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備考---居民與聚落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和遷移狀況【知識點的認識】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1.不平衡性。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陸地面積7%的地區,卻居住著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陸地上;而大陸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無人居住。就區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國之間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亞洲陸地面積占全球的29.4%,但人口占60%。2.隨緯度、海拔和離海遠近呈有規律的變化。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著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緯20°~60°之間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人口分布還有集中于沿海地區的趨勢。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對稀少。通常,中緯度、地勢低平和沿海位置對人口有明顯的吸引作用。現在世界人口的79.4%集中在北緯20°~60°地區;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人口占全球的56.2%,海拔200~1000米地區人口占全球的35.6%;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內地區雖只占全球陸地面積不足30%,但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3.時滯性(或惰性)。人口分布往往明顯落后于生產力發展和經濟中心的轉移。其原因在于人口分布的變化依賴于自然增長率和凈移民率的時間積累效應,速度比較遲緩。只有在人口基數很少的新開發地區,移民因素才能立即產生顯著效果。全球、各國和各地區人口(現象)的分布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的研究,幾乎構成人口地理學的全部內容。人口遷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這種移動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的改變。聯合國《多種語言人口學辭典》給人口遷移下了一個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定義,即“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地理流動或者空間流動,這種流動通常會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變化。這種遷移被稱為永久性遷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變化的人口移動。”【命題的方向】考查了對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和遷移狀況的認識,基礎知識,一般以選擇、解答填空形式出題。例:(2021 寧德)如圖為“世界人口分布圖”,讀圖回答問題。(1)根據緯度位置判斷,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北 (南、北)半球的 中 緯度地區和 低 緯度地區。(2)圖中A、B、C、D四個地區中沒有定居人口的是 D ,因氣候炎熱干燥導致人口稀少的是 C 。(3)圖中①地區居民的通用語言是 漢語 ,②地區居民主要為 白色 人種,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基督教 。分析: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區。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帶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帶是: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解答:(1)根據緯度位置判斷,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2)圖中A是亞洲的北部,B是青藏高原地區,C是非洲的北部,D是南極洲,四個地區中沒有定居人口的是南極洲,因氣候炎熱干燥導致人口稀少的是非洲北部。(3)圖中①地區即亞洲的東部,該地區居民的通用語言是漢語,②地區是歐洲西部,該地區居民主要為白色人種,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故答案為:(1)北;中;低;(2)D;C;(3)漢語;白色;基督教。點評:本題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宗教的分布、語言的分布等,結合所學知識點讀圖后解答即可。【解題思路點拔】熟記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和遷移狀況是解題關鍵。可結合世界人口分布圖來理解記憶。2.世界人口的增長和人口問題【知識點的認識】由于工業化和糧食生產技術進步,促使全球多數地方的出生率上升,加上醫學科技的發達導致死亡率大為下降,世界人口在20世紀的短短百年間,出現快速且大量的增長,科學家稱此種人口自然增加率大幅增加的現象為人口爆炸.據估計,世界人口1800年達到10億,1930年達到20億,1960年達到30億,1974年達到40億,1987年達到50億,1999年達到60億.2025年時地球人口將達到80億.聯合國預測本世紀末地球人口即可達到90億到100億.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發布的報告顯示,在2011年10月31日之前,地球總人口數將隨時突破70億大關.其中,中印的人口增長速度已經放緩.科學家早先的測算結果認為,地球最多能夠養活100億到150億居民.如果不及時有效控制人口增長,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很可能難以實現.聯合國2005年3月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過去50年間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活動的不斷擴展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壓力.人類活動已給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農耕地、河流和湖泊帶來了消極影響.近幾十年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紅樹林遭到破壞,動物和植物多樣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種瀕臨滅絕.人口增長和其他因素結合在一起,已經對整個人類社會構成嚴峻挑戰.以水資源為例,目前全球至少有11億人無法得到安全飲用水,26億人口缺乏基本的衛生條件.在沉重的人口壓力面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人類共同的理想受到巨大威脅.人口問題涉及“地球村”每個成員,發達國家也不例外.美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及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人均資源和能源消耗量,使人們對美國式發展道路產生了質疑.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出現人口負增長和社會老齡化等問題.這些意味著,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需要高度重視人口問題,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科學的人口發展戰略.【命題的方向】考查了對世界人口的增長和人口問題的認識,基礎知識,一般以選擇、解答填空形式出題.例:(2022 海寧市模擬)人口大量進入城市將會帶來的問題有( )①環境污染加劇 ②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 ③綠地面積擴大 ④農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分析:人口大量進入城市帶來的問題有:物資供應問題、城市就業問題、城市治安問題以及城市環境等問題,據此作答即可.解答:人口大量進入城市將會帶來的問題有:①環境污染加劇 ②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人口的增長和人口問題,解題的關鍵是弄清人口增長帶來的問題,此題比較簡單,易于掌握.【解題思路點拔】解題關鍵是認識世界人口的增長和人口問題所帶來的影響.世界上的人口不能無節制地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3.計算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知識點的認識】一個區域及一定時點的人口數與土地面積之比.或稱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口數.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數來表示.人口密度計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數(人)/面積(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分布疏密程度的常用數量指標,用人/平方千米來表示.可以用于大至全世界,或一個洲、一個國家、一個省、市,直到小至鄉鎮的任何等級的區域.缺點是只表示一個平均數,未能反映區域內部的差異.例如,中國1982年中的人口密度是107.5人/平方公里,實際上省區之間疏密程度可以相差幾倍、幾十倍以至300多倍.所以,在人口制圖上總是要求從小的統計單元做起,以便盡可能近似地反映真實情況.人口自然增長率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口數之比,通常以年為單位計算,用千分比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率計算公式為: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內出生人數﹣年內死亡人數)/年平均人口數×1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命題的方向】考查了對計算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認識,基礎知識,一般以選擇、解答形式出題.例1:(2021 巍山縣模擬)據2000年統計,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 134人 ,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 39 人)的3倍多.分析:人口密度是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它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解答:2000年,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所以據2000年統計,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1295000000÷9600000≈134人/平方千米;2000年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為39人/平方千米.故答案為:134人;39.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人口密度的計算方法.說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例2:(2022 德州一模)某地區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當中,出生并成活20個嬰兒,死亡10人,那么這個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A.10‰,B.20‰,C.5‰,D.30‰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是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解答: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年內一定地區的自然增長人口(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總人口之比.也就是: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某地區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當中,出生并成活20個嬰兒,死亡10人,那么這個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是20‰,人口死亡率是10‰,所以該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20‰﹣10‰=10‰.故選項A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人口的增長和人口問題,主要考查了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決定因素,解題時牢記知識點是關鍵.【解題思路點拔】熟記計算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和方法是解題關鍵.4.影響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知識點的認識】影響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社會經濟條件、自然條件和開發時間的長短等.(1)在農業社會,人口主要分布在土地條件較好、水源充足的地方,耕地質量好,農業產出大,食物充足;(2)20世紀初人口的持續外流,是因為人口數量超過了土地承載力(由于戰爭等原因造成土地承載力較小);(3)在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區,人口集中分布在爪哇島上,全國人口的58%居住在這塊7%的國土上;(4)在工業化社會,人口明顯地向城市聚集.【命題的方向】考查了對影響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的認識,基礎知識,一般以選擇、填空形式出題.例:(2020 煙臺)世界上許多城市都分布在河流沿岸,這是因為河流沿岸能夠為城市發展提供( )①便利的交通 ②充足的水源 ③豐富的礦產 ④豐富的物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分析:河流沿岸地區一般是較為平坦的平原,土壤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方便灌溉和飲用,而且靠近河流交通便利.解答:靠近河流,有充足的水源、物產豐富且交通便利,故而世界上許多城市都沿河流分布.故選:C.點評: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地理因素.【解題思路點拔】熟記影響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是解題關鍵.可結合世界人口分布圖來理解記憶.5.世界主要語言及其分布地區【知識點的認識】世界主要的六種語言種類: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命題的方向】考查了對世界主要語言及其分布地區的認識,基礎知識,一般以選擇、解答填空形式出題.例:將世界上主要語言及分布地區一一對應,用線連起來.分析:世界上的使用比較多的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解: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主要分布在中國和東南亞,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俄語主要分布亞洲北部的俄羅斯等國家.英語是適用范圍最廣的語言,主要分布于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西班牙語主要分布于西班牙及拉丁美洲地區.法語主要分布于歐洲西部的法國、比利時、瑞士等國.阿拉伯語主要分布于亞洲西部及非洲北部地區.故答案為:點評:考查了世界的語言的主要分布區,屬于較簡單的基礎題.【解題思路點拔】世界六大語言的分布區域:語種 主要分布地區漢語 中國,新加坡、馬拉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亞洲南部俄語 俄羅斯及東歐部分地區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阿拉伯語 西亞和北非的主要國家6.世界主要人種及其分布地區【知識點的認識】世界人種分類﹣﹣黑色人種,白色人種,黃色人種黃種人:泛指所有聚居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的當地人群及美洲印第安人.其中,分布在東北亞中國、蒙古、朝鮮、日本等地的人類稱為典型蒙古人種,而居住在東南亞地區的人群稱為南亞蒙古人種.也有學者將蒙古人種具體分為北亞、東北亞、北極、東亞、南亞等類型.白種人:白種人又稱歐亞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占世界總人口的54%左右.其主要集中分布地方是歐洲,西亞、非洲北部以及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各國中白人比例最高的國家是阿根廷.世界上還有很多民族是歐羅巴的混血民族,占有一定的歐羅巴血統,比如亞洲的圖蘭人種(哈薩克、維吾爾、塔吉克等).黑種人:黑色人種,即黑種人,又稱尼格羅人種,黑人的種族分類主要有蘇丹尼格羅人、班圖尼格羅人(兩者占黑色非洲人口的絕大部份)、科伊桑尼格羅人、庫希特尼格羅人(屬于黑白混血種族)、澳大利亞原住民等.在中世紀時期和中世紀以前,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后來因為歐洲國家的帝國主義和重商主義,大批量的黑人被迫作為奴隸送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命題的方向】考查了對世界主要人種及其分布地區的認識,基礎知識,一般為選擇、解答題,常結合圖片出題.例:(2022 長沙模擬)讀圖完成下列相關問題.(1)①所在地區的居民屬于 黃色 人種,④所在地區的居民多信仰 基督 教.②所在國家通用語言是 英語 .(2)②和③兩個地區比較,人口稀疏的地區是 ③ .試分析這些地區人口稀疏的原因: 原始的熱帶雨林氣候過于濕熱,不適合人類居住 .分析: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區.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帶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帶是: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因為這些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濕潤,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對人口有極大的吸引力.解答:(1)①所在地區的居民屬于黃色人種,④為歐洲西部地區,該區居民以白色人種為主,多信仰基督教;②所在國家是美國,通用的語言是英語;(2)結合圖示得知:人口較稠密的是①處,原因是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濕潤,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對人口有極大的吸引力;③處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該區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不適合人類居住;故答案為:(1)黃色;基督;英語;(2)③;原始的熱帶雨林氣候過于濕熱,不適合人類居住.點評:本題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讀圖解答即可.【解題思路點拔】三大人種的特征:人種 體貌特征黃色人種 皮膚為黃色,毛發黑而直白色人種 膚色淺淡,頭發柔軟,呈波浪狀,眼球碧綠或者灰褐,頭發為金黃色或者棕色黑色人種 膚色為黑色或者深棕色,頭發為黑色,短而卷曲,眼睛為黑色世界人種呈現出的主要特點:1.世界上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2.除了3大人種之外,因為各人種之間的相互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種;3.人口最多的是白色人種;4.黃種人不僅分布在亞洲東部,在北美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印第安人屬于黃色人種.7.聚落的概念和類型:城市和鄉村【知識點的認識】聚落是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聚落環境是人類有意識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環境.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聚落的形態有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兩種形式,城市聚落一般由鄉村聚落發展而來.①鄉村聚落:按經濟活動可分為農業聚落、林業聚落、牧村、漁村以及具有兩種以上經濟活動的村落等.②城市聚落:按形態可分為集中形態(單城)、群組形態(雙子城、三聯城、條帶狀群組、團塊狀群組).【命題的方向】考查了對聚落的概念和類型的認識,基礎知識,一般以選擇、解答填空形式出題.例:如圖為某地區鄉村聚落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有利于B、C、D三聚落發展的共同因素是:靠近 河流 ,利于 提供生活用水 和 交通 ;地形以 平原 為主.(2)四個聚落中,最有可能先發展為城市的是 C 地,主要是因為那里地形 平坦 ,水源 充足 , 交通 便利.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宜、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鄉村和城市.解答:(1)有利于B、C、D三聚落發展的共同因素是:靠近河流,利于提供生活用水和交通;地形以平原為主;(2)四個聚落中,最有可能先發展為城市的是C地,主要是因為那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故答案為:(1)河流;提供生活用水;交通;平原;(2)C;平坦;充足;交通.點評:本題考查聚落的形成,熟記課本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解題思路點拔】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宜、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鄉村和城市.鄉村是人口規模不大,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地.8.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知識點的認識】聚落可分為鄉村和城市,兩者都受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鄉村聚落更能體現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1、地形:對鄉村聚落的影響十分明顯。平原地區聚落較為集中(多為集村),規模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態多為團狀;山區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點,高矮參差,成為一種山村或山區集鎮。如苗族的吊腳樓。山區的許多住宅多用石料建筑,就地取材形成一種特有的聚落外觀;山區的村落一般規模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雜亂無章(多為散村)。2、降水:各個地區降水量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到房屋建筑的形態,這在農村中反映最為明顯。一般說來,降水豐富的地區,聚落住宅房屋多為斜頂,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豐富,屋頂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較多的地區,一般也較潮濕,聚落住宅還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攔式”結構(也就是俗稱的吊角樓)以利于通風、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較少的地區,聚落住宅的屋頂坡度較小。在氣候資源特干旱的地區甚至屋頂都是平的。3、氣溫:氣溫高的地區,聚落地區墻壁較薄,房間較大,窗戶較小,從而達到防暑的效果;氣溫低的地區,聚落地區墻壁較厚,房間較小。再就合院式民居而言,中國北方多為分散式,南方多為聚合式,因為東北、華北氣候寒冷,冬天日照角度小,為了爭取較多的陽光,故分散房屋,加大院子,以增加陽光接觸面,延長日照時間,并且很注重房屋的朝向(多為座北朝南),而到了長江流域與華南地區,光熱充裕,為減少日照,故合院采用聚合式,中庭狹小,以便遮陰,南方地區的房屋朝向也較亂。4、水源:聚落一般盡量靠近水源,特別是有方便清潔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兩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在沙漠地區,聚落則分布在綠洲地區或取地下水方便的地區。影響村莊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環境外,還受社會經濟文化因素的制約。如農業生產方式,經濟發展,傳統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等。總之,影響鄉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鄉村聚落的形式、發展、衰亡都是某種主導因素與其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杰作。【命題的方向】主要考查了對聚落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認識,難度不大,一般以選擇、解答填空形式出題。例:如圖為聚落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A、B、C 三處屬于 鄉村 聚落,選址有一共同特點,都是 沿河 而建。都有可能發展成為 城市 聚落,而最有可能優先發展起來的是 B ,理由是 位于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 。分析:依據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的因素來解答此題。解答: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從圖中看出A、B、C三處聚落,規模比較小,都屬于鄉村聚落;從圖中看出三處聚落的選址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沿河分布,原因是古代交通方式以河運為主,聚落沿河分布交通便利。三處聚落都有可能發展成為城市聚落,但B地地形平坦,距水源近,位于兩條河流的交匯處,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可優先發展成城市。故答案為:鄉村;沿河;城市;B;位于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培養了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解題思路點拔】熟記自然環境對聚落形成的影響即是解題關鍵。9.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知識點的認識】世界文化遺產,全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屬于世界遺產范疇.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遺產總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其宗旨在于促進各國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合作,為合理保護和恢復全人類共同的遺產作出積極的貢獻.【命題的方向】考查了對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認識,基礎知識,一般以選擇、填空形式出題.例:(2020 株洲)在許多國家,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經得到空前的重視,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A.減輕旅游活動對文化遺產的破壞 B.控制工業污染對歷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畫的侵蝕C.在著名文化遺產周圍禁止修建高大的現代建筑物 D.在故宮里面建大型商場以吸引游客分析:解題關鍵是,認識文化遺產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性,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解答: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切實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促進遺產保護立法嚴格遵守遺產保護法相關規定;不亂丟垃圾、破壞文物,積極保護文化遺產,制止他人破壞遺產的行為;提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加強宣傳,提高身邊人保護遺產的意識,故D項做法不正確,不利于遺產的保護.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知識,保護文化遺產應從身邊做起,學生應牢記文化遺產的現實意義,從我做起,保護和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解題思路點拔】熟記主要的世界文化遺產及其所在國家,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特別注意我國所擁有的世界文化遺產,以及所面臨的問題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