記。6.【答案】D【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就。依據已學知識可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七七事變以后,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開始后,國共兩黨奮勇殺敵,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是取得了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反抗外國侵略的第一次偉大勝利。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就。歷史上國共合作有過兩次。①國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著國民黨右翼勢力徹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 ②國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46年6月,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7.【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軍隊名稱的變化。盧溝橋事變之后,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軍隊改編為八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四軍(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開辟敵后戰場抗擊日本。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軍隊名稱的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稱誕生于1927年8月1日,誕生以來曾先后使用過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等名稱。8.【答案】B【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史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盧溝橋事變后,日軍發動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又向南京進犯。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國民政府被迫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史實的識記。9.【答案】B【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材料中的“鬼子的末日”表明此材料應該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內容,中國的全面抗日戰爭開始于是1937年,結束于是1945年。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10.【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抗日救亡運動興起。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前后共十四年,因此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九一八事變。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相關知識的掌握。11.【答案】(1)東三省的抗戰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戰,鼓舞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2)抗戰期間,中國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卷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各派系軍隊投入對日作戰;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中國是反法西斯同盟與日本法西斯在亞洲大陸較量的主要戰場,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來自20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參加了中國抗戰.(3)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爭取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團結抗戰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黨的影響.【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東三省抗戰與全國抗戰關系的有關知識。據材料“東三省的游擊戰爭,在全國抗戰未起以前當然不發生配合問題,但在抗戰起來以后,配合的意義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那里的游擊隊多打死一個敵兵,多消耗一個敵彈,多鉗制一個敵兵使之不能入關南下,就算對整個抗戰增加了一分力量。至此給予整個敵軍敵國以精神上的不利影響,給予整個我軍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可知,東三省的抗戰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戰,鼓舞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2)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據材料二“中國的抗日戰爭體現出了鮮明特點:抗戰期間,中國有4.74億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卷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曾經內戰不休的各派系軍隊捐棄前嫌、相繼出動,投入對日作戰;曾經政見對立的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中,中國是戰爭時間持續最長的國家。在戰勝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是反法西斯同盟與日本法西斯在亞洲大陸較量的主要戰場,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蘇聯、美國等國家先后派出軍隊與中國軍隊并肩作戰。來自20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參加了中國抗戰”可知,抗戰期間,中國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卷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各派系軍隊投入對日作戰;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中國是反法西斯同盟與日本法西斯在亞洲大陸較量的主要戰場,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來自20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參加了中國抗戰。(3)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有關知識。據材料三“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南方局特別重視爭取和團結中間勢力,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國民黨民主派、地方實力派、著名知識分子等廣泛接觸,共商國是,使他們了解共產黨的主張,并逐步取得他們的信任,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南方局在開展國際統一戰線工作方面同樣取得很大成績,爭取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團結抗戰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黨的影”可知,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爭取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團結抗戰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黨的影響。【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勝利原因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2.【答案】(1)南京,南京大屠殺.(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重慶.(3)平型關大捷,敵后抗日根據地.(4)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海外僑胞和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大力援助.【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日軍罪行;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南京大屠殺的有關知識。據題干“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結合所學可知,“金陵”指的是今天的南京。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淪陷后,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四十多天的大規模屠殺,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強奸、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等,屠殺的規模、死傷人數超過30萬。(2)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可知,面對“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抗戰。為了保存抗戰力量,國民政府將首都遷往重慶。(3)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敵后戰場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可知,八路軍115師取得了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是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東側伏擊,殲滅日軍一千多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這是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中共領導軍民深入敵后,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4)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勝利原因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可知,抗戰勝利的原因主要有: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海外僑胞和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大力援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3.【答案】(1)九一八事變;1945年抗戰勝利后。(2)七七事變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進行全民族抗戰。(3)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4)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有利于激發人們愛國激情,增強民族凝聚力。【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即歌曲中“那個悲慘的時候”開始于九一八事變。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后東北三省才回歸祖國懷抱。(2)本題考查的是七七事變和全民族抗戰的有關知識。依據材料中的關鍵信息“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可知這是描寫七七事變爆發時二十九軍官兵奮力抗戰時的情形。結合教材可知,18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蹤,向駐守盧溝橋的二十九軍發起進攻,炮轟宛平城,二十九軍奮起抵抗。從此,日本全面侵華,中國人民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進行全民族抗戰。(3)本題考查的是全民族抗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人民血肉筑長城的典型戰例有: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4)本題考查的是經典歌曲傳唱歷史與現實意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些經典歌曲傳唱至今有巨大的歷史與現實意義,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有利于激發人們愛國激情,增強民族凝聚力。【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全民族抗戰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第一課《中國抗日戰爭》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2017九上·瑞安期末)觀看紀錄片,是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2017年是“七七事變”爆發80周年,了解并緬懷這段歷史,下列紀錄片中最合適的是( )A. 《勿忘記9·18》B. 《烽火1937》C. 《一份報紙的抗戰》D. 《解放:人民的選擇》【答案】B【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A項《勿忘記9·18》反映的是九一八事變,不符合題意。B項《烽火1937》反映的是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符合題意。C項《一份報紙的抗戰》是中國首部以中國報人和新聞記者的獨特視角反映中國抗戰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片,不符合題意。D項《解放:人民的選擇》是為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打造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反映的是解放戰爭,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七七事變的相關知識。2.教育部提出要在教材中要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這樣的改變能( )①增加中華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時間 ②突顯東北軍民對抗日戰爭的巨大付出③更全面詮釋中華民族的抗戰歷程 ④強調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了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挑起“九一八事變”。 面對日本對中國東北三省的侵略,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從“八年抗戰”到“十四年抗戰”的轉變,是在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更真實地呈現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全過程,強調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②③④說法正確,中華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時間實際上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這是客觀事實,①說法不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3.電視劇《亮劍》中有這樣的情節:“國民黨團長楚云飛約請共產黨獨立團團長李云龍到日軍盤踞的縣城喝茶晤談,兩人只帶了衛士卻將日軍憲兵隊殺得人仰馬翻。”這一故事情節的發生不應早于( )A.1931年 B.1936年 C.1937年 D.1945年【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有關知識。解題注意題文中的“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云龍和國民黨晉綏軍某部團長楚云飛共同抗日”這句話。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的抗戰.所以才會出現題文中的情景. 故電視劇《亮劍》中有這樣的情節,這一故事情節的發生不應早于1937年。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國共第二次合作的識記。4.某中學擬舉辦題為“抗日烽火”的講座,準備請一位親自經歷過這段歷史的老教師來主講,請你根據下面幾位教師的出生年代,幫助他們確定主講人( )A.王老師-1958年 B.張老師-1928年C.李老師-1946年 D.鄭老師-1956年【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起止時間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材料“抗日烽火”可知,抗日戰爭發生在1931年到1945年,結合備選項中的四位老師中,只有B符合題意,ACD三位老師都沒有經歷過抗日。所以請一位親自經歷過這段歷史的老教師來主講,應該請B張老師。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起止時間的識記。5.(2017九上·臺州期中)2017年,收藏家張貴銀發現了一日軍侵華力證——《支那事變戰跡の刊》。此書記錄了“七七事變”爆發后一年期間,日軍侵略中國的全過程。下列時間有可能被此書記錄的是( )①淞滬會戰 ②南京大屠殺 ③九·一八事變 ④一二 九運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給書籍記錄的是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侵略中國的過程。淞滬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12月;九 一八事變發生于1931年;一二 九運動發生在1935的,所以①②有可能被《支那事變戰跡の刊》記錄,③④沒有可能記錄。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識記。6.中國近代史上,國共兩次合作都取得了重要的民主革命成果。其中,第二次國共合作( )A.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B.宣告了中華民族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C.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經濟恢復的基礎D.取得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答案】D【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就。依據已學知識可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七七事變以后,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開始后,國共兩黨奮勇殺敵,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是取得了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反抗外國侵略的第一次偉大勝利。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就。歷史上國共合作有過兩次。①國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著國民黨右翼勢力徹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 ②國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46年6月,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7.位于嵊州、奉化和余姚交界的四明山被稱為浙東抗日的“心臟”,是新四軍抗日的重要基地之一。新四軍誕生于( )A.革命統一戰線旗幟下 B.國共對峙的烽火中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 D.土地革命時期【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軍隊名稱的變化。盧溝橋事變之后,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軍隊改編為八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四軍(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開辟敵后戰場抗擊日本。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軍隊名稱的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稱誕生于1927年8月1日,誕生以來曾先后使用過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等名稱。8.(2017九上·臺州期中)1945年,蔣介石致電毛澤東:“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電文中的“陪都”是( )A.廣州 B.重慶 C.成都 D.南京【答案】B【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史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盧溝橋事變后,日軍發動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又向南京進犯。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國民政府被迫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史實的識記。9.“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這首膾炙人口的《鐵道游擊隊》主題曲描述的歷史發生在( )A.鴉片戰爭期間 B.抗日戰爭期間C.土地革命期間 D.國民大革命期間【答案】B【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材料中的“鬼子的末日”表明此材料應該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內容,中國的全面抗日戰爭開始于是1937年,結束于是1945年。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10.(2017九上·樂清期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2017年在教材中要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 )A.一二八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七七事變【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抗日救亡運動興起。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前后共十四年,因此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九一八事變。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相關知識的掌握。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東三省的游擊戰爭,在全國抗戰未起以前當然不發生配合問題,但在抗戰起來以后,配合的意義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那里的游擊隊多打死一個敵兵,多消耗一個敵彈,多鉗制一個敵兵使之不能入關南下,就算對整個抗戰增加了一分力量。至此給予整個敵軍敵國以精神上的不利影響,給予整個我軍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共產黨是東北抗戰的中流砥柱》材料二:中國的抗日戰爭體現出了鮮明特點:抗戰期間,中國有4.74億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卷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曾經內戰不休的各派系軍隊捐棄前嫌、相繼出動,投入對日作戰;曾經政見對立的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中,中國是戰爭時間持續最長的國家。在戰勝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是反法西斯同盟與日本法西斯在亞洲大陸較量的主要戰場,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蘇聯、美國等國家先后派出軍隊與中國軍隊并肩作戰。來自20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參加了中國抗戰。——摘自《求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回顧和思考》材料三: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南方局特別重視爭取和團結中間勢力,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國民黨民主派、地方實力派、著名知識分子等廣泛接觸,共商國是,使他們了解共產黨的主張,并逐步取得他們的信任,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南方局在開展國際統一戰線工作方面同樣取得很大成績,爭取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團結抗戰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黨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簡史》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說說東三省的抗戰與全國抗戰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歸納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抗戰期間的主要貢獻。【答案】(1)東三省的抗戰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戰,鼓舞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2)抗戰期間,中國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卷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各派系軍隊投入對日作戰;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中國是反法西斯同盟與日本法西斯在亞洲大陸較量的主要戰場,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來自20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參加了中國抗戰.(3)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爭取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團結抗戰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黨的影響.【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東三省抗戰與全國抗戰關系的有關知識。據材料“東三省的游擊戰爭,在全國抗戰未起以前當然不發生配合問題,但在抗戰起來以后,配合的意義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那里的游擊隊多打死一個敵兵,多消耗一個敵彈,多鉗制一個敵兵使之不能入關南下,就算對整個抗戰增加了一分力量。至此給予整個敵軍敵國以精神上的不利影響,給予整個我軍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可知,東三省的抗戰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戰,鼓舞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2)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據材料二“中國的抗日戰爭體現出了鮮明特點:抗戰期間,中國有4.74億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卷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曾經內戰不休的各派系軍隊捐棄前嫌、相繼出動,投入對日作戰;曾經政見對立的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中,中國是戰爭時間持續最長的國家。在戰勝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是反法西斯同盟與日本法西斯在亞洲大陸較量的主要戰場,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蘇聯、美國等國家先后派出軍隊與中國軍隊并肩作戰。來自20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參加了中國抗戰”可知,抗戰期間,中國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卷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各派系軍隊投入對日作戰;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中國是反法西斯同盟與日本法西斯在亞洲大陸較量的主要戰場,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來自20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參加了中國抗戰。(3)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有關知識。據材料三“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南方局特別重視爭取和團結中間勢力,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國民黨民主派、地方實力派、著名知識分子等廣泛接觸,共商國是,使他們了解共產黨的主張,并逐步取得他們的信任,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南方局在開展國際統一戰線工作方面同樣取得很大成績,爭取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團結抗戰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黨的影”可知,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爭取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團結抗戰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黨的影響。【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勝利原因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2.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2014年12月13日,在一場國家公祭儀式上,七七名青少年宣讀了一篇《和平宣言》,全文如下: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舉世震驚,九州同悼,雪松紀年,寒梅怒放。亙古浩劫,文明罹難,百年悲嘆,警鐘鳴響。積貧積弱,山河蒙羞,內憂外患,國破家亡。民族覺醒,獨立解放,改革振興,國運日昌。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殷憂啟圣,多難興邦。七十七載,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長。二零一四,國家公祭,中外人士,齊聚廣場。白花致哀,莊嚴肅穆,丹忱抒寫,和平詩章。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德曰生,和氣致祥。和平發展,時代主題,民族復興,世代夢想。龍盤虎踞,彝訓鼎銘,繼往開來,永志不忘。請回答:(1)請問材料中的“金陵”指的是今天的哪一座城市?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這里犯下了怎樣的罪行?(2)面對“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了一個什么樣的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抗戰?為了保存抗戰力量,國民政府將首都遷往何處?(3)八路軍115師取得了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是什么?中共領導軍民深入敵后,建立了什么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4)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中華民族終于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抗戰勝利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南京,南京大屠殺.(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重慶.(3)平型關大捷,敵后抗日根據地.(4)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海外僑胞和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大力援助.【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日軍罪行;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南京大屠殺的有關知識。據題干“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結合所學可知,“金陵”指的是今天的南京。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淪陷后,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四十多天的大規模屠殺,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強奸、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等,屠殺的規模、死傷人數超過30萬。(2)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可知,面對“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抗戰。為了保存抗戰力量,國民政府將首都遷往重慶。(3)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敵后戰場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可知,八路軍115師取得了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是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東側伏擊,殲滅日軍一千多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這是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中共領導軍民深入敵后,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4)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勝利原因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可知,抗戰勝利的原因主要有: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海外僑胞和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大力援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3.(2017九上·慈溪期中)歌曲往往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征,欣賞下列經典歌曲,回答問題:歌曲一: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從哪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了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家鄉?——《松花江上》歌曲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大刀流行曲》歌曲三: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義勇軍進行曲》(1)歌曲中“那個悲慘的時候”開始于哪一重大事件?東北人民是何時“回到那可愛的家鄉”?(2)歌曲二的創作與日軍發動的哪一歷史事件有關?此事件后國共兩黨采取了什么行動使二十九軍不再是“孤軍”?(3)請舉出兩例中國人民血肉筑長城的典型戰例?(4)經典總是令人回味,說說這些經典歌曲傳唱至今具有怎樣的意義?【答案】(1)九一八事變;1945年抗戰勝利后。(2)七七事變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進行全民族抗戰。(3)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4)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有利于激發人們愛國激情,增強民族凝聚力。【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即歌曲中“那個悲慘的時候”開始于九一八事變。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后東北三省才回歸祖國懷抱。(2)本題考查的是七七事變和全民族抗戰的有關知識。依據材料中的關鍵信息“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可知這是描寫七七事變爆發時二十九軍官兵奮力抗戰時的情形。結合教材可知,18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蹤,向駐守盧溝橋的二十九軍發起進攻,炮轟宛平城,二十九軍奮起抵抗。從此,日本全面侵華,中國人民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進行全民族抗戰。(3)本題考查的是全民族抗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人民血肉筑長城的典型戰例有: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4)本題考查的是經典歌曲傳唱歷史與現實意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些經典歌曲傳唱至今有巨大的歷史與現實意義,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有利于激發人們愛國激情,增強民族凝聚力。【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全民族抗戰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第一課《中國抗日戰爭》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第一課《中國抗日戰爭》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